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3 毫秒
1.
用丰,稳指数法综合评定水稻品种的丰产性和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
水稻栽培模型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环境分层,品种定位,分级固定,择优筛选,系统建模,辅之以多数唑和生长调节剂控长,促蘖,攻穗粒等方法,建立水稻栽培系统模型。89-92年,经大田验证,模型理论产量与实际产量的偏差未超过5%。信度均达0.95以上,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为水稻生产进行科学系统管理、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
应用相关和通径分析,分析了四川54个地方品种的16种数量性状与产量(株粒重)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株粒数、完全粒、百粒重和总荚数与产量有密切的正相关。其它性状则与产量相关不显著。16种数量性状对于产量的总决定系数为0.959;通径分析表明:株粒数、百粒重于产量的直接效应最大。由这一结果,讨论了这些特性于大豆育种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不同小麦品种在缺锰土壤上的生长和产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严重缺锰土壤上设置田间试验观察了12个小麦品种对缺锰的反应。不同品种在缺锰症出现时间、症状轻重、幼苗生长、分蘖成穗、籽粒产量及时锰肥的反应各不相同。川麦22、绵阳11等不耐缺锰_而“951”在不施锰条件下也有较高的产量,表现了较强的耐性。  相似文献   

5.
宁夏水稻区试品种的丰产性和稳产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宁夏水稻晚熟组区试品种(组合)的丰产性和稳产性分析表明,401A/253组合丰产性最好,适应性最强,比对照品种宁粳9号增产8.34%,其余品种的丰产性和适应性均不如对照。  相似文献   

6.
四川小麦地方品种抗穗发芽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试验对113个小麦品种(其中106个四川小麦地方品种)在开花后25、30、35天分别进行小麦种子发芽及穗发芽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抗穗发芽性存在着极显著差异。红皮品种以资中大红花的抗性最强,白皮品种以渠县光头麦抗性最强。同时本文对穗发芽测定的最佳时期及穗发芽的评定标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水稻品种再生特性生理基础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两个具有不同再生力的水稻品种及其组配的杂交种和一个基本无再生力的杂交稻为材料,采用砂基营养液栽培方法,研究了水稻品种再生特性的生理基础。结果表明,水稻品种再生能力与其叶片光合强度及根系活力有密切关系,再生稻品种正季各生育时期光合强度及根系活力均大于无再生力的对照种,至成熟时仍维持一定水平。同时,再生稻品种在整个生育期间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及分配也明显优于对照。文中就上述结果对再生稻形成的生理基础、再生特性的早期预测也明显稻在生产上的应用潜力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秧田茬免耕种植水稻的产量效应及生理基础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6~1991年,在田间及盆栽条件下,研究了秧田茬免耕和常规耕下种植水稻的生长发育特性和植株干物质的积累转换特点等有关产量效应的生理基础,免耕比常规耕增产稻谷654kg/ha(增加9.87%)。其生理基础主要在于:免耕水稻各生育期具有较大的根系生长量(单株根干重,根数,总根长等),较强根系活力(较强的发根力,较大的表面积,较高的a-NA氧化力,较大的分布范围和对32P较强吸收能力等);植株地上部分矿质养分32P的积累与分配,干物质的积累转换等方面,免耕都比正常规耕具有优势。在植株地上部性状上免耕表现出前期力蘖早生长快发,后期成穗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水稻产量的基因型×环境互作分析及生态类型区的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方差分桥和稳定性分析法,研究了两年共9个水稻品种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产量表现。结果表明:产量变异中环境效应最重要,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次之,基因型效应居第;产量基因型值和环境效应值在年份间变化趋势一致,而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在年份间的变化趋势不同;品种在多地点上的稳定性因年份不同而异;不同基因型的丰产性和稳产性不同,桂朝2号在这两方面最好,A311次之,两年结果一致。本文还在基因型×环境互作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以多个基因型平均产量为指标划分生态类型区的可行性,并用系统聚类分析法把18个地点分为4个生态类型区,结果与中国稻作区划大体一致。  相似文献   

10.
几个水稻同核异质雄性不育系育性遗传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分别以花粉可育率和田间结实率为指标,采用保持系(p1)×恢复系(p2)杂交组合的六个群体及P1、P2、F1、F2、B1(F1×p1)和B2(F1×p2),分别与不育系测交的方法,对三个同核异质雄性不育系的育性遗传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其结果表明:(1)恢复系为古223时,以花粉可育率和田间结实率为指标,D汕A、G汕A和W汕A三个不育系的雄性不育及其育性恢复均受两对独立主效基因的控制;(2)恢复系为IR24时,以花粉可育率为指标,D汕A和W汕A雄性不育及其育性恢复均受三对主效基因的控制,其中一对独立,两对连锁,交换值为25%;而G汕A的雄性不育及其育性恢复仍受控于两对独立主效基因。以田间结实率为指标,该三个不育系的雄性不育及其育性恢复均受两对独立主效基因的控制。  相似文献   

11.
杂交水稻新组合区域试验中产量稳定性探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对杂交水稻新组合的区试资料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1、D优10号丰产性好、适应性强;2.杂交水稻产量与其稳定性参数bi间相关性不显著(V·bi=0.293);3.杂交水稻产量的稳定性似与其有效穗数相关联,且可能与其主要农艺性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变化的协调性有关。  相似文献   

12.
鸭绒羽理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采用天建鸭、建昌鸭、四川麻鸭和天府肉鸭[每个品种(系)42只,公母各半]为材料.0-8周龄放牧补饲,9周龄开始舍饲.从7周龄开始采集各部位绒样,12周龄试验结束.本文分析了鸭品种(系)间绒羽理化特性的差异性,并描述了鸭7-12周龄绒羽含水率和含脂率的变化趋势,也分析了四个品种(系)绒羽理化特性随日龄增加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鸭绒羽理化特性存在品种(系)间的差异;②试验结束时,四个品种(系)绒羽含水率显著提高,而含脂率有所降低;③从9周龄开始,绒羽含水率的变化较小,而整个试验期绒羽含脂率差异不显著;④绒羽理化特性的相关分析中,透明度与含水率、含脂率和耗氧指数呈负相关,而含水率、含脂率和耗氧指数两两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水稻籼、粳两亚种产量构成特点的剖析与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取籼、粳稻品种各65个,用相关、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法,研究其产量结构特点和最优产量结构模式,结果表明:在产量与其它性状的关系上,有一定差异,相似性系数为0.711。籼、粳稻的最优产量结构模式不同,在籼、粳稻产量构成中,穗数的作用最大,其次是穗重。本本还对水稻常规与超高产育种的策略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高产栽培条件下籼稻良种产量组分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19781995年,以17个早、中籼良种为材料,先后进行了32个高产栽培试验,利用每个试验中较高产处理的产量及穗粒结构资料,研究了高产条件下籼稻良种产量组分,结果表明:①籼稻高产育种侧重提高有效穗数和千粒重;②大穗不是高产的主要指标,因为品种高产最适有效穗数与着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即穗子较小的品种可以通过栽培措施增加有效穗数而获得高产;③千粒重稳定性较好,品种间千粒重差异极显著;④结实率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品种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杂交水稻新组合冈优12的组合特性及其高产技术途径。结果是:冈优12具有叶片宽大直立,功能期长,分蘖力中上,成穗率较高,大穗中粒,经济指数高等特性;其库容量大,源流不协调;结实率与产量存在显著相关,着粒数(在163粒以上)与产量存在显著负相关。高产技术途径是在保证足够穗数基础上,减少不实颖花数,提高结实率。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回归设计和裂区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对油菜早熟品种栽培特性和密氮配置参数的研究表明:在产量构成因子中,每角粒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千粒重通过每角粒数对产量的间接作用亦较大,且每角粒数和千粒重有一定的协同效应。栽培上应以较高的每亩有效角果数为基础,通过增加每角粒数提高千粒重来实现油菜增产。提出亩植1.40—1.53万株,施氮素8.4—9.0公斤为早熟品种的适宜密氮配置参数。在此范围内,常规种偏低限,杂交种偏高限。还比较了绵油6号、川油11和锦杂905之间的差异,明确栽培要点,可在实践中应用。  相似文献   

17.
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最新进展与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评述了水稻超高产育种的进展,讨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主攻方向。提出:在水稻超高产育种中,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是重点,广亲和性基因的开发和应用是关键。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的途径中,以“三系法”可靠、有效,“两系法”有希望但尚不完善,“一系法”值得探索。  相似文献   

18.
籼×粳、籼×爪和爪×粳的不完全双列杂交F1的平均小穗不育率分别为49.4%、36.1%、38.9%,爪哇类型表现为籼粳的中间类型。爪哇类型参与的杂交组合平均小穗不育率最低(37.9%),籼型和粳型参与的杂交组合小穗不育率相近,分别为44.9%和44.2%。亚种间杂种绝大多数农艺性状都测定有杂种优势。性状杂种优势与杂种小穗不育率的相关不显著,表明水稻亚种间杂交并非亲缘关系愈远性状杂种优势愈强,杂种优势和远缘品种间分化程度取决于相对独市的基因系统。讨论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杂种优势利用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