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越西县气象台提供的1981~2010年逐月日照、降水量和气温等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从光、温、水等方面综合分析了越西县农业气候资源以及影响农业生产的气象灾害。结果表明,越西县农业气候资源较为丰富,日照充足,降水量充沛,热量条件也有利于农业生产。总体来说,越西县气候资源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但气象灾害比较严重,应该合理利用该县农业气候资源,选择耐寒、耐涝、耐旱的优良品种,以提高越西县农业气候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
利用鄢陵县1981—2017年逐月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资料,通过分析蜡梅生长的气候条件,得出鄢陵县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比较适宜蜡梅生长发育,并总结了蜡梅栽培技术,以期为增强蜡梅的观赏价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黄梅丽  庞庭颐  周绍毅  苏志  李社富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5):3607-3609,3618
根据1961~2000年有关气象站的气候资料和GIS数据资料,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建立气候要素的空间分析模型,以此推算出德保县各乡村的热量、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气候值,分析了德保县乡村小气候资源的特点;把德保县划分为3个农业气候区:温暖气候小区、温和气候小区和温凉气候小区;提出了大力发展畜牧业、喜凉蔬菜和花卉产业,建立名特优林业商品生产基地,发展优质水果产业等合理开发与利用气候资源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取1981—2016年杭锦后旗气象局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积温等资料,探讨杭锦后旗农业气候特征,并分析杭锦后旗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对策,以期为农业生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为了全面分析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西青区的农业气候变化特征,更好地利用气候资源,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利用1971—2013年西青区气象观测站的气象资料,以线性倾向估计计算特征量变化趋势的方法,分析了该区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青区春季日照时数最多,占全年日照时数的10.7%,近43年呈明显减小的趋势;西青区年平均气温近43年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其中冬季增温趋势较春、夏、秋季明显,各月平均日较差呈缓慢变小的趋势;西青区夏季降水量最多,各月降水相对变率较大,降水日数与降水量逐月变化趋势一致,年降水量总体趋势是在波动中逐渐减小。西青区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有干旱、洪涝、冰雹、大风、霜冻等,其中以旱灾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6.
用1989—1992年乌鲁木齐市牧业气象试验站天然牧草生育期和产量与气温、降水、日照时数观测资料,分析了气象条件对天然牧草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牧草春季返青气温指标不同,喜凉牧草为-1─-2℃,喜温牧草为4.6℃;黄枯期气温指标为6.3—9.1℃;热量条件可满足牧草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需要;干草重与气象条件的相关性比鲜草重与气象条件的相关性好;用积温、降水量及日照时数可预测天然草场牧草干草重。  相似文献   

7.
利用北方旱作农区317个气象台站1961—2010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和比较了1961—1990年(时段Ⅰ)和1991—2010年(时段Ⅱ)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区日照时数总体呈降低趋势,时段Ⅱ较时段Ⅰ平均减少了92.9 h;研究区域近50年年降水量变化呈现西部增加东部减少的特征;与时段Ⅰ相比,时段Ⅱ研究区域年均气温增加了0.9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10℃的持续日数普遍呈增加趋势,喜凉作物生长期内≥0℃积温和喜温作物生长期内≥10℃积温分别平均增加198.6℃·d和197.3℃·d;研究期间全区气候变化西部地区总体呈暖湿趋势,东部地区总体呈暖干趋势。  相似文献   

8.
气候变化背景下西双版纳茶区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西双版纳州3个气象站1961-2014年逐日气象资料,分析了西双版纳州茶树不同生长季的平均气温、平均气温日较差、≥10.0℃积温、0℃日数、降水量、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等农业气候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双版纳州景洪、勐海和勐腊3个茶区近53年各生长季的平均气温和积温普遍呈显著的上升趋势,相对湿度普遍呈显著的下降趋势,降水量普遍变化趋势不明显,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各茶区不同,勐腊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景洪和勐海变化趋势不明显;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对该区茶树的发育期进程、鲜叶理化成分的含量、病虫害的发生及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会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全面分析重庆市彭水农业气候资源。[方法]利用重庆市彭水1981—2010年的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距平等统计分析方法,对近30年来彭水农业气候资源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近30年彭水气温整体呈上升趋势,高温天气有所增多。年降水量相对波动较大,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点;春季的降水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夏季的降水量比较平稳,秋、冬季的降水量有减少趋势。日照时数在增加,热量较为充分。[结论]该研究为当地农业生产和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气象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使用1951-2017年西峰国家基本气象站气温与降水量观测记录序列,利用相关统计检验分析方法,诊断分析气候变化对于主要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和应对气候变化革新传统耕作制度措施及精准脱贫模式,结果得到:年和冬、春、夏、秋季平均气温均呈显著线性升高趋势,其变率分别为0.37℃/10a、0.46℃/10a、0.41℃/10a、0.24℃/10a及0.33℃/10a;年及冬、夏及秋季降水量为波动变化特征,春季为线性减少趋势。气候变暖使得越冬作物的收获期明显提前7-10d左右,秋作物生长季延长,有效积温增加200℃左右,粮食总产气候生产潜力增大;应对气候变化要点在于科学开发利用农业气候资源,革新传统农业生产耕作制度,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实施"畜牧先行,秋粮饲精,夏田保本,栽植山林,杂优兼营,社会优服"的精准脱贫模式,提高贫困山区综合生态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81—2016年织金国家基本气象站观测数据以及区域站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织金光能资源、热量资源、水分资源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全县范围内为立体的山地气候,东北部热量、水分条件丰富,光照充足,气候湿润,适合种植喜温的农作物及经济作物;西部水分资源丰富,温度较低,与东部相比较,气候凉爽,湿润度和光照条件较好,适宜种植早熟、对水分需求较多的喜凉性作物。农业气候资源的分布特征可为织金县特色农业的发展以及现代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2006-2007年福建省冬季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分析福建省冬季气温、降水和日照等农业气象条件表明,2006-2007年福建省是个暖冬年,有近一半的县市达到了异常偏高的标准,其他县市则是偏高;大部分县市最低气温和降水量正常;日照时数则全部正常。本文还分析了农业气候条件对农业冬季作物生长、暴雨灾害、病虫害和冻害的影响及相关灾害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13.
李白萍  姜子平  孙晓光  王腾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888-13890
利用洛隆站1979~2010年逐日平均气温、降水量、逐日日照时数等资料,运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倾向估计,分析洛隆县主要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趋势及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洛隆气候变暖趋势显著,初霜日推迟,终霜日提前,无霜期明显延长,生长季有效积温增加,热量资源呈增加趋势;降水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变化趋势不显著;光照资源丰富;同时气候变化给农业生产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4.
临沂市农业气候资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1—2016年临沂市气象观测站的气象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近56年临沂市农业市气候资源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6年来临沂气候资源丰富且配置较好;日照资源丰富,可以满足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热量条件好,积温多,日较差大,无霜期长;降水量丰富,雨热同季,绝大部分的降水量在生长季,对作物生长有利。不利方面,日照时数呈明显下降趋势,对长日照作物生长和设施农业生产不利;年平均气温上升明显,暖冬现象严重,病虫害的发生日益严重,春霜冻灾害加剧;夏季易出现局部内涝;降水量呈下降趋势,旱涝灾害频发。  相似文献   

15.
福建省2008-2009年度冬季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福建省2008-2009年度冬季总体农业气候特征表现为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降水量偏少,日照时数正常到一般偏多;发生了3次对农业有影响的寒潮降温过程;出现了时间长、范围广的秋冬气象干旱,尤其是南部地区。对农业生产而言,大部分时段光温条件良好,有利于作物和果树的光合生长,作物长势基本正常;3次主要的寒潮降温过程造成的寒冻害对农牧业造成了较重的经济损失;秋冬气象干旱对缺乏灌溉条件的农作物生长极其不利。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内蒙古武川县位于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温凉旱区,是春小麦、莜麦等喜凉作物的适宜产地,但由于气候的年际波动,产量低而不稳。通过分析产量与气候的关系,可采取措施减轻潜在的气候风险。【方法】笔者根据产量统计资料、生育期观测资料和历年气象数据,用相关分析法分析各时期平均温度、日照时数、降水量三个气候因子对春小麦、莜麦产量的影响,建立多因子产量评估模式。【结果】结果表明,武川小麦和莜麦的丰歉与生长季各月的平均气温及其总和呈负相关,与生长季各月降水量及生长季降水之和呈正相关,与日照时数关系不显著。通过找出影响产量丰歉的气象指标因子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得出产量的评价模型,可用于武川县麦类作物产量丰歉年评估。【结论】研究认为,气候暖干化将增加武川麦类作物生产的气候风险。  相似文献   

17.
王菊芳 《农村科技》2008,(11):65-66
一、伊犁河谷蔬菜产业的现状 1.基础条件 伊犁河谷地处祖国的西北边陲,东西长350公里,南北宽280公里,土地面积56148.83平方公里。光热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达3150小时,积温丰富,昼夜温差大,降水量是全疆平均水平的2倍,气候湿润。丰富的水土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十分适宜农作物生长。  相似文献   

18.
为充分利用陇东地区日照资源发展当地生态农业、开发利用太阳能源及建设宜居城镇提供理论依据,利用有代表性的西峰区、崆峒区及环县的气象资料分析该地区日照时数的年际变化特征,并利用Mann-Kendall法对日照时数的突变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陇东地区日照时数变化呈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崆峒区西峰区环县,崆峒区的日照时数减少最为明显,但各地的日照时数减少速率均小于全国平均值。各地日照时数的年季变化各具特点,近10年年日照时数均偏少,夏季、秋季、冬季亦偏少。各地的日照时数突变期不尽相同,崆峒区发生了2次明显的突变,突变时间最早,西峰区突变时间最迟。总体来看,陇东地区日照资源较为丰富,有利于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效能、发展特色农业及生态环境建设。在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中要因地制宜,结合作物生长的光特性,适当引种,合理布局,充分提高光能利用效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及特色农业,提高作物品质及产量。  相似文献   

19.
近55年来河西走廊农业水热资源变化特征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对农业水热资源影响巨大,评估其潜在影响可为制定未来区域农业发展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利用河西走廊13个地面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对1960-2014年间河西走廊地区农业水热资源时空变化特征与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5 a来,河西走廊≥0℃起始日期以1.8 d/10 a的趋势提前,作物生长期内平均温度、≥10℃积温和生长期持续天数呈显著升高的趋势,其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30 ℃/10 a、77.1 ℃/10 a和2.8 d/10 a,≥10℃积温超过3 000℃和生长期天数超过170 d的地区已经扩展到疏勒河流域和黑河流域大部以及石羊河流域的北部;生长期日照时数也呈显著增加的趋势,其气候倾向率达9.0 h/10 a;作物生长期内降水量、参考作物蒸散量以及湿润指数的变化趋势不显著,区域干旱状况并未得到缓解。总体上看,河西走廊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变化以“气温升高、热量改善、日照增加”为主要特点,这一变化有利于满足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热量条件,为扩大粮油作物种植面积和进行粮饲作物周年复种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20.
为揭示气候变化对林芝地区主要作物生产的影响,以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为研究区,选择冬小麦、玉米、春青稞和春油菜4种主要农作物,通过划分喜温和喜凉作物不同生长季,分析1981—2018年气候变化对作物物候期、种植结构及产量变化的影响特征。结果显示:1)林芝地区作物生长季气温呈极显著的增暖趋势,生长季气温以0.35℃/10年的速率显著增加,且喜凉作物生长季增温更加显著;秋播作物、小春作物和大春作物生长季的年平均气温分别以0.34、0.30和0.26℃/10年的速率显著(P0.05)升高;作物生长季年平均降水量呈现较大的波动性特征。2)受气候变暖影响,林芝地区喜凉作物和喜温作物物候期均呈延长趋势,并且喜凉作物的物候期延长趋势较喜温作物显著,以5.43~11.7d/10年的速率延长。3)林芝地区作物结构变化表现为喜温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传统喜凉麦类作物面积减少;不同作物单产变化较为复杂,总体表现为喜温作物玉米单产增加,春青稞和冬小麦等喜凉作物单产有所降低。气候变暖背景下,林芝地区4种主要作物生长季增温显著,物候期延长显著,伴随喜温作物面积和产量增加,喜凉作物种植面积呈萎缩趋势。未来应积极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充分利用当地气候和土地资源,稳定作物生产的同时注意防范气候波动引起的自然灾害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