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青年第一书记是乡村振兴中新型农村工作队的重要主体,在乡村治理视角下,青年第一书记对提升乡村治理效果及助推乡村振兴有重要意义。为优化现行青年第一书记治理提供参考,以海南H村为例,采用参与观察法与深度访谈法收集资料,分析青年第一书记的实践与优化路径。海南H村青年第一书记参与乡村治理的实践包括经济物质与精神文化的建设,具体为基础设施建设、多元产业发展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内生动力激发。治理的实现机制在于青年第一书记有效嵌入村庄及与村庄各主体间的平等协商合作。但由于村庄与青年第一书记的特性,在乡村治理中仍存在一定困境。建议进一步优化驻村第一书记的政策设计与正确的角色定位,做到指导不指挥、总揽不包揽等,助力乡村青年第一书记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2.
王洁 《湖北农业科学》2022,61(2):199-202,214
通过分析双轨治理整合乡村振兴集体行动的实现路径及现实意义,以临沂市兰山区Z村为例,探究乡村振兴背景下第一书记嵌入农村的双轨治理过程.第一书记和村两委作为基层治理主体通过互惠性的资源依赖、资源主导下的权力顶端、运动式自治动员3条整体性路径嵌入"村和户"基层治理客体之中,使行政动员下的资源整合在乡村振兴场域发生作用,使得Z...  相似文献   

3.
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背景下,乡村空间作为终端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而村庄规划为空间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系统性的蓝图.文章以余江蓝田村村庄规划编制全过程为例,用综合治理视角,聚焦乡村空间治理,通过解决乡村空间利用过程中出现的乡村发展空间受限、土地权属关系不明等问题,解析村庄规划对优化乡村空间治理格局的...  相似文献   

4.
扶贫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制度问题,尤其是对农村来说,贫困是一个治理制度的问题。为此,本文基于奥斯特罗姆的自主治理理论,构建精准扶贫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贫困治理机制的分析框架,从新制度供给、可信承诺和相互监督3个方面阐释了乡村治理的难题,并进一步以贵州省麻江县干桥村扶贫"第一书记"为案例,应用上述框架分析了其改变贫困村庄乡村治理机制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贫困村庄在"第一书记"的帮扶下发生了基层组织运行规范化、村民参与意识增强、传统产业发展壮大的改变。当前精准扶贫实践中,应重视村庄内部自主治理、多主体合作治理,同时引导村庄发展特色产业,引导村民参与产业发展,增强"造血"功能,确保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能长期稳定脱贫。  相似文献   

5.
积分制作为一种创新性社区治理模式,当前越来越多地运用在各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中。宁夏H村于2019年开始实行乡村治理积分制,通过制定切合实际的积分政策,注重积分制的宣传引导,整合积分制运行资源,H村的积分制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参与主体不均衡、积分数字平台运用不充分、程序运行不规范、积分奖励不到位等运行困境。建议H村进一步完善积分制,可以从优化制度设计,推进数字管理平台应用,加强监督管理,保障运行资源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作为推进乡村治理有效的一项政策制度,第一书记以“精英下乡”的形式通过“外力”参与推动乡村有效治理,是沟通政府与村民之间“最后一公里”的桥梁。但驻村第一书记参与乡村治理面临着双重治理角色之间的矛盾、双重治理理念的摩擦、治理权责不一致的冲突等问题,要通过明晰第一书记治理角色定位、明确第一书记治理权责边界、提升第一书记乡村治理能力等举措优化第一书记参与乡村治理的路径,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7.
2020年我国赢得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全面进入到乡村振兴阶段,在这一过程中,“第一书记”制度在基层党建、乡村经济发展以及乡风文明建设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第一书记”技能与实际需求不匹配,被帮扶地区间存在“马太效应”,“外来力量”与村书记的冲突以及“形式主义”不作为等问题。分析其成因主要体现在精准选派机制不严谨、培训不到位、资源配置不均、“双轨治理”蕴藏权力博弈、考核机制不合理等方面。提出为优化“第一书记”制度,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要完善精准选派机制、加强培训教育、提升资源配置合理性、挖掘内生资源、明确权力边界、推动合作型治理、推进考核机制合理化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京郊传统古村落保护和发展是推进具有首都特点的乡村振兴和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通过对第一批全国传统古村落房山区南窖乡水峪村的调查发现,当前水峪村在保护传统古村落和村庄治理中面临着村庄空心化和老龄化、传统古村落保护与乡村发展的冲突、乡村发展受到有关部门的掣肘、现行项目管理方式给乡村治理带来挑战等四个方面问题,应该从加强统筹、依法治村、自主保护和社会共治等四个方面推动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实现在保护中振兴、在发展中善治。  相似文献   

9.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1):278-279
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并提出建立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具体要求,强调乡村治理的发展目标是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乡村治理有效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具体任务。通过对广西钦州那思镇定蒙村实地调研发现,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背景下的乡村治理中政府行政性力量强化,企业、社会组织等力量较弱。结合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背景以及广西贫困地区乡村发展的实际,提出优化政府服务职能、推动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治理、加强乡村治理制度建设等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0.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为了探索农村基层治理路径,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以湖北省襄阳市G县S镇W村百户长制的村庄治理实践为例,基于社会动员理论,构建一个多中心的行动者分析框架。分析了W村如何运用行动主体、行动者逻辑、具体行动这三个维度解决农村问题。分析认为,百户长制是以党委为核心,村委会与百户长为骨干,村民广泛参与的治理模式,党、村委会和百户长通过自上而下,垂直动员的方法进行全社会动员,实现了有效的村级治理共同体。  相似文献   

1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治理有效是基础。农村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村基层治理有利于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和全面发展。因此,要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性,坚持因地制宜和共建共治共享原则,在治理主体上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基层政府、村民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和乡贤的协同治理作用,在治理内容上要重点推进和谐乡村、平安乡村、文明乡村和现代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12.
王晶 《农家参谋》2022,(8):13-15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关系到乡村振兴其他方面要求的完成.从传统到多元化治理模式与乡村社会发展需要互相适应,需逐步构建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治理的机制,这样可以在乡村建设中充分调动资金、技术、人才等各项资源,增强乡村社会发展活力.本文明确界定了乡村治理实践中多元主体的角色定位,深入探讨了实现"治理有效"的机制创新策...  相似文献   

13.
周舟 《乡村科技》2023,(8):9-12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之一,是衡量乡村振兴成效的重要指标。数字治理则是实现治理有效、推进乡村振兴及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路径。当前,乡村数字治理面临理念意识的更新迟滞与认知偏差、治理主体的参与受限与协同困难、治理需求的模糊识别与内容异化、数字平台的共享乏力与同质低效等现实困境,需要进一步重塑治理理念推动“数字在场”、联动治理主体提升“数字素养”、回应治理需求实现“数字为民”、规范数字平台激发“数字效能”,从而更好地实现数字赋能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乡村治理的主体伴随着乡村治理模式的转变经历着巨大的变化,在实践过程中显示出一系列的新问题,而乡村治理主体的缺失是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伴随着新乡贤文化的兴起与新乡贤群体的形成,新乡贤逐渐成为参与乡村治理的新主体。通过对富川茅刀源村的实地调研与案例分析,得出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有着天然的合理性,对于弥补乡村治理主体的缺位、推动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乡村治理格局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受益者和参与者,要实现治理有效,必须激发农民主体意识和首创精神,提高农民参与乡村治理意愿,并促进农民投身乡村振兴建设中。以哈尔滨市香坊区2乡10村170户农户的调研数据为基础,根据文献资料和当地实际情况,确定了农户参与乡村治理意愿的评价指标16个,运用SPSS构建二元Logit模型探究影响村民参与乡村治理意愿的因素。结果表明:年龄、政治面貌、是否参加了农业合作组织、当地政府对农村的重视程度负向影响农户参与乡村治理意愿,其他指标均正向影响农户参与乡村治理意愿。其中,年龄在5%的显著水平上负向影响;文化程度、了解所在村庄事务的主要渠道在1%的显著水平上正向影响;是否认可村干部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村委会干部认可程度在5%的显著水平上正向影响;乡村治理是否应该全民参与在10%的显著水平上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6.
乡村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全社会的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效的乡村治理也是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乡村治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的胜利,我国的乡村治理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不断发展的同时,我国乡村治理存在乡村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村民对乡村治理热情普遍不高、人才流失、乡村持续发展后劲不足、治理主体能力不足、乡村治理制度不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滞后问题也在不断凸显。为解决以上问题,提出重视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乡村自治水平的提升、加强对人才的吸引、塑造党组织领导下的多元主体共同发展、建立和完善保障制度、加强党组织基层建设。  相似文献   

17.
夏振鹏 《安徽农业科学》2022,50(2):256-259,263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而信息时代的发展为解决乡村治理的难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思路。在此背景下,智慧乡村的概念应运而生。利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分析乡村治理的现实困境,提出智慧乡村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也尝试提出智慧乡村建设的路径与策略。建议创设乡村智慧治理平台,创新乡村智慧治理模式,构建治理效能监测平台,实现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建设分级管理和信息保护的安全机制。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是新时期党和国家“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乡村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体性呈现出弱化的困境,主要表现为主体身份名与实的分离,主体意识外在感观与内在感受的不统一,主体自治、法治、德治能力欠缺。乡村治理农民主体性弱化危机的化解,需要回归以农民为中心的乡村治理理念,从统一主体身份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主体意识外在感观与内在感受、主体能力的培养和发挥三个方面重塑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体性结构,实现乡村治理的有效和善治。  相似文献   

19.
全面脱贫后,河源市东源县骆湖镇江坑村、杨坑村等五个原省定贫困村的文化治理虽初见成效,但仍存在资金投入不均、文化建设主体缺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本文分析五个村在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衔接进程中,乡村文化治理的共性关切与问题聚焦并提出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20.
自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治理有效”这一目标,如何实现“有效治理”引起了学术界对村庄治理问题的研究和关注,发展集体经济是实现村庄有效治理的路径之一,现有研究主要从产权结构、管理机制和治理绩效三个方面入手,分别分析其对村庄治理的影响路径。归纳梳理已有研究,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中村庄有效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