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水稻金优38产量构成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水稻(Oryza sativa L.)金优38产量及其构成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每穗实粒数、有效穗数、结实率、产量、穗长、千粒重;千粒重、每穗实粒数和有效穗数与产量的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3个主导因子千粒重、每穗实粒数、有效穗数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是0.603 5、0.4467、0.415 6.综合各分析结果,在金优38栽培过程中应主攻每穗实粒数和有效穗数,以达到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以粳型水稻品种武凉43为试验材料,研究了3种栽插模式下群体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差异。结果表明:采用蜂巢式栽插是最理想的栽插模式,它能彻底改善株间通风透光性,使个体充分发挥自由生长优势,植株地上、地下部分生长势旺,分蘖力增强,成穗率、结实率和千粒重均增加,比单行条栽增产效果明显,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4.
5.
6.
不同水分处理对水稻和旱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水分处理对水稻和旱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方法]以宁粳16号和旱稻297为试验材料,进行淹水、干湿交替和旱作灌溉处理,观察水稻和旱稻的生长动态变化,研究不同水分处理对其理论产量、实际产量、穗长、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经济系数等的影响。[结果]与淹水灌溉相比,旱作灌溉使水稻和旱稻分蘖期后移,生育期推迟,生长发育缓慢,株高降低,产量降低,穗长变短,穗数不足,穗粒数下降,千粒重降低,结实率下降,经济系数提高;旱稻与水稻相比,旱作灌溉处理对旱稻的影响较小。[结论]该研究结果为水稻抗旱节水栽培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8.
1996年早晚两季采用两个水稻品种试验比较了不同施氮水平下水育秧和旱育秧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差异,统计分析表明,旱育秧比水育秧每公顷增产稻谷293.0~729.0kg增产幅度为4.9%~12.6%,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显著增加,在旱育稀植条件下,植株高度明显增高,有效分蘖提前结束,但其他产量性状未见明显增长。 相似文献
9.
在螟虫自然发生和模拟螟害大发生条件下,通过亩有效穗、平均每穗着粒数、实粒百分率和千粒重对产量的通径系数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各因素对产量的影响依次为:亩有效穗数>平均每穗着粒数>实粒百分率>千粒重,以穗数变化较大,而千粒重较稳定。穗数与其它三因素间存在较大的负相关,着穗数与实粒数、千粒重间存在较小的负相关,后两者彼此间几乎无影响。因此,生产上主要是协调穗数与实粒数间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若其它因素不变,这四个因素分别增加1万穗、10万粒、1%、1克时,产量分别增加28.7公斤、42.6公斤、5.9公斤、25.7公斤。 相似文献
10.
:yanyn@.com 《勤云标准版测试》2006,(3)
对水稻不同栽培条件下的产量构成因子与稻米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大部分产量构成因子明显地影响着稻米品质。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分别与整精米率、蛋白质含量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与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总粒数与整精米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实粒数与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千粒重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因此,水稻栽培过程中以提高有效穗数为重点,可使稻米品质实现优化,达到优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不同水稻基因型籽粒产量与品质的生态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日本和国际水稻研究所的9个水稻品种为材料,分别以武香粳9号和两优培九为对照,在江苏南京和云南丽江研究了不同水稻基因型的产量和品质特性及其生态变异性。结果表明,丽江点水稻产量显高于南京点,丽江点单位面积穗数极显高于南京点,其他构成因素在两生态点间差异较小。通径分析表明,每穗颖花数是限制丽江点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南京点是有效穗数。基因型、生态环境及其互作均对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及稻米品质性状有显或极显的影响,稻谷产量、穗数和结实率主要受生态环境的影响,每穗颖花数受基因型控制,千粒重受基因型或环境的独立影响;糙米率、整精米率主要受生态环境的调控,直链淀粉含量、碱消值和蛋白质含量主要受基因型控制,垩白米率受基因型和基因型环境互作的共同调节。丽江点整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较高,垩白米率和糊化温度偏低,表明丽江点稻米品质稍优于南京点。 相似文献
12.
对不同生产水平和栽培条件下的小麦产量和构成因子进行了相关和通径分析。有效穗数与产量的相关不显著,与穗粒数和千粒重呈负相关,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较小;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影响很大,每穗粒数与产量呈正相关,在高产区达极显著,千粒重与产量的关系,在较高播量下未达显著水平,而在稀播条件下达显著的正相关,且与每穗粒数表现正向联系。本研究结果表明,在较高的产量水平下,增加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是增产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寒地水田区最佳的育秧模式,以优质粳稻品种‘龙粳31’为试验材料,设置超级大棚、标准大棚和传统小棚等3种棚式,分析不同棚式育秧对寒地水田区秧苗素质、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大棚的增温、控温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小棚,适宜春季水稻幼苗生长;超级大棚所育秧苗的株高、根长、穗长和根重等秧苗素质数据均优于其他2种育秧棚式,传统小棚的弱苗率最高达24%,超级大棚的弱苗率最低为8%;2种大棚所育秧苗的生育期较传统小棚缩短1周时间;超级大棚、标准大棚秧苗有效穗数较传统小棚分别提高15.83%和4.80%;超级大棚、标准大棚秧苗全粒数分别较传统小棚高出3.52和1.47粒/穗;超级大棚、标准大棚秧苗每穗实粒数分别较传统小棚高出2.10和2.16粒/穗;标准大棚水稻结实率较传统小棚提高0.18%;超级大棚的产量较标准大棚和传统小棚分别提高3.21%和7.75%。 相似文献
14.
超级杂交稻协优9308应用水稻强化栽培,移栽密度为15.3株/m2到6.9株/m2。产量以密度15.3株/m2最高,比对照增产10%,主要表现在增粒增产。移栽密度显著影响产量和每穗实粒数(R12=0.9917,R32=0.9339)。水稻强化栽培各处理密度之间比较,产量随移栽密度的下降而下降,主要是由于单株分蘖和有效穗的增加,导致平均穗型变小。单株最高苗数和有效穗数与移栽密度成显著的相关(R82=0.9594,R92=0.9506)。因此,在推广水稻强化栽培时应重视适宜移栽密度的选择及综合技术配套。 相似文献
15.
16.
大豆产量相关性状的多年多点QTL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大豆和其他高产作物相比,相对产量偏低,提高大豆产量潜力是大豆育种的重要任务。产量是一个综合性状,受多个形态、生理以及农艺性状的影响。定位大豆产量性状QTL,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以美国大豆品种Charleston为母本,东北农业大学大豆品系东农594为父本及其F2:14代重组自交系的154个株系为试验材料,164个SSR引物经亲本筛选后用于群体扩增,并构建遗传图谱。在两年同一地点下对亲本间表现多态的12个与产量相关的农艺性状进行了调查及QTL分析。产量相关性状包括荚数、荚长、荚宽、百粒重等。QTL检测结果表明,在两年的种植环境下,12个产量相关性状共检测到QTL 33个。每个性状的QTLs在两种环境下共检出个数1~9个不等,其中6个QTLs在2个环境下被检测到,它们受环境的影响较小,为较稳定的QTLs。其他产量QTLs只在单一环境下被检测到,说明产量相关QTLs与环境之间存在明显的互作。与国内外对应农艺性状QTLs检测结果相比,多个性状的QTLs位点均一致,说明QTLs检测准确率较高。利用分子标记遗传图谱,定位控制产量相关性状的QTL,为利用分子标记改良大豆产量潜力提供了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17.
在枣粮间作模式下对间作作物的物质积累及产量成因进行对比分析,以玉米品种先育335、高粱品种沈杂5号为试材,分别对其在出苗后45、60、75、90 d和105 d的净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产量构成因素、株高和茎粗等指标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在枣粮间作模式下,玉米和高粱分别在ZY4和ZG8模式下粮食产量最高;高粱在各生育时期内的光合速率均高于玉米,在不同生长时期内差异较小,相对玉米可适当密植;在ZY4和ZG8的模式下玉米和高粱干物质积累平均速率高,为高产量的形成奠定物质基础;穗数和粒重受密度影响较大,穗粒数影响较小,ZY4和ZG8模式下枣树、玉米、高粱三者配置模式较好。 相似文献
18.
稻米矿质营养元素含量受种植环境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3种种皮色的36个水稻推广品种和种质资源,分析比较了在不同环境(季节、地点)条件下,精米中Se、Cu、Fe、Zn、Ca和Mn 6种矿质元素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①精米中6种元素的平均含量依高低排序为Ca>Mn>Zn>Fe>Cu>Se,各元素含量的变异系数高低排序为Fe>Ca>Cu>Se>Zn>Mn.②筛选出多种元素含量高,且在3个不同环境下稳定的品种:Fare Bardhi富含 Se、Cu、Fe、Zn元素且较稳定,崇阳糯含Cu、Fe、Zn、Mn矿质元素高且稳定,培两优288中 Se、Cu、Mn 含量高且稳定.③黑米Ca含量(平均75.832 μg·g-1)极显著高于白米 (63.876 μg·g-1)和红米 (59.224 μg·g-1),其余的各元素差异不显著.④ Cu、Ca、Se 3种元素含量表现生态环境与稻米种皮颜色基因型间的互作,而Fe、Zn、Mn 3种元素在3个不同环境条件下,不同稻米种皮颜色精米中的含量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不同氮素累积量类型籼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2001、2002年在群体水培条件下分别以88、122个国内外的籼稻代表品种为材料,测定植株的干物重、全氮含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对供试品种成熟期的氮素累积量进行聚类,分析不同氮素累积量类型品种间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结果表明:①供试品种成熟期氮素累积量差异很大,可聚类为A、B、C、D、E、F等6类,类型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②氮素累积量为A、B、C、D、E、F类的品种,随着氮素累积量的增加,产量水平明显提高;③氮素累积量大的品种,表现为单位面积库容量大、每穗颖花数多、千粒重高、抽穗期叶面积系数大、生物产量高,穗数较多、单位叶面积籽粒产量较高,但其结实率和经济系数均较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