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沙棘繁殖方法和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综术了国内外沙棘繁殖技术及其研究成果,比较了沙棘种子繁殖,扦插,组织培养等手段的优缺点,并建议组培微扦插技术做为今后科研及生产上快速繁育沙棘优良苗木的手段和目标。  相似文献   

2.
利用组织培养方法不仅可以进行大规模工厂化育苗,提高繁殖系数,还可产生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创造出新种质应用于沙棘遗传育种的研究。本文主要介绍了近年来我国沙棘组织培养的研究状况,并探讨了沙棘组培中存在褐化等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沙棘组织培养技术中无菌系的建立、外植体的选择、不同部位外植体的培养及生根驯化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总结出沙棘组织培养的条件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今后的展望,为今后沙棘组培快繁技术及工厂化育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无刺沙棘     
无刺沙棘沙棘油和沙棘系列产品有着较高的营养保健和药用价值,近年来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已成为供不应求的抢手商品。但是,由于沙棘是有刺的,沙棘果很难采摘。辽宁阜新地区虽然野生沙棘资源很丰富,但这种天然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由阜新市水利局沙棘果科研组培...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沙棘组培过程中影响外植体褐变的相关因子,本试验通过对沙棘组织培养中外植体取材时间、品种、不同的激素及浓度、以及活性炭加入的量等影响外植体褐化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春季休眠芽为外植体获得的沙棘组培苗防褐化效果较好,品种比较结果均显示橙色褐化较重,阿列伊,向阳,优胜褐化较轻,用1/2MS+BA3.0 mg·L-1+IAA0.5 mg·L-1+活性炭1.5 g·L-1的培养基培养可以降低褐化率,使沙棘组培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6.
沙棘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周洁  岳冬梅  陈贵  张立军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2):236-237,249
研究了不同取材时间、不同基本培养基和不同浓度的 6 -BA和NAA组合对沙棘组培快繁的影响。结果表明 :以春秋季节休眠芽为外植体获得的沙棘组培苗效果最好 ;B5+ 6 -BA 0 .5mg/L +NAA 0 .5~ 1.0mg/L为适宜的启动培养基 ,对休眠芽的诱导率为 10 0 % ;1/2B5+ 6- BA 0 .5mg/L +NAA 0 .5mg/L为最佳继代增殖培养基 ;1/2B5+ 6 -BA 0 .1mg/L +NAA 1.0mg/L为最佳生根培养基 ,生根率达到 85 % ;试管苗经过驯化移栽成活率达 5 0 %以上。  相似文献   

7.
采用电镜扫描法对中国沙棘、俄罗斯沙棘和蒙古沙棘花粉和叶鳞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沙棘花粉极面为三角形,俄罗斯沙棘和蒙古沙棘为三角圆形;中国沙棘和蒙古沙棘花粉赤道面为近圆形,俄罗斯沙棘赤道面为椭圆形;外壁表面纹饰中国沙棘和俄罗斯沙棘近于平滑,蒙古沙棘有皱波状;萌发孔类型均为三孔沟型。叶表面鳞毛较密,成层分布,盖住了叶表面。3种沙棘中中国沙棘叶鳞毛最密。上述特征表明沙棘属植物均具有极强的抗旱能力,且中国沙棘抗旱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8.
花卉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组培环境因子及其影响效果,以及组培设施和环境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叙述了花卉组培快繁与产业化发展现状,提出当前花卉组培快繁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草莓组织培养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草莓不同组织器官组培快繁、外源激素在组培中的应用、不同草莓品种的组培快繁、草莓组培快繁培养基表面消毒时间等方面,对近年来草莓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着重对脱毒率、成活率及褐化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浅析大豆组培系统与基因转化受体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大豆子叶节组培系统和幼胚子叶组培体细胞胚胎发生系统 ,重点阐述了组培系统和受体系统的内在联系和不同点 ,同时提出这两个组培系统作为受体系统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王贞红  张昆林  赵垦田  郭其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661-18662,18677
[目的]研究CO2增加对榆树、江孜沙棘光合特性的影响。[方法]利用Li-6400型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研究拉萨半干旱河谷地区主要造林树种榆树、江孜沙棘在不同CO2浓度下的光合特性。[结果]在弱光下榆树净光合速率较低,而强光下较高;随着CO2浓度增加,榆树的水分利用效率大幅增加。江孜沙棘对CO2浓度升高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使江孜沙棘同化CO2的能力和对光能利用效率提高,但当CO2浓度超过600μmol/mol时,其光合作用稍有下降。CO2浓度升高后提高了江孜沙棘对水分的利用效率。[结论]榆树和江孜沙棘具有喜光和抗旱性较强的特性,适宜在半干旱地区栽培。  相似文献   

12.
近5年沙棘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沙棘的器官培养、愈伤组织培养、褐化预防、试管苗移栽等方面评述了沙棘近5年的研究进展,并就有关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沙棘米醋对高血脂动物模型降低血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沙棘米醋即以发酵法生产的食用米醋配以4%的沙棘果原汁而制成的沙棘米醋作为试验材料,以人工制造的高血脂大白鼠为试验动物模型,通过食用不同浓度的沙棘米醋(2%,1%,0.5%)和米酯,对大白鼠进行啊降低血脂的试验。结果表明:大白鼠血清中总胆固醇、总脂降低(P<0.01),磷脂升高(P<0.05),甘油三脂降低(P<0.01)。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两种不同生长状况沙棘根系分泌物的差异,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方法】采用土培方法收集根系分泌物,利用GC/MS对两种不同生长状况的沙棘根系分泌物成分进行测定。【结果】①生长良好的沙棘根系分泌物有33种,主要为酸、胺、醛、酮和醇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分别为84.38%、8.42%、6.08%、0.66%和0.46%,生长较差的沙棘根系分泌物有28种,主要为酸、胺、酯和醛类物质,相对含量分别为72.41%、14.73%、8.76%和4.10%;②生长良好的沙棘根系分泌物中酚酸和有机酸相对含量为48.15%和20.23%,生长较差沙棘的为30.52%和7.48%,生长良好的沙棘脂肪酸相对含量为16%,低于生长较差沙棘的34.41%;③生长良好的沙棘根系分泌物中苯甲酸、肉桂酸和二苯胺相对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物质,生长较差的沙棘根系分泌物中苯甲酸、十四酸和二苯胺相对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物质。【结论】两种不同生长状况的沙棘根系分泌物在种类和相对含量上有所差异,这是造成土壤养分差异的原因之一,生长较差的沙棘根系分泌物中,十四酸和二苯胺相对含量较高,对沙棘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
沙棘人工种群在不同生境条件下的繁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沙棘人工种群根蘖萌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丘陵沟壑区纸坊沟流域不同生境沙棘人工种群根蘖萌苗,产生的无性系个数、空间分布和生长状况的调查,系统研究不同生境条件下沙棘人工种群的根系产生幼苗的基本特征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主要结论是:沙棘人工种群的更新几乎完全依赖于无性繁殖更新,种子萌发产生的幼苗在调查地内很少发现;生长在阴坡的沙棘人工种群无性繁殖较阳坡的旺盛;母株通过根蘖萌芽形成无性系小株的数量、水平扩展范围、无性系小株个体生长均优于阳坡;山坡下部优于山坡上部。不同生境种群均存在枯枝现象,阴坡沙棘种群枯枝率最小(5%);阳坡萌蘖苗的枯枝最大(20%)。不同龄级中,以5~6 a生无性小株枯枝率最高。土壤中沙棘根蘖幼苗萌发点的空间分布分析表明,在土壤2~6 cm为密集区,水平扩展距离在山坡上部距离较远,可达到3 m,山坡下部扩展距离较近,最远不超过1.5 m,无性系小株萌发点空间分布格局受坡位影响大,而与坡向关系不密切。尽管沙棘人工种群在丘陵沟壑区基本都能自我更新,但在生境选择中,应该尽量利用水分条件较好,土质疏松的生境,以获得最佳生长效果和水土保持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陕北黄土区退耕还林(草)后形成的主要植被群落类型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今后该地区人工林土壤碳汇管理以及生态效益评估提供参考依据,为我国北方森林土壤碳的相关研究积累基础数据。  方法  以吴起县大吉沟森林公园内的油松林、沙棘林、草地、油松沙棘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选取典型样区,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与灰色关联法,探讨不同植被类型在0 ~ 100 cm土壤有机碳垂直变化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结果  (1)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储量具有明显表聚现象,且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2)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表现为沙棘林(7.03 g/kg) > 低坡度油松沙棘混交林(5.34 g/kg) > 草地(5.16 g/kg) > 高坡度油松沙棘混交林(3.87 g/kg) > 油松林(3 g/kg),沙棘林与油松林、高坡度油松沙棘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呈显著性差异(P < 0.05)。(3)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储量介于41.11 ~ 74.76 t/hm2。(4)不同植被土壤剖面C/N在16.41 ~ 39.11之间,C/N均值由大到小表现为沙棘林(34.68) > 低坡度油松沙棘混交林(25.88) > 草地(25.82) > 油松林(23.08) > 高坡度油松沙棘混交林(22.71)。(5)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理化因子与有机碳含量关联度均在中等关联以上,与有机碳含量关系密切。  结论  研究区在今后建设碳汇林时应充分考虑土壤有机碳影响因素,优先选择沙棘等优势树种。   相似文献   

17.
利用14个微卫星标记分析了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7个亚种和26个大果沙棘品种的遗传多样性,采用系统发育树和贝叶斯聚类方法分析了这些个体的聚类情况。结果显示:中国沙棘H. rhamnoides subsp. sinensis和云南沙棘H. rhamnoides subsp. yunnanensis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高加索沙棘H. rhamnoides subsp. caucasica最低。系统发育树将所有个体聚为2个大支:亚洲分支和欧洲分支。大部分大果沙棘品种与亚洲的蒙古沙棘H. rhamnoides subsp. mongolica聚为1支,少量个体位于亚洲分支和欧洲分支之间。贝叶斯聚类分析将所有个体划分为3组或7组:分3组时,中国沙棘和云南沙棘为一组,蒙古沙棘和大部分大果沙棘品种为一组,溪生沙棘H. rhamnoides subsp. fluviatilis,高加索沙棘和海滨沙棘H. rhamnoides subsp. rhamnoides为一组;分7组时,除海滨沙棘由溪生沙棘组和高加索沙棘组共同构成外,其他亚种和大果沙棘品种各自为一组,并发现少量组间混合基因型。表明沙棘种下亚种间分化明显,亚洲和欧洲分布的沙棘亚种间的分化尤为明显;大果沙棘品种大部分源于蒙古沙棘亚种,个别品种可能为蒙古沙棘和欧洲沙棘亚种间的杂交后代。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内蒙古砒砂岩区生态功能退化、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以该区已进入衰退期的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平茬(留茬10 cm)与未平茬(CK)条件下沙棘细根根长密度、生长速率、死亡速率和生死之比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平茬组沙棘细根量在垂直空间上比CK组有所增加。CK组沙棘细根主要集中在浅土层;而平茬组细根在深土层的分布量明显增加,且46—100 cm土层的分布量是CK组的2倍以上。整体上,平茬后沙棘细根各项生长指标均优于对照组。②沙棘细根根长密度和生长速率在4—10月份均呈“单峰型”变化,在7—8月份增长达峰值;细根死亡速率表现为持续增长趋势,生死之比则与死亡速率规律相反。总之,平茬有利于改善沙棘植株生长状况,间接反映出平茬措施对沙棘更新复壮是有利的。研究结果可为地区沙棘人工林更新复壮及地区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针对目前内蒙古砒砂岩区生态功能退化、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以该区已进入衰退期的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平茬(留茬10 cm)与未平茬(CK)条件下沙棘细根根长密度、生长速率、死亡速率和生死之比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平茬组沙棘细根量在垂直空间上比CK组有所增加。CK组沙棘细根主要集中在浅土层;而平茬组细根在深土层的分布量明显增加,且46—100 cm土层的分布量是CK组的2倍以上。整体上,平茬后沙棘细根各项生长指标均优于对照组。②沙棘细根根长密度和生长速率在4—10月份均呈“单峰型”变化,在7—8月份增长达峰值;细根死亡速率表现为持续增长趋势,生死之比则与死亡速率规律相反。总之,平茬有利于改善沙棘植株生长状况,间接反映出平茬措施对沙棘更新复壮是有利的。研究结果可为地区沙棘人工林更新复壮及地区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通过全生长季沙棘育苗和造林技术的研究,采用设施造林技术,形成沙棘育苗、营林技术体系,同时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对以前的全生长育苗造林相关技术进行研究借鉴、汇总,并应用于实践中,形成干旱区全生长季沙棘育苗和造林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