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怀超 《当代农机》2013,(12):47-48
乡村是泥性的,生长着红高梁、玉米和鸡、鸭、鹅,当然也包括土墙坯、土语等.蕴含着生命元素的乡村,似乎在村庄的树阴里,以质朴的泥塑的面孔思想着.譬如草房一角的泥瓮,苏北小村独有的农家储粮容器,是小村的炊烟,带血的脐带,生活沉重的温度计.泥巴垒就的草房里,有它,就有了阳光般的守望.  相似文献   

2.
杜怀超 《山西农机》2012,(10):57-58
作者以散文的形式对中国的传统农具进行了一番别有韵味的记述。娓娓道来中,那细腻而富有情感的文字赋予冰冷的器物以温情而传奇的色彩,也拉扯着我们走进历史,领略五千年中华农耕文明的质朴、厚重与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3.
娄婧婧  唐立华 《湖南农机》2012,(11):118-120
农具是农业社会生产力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农业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农业文化的重要载体。文章从设计美学的角度来探究其造型、材质、工艺、装饰等,以系统了解中原地区传统农具的美学思想。作为传统器具的一大品类,其设计思想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对今后的现代设计艺术与现代设计教育有一些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4.
作者以散文的形式对中国的传统农具进行了一番别有韵味的记述。娓娓道来中,那细腻而富有情感的文字赋予冰冷的器物以温情而传奇的色彩,也拉扯着我们走进历史,领略五千年中华农耕文化的质朴、厚重与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5.
作者以散文的形式对中国的传统农具进行了一番别有韵味的记述。娓娓道来中,那细腻而富有情感的文字赋予冰冷的器物以温情而传奇的光芒,也拉扯着我们重新走进历史,领略五千年中华农耕文化的质朴、厚重与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6.
杜怀超 《当代农机》2012,(10):57-58
作者以散文的形式对中国的传统农具进行了一番别有韵味的记述。娓娓道来中,那细腻而富有情感的文字赋予冰冷的器物以温情而传奇的色彩,也拉扯着我们走进历史,领略五千年中华农耕文明的质朴、厚重与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7.
耙,是乡间农具中最默不作声的农具,一年半载,排到她出场的机会不多,或者说轻易不出场,她只对大地负责,对种子、水分还有大地深处的秘密负责。缄默经年的耙似哲人般,用沉默守护大地的心事,用坚硬对抗柔软,并时刻保持着锋利的状态。耙的前生与后世,充满故事与刀光剑影。战争时代,她就是驰骋疆场的兵器,撕裂黑暗与侵略的血雨腥风;  相似文献   

8.
作者以散文的形式对中国的传统农具进行了一番别有韵味的记述。娓娓道来中,那细腻而富有情感的文字赋予冰冷的器物以温情而传奇的色彩,也拉扯着我们走进历史,领略五千年中华农耕文明的质朴、厚重与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9.
杜怀超 《当代农机》2012,(12):47-48
作者以散文的形式对中国的传统农具进行了一番别有韵味的记述。娓娓道来中,那细腻而富有情感的文字赋予冰冷的器物以温情而传奇的色彩,也拉扯着我们走进历史,领略五千年中华农耕文明的质朴、厚重与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10.
作者以散文的形式对中国的传统农具进行了一番别有韵味的记述。娓娓道来中,那细腻而富有情感的文字赋予冰冷的器物以温情而传奇的色彩,也拉扯着我们走进历史,领略五千年中华农耕文明的质朴、厚重与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11.
杜怀超 《当代农机》2012,(11):56-57
作者以散文的形式对中国的传统农具进行了一番别有韵味的记述。娓娓道来中,那细腻而富有情感的文字赋予冰冷的器物以温情而传奇的色彩,也拉扯着我们走进历史,领略五千年中华农耕文明的质朴、厚重与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12.
以沉重对抗沉重。这是夯对于农人来说最贴切的自述。夯,是农人内心的高原拔出的石鼓,敲打着空旷的大地、苍白的月色以及那遍地的蒿草。水瘦山寒的乡村,夯就是农人苍凉的一根肋骨,嫁接在村庄的深处。坚硬或者柔软,农人的一生都难以消化。夯,说白了就是笨重的石块,如乡间的石碾或者碌碡。凡是沉重的物什,都将构成石夯。农人的日子注定与沉重分不开。夯,一般是由4根扁担或木棍夹着碌碡或者石碾组成,重几百斤,其中一根扁担上面有一圆把,给领夯的人掌握,另外几根上分别绑着麻绳,俗称夯绳,由其他农人抓着。深入夯的内部,是一块纯粹的、  相似文献   

13.
文章简介了旧有农具的种类,并阐述了建国以来各类农具的革新情况,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4.
拨开农具的森林,我突然惊觉,我是站在农具的肩膀上展开叙事或者回忆的。时间的流走或身体的重量被我忽视了。在视野之中,日益拔高的则是这些赤裸着胸膛的农具。每次从博物馆里看到昔日笨重的太平车,我总有一种窒息的感觉。在乡村,真正运载日子和炊烟的,就是那缓慢的、沉重的,碾压在乡村阡陌上的那辆大车。  相似文献   

15.
镢 镢在历史上是一种重要的翻地工具,为农家必备。各地使用的镢,均装木柄,其制相同。唯因地区、用途、土质、耕作习惯不同,柄的长短,镢头的大小、宽窄、长短有异。普通镢柄长117~190cm。粗3-5cm,镢头长23-45cm,幅宽4.5-12.5cm,厚0.6~2.0cm,柄角70-90度。镢主要用于翻刨、起土,特别是山区、菜园地使用更加广泛,也可用来捣粪、挖沟、筑畦、收获根茎作物。  相似文献   

16.
自古以来,三晋地区就以种植业发达而著称,当地先民除了辛勤劳动、广种五谷、丰产粮食之外,还曾以制造、运用和传播铁农具的优势,不断而有力地推动了境内外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为农业生产进步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可以说,历史上的三晋先民,是中国和世界农耕文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员。  相似文献   

17.
今年3月,广西农机推广总站与灌阳县委、县政府、桂林市农机化管理局,利用“桂林灌阳传统农具文化旅游节”联合举办了“农机购置补贴产品推介展销会”。  相似文献   

18.
陷落甚至坍塌.我越来越深陷于农具落寞的境地中.隔着纸醉金迷的灯火、颓废迷茫的面孔,我更加怀念起乡间土墙上挂着的犁.这木质与铁质的武器,怀揣着木的火焰和铁的利刃,裹挟着大地与生命的气息,在寂寥的乡野上,与泥土亲吻,与农人相依,没有山盟海誓,海枯石烂,却是一生的坚贞,直到灰飞烟灭.今夜,犁让我沿着秦时的明月、汉时的土地,沿着锋利走回历史的阑珊处,身穿蓑衣,头戴斗笠,躬身劳作在乡野.  相似文献   

19.
作者以散文的形式对中国的传统农具进行了一番别有韵味的记述。娓娓道来中,那细腻而富有情感的文字赋予冰冷的器物以温情而传奇的色彩,也拉扯着我们走进历史,领略五千年中华农耕文明的质朴、厚重与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20.
我对纺车充满温暖与敬意.看到她就像是在打量端坐在历史深处、瘦骨伶仃的母亲.粗鄙简陋的纺车,触摸上去,除了厚重的时间,还有年代久远留下的气息与疼痛.纺车,与木有关,与麻、丝,还有棉是一伙的,庇护着昔日大地的温暖.纺车最早记载于西汉扬雄的《方言》,记有繀车和道轨.古代纺车按结构可分为手摇纺车和脚踏纺车两种.手摇纺车据推测约出现在战国时期,也称軠车、纬车和繀车.常见的纺车由木架、锭子、绳轮和手柄等部件组成;脚踏纺车约出现在东晋,由纺纱机构和脚踏机构组成,脚踏机构有曲柄、踏杆、凸钉等机件,踏杆通过曲柄带动绳轮和锭子转动,完成加捻牵伸工作.手摇纺车的图像在汉代出土的文物中多次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