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验探讨了pH值、温度、抑制剂、蛋白水解酶等因素对稻根、土壤细菌粗提脲酶及土壤脲酶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脲酶的抗酸碱性能、抗热性能、抗抑制剂性能和抗蛋白酶性能均强于稻根与土壤细菌粗提脲酶。  相似文献   

2.
稻田土壤氮素损失及环境污染的控制对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文章从管理实践角度综述了氨挥发、反硝化及渗漏损失控制对策的研究进展:应用含钙镁钾的氯化物或硝酸盐、脲酶和藻类抑制剂、改性尿素与缓释肥及深施氮肥可降低氨挥发损失;使用硝化抑制剂、缓释肥、含高多酚高蛋白的植物残体及深施氮肥可以降低反硝化损失;增加水分利用率、使用缓释肥和硝化抑制剂、粘闭土壤层、种植捕获和地表覆盖作物、利用作物原地截流可以降低渗漏损失.另外在水稻种植上使用促进植物生长的微生物,通过促进水稻的吸收减少施氮量,是降低氮素对环境污染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3.
采用不同植物材料作硝化/脲酶抑制剂进行室内培养试验,研究抑制剂用量、环境温度、pH值和土壤性质等对抑制剂作用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材料P5,P7作硝化抑制剂的效果最好,其适宜用量为0.5 g/10 g土;不同植物材料对铵态氮硝化作用抑制的最适温度不同,同一土壤中各植物材料的抑制效果存在差异;同一植物材料在不同土壤条件下抑制作用大小各异。植物材料P1,P2,P3,P4在15,25,37℃时对土壤脲酶的抑制作用均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增强;各种植物材料对脲酶的抑制作用以石灰性土>中性土>酸性土;在缓冲液pH值为6~8范围内,脲酶活性和各抑制剂对脲酶的抑制效果随pH值升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4.
采用不同植物材料作硝化/脲酶抑制剂进行室内培养试验,研究抑制剂用量、环境温度、pH值和土壤性质等对抑制剂作用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材料P5,P7作硝化抑制剂的效果最好,其适宜用量为0.5g/10 g土;不同植物材料对铵态氮硝化作用抑制的最适温度不同,同一土壤中各植物材料的抑制效果存在差异;同一植物材料在不同土壤条件下抑制作用大小各异.植物材料P1,P2,P3,P4在15,25,37℃时对土壤脲酶的抑制作用均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增强;各种植物材料对脲酶的抑制作用以石灰性土>中性土>酸性土;在缓冲液pH值为6~8范围内,脲酶活性和各抑制剂对脲酶的抑制效果随pH值升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5.
通过不同处理方法分析传统黄酒在发酵过程中氨基甲酸乙酯产生的代谢规律以及精氨酸代谢酶对氨基甲酸乙酯产生的调控作用,其中对照组不加任何抑制剂,实验组分别加入0.001、0.01和0.2mol/L L-鸟氨酸盐酸盐及150和750U脲酶作为抑制剂.结果表明:L-鸟氨酸盐酸盐和脲酶抑制剂对氨基甲酸乙酯产生的抑制效果良好;尿素和瓜氨酸是氨基甲酸乙酯产生的主要前体物,在黄酒发酵中胞内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活性对氨基甲酸乙酯的产生起着抑制作用,然而其具体的调控机制还有待进一步解析.  相似文献   

6.
郝小雨 《黑龙江农业科学》2022,(10):103-108+118
为了提高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采用硝化抑制剂和脲酶抑制剂是调控土壤氮素转化及阻控农田土壤氮素损失有效措施。通过文献分析,明确了常用硝化抑制剂Nitrapyrin (2-氯-6-三氯甲基吡啶)、DCD(双氰胺)、DMPP(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和脲酶抑制剂NBPT(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的抑制机理,阐述了硝化/脲酶抑制剂与氮肥单独配施或组合配施对玉米产量、品质和氮肥利用率的作用效应。分析表明,硝化/脲酶抑制剂配合施用的协同增效作用显著,能够延长氮素释放周期,促进玉米氮素吸收,既可提高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又可改善玉米籽粒品质。未来建议针对不同生态类型和不同土壤类型区域,在施用方法、影响机制、创新工艺等方面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7.
肥恋田该肥具有以下特点:(1)通过脲酶抑制剂有效控制土壤脲酶活性45天以上.尿素水解过程从3-5天延长到2l~35天,显著延长肥效期。(2)利用氨稳定剂减少铵态氮的挥发损失和NH3浓度,使作物更安全。(3)通过硝化抑制剂控制硝化过程.使肥料硝态氮高峰期由20天推迟N50天.减少淋溶损失.使养分释放与作物吸收同步。(4)利用抑制剂的协同增效作用,控制土壤中脲酶、亚硝化细菌的活性,使铵态氮、硝态氮释放高峰期共向后推迟50天左右.有效减少追肥次数。  相似文献   

8.
脲酶/硝化抑制剂减少农田土壤氮素损失的作用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氮肥过量施用加剧了农田土壤氮素损失,如增加NH3挥发、N2O排放及硝酸盐淋洗等,这将降低空气和水体质量并对全球气候产生负面影响。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可延缓土壤氮素转化,降低土壤活性氮对环境的负面效应,因此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如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和双氰胺(DCD)。本文重点阐述了脲酶抑制剂NBPT和硝化抑制剂DMPP、DCD在农田土壤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对环境和农学效应的影响,并揭示影响其施用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大多数研究结果表明,NBPT与尿素或有机肥配合施用后能够减少土壤NH3挥发、N2O排放和NO3-淋洗,并提高作物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率;与NBPT类似,两种典型硝化抑制剂DCD和DMPP均能降低土壤N2O排放和NO3-淋洗并提高作物产量,但某些环境条件下也会增加土壤NH3挥发损失。不同农田生态系统中脲酶/硝化抑制剂的作用效果与抑制剂种类、降雨或灌溉量、土壤pH值和黏粒含量等因素有关。在未来的生产实践中,应根据抑制剂在不同土壤环境下的作用特征来更加科学合理地施用抑制剂。  相似文献   

9.
<正>农作物的需肥特点与施肥过程不同,不可能按照农作物的需要每天都进行施肥,这样就存在一个吸收与储存的问题。土壤储存肥料的能力有限,而普通肥料由于具有良好的水溶性而易渗入土壤深层,农作物来不及吸收就被雨水淋失。尤其是氮肥,除了淋失的损失外,在土壤脲酶的作用下迅速分解成NH4+,而硝化酶又将NH4+进行硝化作用造成损失。虽然可以通过加入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来控制这种作用,但尿素中氮的不同损失途径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如铵是氨挥发、消化-反消化两种  相似文献   

10.
"金膜尿素"由于表面覆膜材料的物理及化学作用,可延缓氮肥释放,减少氮肥损失。现对比研究了"金膜尿素"与未包膜"白尿素"进入稻田土壤后的氨氮挥发损失及释放规律、水稻生育期内硝氮淋失规律以及对土壤脲酶的影响状况,结果表明:与未包膜"白尿素"相比,"金膜尿素"进入水稻土后,经氨氮挥发和硝氮淋失的损失率降低;氨氮转化作用前期缓慢,后期稳定持久,具缓释效应;前期(前5d)对土壤脲酶的抑制效应明显,对长江农场水稻土脲酶的抑制率达20%~40%,对奉贤庄行水稻土脲酶的抑制率达30%~45%,这可能是因为氨氮前期释放缓慢、具有缓释效应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