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不同苗木类型和不同整地方式的马尾松幼林造林成活率、生长状况、生物量和根系特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容器苗上山造林可明显提高造林成活率、当年抽梢长度和生物量优于裸根苗造林及小规格整地。整地方式对造林第1 a的马尾松幼林有一定影响,而在第3 a则对幼林的树高、抽梢长度起着明显促进作用。因此,在建造马尾松速生丰产原料林时,应大力推广容器育苗,克服当前裸根苗造林成活率低的问题,同时也应注意采用适当的整地方式,为后期生长提供有利的土壤营养空间。但容器苗造林的根系易产生一些扭结现象,在育苗过程中,应注意容器的大小、形状、材料和育苗周期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山东干旱瘠薄山地造林新技术试验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山东干旱瘠薄山地,应用平衡根系无纺布容器育苗、乔灌藤科学配置、鱼鳞坑整地、水平阶整地、梯田整地、灌草覆盖、保水剂和常规技术(穴状整地)8种造林技术,对9个树种的造林成活率、栽植初期新梢生长量和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苗造林成本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应用平衡根系无纺布容器育苗等7种技术与常规技术(穴状整地,对照)相比较,9个树种的平均成活率提高2.612.7百分点,栽植当年平均新梢生长量增加5.936.3百分点,应用平衡根系无纺布容器育苗技术造林成本降低9.3百分点,其他6种技术比常规技术(穴状整地,对照)的造林成本增加6.2158.4百分点。应用平衡根系无纺布容器育苗作为新的造林技术,在8种造林技术中,不仅造林成活率最高,在造林之初的新梢生长量亦最大,而且造林成本最低。  相似文献   

3.
柳杉与火力楠、湿地松混交林分结构和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柳杉湿地松混交林、柳杉火力楠混交林、柳杉纯林、火力楠纯林、湿地松纯林的林分结构和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柳杉混交林与柳杉纯林、火力楠纯林、湿地松纯林相比具有较大的林分生物量和较合理的林分结构,可以把柳杉与湿地松、火力楠混交林作为用材林造林方式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4.
在试验基地当中,通过对马尾松造林技术措施的不断探索,对不同造林技术,对马尾松幼林生长存在的影响进行探讨。并将所得出的结果,做出统计与分析。最终得出,在众多造林技术措施当中,立地、种源选择及造林密度,能够对幼林生长带来明显影响,造林技术中的整地方式等措施与其生长存在的关联性不大。这一结果有利于造价技术在实际种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对杉木幼林进行不同整地和施肥抚育措施的比较试验,并运用灰色局势决策理论对不同经营措施进行多目标决策,结果表明:不同的整地方式和施肥抚育措施对3年生杉木树高与胸径生长的影响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表现为大坪整地〉大穴整地〉小穴整地,施肥〉不施肥,即造林前利用挖掘机进行大坪整地和幼林施肥抚育能改善林地土壤水、肥、气、热条件,有效地促进杉木幼林树高、地径生长以及郁闭度的增加,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造林成本。运用灰色局势决策理论进行多目标决策选择,挖掘机大坪整地方式优于大穴整地及人工小穴整地,施肥优于不施肥。  相似文献   

6.
提高山地造林成活率的技术措施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试验研究了不同造林方式、造林季节、保墒措施、苗木处理、整地深度、造林坡向等技术措施对提高山地造林成活率的影响,其结果可为生产部门提高造林成活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马尾松摘梢与无摘梢造林成活率、胸径生长、高生长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摘梢造林平均成活率比无摘梢高出28%,摘梢造林与无摘梢造林对马尾松的胸径、树高生长影响均无显著差异,坡位对马尾松的胸径、树高生长影响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随着林业建设和发展受到国家的重视,各项造林技术有所提高,造林工程也取得了一些效果。塞罕坝气候条件恶劣,机械林场的幼林成活率偏低,新造的幼林在成活后的几年时间内呈现树体矮小、生长缓慢等状况。基于此,结合塞罕坝的环境因素对幼林抚育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以提高塞罕坝的幼林成活率。  相似文献   

9.
干旱条件下人工幼林自然化经营的生长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人工林自然化经营的理念进行造林试验,整地采用鱼鳞坑,幼林抚育中仅在其坑面松土除草。对土壤水分、幼树生长量等的测定结果表明,采用鱼鳞坑整地以及松土除草处理均能够显著提高旱季土壤的水分含量,后者是对前者的增进,前者作用可持续多年,而后者仅当年有效。不同处理方式下幼树的生长效果为:春季和夏季两次处理>春季一次处理>夏季一次处理>未处理。与旱季土壤蒸发失水特征相符,春季松土除草占有重要的地位。人工幼林自然化经营并不与其生长相悖。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了我国北方低山丘陵易旱区薪材资源开发技术体系的研究结果。采用水平槽回填土工程整地技术,可拦蓄天然降水,使荒山造林成活率达到93.4%;采用人工断根促萌技术和实施矮林作业经营方式改造低产刺槐林,可分别增加地上部生物量21.5%和69.1%;改造山地油松纯林为复层混交林,可获薪材190kg/(亩·年);在河滩地杨树用材纯林行间混栽固氮灌木——沙棘,可获薪材325kg/(亩·年);追施磷肥可使三年生刺槐薪炭林生物量增加29.8%;实施人工接种根瘤菌及根瘤菌与菌根菌(VA)联合接种技术,可使刺槐幼林生物量增加29.8~48.6%。  相似文献   

11.
不炼山造林试验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炼山造林是一项改革传统炼山造林方式的营林措施,可克服传统炼山造林中存在的火灾隐患、水土流失、养分流失等问题,并能降低造林成本、保持土壤肥力,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试验表明,在干旱的黄土丘陵区采用覆盖造林技术,覆盖物选用普通农用塑料薄膜和草类,覆盖塑料薄膜与对照相比,成活率提高幅度分别为2%~17%和17.1%~32%;覆草提高成活率的幅度低于覆膜。试验结果还表明,覆盖不仅能显著促进当年苗木的生长,而且也能促进幼林的生长,其原因主要是提高了林地的土壤水分。  相似文献   

13.
为选出鲁东低山丘陵区黑松林适宜的造林密度,以山东省乳山市海阳所镇杜家岛小流域栽植的9年生4种造林密度的黑松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了代表不同密度黑松林生态效益的枯落物蓄积量、林下灌草生物量、土壤物理性状、土壤水文效应、土壤侵蚀量、土壤养分状况等指标。结果表明:不同密度黑松林的生态效益各项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除枯落物层蓄积量随造林密度的减小而减少,林下灌草植被生物量随造林密度的减小而增加之外,其余各项指标均为密度2 000株/hm2较好,1 660株/hm2的次之,2 500株/hm2和1 110株/hm2的较差。综合生态效益从大到小依次为2 000株/hm2 > 1 660株/hm2 > 2 500株/hm2 > 1 110株/hm2。因此在鲁东低山丘陵营造黑松林时,造林密度1 660~2 000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14.
植被恢复往往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碳储量,但对南方丘陵陡坡荒山灌木草丛造林后如何影响生态系统碳库及其分配格局仍知之甚少。选取江西泰和典型丘陵陡坡(>25°)荒山灌木草丛和马尾松(Pinusmassoniana)造林19年后的林地为对象,开展上、中、下坡0~75cm土壤层和植物体碳储量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造林地土壤容重低于灌木草丛,土壤石砾含量与土壤碳含量和碳密度呈显著负相关,表明造林有利于改善土壤物理结构;石砾含量影响土壤碳积累。荒山灌木草丛和马尾松林土壤碳含量和碳密度均表现为随土壤加深呈下降的趋势(P<0.05),但上、中、下坡的变异规律不一致,且2种生态系统之间差异不显著。荒山灌木草丛和马尾松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52.85,111.31t/hm2,均表现为自上、中坡至下坡呈增加的趋势;灌木草丛和马尾松林中的植物体分别占生态系统碳储量的11.2%和59.5%。灌木草丛马尾松造林碳年均增汇3.08t/(hm2.a),林分生物量的积累是造林增汇的直接原因;推断种植耐瘠速生树种是提高困难立地造林碳增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孙雁君  景峰  朱金兆 《水土保持研究》2012,19(4):172-175,181
为研究盐碱地种基盘播种造林的成效,对唐山试验地的台田整地、水盐动态变化、不同基盘配方和树种的种基盘生长情况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和盐分关系密切,土壤表层,盐分和水分变化趋势相同;中深层,盐分与水分变化趋势相反。台田整地后,平均土壤盐分含量逐年下降;种基盘直播造林技术体系在滨海泥质盐碱地上取得初步成效,3a后刺槐、火炬、紫穗槐种基盘成活率达30%左右。客土、草炭、蛭石和珍珠岩的体积比为50∶30∶10∶10的基盘配方的种基盘成活率比其它配方高,说明该配方局部改善植物生长环境的性能强,更适宜树种生长。  相似文献   

16.
中亚热带四种森林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周纯亮  吴明 《土壤》2011,43(3):406-410
选择中亚热带地区4种典型森林类型:杉木林、湿地松林、毛竹林和次生林4种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森林类型对土壤不同发生层水稳性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森林类型对>5 mm和2~5 mm土壤团聚体含量影响显著(p<0.05),表现为次生林>杉木林>毛竹林>湿地松林,而在其他粒径无显著差异。0~30 cm土层内团聚体R0.25和MWD次生林显著高于其他人工林,杉木林次之,湿地松林和毛竹林最低,其他土层无显著差异。各森林类型同土层不同粒径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随粒径大小变化,团聚体粒径越小,有机碳含量越高。0~10 cm土层同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从大到小依次是次生林、杉木林、湿地松林和毛竹林,而在其他土层各森林类型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矿渣地栽植油松试验研究蒲玉宏,刘东升(甘肃省平凉地区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平凉744000)张丰(甘肃省华亭县水保站)ExperimentalStudyonPlantingChinesePinesonslatLand¥PuYuhong;LiuDongs...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江西省湿地松(Pinus elliottii)人工林生态系统中器官与土壤养分的分配规律和稳定机制,在江西省泰和县石溪林场选择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阶段的湿地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叶-枝-根-土壤的碳(C)、氮(N)、磷(P)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湿地松不同器官与土壤养分的耦合关系和稳态性特征。结果表明,湿地松不同器官C、N、P含量均值随林龄的增加呈“V”型变化,均在中龄林阶段最低,分别为518.10、3.22和0.71 g·kg-1;而各器官C∶N值与C∶P值随林龄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在中龄林达到峰值,说明中龄林为湿地松的速生期,对N、P元素的消耗大。土壤N含量和N∶P值随林龄的增加不断上升,而土壤C∶N值则持续下降,说明土壤N矿化能力随林龄的增加逐渐增强;成熟林阶段土壤C∶P值和N∶P值均高于其他林龄,表明成熟林阶段土壤P较匮乏。针叶N、C∶N、N∶P,枝C、C∶N、N∶P和根C、P、C∶P稳态性模型回归结果不显著,具有绝对的稳定性。针叶P、枝P的稳态性等级分别为弱敏感态和敏感态。不同器官N∶P的内稳性指数(HN∶P)大小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