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干旱区形成的古地理过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扼要的论述了自第三纪以来我国干旱区形成的原因及古地理过程,并将全过程分为森林化(过程)时期、草原化(过程)时期以及荒漠化(过程)时期,以及每一时期的特征及对现代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荒漠绿洲的形成条件和过程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绿洲分为天然绿洲和人工绿洲两大类型;绿洲的形成条件以水为基本、地形为制约、土壤为载体、植被为体现;天然绿洲的形成过程有沼泽化过程和草甸化过程,人工绿洲的形成过程有建立人工植被过程,培养优质高效农业过程及发展工业和城镇建设过程;绿洲的建设措施有:(1)巩固现有绿洲,保护山区水资源,内陆河流域上、中、下游合理分配用水,防治土壤次生盐渍化,防止土地风蚀沙化,(2)扩大和发展绿洲,根据现有水资源潜力扩大绿洲面积,外调水源发展新绿洲,加强绿洲工业和城镇建设。  相似文献   

3.
论绿洲、绿洲化过程与绿洲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论述了当前加强绿洲、绿洲化过程及绿洲建设研究的现实意义,以及绿洲、绿洲化过程的定义,并根据我国绿洲建设的现状,探讨了当代绿洲的基本特征与建设方向。  相似文献   

4.
论绿洲、绿洲化过程与绿洲建设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9  
本文论述了当前加强绿洲、绿洲化过程及绿洲建设研究的现实意义,以及绿洲、绿洲化过程的定义,并根据我国绿洲建设的现状,探讨了当代绿洲的基本特征与建设方向。  相似文献   

5.
西北干旱区山地—绿洲—荒漠系统信息传递耦合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干旱区的山盆体系中,胡杨、柽柳等天然植被的繁衍过程,是对热量、水分、土壤、气候等环境要素综合信息的反馈。太阳辐射量的变化,制约了生物和相关环境要素的分布格局。水资源的形成、转化、消耗过程中,与环境中的土壤、大气及生物发生水力联系,并输送了大量的泥沙、矿物质及无机盐类;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植物需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存在着极其复杂的关系。无论是水分的蒸散、渗漏、运移及植物吸收,还是N、P等矿质元素的循环,都随地理环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土壤微生物在整个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为的灌溉、开垦、施肥、管理措施,直接给土壤赋以附加信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因素的发展变化,沟通和联系着山地、绿洲及荒漠系统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6.
在浑水灌溉及暴雨径流形成时,泥沙沉积所形成的致密层改变了土壤入渗的性状,土壤入渗能力将主要由表面土壤致密层控制。伴随入渗土壤中空气被禁锢,含沙量不同时,入渗过程中禁锢土壤空气压力对入渗的影响也不同。通过浑水入渗试验及入渗过程中影响机理分析,对考斯加可夫入渗模型进行修正,归结为浑水入渗泥沙含量直接影响入渗指数与入渗系数。  相似文献   

7.
农药兑水茎叶喷施对靶沉积是一个复杂的剂量传递与分布过程,涉及制剂形成、药液配制、雾化分散、空间运行、叶面沉积和稳态持留等动态过程,受到药剂特性、环境因素、为害规律、植株形态和叶面结构等多因素影响,在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上对靶沉积率为40.6%。其中,对不同区域、不同靶标作物种植体系中农药损失规律和高效利用机理研究与认识不足,是农药对靶沉积剂量传递效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以农药向靶标作物及有害生物传递的过程行为为主线,将农药兑水茎叶喷施对靶沉积的剂量传递过程分解为雾滴空间运行、叶面动态沉积和稳态持留3个过程,从空间维度综述了各过程中的表观现象与行为、损失规律及其调控机制途径与技术等;从技术发展与进步角度,分析了农药对靶沉积剂量传递与调控研究和认知的发展思路,概述了典型代表性成果,提出了未来研究与发展建议。期望客观认知农药高效对靶沉积的损失规律与调控机制,探析主控过程与影响因子,提出农药减量施用调控方法、控制技术指标及功能助剂施用限量标准等,为农药减施增效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塔克拉玛干沙漠灌草丘的发育特征及环境意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灌草丘的发育条件及沉积特征的研究表明,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的灌草丘形成在绿洲受风沙入浸,由水沉积转为风沙沉积过程中,气候变化对灌草丘的发育未产生重要影响,但流水在其中起了决定性作用。灌草丘开始发育之后,可以依某一速率持续增长,也可能被埋没(主要是风沙流),或被侵蚀夷平,但部分灌草丘在沙漠的发展过程中保存达数千年之久。有限的测年数据及地表景观显示灌草丘发育的阶段性,实际上也是沙漠发展的阶段性。  相似文献   

9.
干旱区生态环境制图的理论与方法 --以土地荒漠化图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土地荒漠化制图是生态环境专题制图的前沿领域,按照现代制图学的原理和土地荒漠化的分类体系,综合制图区域自然及人文要素的时空特征,应用遥感与GIS相结合的方法,编制了不同时期的专题类型图。新技术的应用,反映了信息化时代数字制图技术在土地荒漠化专题制图中的应用潜力,极大地丰富了专题制图学的内涵。同时,体现了专题地图高度的灵活性和强大的选择性,良好的现势性及动态性,制图过程的智能化及制图载体的多样化。本研究重点讨论了荒漠化类型的制图综合,专题要素的表现手法以及制图过程的数据挖掘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对Strobilurin类杀菌剂的研究,开发过程,构效关系。品种特性及合成方法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张丹  苏涛  王鹏新 《干旱区研究》2011,28(2):235-241
土壤水分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和农作物产量预报的基本参数,土壤含水量的多少和空间分布,能有效反映作物当前的生长状况,以及研究区域的干旱情况.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土壤水分,具有实时、动态、大面积的优势.随着土壤水分动力学的发展,如何将两者结合起来,建立较少依赖于非遥感数据的模型,实现土壤水分的大面积监测,是监测土壤水分的...  相似文献   

12.
ARIMA模型预测土壤墒情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壤水分的动态模拟是土壤墒情(旱情)监测及预测预报的重要内容。采用AR IM A模型进行土壤水分时间序列的拟合与趋势预测。在建立模型后,用实测数据与模型的预测数据相比较说明AR IM A时间序列模型能较好地拟合与预测土壤墒情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西安地区丰水年农田深层土壤含水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西安南郊吴家坟、长安区郭杜镇大学城和双竹村附近丰水年(年降雨量883 mm)麦地、玉米地土壤含水量的测定,以及与正常年份该地土壤含水量的对比,研究丰水年该地区农田0~6 m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结果显示,正常年份西安地区麦地0~2 m土层含水量高于12%,2~6 m土层含水量高于13%;丰水年西安地区麦地0~2 m的土壤含水量在18%以上,2~6 m土层含水量达24%以上,远远高于正常年份这一层位的土壤含水量。分析得出,西安地区农田深层土壤含水量高的主要原因是重力水带分布范围大于或等于农作物的强烈耗水层范围。  相似文献   

14.
利用气象卫星遥感监测土壤含水量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本文介绍了利用极轨气象卫星NOAA/AVHRR资料遥感监测土壤水分的表观热惯量方法及其原理。同时对土壤含水量与土壤表观热惯量分级之间进行了相关分析,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通过回归分析,初步建立了二者关系的数学模型。基于上述数学模型和土壤表观热惯量数字图象,可以生成土壤水分等级图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中游地区土壤湿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81-2002年黄河中游地区(32°~42°N,100°~116°E)土壤湿度资料,分析该地区土壤湿度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年际和年代变化.结果表明:黄河中游地区土壤湿度水平分布大致呈中部干,西南和东南湿的分布趋势;该地区的中南部土壤湿度垂直分布具有独特性,随季节而变,初春至5月底土壤湿度迅速下降,表层下降最快...  相似文献   

16.
作物非充分灌溉适宜土壤水分下限指标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从三个方面对非充分灌溉技术体系中土壤水分下限指标进行了讨论:①土壤水分下限的概念;②影响土壤水分下限的主要因素;③土壤水分下限对作物水分生产效率和作物产量的影响.认为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土壤水分下限值的研究目前还集中在大田粮食作物及部分经济作物,有关瓜果蔬菜作物的土壤水分下限值有待研究;以往对土壤水分下限值的研究较少考虑到作物的旱后补偿或超补偿效应.  相似文献   

17.
黄土高原土壤水分与植被生产力的关系   总被引:39,自引:15,他引:39  
土壤水分生态条件的恶化愈来愈成为黄土高原植被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限制因素,我们在对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生态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的季节性变化、土壤剖面水分变化、区域水分变异规律,分析了土壤水分与植被生产力间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了改善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生态环境、提高植被生产力的调控技术。  相似文献   

18.
利用内蒙古农牧交错区13个站点20a的土壤水分观测资料和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前期不同时段降水量(R)和参考作物蒸散量(Eo)与春季实测底墒的关系,分别建立了不同生态气候经济类型地区0~50cm和0~20cm土层的底墒估算模型,并利用2001~2002年土壤湿度和相应的气象资料对模型进行了检验,预测准确率平均为91.1%。  相似文献   

19.
干旱区土壤蒸发及水热耦合运移模式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干旱地区土壤蒸发模拟及水热耦合运移研究,对干旱地区水资源利用、陆面过程及气候模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土壤蒸发与内部水分传输机理的深入了解,推导出土壤水热传输与土壤蒸发模式.为了比较模式模拟结果,利用本模式对CoLM陆面过程模式进行改进,并采用黑河沙漠站观测资料,对模式改进前后土壤蒸发与土壤温度和湿度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改进后模式能够更好地模拟土壤温度与土壤蒸发,干旱条件下应考虑水汽对土壤水分与温度传输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对梭梭秋灌人工林和荒漠林进行了林地土壤水分状况和林木生长状况的研究。结果表明,林地的土壤含水量和蒸散量与冬季降水量相关,林木生长状况与土壤水分状况相关。人工林的土壤水分状况和林木生长状况虽不如荒漠林,属生长一般类型,但水分供需平衡,在仅靠降水抚育的条件下,2.5×3m株行距,1333株/ha的密度不会因水分平衡问题出现人工林衰亡的恶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