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已故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胡乐国先生是我的恩师,他曾写过一篇文章《盆景是文化》(《花木盆景》2005.11B),文中写到"盆景是文化,它和诗、书、画……一样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盆景艺术讲究文化内涵、讲究人品个性和意境的表现"。近年来,受市场经济影响,似乎盆景的文化属性也在渐渐稀释,而大家对盆景技艺的关注却与日俱增,不能说这是个不好的现象,但我认为盆景只有上升到文化的层次,才足以成为艺术,而恰恰也是因为注重文  相似文献   

2.
正本性是很固执的,数十年来我就喜欢做园丁。做园丁,不过是个布衣,卑微吗?不,据传人类始祖就是个园丁。由此可见园丁所从事的园艺也就是人类百业中最古老的先驱行业了。诗圣泰戈尔诗集中有一集书名便叫《园丁集》。清初钱塘有个陈老头,他一生深居市井,以莳花弄草自娱,一生只写了本《花镜》。古来很多文化人在主业上各有侧重,他们在业余也大都喜欢玩花草。不妨说,他们  相似文献   

3.
正作为自由投稿的作者,我向《花木盆景》杂志投稿的历史大概有将近二十年了。当年还是用胶卷拍摄并用文稿纸手写稿件,曾经陆陆续续在杂志上刊发不少文章。前些年我还曾经接受专版编辑李琴的安排,兼任过几次相当于"特约记者"的任务,采访拍摄过几届在上海举办"国际花卉展览会",虽然没有头衔在采访中困难不少,但也完成得像模像样,每次专稿都会刊登几个版面。早在十多年前我就已涉猎数码摄影,并且还应邀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撰写过《数码摄影教程》一书。当数码相机开始在民众  相似文献   

4.
96岁的徐晓白先生,是中国当代盆景艺术的带头人,是德艺双馨的名盆景艺术家。然而现实生活中,他还是一位诗人。在他新近付梓的《徐晓白诗集》中,共收录诗词1600余首,我在拜读之后发现,其中竟有100多首诗词是与盆景有关的。这些诗词,有的是对盆景艺术的热情歌咏,有  相似文献   

5.
正十二年前,我还只是个高中生,母亲为了支持我的爱好——养花,特地在邮局订了一年的《花木盆景》杂志,从此我与《花木盆景》杂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十二年来的杂志,虽不太齐全,却保存得很好。在杂志即将迎来三十岁生日之际,我特地把它们翻了出来。重拾回忆,往事历历在目,心里有万千感慨。当我准备写下感言,却发现自己有好多好多话要说,恐怕一二张纸难以言尽。大二下学期,我在学校认识了教我们盆景学的胡一民老师,并得到老师的赏识。胡老师听说我的文笔不错,加上之前在学院院刊上发表过散文,他鼓励我向  相似文献   

6.
正有人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将兴趣转化为财富,那便是最有意义的成功!我对此深有同感,虽说我的兴趣没有为自己带来额外的财富,却在无意之中,为他人带去了巨大财富。倘若细说起来,真正带去巨大财富的并不是我,而是一本杂志——《长江蔬菜》,我个人只不过充当了推介人的角色。纵然是举手之劳,却也为我带来了未曾料想的可贵荣耀,说起这一经历,还真是一段传奇而有趣的故事呢!朋友推荐,初遇《长江蔬菜》  相似文献   

7.
张保林 《中国蔬菜》2004,1(5):53-53
我和《中国蔬菜》相识 ,纯粹偶然……那是 1998年初冬的一天 ,我到乡邮电所寄信 ,看见一本厚厚的报刊征订目录摆在柜台上。我随手翻阅 ,《中国蔬菜》几个字一下子跃入我的眼帘。我当时想 ,这不是给种菜的农民看的杂志吗 ?就凭这几个普通的汉字 ,从没有订过任何报刊的我 ,居然有了一种征订它的强烈愿望。邮局老李是个热心人 ,他对我说 :“这杂志不错 ,只要你订了 ,保证丢不了 ,杂志一到 ,就马上给你送到家里。”看到老李的热乎劲儿 ,我毫不犹豫地掏出 2 1元 ,订了一年的《中国蔬菜》。要知道 ,那一年我家的菜都烂掉了 ,秋季茴香又没人收 ,自…  相似文献   

8.
猴头轶话     
自古以来,猴头就是有名的山珍,与海参、燕窝、熊掌并称为中国四大名菜。猴头何时入馔,向无文献可征,据流传在河南伏牛山地区传说,唐代年间,士卒曾在山中采食猴头,难据以为信史。有确切记载的是在三国时代,孙吴沈莹所撰之《临海水土异物志》上有如下记述:“民皆好啖猴头美,虽五肉臛不能及之。其俗言:‘宁负千石之粟,不愿负猴头美臛。”这是台湾少数民族中的古风,至于内地,在明代农学家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也有记载:“他如天花、麻姑、鸡(?)、猴头之属,皆草木要腐坏而成者。”因猴头为罕见之物,在古代一直是很珍贵的。有位侨居海外的满清遗民名叫德龄,曾在慈禧身边担任过女官,她写过一部叫《御香缥缈录》(又名  相似文献   

9.
《花木盆景》2023,(6):104-105
<正>“醉石斋”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其主人刘文枢则是首批阳江市民间艺术大师。1949年出生于广东省阳春市,2008年成为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阳春根雕”的代表性传承人。从艺60载,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参加过国内外数十次展览并荣获奖项,其中根书作品《还我河山》于1994年获“王羲之奖”中国书画艺术大赛全国一等奖,根艺作品《八骏图》于1996年获“第三届中国根雕艺术优秀作品展”佳作奖。他在创作中坚持“源于自然,取于自然,顺其自然,还其自然”一根一字的理念,因此他的作品既有天然之趣,也有师法自然、以自然为师的意境。  相似文献   

10.
正1996年,我县举办盆景展,协会派我去接贺老师和《花木盆景》杂志社张衍泽主任来京山指导。我有幸与贺老师在京山相处了两天。在京山的日子里,我发现,贺老师是一个生活非常俭朴的人,不抽烟,不喝酒,更没有奢侈消费,一心关注盆景。记得当时,我递给他老人家香烟,他说,谢谢,我不会抽烟。我说,我在《花木盆景》杂志上看到您手中有香烟的。他老人家笑着说,有这回事,那是摄影师为了拍照,给我设计的一个道具。一次,我来到贺老师在武胜路的老住处看望他老人家,顺便带了一点京山特产香菇,他老人家坚决不收,中午吃饭时,我发觉  相似文献   

11.
本刊上一期刊登出新书预告《中国柑桔实用技术文献精编》(1972— 2 0 0 2 ) (简称《新精编》)后 ,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不少读者给本刊编辑部来信或打来电话 ,询问该书编辑出版事宜。现就读者提出的比较集中的问题答复如下 :问 :我在一个朋友处见过《精编》一书 ,感到很实用。以前给贵编辑部去过信求购 ,一直未能如愿。这次编印的《新精编》包括原《精编》所有的文章吗 ?答 :《新精编》将保留原《精编》的全部内容即所有文章 ,并保持原书的编排格式。增补的文章只是按内容分类 ,分别插入相关的篇目中。问 :作为原《中国柑桔》的老读者 ,我曾…  相似文献   

12.
正当李琴告诉我《花木盆景》创刊物30周年了,想让我谈谈30年来的感想,我没有多加考虑就答应了,因为我与《花木盆景》有缘。我与《花木盆景》创刊时就有缘。记得30年前贵刊创刊时候,我在太湖鼋头渚风景区工作,时为改革开放的初期,国内还没有一份公开出版发行的"花卉盆景"专业类的杂志(好象在以前曾经有一份"大众花卉",试着发行过1期~2期,但后来就没有消息了)。由于工作的原因,我在第一时间就知道了《花木盆景》创刊的信息,尽管没有先例,时为风景区园艺管理科的负责  相似文献   

13.
《中国柑桔》1989年第3期刊登了毛世秋同志的《温州蜜柑果实成熟期使用赤霉素加2,4-D预防炭疽病为害》一文,笔者反复阅读后,认为此时喷布赤霉素虽能减轻因炭疽病为害造成的采前落果,但有副作用,不宜推广。理由有三:  相似文献   

14.
评《太行异香块菌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宝山、韩占军俩同志合写的“太行异香块菌的考察”一文,发表在1988年第6期《食用菌》3~4页,此文有科学性错误,现予以批驳。韩占军曾于1987年寄给我一张地下真菌纵切面彩色照片以及在显微镜下拍摄的彩色子囊内含子囊孢子照片(现仍保存在我手中),从子实体外观、切面上的纹理以及子囊孢子特征看,肯定是地菇属Terfezia 无疑,当时我曾写信向他索取标本,他来信说他手下已无此标本。后来他又误作一个新种写成文稿投寄《真菌学报》,此文既缺显微特征的中文描述又无拉丁文描述,因不是新种而被退稿。去年他又带一小块浸制标本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请应建浙教授鉴定,应教授当面制片用显微镜观察了子囊和子囊孢子并翻开《中国的真菌》给他看了文字  相似文献   

15.
九零年《中国食用菌》第一期45页刊登了魏润黔《生物学效率小议》一文。我对此文里的两个公式,仔细研究过其计算生物学效率的真实含义后,认为公式(按公式出现先后顺序)不能取代公式,反过来公式也不能代替公式。根据几年栽培试验,初步确定这两个公式都有必要同时存在于食用菌研究领域里面。用公式计算得到的生  相似文献   

16.
锦衣华章     
<正>曾读过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宛然牧歌,散文集《湘行散记》如诗如画,他的故乡古城凤凰一直是我憧憬向往之地。一次,在书店偶然翻到了一本沈从文先生著的《中国服饰史》,才知道先生解放后一直潜心于考古史学研究,尤其在中国服装历史研究上具有开山地位。  相似文献   

17.
正"研究高新技艺,促进中外交流,让中国盆景走向世界;弘扬民族传统,讲求意境神韵,让世界了解中国盆景。"这句话是恩师贺淦荪先生在2000年前夕送我的新年祝词,16年来时常萦绕在耳际,照我前行。我编著的《中国树石盆景》一书已于上月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发行,我将这句话收录在书中,作为鞭策,也是对恩师的怀念。记得他当时对我说:"盆景起源于中国,历史悠久,但因各种原因,发展缓慢。近二十年来我国盆景  相似文献   

18.
郭纹辛作品     
1967年生于云南曲靖,1992年开始从事盆景创作。现为云南省盆景赏石协会理事。从接触盆景到喜爱盆景再到痴迷盆景,他深刻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盆景艺术的无穷魅力。在二十余年的盆景之路上,由于身边没有老师教,幸好有《花木盆景》这位无声的老师教导着他,让他受益良多。之后,他经常到盆景发达的省份学习观摩,拜访名家,并积极参加全国盆景展,从中不断提升自我的盆景修为。其作品曾在中国盆景展上获得过一银两铜。  相似文献   

19.
<正>欣悉《中国西瓜甜瓜》杂志将更名为《中国瓜菜》,我作为一名关注本刊发展的读者与通讯员,特向贵刊表示祝贺。《中国西瓜甜瓜》作为国内惟一的从事西、甜瓜专业报道的科技期刊,一直为广大瓜农所喜爱,其更名后不仅延伸了报道领域,能更好地为园艺从业人员服务,同时也为杂志寻求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相信通过编辑人员的努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根雕大家屠一道之子屠亮,早年就读于武汉大学,笔者与他有过多次交往,被他的家学渊源与勤奋执着所折服,也为他著作中的根雕世界所感染。屠亮很早就意识到,美根、瑰木来之不易,往往"过百木而不遇,相干根偶一得"。他认为,经根雕艺人慧眼相中的树根,一定是曾经长期在恶劣环境下,为生存不得不拼命从薄土中汲取养分,在乱石罅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