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正1996年,我县举办盆景展,协会派我去接贺老师和《花木盆景》杂志社张衍泽主任来京山指导。我有幸与贺老师在京山相处了两天。在京山的日子里,我发现,贺老师是一个生活非常俭朴的人,不抽烟,不喝酒,更没有奢侈消费,一心关注盆景。记得当时,我递给他老人家香烟,他说,谢谢,我不会抽烟。我说,我在《花木盆景》杂志上看到您手中有香烟的。他老人家笑着说,有这回事,那是摄影师为了拍照,给我设计的一个道具。一次,我来到贺老师在武胜路的老住处看望他老人家,顺便带了一点京山特产香菇,他老人家坚决不收,中午吃饭时,我发觉  相似文献   

2.
中国盆景代表作 这件作品创作于1976年,1984年刊发于本刊试刊号封底,在1985年中国盆景评比展览上被誉为“给我们古老盆景带来新意”的作品之一。“《秋思》这件盆景作品问世的意义在于:一、在贫景中去探求艺术的共性规律和美的规律,并用以指导盆景的艺术创作和造型。  相似文献   

3.
<正>笔者工作于扬州瘦西湖景区的扬派盆景博物馆,可以经常观摩赵庆泉老师的经典盆景作品,平时也阅读了许多赵庆泉老师关于水旱盆景的著作,他的水旱作品也是笔者制作水旱盆景的临摹对象。2021年10月的时候,在赵庆泉老师的推荐下,笔者阅读了郑永泰老师的《知“竹”常乐》一书,联想到赵庆泉老师曾在1988年创作过一盆名为《竹林隐逸》的水旱盆景,笔者在与馆内几位老师沟通后,就萌发了临摹经典之作、创作凤尾竹水旱盆景的想法,得到了恩师孟广陵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正>得知中国常州金坛市获得2013年第七届世界盆景友好联盟大会举办权,胡运骅先生当选世界盆景友好联盟主席,世界盆景友好联盟总部也将首次移至中国上海,真是喜不自禁。这是中国盆景走向世界的良好机遇,是中国盆景人的大喜事,值得大贺特贺!  相似文献   

5.
郭纹辛作品     
1967年生于云南曲靖,1992年开始从事盆景创作。现为云南省盆景赏石协会理事。从接触盆景到喜爱盆景再到痴迷盆景,他深刻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盆景艺术的无穷魅力。在二十余年的盆景之路上,由于身边没有老师教,幸好有《花木盆景》这位无声的老师教导着他,让他受益良多。之后,他经常到盆景发达的省份学习观摩,拜访名家,并积极参加全国盆景展,从中不断提升自我的盆景修为。其作品曾在中国盆景展上获得过一银两铜。  相似文献   

6.
正2018年8月11日,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胡乐国先生带着对中国盆景事业的的无限眷恋和期待离开了我们。先生从艺六十余年,开创了松柏类盆景"高干垂枝"等独特技法和艺术风格,创作出《向天涯》、《生死恋》、《风骨》、《踏歌行》等佳作,他结合中国文化对盆景艺术的影响,提出盆景艺术必须崇尚自然,创立鲜明的民族风格,为浙江盆景风格的确立及推动中国盆景艺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正我与《花木盆景》杂志结缘已经10多年了,特别是2007年后,由于不断给贵刊写稿、投稿,不仅从网上认识了苏定、李琴、魏娟、王蔚等编辑老师,共同见证了《花木盆景》不断创新发展的历程,同时也让自己的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和快乐。  相似文献   

8.
正我与《花木盆景》杂志相识是从偶然认识李琴编辑开始的。2007年3月,第17届中国(武汉)兰花博览会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我对花卉摄影很有兴趣,早早地就走赶去拍兰花。我正在一朵一朵地端祥着,有人递给我一张名片——李琴,花木盆景杂志社编辑。"老师,能把你拍的照片发给我吗?"我说:"没问题。"于是我就挑了些获奖兰花的相片给她……不久就收到《花木盆景》杂志,上面刊登了我的兰花摄影作品!  相似文献   

9.
正今年是《花木盆景》杂志创刊30周年大庆,作为一名忠实读者和撰稿人,耳闻目睹了《花木盆景》不断壮大的辉煌历程,令人激动不已。欣慰之余,又唤起了《花木盆景》圆我梦的美好记忆。记得我与《花木盆景》结缘是在2007年武汉举办的第十七届中国兰花博览会上。兰博会开幕的第二天上午,我应约拜访中国花协兰花分会副会长刘清涌教授,敲门而入发现刘会长正在  相似文献   

10.
雪积式盆景是以大自然中积雪的树术神态为范本,进行加工而形成在盆景中的景观。作品表现了一种不畏风雪、坚强不屈、与困难作斗争的精神。在我们所见的雪积式盆景中杨作祥作品《飞雪迎春到》、张泽霖作品《雪后》、徐祖胜作品《雪融春暖》等等,给我们展现了雪积式盆景的美丽景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一名盆景爱好者,平时喜欢摆弄盆景,也喜欢阅读《花木盆景》杂志及一些盆景书籍。我读书刊,主要是想从中学些盆景的制作技艺和养护方法,希望能直接指导我的实践,而对于盆景的理论与历史则兴趣不大。去年五月号上,“盆景教室”栏目开始连载由中国农业大学李树华老师撰写的《中国盆景文化史》一书。这些文章深深地吸引了我,使我对我国盆景文化的发展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12.
引领花卉潮流,重振盆景雄风。作为业界权威媒体,《花木盆景》一直及时将业界重大活动信息呈现给广大读者:2007年3月对中国茶花育种小组年会暨首届中国佛山茶花育种学术研讨会作了报道:2007年5月报道了中国盆景大观园开园盛况,并在其后陆续介绍了中国盆景大观园内各盆景名园,对在中国盆景大观园内举办的历届中华杯中国盆景精品展暨盆景交易会也作了报道;  相似文献   

13.
编读往来     
<正>读者评刊有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读2010《花木盆景》盆景赏石版第七期人物栏目有感2010年《花木盆景》盆景赏石版第7期人物栏目刊登了厦门市盆景雅石研究会会长魏积泉"呕心沥血,甘为协会作嫁衣"的事迹,给读者很大启迪,教育很深。  相似文献   

14.
李庆余 《花木盆景》2000,(1A):60-62
1986年中国盆景学术讨论会上.贺淦荪给盆景艺术做了如下定义:盆景不是自然景物的再现.而是能表达思想主题.有自然神韵的艺术美景;是一种艺术美的再创造;是通过造景来反映自然景物、社会生活和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活的造型艺术。现代文明与文化的发展推动了盆景艺术。自1956年周瘦鹃老师划分盆栽、盆植、盆景以来。在什么是盆景、什么是盆景艺术的实质特征问题上。1986年才有了如上定论。至此。中国盆景才真正步入现代艺术殿堂,走进了一个全新的盆景艺术文化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5.
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有不少是表现牧童生活的,比较著名的有贺绿汀的钢琴曲《牧童短笛》、袁枚的古诗《所见》等作品。在盆景中也有不少此类题材的作品,这类盆景大多摆放一个牧童骑牛的配件,以点明主题,命题也以《牧归》、《牧歌》、《乡趣》等为主,其风格古朴隽永,富有诗情画意,如同一首清新恬淡的田园诗篇,令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6.
正十二年前,我还只是个高中生,母亲为了支持我的爱好——养花,特地在邮局订了一年的《花木盆景》杂志,从此我与《花木盆景》杂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十二年来的杂志,虽不太齐全,却保存得很好。在杂志即将迎来三十岁生日之际,我特地把它们翻了出来。重拾回忆,往事历历在目,心里有万千感慨。当我准备写下感言,却发现自己有好多好多话要说,恐怕一二张纸难以言尽。大二下学期,我在学校认识了教我们盆景学的胡一民老师,并得到老师的赏识。胡老师听说我的文笔不错,加上之前在学院院刊上发表过散文,他鼓励我向  相似文献   

17.
正我与《花木盆景》杂志结缘始于在黄山购买创刊号阅读,相识相知迄今已有30个年头。我的种花养花知识也随着《花木盆景》杂志不断的体量扩容、质量提升,而逐渐积累丰富。当《花木盆景》杂志进入而立之年的青春时节,我也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而即将步入花甲之年。毫不夸张地讲:这30年我与《花木盆景)问历练、共成长。我第一次在《花木盆景》上发表的短文是1988年4月号上《龟  相似文献   

18.
《花木盆景》杂志2002年B版第七期刊登了关于苏州虎丘万景山庄盆景园陈列的《秦汉遗韵》等五盆盆景名作相继死亡的消息,令读大为震惊。这是继明末扬州天宁寺遗物——300年树龄的古桧柏盆景死亡之后,又一些具百年或数百年树龄盆景活物的殁落——这对中国盆景而言不仅仅是巨大损失,我想留给我们更多的应是反思和教训。  相似文献   

19.
正2019年8月10日,正值胡乐国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来自全国各地的盆景界同仁以及先生亲友、弟子齐聚温州,参加胡乐国盆景艺术研讨会暨"浙风瓯韵"盆景展。胡乐国大师从艺六十余年,开创了松柏类盆景的"高千垂枝"等独特技法和艺术风格,创作出《生死恋》、《向天涯》、《傲骨凌云》、《一览众山小》、《风骨》、《踏歌行》等众多有影响力的作品,他发表了多达百篇专业文章,特别是对"盆景是文化"的提倡,结合中国文化对盆景艺  相似文献   

20.
梁悦美女士,台湾盆景艺术大师,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美国太平洋大学、西雅图大学景观学教授。其致力于推广发扬中国盆景艺术,且积其二十余年盆景创作经验和教学经验编著的《盆栽艺术》一书,书中科学而系统地讲述了植物的生理特征、素材的培育方法、各类盆景的创作技法以及盆景的养护与管理方法。我们从本期开始摘编此书中的精义,供广大盆景爱好者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