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鳞蟠虬     
<正>1995年春,我随盆友去寻桩。彼时,此桩刚挖回定植才数天,短蓄的身段及嶙峋的皮,得到了众盆友的喜爱,遗憾的是它生出的两条枝细小且长,与身干完全不合比例,节芽疏远,不是可造之材。几位盆友的议论让桩主误以为我们对之有意,他不懂盆景,人挖他也挖,上山就挖了这个桩。我们也告知他这个桩下段不错,但后段无法弄,只是讨论一下,桩主依然极力向我们推销。禁不住他的热情,我也就买了,价极低,盆友无一人反对,只笑议看我什么时候可成作。  相似文献   

2.
<正>这是盆友让给我的另一个桩,桩体比前一个大,也是由一个桩长出的气根分拆育出的,但所育时间稍长,上段已蓄育出三干段,桩的下半段仍明显露出根的蜕变,留得的一截断段(A),本是一条完整的根,盆友把它截短,留下约10cm没去掉,未知他何意。但我感觉这桩最不顺眼的应是顶段的处理:锯一个截口把枝折成一个“N”形,以此状作结顶。猜想盆友可能试着弄点新意。这桩我没悟出什么头绪,同样没预期如何弄,但却隐约觉得有点与一般水松桩不一样的潜质。  相似文献   

3.
古魂     
正此桩集"稀奇古怪"于一体,这是我见到它的第一感受。一干横向伸出盆外,倒吊着一个比例失衡的树瘤,面目狰狞有如怪物。瘤中间凹处如眼窝怒目圆瞪,下端突然伸出一条比例更不合宜的枝再分叉,像是怪物的长触爪。这是我见到的最为奇特的桩材了,真不理解它是如何长成这个模样。见此,原桩主对我"编"了个故事,他说这桩是中越战争时留下的,故事里有炮火连天的战场以及挖桩的艰辛,但这些不是我的  相似文献   

4.
<正>2006年,我一次性寻购得十多个小松桩,都是苗条修长且清瘦,有曲有直,用于悟习素仁树应是合适的。这是其中一个。桩虽细小,但已是沐浴数年的阳雾风雨,鳞皮略显,身干修长,有几处弯曲。为使它更具秀挺,用木枝铝线夹固调整。但该桩除了较好的干段外,仍是幼桩,没枝托,一干到顶,只端顶段有针叶,如画案铺陈了的纸笔墨,要弄出个作品还要操笔着墨压红。  相似文献   

5.
笔走龙蛇     
正1997年我购得此桩,从当时的生长走向及头根部判断,它是天然形状的悬崖桩。无论是细小苍老的身干,还是嶙岣的头段,说明它之前的生存环境应该是干燥恶劣的。桩虽小但树龄应不短,桩长约140cm呈倒挂状,前半段弧形细小,后半段有曲度,整桩末端才有稀疏的几条小枝,这是野桩的特征。天然的悬崖桩虽然少见,但这桩却并非制作盆景的良材,只不过这形体的桩我园子内没有,于是买别的桩时随意顺带着买了它,希望用时间慢慢培育(图一)。每次买来新桩后,我都尽量设法留下一张当时的照片,而此后的照片  相似文献   

6.
<正>常规的树桩根、头、干三者全具,根以四面分布为佳;头一般指根部上面10cm左右段,要与根相配合;干指头部以上的大部分树身,最后是尾梢、树冠。桩农在选择野生桩时,一般都会选根、头、干三者全具的桩,因为这样的桩符合大多数盆景爱好者的选桩要求,也能卖个好价钱。但野生桩资源有限,时间长  相似文献   

7.
松之魂     
<正>此作品我培育至今年7月整整二十年。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国人一个铭记的日子,于我更多了个记忆,1997年6月最后一天,我在广西苍梧寻得了这个几年来寻到的最大松桩,该桩不错,寻得这桩我庆幸有缘,当晚凌晨电视观看香港回归典礼实况,天亮才返家。历年寻桩众多,唯这个记住了确切日子,眨眼已二十个春秋。2007年此桩育十年,只得雏形,本刊当年第六期曾作过介绍,今又一个十年,  相似文献   

8.
面壁     
<正>这是一个明显以根代干的作品,由根演变的干并非人工所为,而是于山中漫长的时间里修炼形成。整干柔顺修长且从根部至顶粗细变化不大,通常树桩的干身是难以长成这般形态的。推估此松生长期间,山土慢慢地坍塌,树的求生本能迫使根不断延长,坍塌戛然而止时,底端小根重新形成一组根盘。岁月留痕,中段及顶端两条小舍利是残存根,记述了演变的过程,顶端只残存少许,显露岁月不短,中段那条较原状,岁月相对短点,顶端曲转下跌的干段也非人为。一株不显眼的桩,却现出山松野桩的多姿。  相似文献   

9.
不华     
<正>2005年得到一盆小桩,可能挖桩者采挖后觉得桩幼小,把三株植于一盆,或也可能是挖时三株苗已是成此一组,挖后以此植于盆中。三株桩干都蜿曲修长,合适做"素仁",刚买回还没有着意塑作,就没把它分植,不经意一养几年。我弄"素仁"树,都喜把托修成尽可能高,这也是这类树的风格特征,所以虽没分植,在这几年的种养中也把三株桩的低位托去  相似文献   

10.
无欲     
正这是我最早弄出"素仁"味的山松小作。初涉玩山松,喜的是多姿多形的桩材,更爱怪异嶙峋的风姿,选桩的大方向是怪、奇、异。2000年我寻桩时碰到两株,其时这小桩不多见也少人要,这种干身修长细幼的桩很合适弄"素仁格",我虽寻松多年,也是第一次碰到这合弄"素仁格"的桩材。这两株松的体型于我当时所育的数多桩中属"小不点",但没因少小而受冷,相反由于只有  相似文献   

11.
鹤舞     
正此桩购于1998年。它高约一米六,身干长瘦却不显隽秀,顶部一个弧曲带出无力感,下垂枝的两个交叉枝相背而驰非常碍目,末端的枝条稀长、细小、零乱,而且全树干没托。以盆景常规视角审视,它无可取之处,且廾年前桩材多,这类桩就更少人选了,估计现今也不会有很多人喜欢。整个桩很难用美感去形容,它在原主人园场数十盆松桩中显得很突兀,这种有别于其它桩的形态,显得另类,也正因这另类才吸引了我的兴致,买回后自然成盆友又一个笑柄了。盆友笑归笑我却尽心弄。虽然弄松我没高超的技艺,但我觉得无论  相似文献   

12.
<正>这是一株三干桩。下干曲且长,约200厘米的长度,于整个下干的中段起才有托枝,整干大小过渡不大;中干约80厘米长,斜向朝上方向生长,干径与下干差不多;上干短小约50厘米长度,走势随中干走向。坦白说,这桩有特色却无美感可言,随行看桩的一盆友质疑并反对我买此桩。当时我看中这桩确实也没看出它有什么可发掘之处,也没想到买了后该怎么摆弄。但我选桩却有一个偏好,只要是我还没有的形态的桩材,其价钱又可接受,我都会买,买回去后再想办法弄,当然,能不能弄好是另一回事。我觉得通过时间培育,调整枝托、养旺针叶后不管  相似文献   

13.
《花木盆景》2014,(2):5-5
岭南树桩盆景的创作技巧,章法严谨,法一形万,却又不拘泥于桩头定位、树托布局的条框规矩,而是根据树的长势,吸取大自然干变万化的形态,这才造就了此种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盆景艺术。作品充分利用榆树根系发达、粗狂的特点,特别是借用了桩头轩昂、霸气的昂首气势,似是骏马长啸。作品后段枝梢分布适宜,疏密有序,看似丛林疏影,更似万马奔腾,自然而神似。  相似文献   

14.
粤岭颂     
正山松双干桩很少见,比例合适的更是稀少,成熟作品未见,我们从书刊所见的双干黑松、双干五针松等也多是合栽的。而我每每说起这株山松,总有诸多感慨。二十多年前我刚学弄松,还不知它是"宝",等我感觉出它的珍贵,也是因为到现今都再也没能寻到合意的如此形状桩材。时间大约是1992年,我与兄长到梧州寻桩,他买下了此桩。当时别  相似文献   

15.
正2007年同时植了两个相思附石,这是其中的一个,这件英石长90cm,缺缝欠瘦不理想,当时是将就着用,桩长约一米,径约一公分。相思地植生长快,因借植盆友园地,忽视跟踪料理,一年多没蓄剪,干径已长至五六公分,高两米多,本来石已不理想,更管理失措,树石没能粘附好,看来按原意作成附石作品难了。长成两米多的高瘦干段却引起我的改作构思,既然按原意育  相似文献   

16.
<正>我生活在浙江温州,这里气候宜人,非常适合植养花草树木,盆友们多爱植松柏,而我偏爱榆树、雀梅。2001年春,笔者在市场看到一连体多干榆桩,此桩基部为长约60cm的大横根,其上着生三干,中间主干高约70cm,因三干处于同一平面,不够立体,缺乏变化,没人看上。我有自己的思路,于是大胆购入。因三干排列太过平面化,所以我特意把右干顶和枝向后蓄养,再在于右前方蓄一小枝,顶和枝向右前方蓄养,使整桩显现出立体变化。每一枝的修剪都采用岭南的蓄枝截干技法,  相似文献   

17.
正这是株较早年寻回的小桩,高约九十公分,干幼小。桩的上半段曲折下半段挺朗,上下段一曲一直不对称。顶端的两个枝托走向各异,除它们外全干没枝杈。原桩主已种养一段时间,育成右边一条大弧度下跌枝,以素仁树选材的标准衡量,下段应可以,但上段并非合适,那跌枝觉得尤不合意。买回后照例换上只稍好的盆,没理出思路前先慢慢养若,边育边寻思(图一图二)。半年多后桩已服盆,可以动手改调了。这桩的定位是弄"素仁格",但整个桩的高度偏矮,上段的几个弯曲与素仁  相似文献   

18.
鲁春来 《花木盆景》2005,(10):36-36
图一是1996年3月我在家乡浙江省泰顺县下洪乡下彩村的一条溪流边采集到的一棵山黄杨桩材,高45cm,干径10cm。该桩主干上粗下细,正前方无根,无主干结顶,极不符合盆景制作要求。因每年多次山洪夹杂的垃圾将生长在溪边的黄杨枝条缠绕,水流将枝条扭曲成顺流生长,当时已摇摇欲落,只剩几条浮根牵拉。  相似文献   

19.
追云     
<正>该桩2002年寻得,从留得的图看,这株树历由"繁"至"简"再"简"复"繁"的培育过程,即"简"、"繁"、"简"、"繁"的四个培育阶段。该桩刚买时呈弱小稀疏状,没有留下图照。图一中看到的针叶丰满,是已种育三年的效果,期间对枝条作了点调整。原桩本是直立培育的,只是觉得当时数个有意育"素仁格"的桩都是直立,没有其它形态,而弄树我喜多形,因而寻桩也爱寻形态各异的,但合适做"素仁格"的小松多是幼小细直,难觅异形,干托全需后天培育。可  相似文献   

20.
<正>何承坤先生是广西北海资深树桩玩家,业余把玩盆景逾三十年,从最初的上山挖桩到痴迷于人工育桩,对罗汉松、九里香、山松等植物生理习性了然于胸,其悉心养护的桩头直径年增粗可达5cm,且苍古有韵,稀奇古拙。近年,何先生痴迷于罗汉松树桩的人工培育技术,其生性不循常理,大胆打破传统思维,在罗汉松桩材培育上颇有独到见解,尤擅长人工桩的根盘、根脚调教及基础干身的修整,所育桩材根、干堪称完美。另外,何承坤先生积极摸索北海罗汉松的适应性问题,通过日常特别管理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