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油菜土壤中与核盘菌菌核存活有关的真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用菌核埋植法研究油菜田土壤中与核盘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菌核存活有关的真菌区系。从四川省内江、简阳和雅安三地土壤中共分离到菌核重寄生真菌117株,分布于10个属内:曲霉(Aspergilusspp.)、交链饱属(Alter-nariaspp.)、小盾壳霉(Coniothyriumminitans)、镰刀菌(Fusariumspp.)、粘帚霉(Gliocladiumspp.)、毛霉(Mucorspp.)、青霉(Peniciliumspp.)、根霉(Rhizopusspp.)、木霉(Trichodermaspp.)和轮枝菌(Verticili-umspp.)。其中以镰刀菌和木霉为主要种类,分别占全部重寄生真菌的51.4%和30%。从菌核表面分离到12个属的真菌,镰刀菌、木霉和根霉占优势,分别为48%、18.5%和14.3%。不同地区油菜土中与菌核有关的真菌区系不尽相同。然而,三个地区能侵入菌核内部的真菌均以镰刀菌(Fusarium)和木霉(Tricho-derma)占多数。它们在菌核存活、子囊盘萌发等方面的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采用洗涤稀释平板分离法共获得63株柑桔叶面附生真菌,分属于以下12个属:Trichoderma,Curular-ia,Sirosporium,Cephalosporium,Periconia,Aspergillus,Fusarium,Rhizopus,Alternaria,Phyllasticta,Penicillium,um spp.),枝孢霉(Cladosporium spp.)为叶面优势附生  相似文献   

3.
葡萄采后病原菌种类及发病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新疆主要葡萄产区,主栽葡萄品种进行采后病原菌调查表明:引起葡萄采后贮运与销售过程中腐烂的病原菌为真菌,包括(1)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2)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3)青霉(Penicillium spp)(4)灰霉(Botrytis cinerea)(5)交链孢霉(Alternaria spp)(6)芽枝霉(Clad osporum sp)(7)匐柄霉(Stemphylinm sp)(8)葡萄球座菌(Guignardia bidwellii)(9)粉红聚端孢(Trichothecuem roseum )9个属的真菌。其中前7种为葡萄常见致腐病菌。根霉和黑曲霉多在葡萄常温运输和销售中致病,病程仅为1~2d;青霉、灰霉、交链孢霉、芽枝霉和匐柄霉多在葡萄冷藏运输和低温贮藏中致腐。本试验还对新疆葡萄主产区吐鲁番、哈密、喀什等地的无核白、术纳格、喀什哈尔等葡萄品种分别进行了病原菌种类和发病规律研究,为从根本上解决新疆葡萄贮运保鲜难题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柑桔青绿霉病生物防治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从西南地区土壤上分离的104株木霉(Trichodermaspp.)和17株绿色粘帚毒(Gliocladiumuirens)中筛选出4株对柑桔青霉菌(0enicilliumitalicum)和绿霉菌(P.digitatum)均有强烈抑制作用的拮菌株:T4,绿色粘帚霉(G.Virens);T58,黄绿木霉(T.aureoviride);T83,桔绿木霉(T.citrinoviride)。拮抗菌T4、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辽宁省常见栽培及野生药用植物上的球壳孢目真菌4属25种,其中包括新种1个:月见生壳针孢(Septoriaoenothericolasp.nov.);中国新记录种3个;柴胡壳二孢AscochytabupleuriThüm,苘麻拟茎点霉PhomopsisabutilonisSacc.,苍术叶点霉phylostictaatractyli(Sic.)Koval。每个种引证了主要文献、标本、寄主及产地,新记录种进行了详细形态描述。所有标本保存于沈阳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HMSAU)。  相似文献   

6.
种衣剂处理大豆种子的生物学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平皿和田间小区试验方法对云南大豆的三个主推品种的种子进行带菌检测。研究其经三种不同种衣剂包衣处理后的田间生物学效应。结果表明,大豆种子带菌主要是壳球孢属(Macrophomina)、枝孢属(Cladosporium)、青霉菌属(Penicilium)和镰刀菌属(Fusarium),品种之间带菌情况有一定差异,30%大豆种衣剂具有种子消毒、提高种子出苗率和促进壮苗等多方面效能。  相似文献   

7.
草莓根病病原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草莓死秧在草莓种植区逐年加重,据1992和1993年2年调查统计,促成栽培草莓轻病区死秧20%~30%,重病区死秧50%以上,有些棚几乎绝收。经对病株采样、分离、鉴定目前已知有5种主要致病菌,它们是丝核菌属(Rhizoctonia)、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三毛孢属(Robillarde)、镰孢霉属(Fusarium)、枝顶霉属(Acremonium),经统计丝核菌属出现频率最高,为50.4%,其次为拟盘多毛孢属,出现频率为21.9%.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用松木屑和真菌培养松材线虫,结果表明:无菌的松木屑不能生长和繁殖线虫,有菌的才能繁殖线虫,其效果随松木屑来源(松树品种)的不同而异,不同的真菌培养线虫的效果有较大差异.长喙壳菌(Ceratocystissp.)、毛壳菌(Chaetomiumsp.)和镰刀菌(Fusariumsp.)的效果明显优于常用的灰葡萄孢菌(Botrytiscinerea)和盘多毛孢菌(Pestalotiasp.),可选用于培养松材线虫,在真菌菌落上,不同的接种虫量以及不同的温度对松材线虫的培养均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该文报道了采自热带自然保护区内的煤炱科(Meliolaceae)寄生菌6个,它们都是丝孢纲真菌.其中2个种属狭孢菌属(IsthmosporaFLStevens),另外4个种属绒落霉属(SpiropesCiferri).这两个属及其种在国内均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0.
松材线虫的人工培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用松木屑和真菌培养松材线虫,结果表明:无菌的松木屑不能生长和繁殖线虫,有菌的才能繁殖线虫,其效果随松木屑来源(松树品种)的不同而异,不同的真菌培养线虫的效果有较大差异.长喙壳菌(Ceratocystissp.)、毛壳菌(Chaetomiumsp.)和镰刀菌(Fusariumsp.)的效果明显优于常用的灰葡萄孢菌(Botrytiscinerea)和盘多毛孢菌(Pestalotiasp.),可选用于培养松材线虫,在真菌菌落上,不同的接种虫量以及不同的温度对松材线虫的培养均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试管开花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莹  林庆良 《北京农业》2007,(36):46-49
植物试管开花的研究越来越受关注,本文主要从不同外植体、植物激素、营养水平和环境因素4个方面说明对植物试管开花的影响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哺乳动物显微受精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从注射部位、精子状态、精子发生、卵子状态、卵子激活等方面阐述了影响显微受精的主要因素,并指出了在我国开展显微受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盘锦冬季日光温室小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俊和 《农学学报》2015,5(11):113-117
为了进一步提高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对盘锦地区冬季日光温室小气候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天气条件下日光温室各月气温日变化趋势相似,均呈“单峰”曲线型。晴天和多云天气日光温室内相对湿度昼高夜低;阴天和雨雪天日光温室内相对湿度变化比较平稳。不同天气条件下冬季日光温室室内总辐射最大值出现月份不同,有无草帘对温室内总辐射值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
相思树种的体外繁殖及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从茎尖的培养、器官发生和体细胞胚胎发生3个方面详细综述了国内外近30年来相思树体外繁殖的研究进展,并分析总结了相思树基因工程育种的研究近况,从而提出了相思树体外繁殖及基因工程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认为只有在阐明相思树体外再生的生化、生理机制的基础上,才能对其体外繁殖进行有效的控制,进而促进更多、更有价值的林木基因工程新品种的培育.   相似文献   

15.
对适宜新辟桃园的除草剂品种进行了比较,筛选并研究了合理的混用技术。在所选的5 种药剂中,克芜踪的速效性最好,但持效期短。用20% 克芜踪3 000m l/hm 2 喷施,药后10天,杂草平均株防效和鲜重防效达91.1% 和96.2% ;药后15 天,杂草开始复生,防效下降;药后60 天株防效和鲜重防效降至35.4% 和67.7% 。草甘膦系列的除草净度高、防效持久,但药效发挥较缓慢。用41% 农达5 250m l/hm 2,药后20 天株防效和鲜重防效达90.7% 和93.1% ;药后60 天株防效和鲜重防效仍达94.0% 和93.7% 。克芜踪、草甘膦系列除草剂与禾耐斯(乙草胺)混配,能互补长短,提高药效。混用后,克芜踪防效提高2% ~8% ;农达、草甘膦防效提高2% ~5% 。人工锄草株防效和鲜重防效仅为70.6% 和84.1% ,且山地表土层松动后易造成水肥流失。  相似文献   

16.
我国苜蓿褐斑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苜蓿是农牧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牧草之一。苜蓿褐斑病是由苜蓿假盘菌引起的一种最常见的世界性豆科牧草病害,对它的研究多数集中于褐斑病的田间病情调查与病原菌的鉴定。近年来,由于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内的研究者开始对褐斑病进行一些比较深入的研究,本文对苜蓿褐斑病的研究进展做一介绍,不仅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同时还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我国有关的科技人员和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17.
我国苜蓿抗霜霉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霜霉病的症状和发生规律及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提出苜蓿霜霉病的防治更侧重于“防”,更依赖于科学的田间管理与草地利用等综合防治措施,即牧草混播、合理施肥、合理利用、搞好田间卫生、种子处理,最后指出了苜蓿育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我国干热蔗区是我国甘蔗糖业的重要生产基地,蔗区光热资源丰富,唯降水分布不均成为植蔗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根据蔗区植蔗特点和甘蔗需水规律,苗期抗旱是干热蔗区抗旱植蔗的关键,保证较多的总苗数和足够的生长量是苗期抗旱植蔗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制定相应的苗期抗旱植蔗栽培技术措施是解决该难题的重要保障;该观点为我国干热蔗区植蔗生产、甘蔗引育种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吴永军  倪永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440-18442
[目的]利用低毒纳米硒对小白菜进行补硒。[方法]利用水浴法在表面活性剂辅助下制备表征纳米硒;将红色纳米硒用于小白菜补硒试验,并使用邻苯二胺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样本含硒量、回收率和稳定性,分析低毒纳米硒对小白菜进行补硒的可行性。[结果]经过纳米硒补硒的小白菜含硒量平均为5.326μg/g,比未经补硒的小白菜含硒量提高了6倍多。试验回收率在97.84%~100.47%,样本在24 h内稳定,补硒效果明显。[结论]该研究为富硒蔬菜的开发与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水稻双胚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祎  李凤玲  刘洋  吴先军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3):2972-2974
综述了水稻双苗在胚胎学、细胞学及其产生的突变体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其在育种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