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以常德市为研究区域,利用GIS技术,在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3年土地利用图基础上,通过空间分析和数据统计分析的方式,研究了常德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规律,以期为常德市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持。结果表明:常德市土地利用现状以林地和耕地为主,约占该市总面积的4/5;在此期间,该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林地、草地、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增加,而耕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呈现出减少的态势;土地利用区域差异性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基本保持在0.68左右;常德市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面积转化的情况为耕地>林地>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草地;水域单一动态度为0.38622,远大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呈不断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利用毛乌素沙地2000、2005、2007、2010年的TM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对毛乌素沙地近10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⑴在时间尺度上,2000-2010年毛乌素沙地裸露地、低覆盖草地和耕地面积减少,高、中覆盖草地、林地和居民工矿用地面积增加,水域无明显变化。⑵在空间上尺度上,2000-2010年,毛乌素沙地北部地区土地利用变化较明显,其中在东北部,大部分由耕地转为林地,在西北部,部分中覆盖度草地转为耕地。⑶2000-2005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中面积增加最多的是中覆盖度草地,净增加7 598.84 hm2,主要由26 255.3 hm2的低覆盖度草地和3 550.41 hm2的裸露地转入;2005-2007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中面积增加最多的是高覆盖度草地,净增加7 584.81 hm2,主要由6 074.43 hm2的裸露地和3 083.12 hm2的中覆盖度草地转入;2007-201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中面积增加最多的是林地,净增加37 978.01 hm2,主要由35 488.96 hm2的耕地和2 640.42 hm2的高覆盖度草地转入。 相似文献
3.
在RS与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1991、2000和2007年三期TM影像,对鄂托克旗1991-2007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要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最重要的转化方向有:1991-2000年耕地向草地、未利用地和城乡、工矿用地的转化;草地、水域向未利用地的转化;2000-2007年未利用地向草地、水域和耕地的转化;耕地向林地和草地的转化;城乡、工矿居民点用地向草地和林地的转化。反映鄂托克旗既有退耕还林还草、积极治理沙漠的事实,又有毁草开垦荒地的现实。随着耕地和未利用土地的减少,林地和草地面积增加,说明当地环境的改善已取得了成效。 相似文献
4.
基于林芝市2000年、2005年、2010年与2015年的土地利用情况,探究了2000~2005年、2005~2010年、2010~2015年三个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与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林芝市以林地占主要优势,呈现减少趋势;林地、草地与未利用地的相互转换明显;水域面积在2010~2015期间增加,...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TM影像,采用决策树方法进行遥感信息提取,对晋陕蒙砒砂岩区1998、2003和2008年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景观类型中沙地景观面积变化最显著。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研究区域景观动态变化模拟与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RS和GIS的支持下,获取了滇池流域1998年、2002年及2010年的土地利用分类图,通过土地利用动态度方法,分析了流域22年间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结果表明:耕地和建设用地主要沿滇池分布,林地面积所占比例较大;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发生在耕地、未利用地、建设用地,其土地利用动态度分别为1.598%、2.698%和9.021%;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滇池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7.
以2005年石漠化监测图斑空间属性数据为本底,利用经过校正的遥感影像数据,对2011年乐业县发生变化的图斑进行区划,再实地核准图斑界线,调查各项监测因子,通过对空间属性数据发生变化的图斑进行汇总统计,获取全县本期石漠化土地的面积及分布信息,并与前期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全县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5 337.0hm2;由石漠化转变为潜在石漠化的改善型面积为6 909.5hm2,为主导变化因素,全县石漠化总体呈现顺向演替的态势。 相似文献
8.
以浙江省余杭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为研究对象,利用1994年与2008年2期TM影像,通过光谱直接比较法获取7种变化差异图像,并采用基于Kappa系数的双阈值搜寻算法和双窗口变步长阈值搜寻算法分别计算变化阈值,从而得到变化/未变化二值图。最后采用精度检验法表明,利用主成分差值法获得的差异图像并采用双窗口阈值法确定其变化阈值可以比较地提取变化信息。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5、2011年的威海市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和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s4.2的支持下,通过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指数进行定量监测,实现土地利用类型动态监测。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各种土地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人口数量的增加是土地利用类型转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和林格尔县的两期荒漠化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转移矩阵,对2004~2009年该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及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论表明:①2004年和2009年,和林格尔县土地利用类型均主要为耕地、林地和草地,5a间林地面积显著增加,草地面积显著减少;②和林格尔县土地利用类型的转换主要发生在耕地、林地和草地之间,草地和耕地均主要转换为林地,退耕还林效果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荒漠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荒漠化面积最大,但荒漠化程度最高的是草地。由于河北省地处干旱、半干旱过渡地带荒漠化敏感区,其荒漠化土地的特点也受其特有的自然、历史和社会环境所决定,荒漠化土地的类型、程度和分布有其自己的规律。分析研究和掌握荒漠化土地发生发展的自然规律,有助于更好的预防和治理荒漠化。虽然目前河北省总体沙漠化程度尚轻,但仍需提高重视,坚持因地制宜、多重效益并重的原则,加大投资力度,调整产业结构,科技兴农治沙,以确保河北省及京津地区的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2.
农业旅游是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式,也是一种新型旅游活动项目,是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有机地附加了生态旅游观光功能的交叉生产产业,是当今旅游新需求的必然产物。本文从生态旅游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河北省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资源优势,并提出了开展农业生态旅游的相关政策和发展模式,对河北省农业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利用昆明市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昆明市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变化,并计算由此导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并得出如下结论:1992年至2000年、2000年至2004年两个阶段内林地和城市用地的面积不断增加,而灌草地、耕地和水域的面积不断减少;1992年昆明市总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所增加,而其中林地在历年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所占的比例具有绝对优势,并且呈递增趋势;2000年至2004年间生态服务功能的年变化量要普遍大于1992年至2000年间的年变化量,这是因为土地利用变化在后一阶段更加剧烈。 相似文献
14.
青海湖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对中国乃至全球的生态变化都有指示意义,为了定期掌握本省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的现状及动态变化信息,为国家和本省制定防沙治沙与防治荒漠化的政策和长远发展规划,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国土资源提供基础资料。本研究采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判读与地面调查相结合,在现状调查统计的基础上,统计各类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的监测方法。与1994年、1999年、2004年、2009年连续四次沙化土地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青海湖及其周围地区从最近20年5次沙化土地监测结果看,在1999年之前的5年沙化土地是发展的,年均速率达到了2.7%,是有监测数据以来沙化土地发展速度最快的。在其之后的15年保持持续逆转的态势,逆转速率在0.25%~2.3%之间,逆转速度逐步减缓,小有起伏。同时尽管沙化土地总体在逆转,但局部地段仍在扩大,而且沙化土地面积占到区域陆地面积21.4%,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占沙化土地总面积的42.6%,而露沙地和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较大,比例较高,沙化土地的逆转具有很大的脆弱性,可逆性高。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河北省进行非公有制林业税费调查,在客观、准确地描述现行林业税费体系的基础上,对河北省林业税费进行了分析,从根本上找出造成林业税费负担过重的原因,分析了林业税费负担过重给河北省非公有制林业企业及林农带来的影响,提出对河北省非公有制林业税费调整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For the countries struggling with climate change, sustainable forestry is one of the greatest challenges and is difficult to define, implement, and to measure. According to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s consensus on climate change, forests are one of the major sinks and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 (SFM) is needed to prevent deforestation and its negative effects on natural ecosystems. Despite being a party to many international treaties/agreements related to land use policies (LUP) that are promoting SFM to protect and develop forest resources, the 2/B application in Turkish forest legislation has been causing deforestation in Turkey since the 1970s. In this study, 2/B applications–political and legal process–causing deforestation by land use change (LUC) are investigated by carrying out a legal analysis. About 500.000 ha of forests have been lost due to the 2/B application and as a LUP directly affects SFM, carbon sequestration capacities (CSC), and therefore, climate change. To exemplify this pre and post-LUC change and effect, the amount of carbon that was prevented from being absorbed as 176,7 tonnes/ha on average in a given forest area for the year 2016. There is a vital need to address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ill-defined forest legislation to achieve SFM. 相似文献
17.
Protected areas serve two objectives,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securing of ecosystem services. But the recent expansion of human activities around Cameroon’s Rumpi Hills Forest Reserve in this Era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is a call for concern. This study assesses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around the reserve and their potential impact on its sustainability. A total of 250 household surveys were conducted across 13 villages in four selected sites around the reserve in addition to 11 focus group discussions. Landsat 7 ETM (2000) and Landsat 8 OLI (2014) images and topographic maps were utilized to quantify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During the 14-year period, dense forest dropped to 90.2% while settlements increased from 744.6 to 2148.8 hectares in 2014. Also, farmlands increased by 18.25% representing a change from 9400.4 to 11117.16 hectares. Over 98% and 85% of the respondents are engaged in the cultivation of food and cash crops and are dependent on the forests for timber and non-timber forests products. Land and tree-based interventions that improve soil fertility should be promoted among smallholder farmers to ensure the sustainability of protected areas in Cameroon. 相似文献
18.
基于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研究成果,根据广安市土地利用现状特点、主要环境问题及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设计了"果-草-畜-沼"生态立体种养、小流域为单元的林地-梯田-水利模式、石漠化地区"培土-种草-植树-畜牧业"的生态治理模式、水体生态养殖模式、生态旅游模式、生态观光休闲农业等6种主要的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9.
以4种不同桦木组成比例的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比较其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结果表明:土层深度与容重呈正相关,落桦混交林土壤容重最大(1.14g/cm~3),桦木混交林最小(1.00g/cm~3);土壤孔隙度整体规律基本一致,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土壤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土壤总孔隙度均是黑桦纯林最大,分别为45.0%、9.6%、53.6%;土壤持水量(除桦木混交林规律不明显外)整体规律基本一致,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土壤毛管持水量均值桦木混交林最大(43.2%),土壤最大持水量均值黑桦纯林最大(49.3%);土壤入渗速率与时间呈幂函数关系,初渗速率和稳渗速率规律一致,均是桦木混交林最大、桦杨混交林最小。 相似文献
20.
通过野外调查研究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一步整理,发现河北省龙胆科野生植物共有10属23种3变种,多为药用、观赏、食用、农药、化学药品及抗菌植物。据统计,药用植物15种,根或者全草可入药,多具有清热解毒的药用价值;6种植物花色鲜艳,具有较高观赏价值;此外,还有农药植物3种,食用植物1种。另外,有些龙胆科植物的花中可提取出一种染色剂应用于实验中。为使河北省龙胆科植物得到可持续利用,应制定合理的资源利用计划及保护措施,开展繁殖和栽培技术研究,并建立种质资源库和中药材生产基地等,以促进保护和利用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