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车辆吨位的增加给车辆的安全性,特别是制动系统的安全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很多,如:提高车辆系统的气压、使用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盘式制动器、缓速器等等,电涡流缓速器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2.
修正车辆理想制动力分配曲线使之适用于装用电涡流缓速器的车辆,对装用电涡流缓速器的车辆制动稳定性进行了定性分析,并且提出了增加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分配系数来提高装用缓速器后的车辆制动稳定性的技术措施.对给定参数的车辆的定量分析表明,提出的技术措施能扩大车辆同步附着系数的范围,降低车辆后轮先抱死的可能性,提高车辆的制动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电涡流缓速器若干技术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辅助制动装置的电涡流缓速器,由于具有持续制动和下坡恒速特性,在重型货车和高档客车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针对电涡流缓速器设计过程中值得注意的若干技术问题,如制动力矩、工作电压和电流、磁路结构、铁心和转子盘材料、转子盘的散热特性、缓速器与整车技术参数的匹配、转子盘温升对制动性能的影响等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分析电涡流缓速器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4.
车用缓速器制动性能虚拟仿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建立了采用电涡流缓速器制动时的整车动力学方程,并在高速、中速和低速行驶3个区间来衡量缓速器的制动效能。在ADAMS VIEW下建立了整车仿真模型,对电涡流缓速器在平路上的减速制动性能进行了研究。仿真曲线和试验得到的曲线吻合较好,验证了该虚拟样机的合理性和精确性。  相似文献   

5.
由电涡流缓速器和汽车主制动器构成的联合制动系统中,变化的制动力分配系数导致控制单元设计复杂。因此,分析了电涡流缓速器转子盘和制动盘以及制动鼓在不同制动工况下的温度变化过程,建立了联合制动系统制动力分配的优化函数,确定了制动力分配系数的具体数值为0.7。在虚拟多坡度道路上进行了制动过程的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具有优化制动力分配系数的联合制动系统的电涡流缓速器转子盘温度和主制动器的制动盘及制动鼓的温度都处于较低的水平,且变化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6.
针对电涡流缓速器在高速时计算力矩同电涡流缓速器的实际输出力矩存在较大偏差的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电涡流缓速器制动力矩模型,研究了现有的电涡流缓速器控制系统,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的电涡流缓速器的PWM控制系统,通过实验说明了基于神经网络模型对实际制动力矩曲线的逼近效果非常有效.  相似文献   

7.
针对电涡流缓速器耗电量大和制动力矩热衰退严重的问题,基于涡流制动与电机再生制动原理,提出一种将液冷式电涡流缓速器与单相外转子磁阻电机结构相结合的新型能动型缓速器。建立了能动型缓速器的电磁场数学模型,数值模拟预测了其制动性能,优化了电机的开通、关断角,计算了下坡持续制动时电机能量回收时的功率,最后对该缓速器的空损力矩、制动力矩热衰退、发电性能和电动性能进行了台架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1 000 r/min时涡流制动力矩达到1 260 N·m,持续制动12 min,制动力矩仅下降15%,可满足重型货车的辅助制动需求;电机再生制动力矩随着转速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1 000 r/min时制动力矩达到最大;当车辆以35 km/h的速度下坡制动时,能量回收功率可达到94 kW。  相似文献   

8.
基于Rogowski永磁式涡流缓速器电磁场与制动力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永磁式涡流缓速器电磁场分析是其设计的核心.为了研究永磁式涡流缓速器电磁场分布,将缓速器的永磁体等效为磁化电流,从麦克斯韦方程组出发,应用Rogowski方法,研究了气隙磁场分布,计算了转子鼓中的涡流密度,推导出了永磁式涡流缓速器的制动力矩计算公式.采用Rogowski方法不仅清楚地揭示出永磁式涡流缓速器的电磁场物理本质,而且制动力矩理论计算值与缓速器台架试验结果的误差小于10%,在可接受范围内.  相似文献   

9.
车用缓速器结构参数对制动力矩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分析了车用电涡流缓速器性能特性与结构参数的关系,建立了电涡流缓速器制动力矩随铁心直径、转子盘中心和磁极中心的距离、转子盘的厚度、气隙和转子盘材料变化的数学模型。并以某型号电涡流缓速器为例,应用五因素二次正交旋转回归设计,分析研究电涡流缓速器结构参数对制动力矩的影响程度,依次为转子盘的材料、转子盘厚度、气隙、铁心的直径、盘的中心到磁极中心的距离。  相似文献   

10.
液力缓速器是一种辅助制动系统,通常是与变速器集成与一体的装置,其结构紧凑、重量轻,能够很容易地使车辆缓速和恒速行驶,大大提高汽车行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本文介绍液力缓速器的特性、结构和工作原理、正确使用、维护及常见故障的分析等。  相似文献   

11.
随着车辆高速重载的发展趋势,对车辆制动性能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液力缓速器由于能够提供力矩大而且平稳的制动效果,在高档商用车上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本文就液力缓速器研究的发展历史、工作原理、特点、分类、关键技术以及发展趋势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正>农用运输车制动系统技术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车辆的行车安全。因此,车辆使用过程中,要经常对车制动系统进行检查及早发现故障隐患。当车辆出现不正常的故障现象时,要按照一定诊断方法及时进行故障诊断,排除故障,以确保车辆制动系统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提高汽车安全性和使用寿命。一、行车制动不灵1.现象(1)农用运输车在行驶中,踏下制动踏板时,制动迟缓或不能立即停车。(2)农用运输车紧急制动时,制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液涡流缓速器循环正圆直径参数对制动效能的影响,以自主设计液涡流缓速器样机定转子叶轮为研究参照,采用制动扭矩与扭矩容积比双重评价指标,使用经过试验验证的全流道式CFD数值计算方法,计算分析得出9组不同循环正圆直径尺寸与双重评价指标的关联数据,并给出部分循环正圆直径参数点上的转速与双重评价指标值关系曲线,得出循环正圆直径参数与液涡流缓速器制动效能的影响关系,为液涡流缓速器定转子叶轮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轮式车辆制动系统双液动力转换器的动态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全动力液压制动系统与传统制动系统相比具有很多优点。因普通液压油无法替代使钳盘式制动器工作的制动液,设计了既能保持全动力液压制动系统优点,又能降低整机制造成本。采用仿真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设计研制的双液动力转换器进行动态特性分析,掌握了转换器主要结构参数对制动压力响应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双液动力转换器能够满足轮式工程车辆对制动系统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制动系统在汽车行驶过程中起到主动安全作用,其可靠性非常重要。由于制动系统的复杂性、不确定性问题的存在,传统可靠性分析方法已不再适用,因此提出一种模糊多态贝叶斯网络的可靠性分析方法。设计开发了一种可靠性分析平台,该平台能够对农用车制动系统进行可靠性分析,为车辆的维修提供依据;能够有效提高可靠性分析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工作量。  相似文献   

16.
缓速器是一种辅助刹车系统,无接触制动方式,通过车轮高速转动与电磁作用,吸收车辆制动能量,达到减速的目的。其作用原理与传统制动方式不同,有延长传动系和制动系寿命的功效。缓速器今后将成为长途车辆和公交车上必备的安全装置。随着新的自动控制配件面世,使用缓速器将成为汽车制动方式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正>农用车制动系统的功用是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迅速地降低车速或紧急停下,协助转小弯以及使农用车在坡上停车等。农用车在行驶中只有制动系统工作可靠,充分发挥制动效能,才能保证行车安全。制动系统出现故障,要及时进行检修,否则将给行车安全带来隐患。制动系统的故障很多,以下仅对农用车在行驶中制动器发出异常噪声、制动不解除、制动发咬的故障原因进行分析,供农用车驾驶员及维修人员参考。一、制动不解除农用车在行驶一段里程后,用手抚摸车轮制动鼓,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永磁式涡流缓速器制动力矩与结构参数关系的基础上,将均匀设计和回归分析方法引入到永磁式涡流缓速器制动性能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中。以某型号的永磁式涡流缓速器为例,建立了制动力矩随转子鼓内半径、永磁体周向长度、气隙宽度、转子鼓轴向宽度和永磁体高度5个结构参数变化的回归模型,重点讨论了结构参数间交互作用以及各结构参数对制动力矩的影响程度,基于均匀试验设计和制动性能敏感性分析的结果,采用全排列法对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  相似文献   

19.
车辆防抱制动系统与主动悬架联合控制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6  
提出了车辆防抱制动系统与主动悬架联合控制的策略:法车辆制动时,主动悬架控制系统不再以乘坐舒适性为主要控制目标,而是作为调节轮胎法向反力变化的工具,使得轮胎法向反力在车轮滑移率达到最优时也达到最大值,从而获得最大地面制动力。结合7自由度非线性车辆模型,考虑轮胎动态特性的影响,利用基于滑模变结构控制理论联合控制策略进行了车辆制动模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车辆采用防抱制动系统与主动悬架联合控制,在保证车辆制动稳定性的同时充分利用路面提供的最大附着系数,获取最大地面制动力,从而显著提高了车辆制动性能。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缓速器对于提高车辆的行驶安全性和经济性的作用,研究了缓速器的特点和功能,分析了车辆不安装缓速器的原因,指出缓速器对提高汽车行驶的安全性能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