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试验旨在比较分析猪源约氏乳杆菌L-76和嗜淀粉乳杆菌L-102被膜态和浮游态下其上清液对病原菌的抑菌活性。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测定L-76和L-102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研究其被膜态和浮游态乳杆菌上清液及上清液与不同影响因素作用后的抑菌活性,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其两种状态下的上清液对指示菌形态的影响。结果显示,L-76、L-102乳酸菌具有较强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被膜态和浮游态乳杆菌L-76、L-102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其上清液经蛋白酶作用后,被膜态L-76和L-102上清液的抑菌圈直径比浮游态明显变小;经过氧化氢酶和不同温度作用后,两种状态的乳杆菌上清液的抑菌活性无明显变化(P>0.05),但在pH 3.0作用下,两种状态的乳杆菌上清液的抑菌效果最好;扫描电镜结果显示,被膜态乳杆菌上清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形态影响略大。综上所述,两种状态下乳酸杆菌上清液中均含有抑菌物质,且被膜态乳酸杆菌上清液中的抑菌物质含量略多或活性略高。  相似文献   

2.
试验旨在比较分析猪源约氏乳杆菌L-76和嗜淀粉乳杆菌L-102被膜态和浮游态下其上清液对病原菌的抑菌活性。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测定L-76和L-102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研究其被膜态和浮游态乳杆菌上清液及上清液与不同影响因素作用后的抑菌活性,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其两种状态下的上清液对指示菌形态的影响。结果显示,L-76、L-102乳酸菌具有较强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被膜态和浮游态乳杆菌L-76、L-102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其上清液经蛋白酶作用后,被膜态L-76和L-102上清液的抑菌圈直径比浮游态明显变小;经过氧化氢酶和不同温度作用后,两种状态的乳杆菌上清液的抑菌活性无明显变化(P0.05),但在pH 3.0作用下,两种状态的乳杆菌上清液的抑菌效果最好;扫描电镜结果显示,被膜态乳杆菌上清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形态影响略大。综上所述,两种状态下乳酸杆菌上清液中均含有抑菌物质,且被膜态乳酸杆菌上清液中的抑菌物质含量略多或活性略高。  相似文献   

3.
研究旨在从肉鸡肠道中筛选具有良好抑菌效果的产细菌素乳酸菌,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和抑菌特性进行初步研究。试验采用牛津杯法,以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指示菌,从饲喂菌丝霉素的肉鸡肠道分离筛选具有抑菌功能的乳酸菌。利用形态学、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进行菌种鉴定,通过热处理、过氧化氢酶、蛋白酶K处理确定抑菌活性物质,并绘制乳酸菌生长曲线及抑菌活性曲线。分离筛选到两株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金色葡萄球菌均具有较强抑菌活性的乳酸菌LAB12和LAB19,经鉴定菌株LAB12为乳酸片球菌,菌株LAB19为植物乳杆菌。过氧化氢酶处理不影响LAB12和LAB19抑菌活性,加热处理和蛋白酶K处理后抑菌活性减小。乳酸片球菌LAB12接种后2 h进入对数生长期,18 h左右进入稳定期,随着菌体数量增加发酵液上清抑菌作用增强,22 h抑菌活性达到最大且趋于稳定;植物乳杆菌LAB19在发酵2 h进入对数生长期,经约10 h快速生长后,生长速度趋于稳定,抑菌活性也基本保持不变。研究从饲喂菌丝霉素的肉鸡肠道中分离筛选到两株具有良好抑菌功能的乳酸菌,分别为乳酸片球菌LAB12和植物乳杆菌LAB19,初步鉴定这两株菌抑菌活性物质为细菌素。  相似文献   

4.
试验旨在获取生物抑霉的优良菌株以及为质量安全青贮饲料生产提供高效菌剂。从青贮饲料、酸奶以及奶豆腐中分离纯化出乳酸菌和霉菌,并且通过双层平板法对具有抑制霉菌活性的乳酸菌菌株进行筛选,测定其上清液抑霉效果;采用蛋白酶处理和高温处理法分析乳酸菌抑霉的有效成分。结果表明:分离筛选的乳酸菌和霉菌经鉴定为植物乳杆菌和黄曲霉菌,且植物乳杆菌对黄曲霉菌的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蛋白酶处理对乳酸菌无细胞上清液的抑菌活性有不同影响,而加热处理并不改变其抑菌效果。研究表明,植物乳杆菌对黄曲霉菌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推测其抑菌活性物质为蛋白质、肽类等,并且这些抑菌活性物质的热稳定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筛选新型广谱有效的抑菌蛋白,为全面解析植物乳杆菌抑菌机制和开发新型抗菌制剂奠定基础。【方法】以植物乳杆菌GX20200417-1为研究对象,采用牛津杯法测定其抑菌活性,以低温离心和超滤法初步分离获得胞外蛋白并测定其抑菌活性,对胞外蛋白进行不同温度、pH及蛋白酶处理,研究抑菌蛋白理化特性,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进一步分析鉴定植物乳杆菌代谢产物中的抑菌成分。【结果】植物乳杆菌GX20200417-1对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均具有良好的抑菌作用;发酵上清液在发酵24 h的抑菌能力最强;胞外蛋白的抑菌能力与发酵上清液相近;植物乳杆菌抑菌蛋白具有较好的耐热特性,与对照组相比,在20~80 ℃时抑菌活性均无显著变化(P<0.05),在pH 6.0~8.0时抑菌活性最佳,对蛋白酶敏感;经LC-MS/MS鉴定分析,检测出5种可信度较高且与抑菌作用相关的蛋白质,分别是片球菌素pediocin PA-1、溶菌素(lysin)、聚酮合酶(polyketide synthase)、辅助蛋白(accessory protein)和LysM peptidoglycan-binding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分子质量分别为5.348、7.348、8.348、6.348和19.662 ku;蛋白质功能分析结果表明,片球菌素pediocin PA-1与溶菌素主要通过破坏细菌细胞壁与细胞膜,从而达到抑菌效果。LysM peptidoglycan-binding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可识别含有N-乙酰氨基葡萄糖(GlcNAc)残基的肽聚糖,上调抗菌肽的表达;辅助蛋白主要参与细菌素的合成,聚酮合酶主要参与抗生素的合成,二者通过参与抑菌物质的合成间接发挥抑菌作用。【结论】本研究成功分离并鉴定植物乳杆菌GX20200417-1的5种抑菌蛋白;植物乳杆菌GX20200417-1可能通过其代谢产物中的多种抑菌蛋白协同发挥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筛选产多肽类抗菌物质的活性菌株,为生产猪用益生素及新型抗菌活性物质提供菌源,试验分别从猪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和直肠中分离肠道内生菌2 317株,利用临床分离的致病性大肠杆菌作为指示菌,通过点种法进行对峙培养,分析其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复筛所得50株肠道内生菌株均对指示菌具有明显抑菌活性,筛选得率为2.2%。经过胰蛋白酶、蛋白酶K水解处理,将发酵上清液抑菌活性明显降低或丧失的结肠57号和盲肠2号菌确定为可产蛋白或多肽类抗生素的活性菌株。经16S rDNA的序列检测及比对,两菌株均属于枯草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地区酸马奶中提取的植物乳杆菌DSM20174的抑菌能力和抑菌活性物质的特性,采用牛津杯法将植物乳酸杆菌的菌液和发酵上清液在3种处理方式下,对牛源野生致病性大肠杆菌O78的抑菌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DSM20174的菌液和发酵上清液即使在121℃,30 min处理后,抑菌直径达仍达到14.10和14.40 mm;在p H=2.0时,菌液和发酵上清液的抑菌直径为21.9和22.1 mm;而当p H=4.0时抑菌活性明显下降,前者为14.8 mm,后者为14.9 mm;p H 5.0~7.0时,抑菌直径为0;二者分别经胰蛋白酶、胃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的反应后,处理前组和处理后组抑菌直径变化均不明显。在3种处理方式下,发酵上清液的抑菌直径均大于同组的菌液的抑菌直径。因此,植物乳杆菌DSM20174是一种较好的抑菌活性物质和热稳定性物质,随着温度和时间的升高,抑菌活性降低。其在p H5.0的条件下有抑菌活性,随p H的升高抑菌活性降低,p H越小时抑菌活性越强,p H≥5.0时失去抑菌活性。对蛋白酶不敏感。在相同条件下,发酵上清液的抑菌作用强于菌液。  相似文献   

8.
试验旨在探究地衣芽孢杆菌38(Bacillus licheniformis 38,B38)对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CP)的抑菌性能,以期为新型替抗产品的开发提供基础。采用抑菌圈法对48株芽孢杆菌经过两次筛选,获得一株对CP抑菌效果最好的芽孢杆菌,测定其最小抑菌效价、抑菌产物生成曲线、抑菌谱和代谢产物的稳定性,并通过硫酸铵沉淀法对抗菌物质进行粗提取。结果表明:B38对CP的抑菌圈直径最大可达31.14 mm,其发酵上清液的最小抑菌效价为64 AU/mL,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发挥抑菌作用;B38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在6~<12 h呈指数增长,在12~<24 h保持稳定;B38代谢产物经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蛋白酶K和过氧化氢酶处理后,抑菌活性均大于87.78%,对温度和pH具有良好的耐受性;B38代谢产物中的抑菌物质可以被80%硫酸铵完全沉淀,通过该方法获得的抗菌粗品的MIC为6.25 mg/mL。试验通过抑菌圈法筛选得到了一株对CP具有优良抑菌性能的菌株B38,其发酵产物对蛋白酶、温度和pH具有优良的耐受能力。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通过采用高通量测序、平板筛选、16S rDNA序列分析、特异性碳源培养和牛津杯法,从哺乳期健康仔猪的粪便中筛选分离和鉴定乳杆菌,并进行其利用表乳糖生长特性以及抑制仔猪腹泻相关致病菌活性的试验研究,探索表乳糖定向调控仔猪肠道乳杆菌增殖的可能性。结果表明:从7~10日龄哺乳期健康仔猪的粪便样品中分离出9株乳杆菌,其中唾液乳杆菌、卷曲乳杆菌、淀粉乳杆菌具有较强利用表乳糖的能力,在以2%表乳糖为唯一碳源的MRS培养基中显现出良好的生长态势,而且其培养上清液对大肠杆菌(猪源)、猪霍乱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宋氏志贺氏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0.
为鉴定北里乳杆菌97-1(L.kitasatonis 97-1)所产细菌素的抑菌活性及生物特性,本研究利用菌体吸附法在北里乳杆菌97-1厌氧静置培养后的上清中初步提取细菌素97-1,其抗菌活性在培养稳定期后达到最高值6 400(AU/m L),经试验显示该细菌素能够被大多数蛋白酶降解,但耐受过氧化氢酶的处理;进一步研究表明其细菌素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同时可以抑制多种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具有广谱抗菌活性;温度和酸碱耐受试验表明该细菌素对高温、强酸和强碱具有高度耐受性。本研究对细菌素97-1的抑菌活性及生物特性的鉴定,为微生态制剂的研制和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候选资源。  相似文献   

11.
为比较研究对亚急性瘤胃酸中毒(SARA)耐受性不同的奶牛血浆和乳中代谢组的差异,试验选用12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泌乳天数=(114±22) d],饲喂精粗比为4∶6的全混合日粮。在试验期第20和21天晨饲后0、2、4、6、8和12 h监测瘤胃pH值,在早晚饲喂前收集奶样,晨饲6 h后采集颈静脉血,用于测定脂肪酸及代谢物组成。基于奶牛瘤胃平均pH值高低,将奶牛分为SARA易感组(SUS,瘤胃pH=5.76,n=4)和SARA耐受组(TOL,瘤胃pH=6.10,n=4)。脂肪酸测定结果分析显示,与TOL组相比,SUS组奶牛血液及乳中的碳链长度≤C16的脂肪酸含量显著增高(P<0.05),而>C16的脂肪酸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乳中饱和脂肪酸及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血浆代谢组结果显示, SUS组奶牛血浆中L-苯丙酮酸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MG(18:0/0:0/0:0)、9-HODE、12(13) Ep-9-KODE、烟酰胺、异戊基肉碱、磷酸肌酸和L-谷氨酸水平显著升高(P<0.05)。乳代谢组分析结果显示,与TOL组比较,SUS组奶牛乳中的1-硬脂酰磷酸甘油丝氨酸和鞘氨醇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甘油磷酰基乙醇胺、3-磷酸甘油和乳清酸等其他14个差异代谢物水平显著降低(P<0.05),这些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甘油磷脂代谢、甘油脂代谢及泛酸与辅酶A代谢等代谢途径。综上所述,SARA耐受性不同的奶牛的血浆和乳中脂肪酸及代谢物组成存在较大差异,SUS组奶牛血浆中氨基酸代谢活动增加,乳腺的乳脂从头合成能力较强,而从血液中摄取长链脂肪酸能力减弱,与此同时,易感奶牛乳中磷脂、乳清酸等营养物质水平下降,乳品质下降。  相似文献   

12.
淀粉是青贮原料中重要的营养成分,提高青贮饲料中淀粉的利用率是提升青贮饲料营养价值的有效方法之一。随着饲用微生物菌剂的大力开发,食淀粉乳酸菌(Lactobacillus amylovorus)在青贮中的添加引起广泛关注。青贮饲料接种菌剂可以提高青贮的发酵品质、养分利用率以及保质期。本文对青贮饲料中食淀粉乳酸菌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总结了在青贮中接种食淀粉乳杆菌对青贮发酵过程中淀粉含量,微生物组成和有氧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脂多糖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PRRSV)诱导的抗病毒免疫反应的影响,本研究采用100 TCID50的PRRSV感染猪肺巨噬细胞(porcine alveolar macrophage,PAM),感染12 h后用100 ng/mL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处理感染细胞,分别培养12、24、36、48 h后收集细胞及上清,同时设PRRSV组、LPS组和PAM细胞组,用河南农业大学兽医微生物研究室已建立的Real-time qPCR方法对LPS+PRRSV组和PRRSV组中PRRSV复制水平及各组PAM细胞中IFN-α、TNF-α mRNA转录水平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LPS+PRRSV组与PRRSV组相比,PRRSV拷贝数12~48 h均较低,IFN-α mRNA转录水平显著升高(P<0.05),TNF-α mRNA转录水平升高,在48 h时转录水平降低。而与LPS组相比,LPS+PRRSV组IFN-α mRNA转录水平在12 h时升高,24、36、48 h均降低。结果表明,PRRSV感染PAM细胞经LPS刺激后,IFN-α、TNF-α mRNA转录水平显著升高(P<0.05),从而抑制了PRRSV在PAM细胞内的复制。  相似文献   

14.
武夷岩茶茶多酚抑菌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纸片法测定了1.0、2.5、5.0、10mg/mL 4种浓度的武夷岩茶茶多酚对大肠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李斯特氏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4种菌的抑菌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茶多酚对4种菌均有明显的抑菌作用,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最强(P〈0.01),4种浓度的抑菌圈分别为1.82±0.44~3.34±0.18(cm);对李斯特氏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次之,抑菌圈分别为1.73±0.18~2.05±0.14(cm);1.46±0.33~1.85±0.32(cm);1.1±0.14~1.61±0.25(cm)。1mg/mL的茶多酚对4种菌的抑菌作用均小于同剂量的青霉素和庆大霉素(P〈0.01)。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天然发酵酸马奶中发酵乳杆菌对致病性大肠杆菌O8(E.coli O8)的抑菌机理,本试验从酸马奶中分离筛选出抑菌效果最佳的菌株,对其进行16S rDNA序列鉴定,经NCBI网站BLAST对比鉴定菌种;对菌株进行培养发酵,制备无细胞发酵上清液(CFS);通过排酸、排过氧化氢(H2O2)、不同蛋白酶处理等方法初步确定CFS中的抑菌活性物质性质及其含量;采用牛津杯法和二倍稀释法确定CFS对致病性E.coli O8 24 h生长曲线的最佳抑菌浓度;试剂盒法测定CFS对致病性E.coli O8的细胞膜和细胞壁通透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从酸马奶中分离出22株对致病性E.coli O8有抑制作用的菌株,对抑菌作用最好的菌株进行16S rDNA序列鉴定及系统进化树分析后确定其为发酵乳杆菌属;CFS中主要的抑菌物质为蛋白,含量为399.5 μg/mL;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分别为25.0和49.9 μg/mL;CFS能使致病性E.coli O8的碱性磷酸酶(AKP)含量在1 h内快速升高,之后呈缓慢增长趋势,且使致病菌培养液中的蛋白含量明显升高。综上所述,发酵乳杆菌CFS的主要抑菌物质为蛋白,蛋白浓度越高抑菌能力越强;CFS通过破坏或改变致病性E.coli O8细胞膜和细胞壁的通透性,使其释放出AKP和胞内蛋白,从而在短时间内起到抑制致病性E.coli O8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探究亚急性瘤胃酸中毒(subacute rumen acidosis, SARA)对泌乳奶牛血液生化指标和血浆代谢组的影响。试验选用8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泌乳中期奶牛,随机分成对照组(CON)(n=4)和处理组(SARA)(n=4),CON组与SARA组分别饲喂精粗比为4∶6和6∶4的全混合日粮,试验周期为3周。于试验期每周最后一天晨饲后0、2、4、6、8和12 h进行瘤胃pH的测定,同时在pH测定当天晨饲后6 h采集颈静脉血样,用于血液生化指标和代谢组的分析。结果表明,与CON组相比,SARA组的瘤胃pH显著降低(P=0.002),两组干物质采食量没有显著差异(P=0.524)。血浆生化指标结果显示,与CON组比较,SARA组奶牛的β-羟丁酸浓度显著降低(P=0.007),甘油三酯浓度显著升高(P=0.014)。采用液相-质谱(LC-MS)联用技术对血浆进行代谢组学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分析(PLS-DA)结果显示,SARA组奶牛血浆代谢物组成较CON组发生明显变化,两组间共检测到26种差异代谢物(VIP>1 & FDR<0.05),与CON组相比,SARA组奶牛血浆中的7-酮脱氧胆酸、脱氧胆酸、胆酸、12-酮脱氧胆酸、12(13)Ep-9-KODE、12,13-DHOME和L-天冬酰胺代谢物含量显著升高(FDR<0.05),而十一烷二酸、十六烷二酸、9-HODE、血氧烷B3、PGE2、L-精氨酸、L-色氨酸、L-苏氨酸、异丁酰甘氨酸、异戊酰甘氨酸、马尿酸、4-羟基马尿酸和6-磷酸-2-脱氢-D-葡萄糖酸酯等代谢物含量显著降低(FDR<0.05)。综上,与CON组比较,SARA组奶牛的脂代谢、氨基酸代谢和糖代谢发生显著变化,这些物质可作为SARA潜在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研究发酵菜粕对219日龄海兰褐蛋鸡粪便和饲料微生物菌群数量及蛋品质的影响。试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Ⅰ、Ⅱ、Ⅲ组,分别以0、4%、8%和12%发酵菜粕等氮替代日粮豆粕饲喂蛋鸡,以平板菌落计数法研究各组日粮和粪便中的微生物菌群数量,并测定其蛋品质。结果显示,发酵菜粕能显著减少蛋鸡日粮中大肠杆菌(P〈0.05)数量,增加乳酸菌(P〈0.01)、枯草芽孢杆菌(P〈0.01)、双歧杆菌、肠球菌和酵母菌数量;饲喂发酵菜粕日粮后,粪便中的乳酸菌(P〈0.05)、枯草芽孢杆菌(P〈0.05)、双歧杆菌、酵母菌和肠球菌等有益微生物菌群数量都有明显增加,试验I组蛋壳厚度(P〈0.01)、蛋黄颜色(P〈0.01)和哈氏单位(P〈0.05)均有明显增加,试验Ⅱ组的蛋黄颜色和哈氏单位有极显著增加(P〈0.01),试验Ⅲ组的哈氏单位有显著增加(P〈0.05),但三个试验组的蛋重均有显著下降(P〈0.05)。结果表明,发酵菜粕能显著增加蛋鸡日粮和粪便中有益微生物数量,减少日粮中有害微生物数量,4%~8%的添加量能提高蛋品质。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植物乳杆菌、布氏乳杆菌对甘蔗尾青贮品质及有氧稳定性的影响。试验共分为10组,A组为对照组,添加生理盐水;B、C、D组为植物乳杆菌添加组,分别在新鲜甘蔗尾中添加10、20和30 mL/kg植物乳杆菌液;E、F、G组为布氏乳杆菌添加组,在新鲜甘蔗尾中分别添加10、20和30 mL/kg布氏乳杆菌液;H、I、J组为植物乳杆菌、布氏乳杆菌联合添加组,在新鲜甘蔗尾中分别添加10、20和30 mL/kg布氏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等体积混合的菌液。每组3个重复。室温青贮40 d,结束后采样测定青贮发酵品质和有氧稳定性。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添加植物乳杆菌组降低了甘蔗尾青贮pH,显著增加乳酸含量(P<0.05),且随着植物乳杆菌添加量的升高而升高。与添加植物乳杆菌相比,添加布氏乳杆菌组甘蔗尾青贮中乳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乙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且均随着布氏乳杆菌添加量的提高效果更显著;添加布氏乳杆菌组甘蔗尾青贮有氧稳定性较对照组提高48 h。布氏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联合组甘蔗尾青贮中乳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干物质损失较单独添加布氏乳杆菌组有所降低,且能够提高青贮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利用效率。综上所述,植物乳杆菌与布氏乳杆菌联合处理(添加量达到2×106 CFU/g鲜重,I组)青贮甘蔗尾能够有效提高青贮品质和有氧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紫花苜蓿对团头鲂生长性能及消化酶活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选取来源一致、规格整齐、体质健康、游动活泼体重为(59.90±0.84)g的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nala 1 530尾,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设计,分为6个处理,每处理3个重复,每重复85尾。各处理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草粉添加量分别为:0(对照组)、8%(试验I组)、16%(试验II组)、24%(试验III组)、32%(试验IV组)和紫花苜蓿鲜草(试验V组),研究紫花苜蓿草粉及其鲜草对团头鲂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1)添加紫花苜蓿草粉后,试验Ⅰ、Ⅱ组的尾均日增重、相对生长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Ⅲ组高于对照组、试验IV组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2)添加紫花苜蓿草粉后对消化道各部位蛋白酶活性及淀粉酶活性有促进作用,试验II组在后肠的蛋白酶活性、试验IV组在肝胰脏中的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Ⅱ组经济效益均有所提高;4)投喂一定量的紫花苜蓿鲜草,可以提高其消化酶活性,改善其生长性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为了在体外研究紫花地丁黄酮类提取物抗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M41)的作用,以鸡胚肾细胞为宿主细胞,阿昔洛韦为阳性对照药物,通过观察细胞病变效应(CPE)与空斑减数试验测定紫花地丁黄酮类提取物抗IBV活性,计算其IC50与治疗指数,并从药物对病毒的直接灭活作用、对病毒吸附的影响及对病毒穿膜的影响3个方面初探紫花地丁黄酮类提取物抗IBV活性的机理。结果:紫花地丁黄酮类提取物能明显抑制IBV的致病变作用,其IC50为16.52mg/L,TI值为15.76。研究显示,紫花地丁黄酮类提取物在体外对IBV直接灭活的效果明显,在高浓度时对抑制IBV吸附与穿入细胞具有一定作用。结果表明:紫花地丁黄酮类提取物在体外有明显的抗IBV感染作用,且主要是通过直接灭活IBV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