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江苏省近50年0℃积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江苏省35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初日、终日、有效日数、期内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江苏省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初日呈显著提前的趋势,平均每10年提前3.7d;终日没有明显提前或延迟变化趋势;有效日数和期内积温变化均呈显著增加的趋势,有效日数平均每10年增加4.5d,期内积温平均每10年增加96.9℃ ·d.全省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初日、有效日数、期内积温分别在1986、1989、1994年发生突变.稳定通过0℃的初日在1961-1985年内平均为2月5日,1986-2010年提前至1月24日,提前幅度最大的是苏南地区;有效日数1961-1988年内平均为320 d,1989-2010年增加为338 d,增加最多的是淮北及江淮之间西部地区;期内积温1961-1993年内平均为5335℃·d,1994-2010年上升为5712℃·d,苏锡常及泰州南部地区上升最多.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近45年≥10℃界限温度的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湖北省20个代表站点1961~2005年逐日平均气温,计算并分析历年≥10℃界限温度的初终日、持续日数、活动积温及其变化趋势和年代变化。结果表明,45年来,全省大部≥10℃界限温度初日呈提前趋势但不显著,≥10℃界限温度终日变化不大;各站点≥10℃界限温度持续日数都表现出延长的趋势;≥10℃界限温度活动积温除建始、郧西、英山、利川等边缘山区呈不显著的减少趋势外,其他大部分地区均呈显著增加趋势。从年代变化看,全省大部≥10℃界限温度初日为先提前后推迟至20世纪90年代后持续提前的趋势;≥10℃界限温度终日年代变化趋势与初日变化趋势基本相反;≥10℃界限温度初终日间隔日数,20世纪60~70年代都呈增加趋势,20世纪70~80年代大部分减少,20世纪90年代缓慢变化,进入20世纪大幅增加;≥10℃界限温度活动积温随着年代呈波动性的上升趋势。可见湖北省近45年≥10℃界限温度的初终日期、持续日数、活动积温都发生了一定变化,可能对农业生产布局造成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青海省共和县气象局观测的2001—2019年旱地土壤含水量数据及气温、降水量数据进行分析,讨论青海湖南部共和县旱地0~30 cm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并对其气候影响因子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春季土壤含水量随年际延长呈极显著升高趋势,秋季土壤含水量随年际延长呈不显著升高趋势。土壤含水量春季高于秋季,年际间变化幅度秋季大于春季。春季0~30 cm各层土壤含水量均呈显著升高趋势,秋季0~10 cm土壤含水量随年际延长呈微弱增加趋势,10~20、20~30 cm土壤含水量则呈微弱减少趋势。春季各月0~30 cm土壤含水量均随年际呈显著升高趋势,秋季9月土壤含水量的减少趋势与10、11月土壤含水量的升高趋势均不显著。5月和10月的土壤含水量与当月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11月土壤含水量与7—9月各月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秋季土壤含水量与9月降水量和秋季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选用辽西地区朝阳站19532014年的气候资料,运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对农业界限温度0℃、10℃的初日、终日期、持续日数和积温进行了研究,并探讨它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辽西地区农业界限温度变化显著,0℃界限温度气候倾向率分别为:初日为-2.243 d/10 a,终日为1.091 d/10 a,持续日数为2.834 d/10 a,积温为55.99℃·d/10 a。10℃界限温度气候倾向率分别为:初日为-1.036 d/10 a,终日为1.846 d/10 a,持续日数为2.856 d/10 a,积温为63.271℃·d/10 a。近20年(20052014年的气候资料,运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对农业界限温度0℃、10℃的初日、终日期、持续日数和积温进行了研究,并探讨它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辽西地区农业界限温度变化显著,0℃界限温度气候倾向率分别为:初日为-2.243 d/10 a,终日为1.091 d/10 a,持续日数为2.834 d/10 a,积温为55.99℃·d/10 a。10℃界限温度气候倾向率分别为:初日为-1.036 d/10 a,终日为1.846 d/10 a,持续日数为2.856 d/10 a,积温为63.271℃·d/10 a。近20年(20052014年)与前20年(19532014年)与前20年(19531972年)相比,0℃、10℃初日分别提前11 d和6 d,终日分别后推4 d和8 d,持续日数分别延长13 d和11 d,积温分别增加246℃·d和251℃·d。界限温度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负面影响要大于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选用辽西地区朝阳站1953~2014年的气候资料,运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对农业界限温度0℃、10℃的初日、终日期、持续日数和积温进行了研究,并探讨它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辽西地区农业界限温度变化显著,0℃界限温度气候倾向率分别为:初日为-2.243 d/10 a,终日为1.091 d/10 a,持续日数为2.834 d/10 a,积温为55.99℃·d/10 a。10℃界限温度气候倾向率分别为:初日为-1.036 d/10 a,终日为1.846 d/10 a,持续日数为2.856 d/10 a,积温为63.271℃·d/10 a。近20年(2005~2014年)与前20年(1953~1972年)相比,0℃、10℃初日分别提前11 d和6 d,终日分别后推4 d和8 d,持续日数分别延长13 d和11 d,积温分别增加246℃·d和251℃·d。界限温度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负面影响要大于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选取山东省境内17个气象站1986—2015年的逐日平均气温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方法和空间插值方法,对山东省≥0℃终日和≥15℃终日的时间和其间的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0℃终日的空间分布呈现南部和沿海地区晚、中部和北部地区早的特征;近30年来山东省17个气象站点≥0℃终日的变化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山东省≥15℃终日的空间分布呈东部沿海地区晚、中部地区早的特征;近30年来山东省17个气象站点≥15℃终日的变化总体呈推迟趋势.山东省≥0℃终日至≥15℃终日期间活动积温的空间分布特征为西南地区高、东北地区低,呈现出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的趋势;近30年来≥0℃终日至≥15℃终日期间活动积温变化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0.
陕西省近48年5 ℃界限积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热量资源发生变化,因此研究陕西省热量资源的时空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分析陕西1961-2008年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的初日、终日、初终间隔时间、积温的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结果发现,陕西省及各区域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的积温变化均呈增加的趋势,全省范围内每10 a增加57.92℃.d;各区域的初终日间隔时间变化均呈增加趋势;初日呈提前趋势;终日变化趋势不一致;积温年际稳定性降低,年代际波动增加,冷暖交替频率加快,可能抵消热量资源增加带来的益处。  相似文献   

11.
技术创新是安化黑茶产业发展的原动力,笔者通过对安化黑茶产业发展历史的考察,结合技术创新过程模式理论,初步阐释了安化黑茶产业技术创新过程模式的演变轨迹及发展的驱动力。自明清时期安化黑茶兴盛以来,安化黑茶产业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式依次经历了20世纪之前的边疆市场(边茶)和政府系统(贡茶)协同拉动模式,20世纪初到20世纪末的黑茶科学技术单向推动模式,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内陆市场需求单向拉动模式,以及目前逐步形成的技术、市场交互作用模式。  相似文献   

12.
曹强  伍琼  李陶 《安徽农业科学》2016,(19):218-221
利用安徽省六安地区6个县市气象观测站1981~2015年的逐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K非参数突变分析等方法对稳定通过10、20℃初终日期、持续日数和积温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35年来六安地区稳定通过10和20℃的初日均呈提前趋势,初始日期在全市范围内提前幅度分别为2.2和3.1 d/10 a,气候突变点均出现在1997年;终止日期呈推迟趋势,推迟幅度分别为1.4和0.9 d/10 a,不存在显著的气候突变点。稳定通过10和20℃的持续日数均呈递增趋势,平均增幅分别为3.6和4.0 d/10 a,气候突变点分别出现在1997、1994年。稳定通过10和20℃的积温均呈递增趋势,平均增幅分别为126.7和116.0(℃·d)/10 a,气候突变点均出现在1994年。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索了湟源县30年0℃活动积温的变化特征,一是对年际变化特征、高积温年、低积温年进行特征分析;二是将湟源县1987—2016年的0℃活动积温划分为3个10年际进行分析。详细分析内容为不同尺度下的积温最高值、最低值、平均值、极差和距平差。结果表明,30年0℃活动积温整体呈上升趋势,前期11年(1987—1997年)积温均为负距平;中期8年(1998—2005年)积温小幅震荡,后期11年(2006—2016年)积温均为正距平。30年的0℃活动积温平均值为2209.49℃·d,1987年0℃活动积温为最低值1 953.00℃·d;2013年0℃活动积温为最高值2 496.40℃·d。  相似文献   

14.
利用黄冈地区气象站1971—2010年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Mann-Kendall检验、滑动t检验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40年黄冈地区≥0℃年积温时空分布和突变特征。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黄冈地区日稳定通过0℃的初日、终日分布规律不同,初日由南向北推迟,终日由南向北提前;在时间分布上,黄冈地区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初、终日有共同分布规律,黄冈市和黄冈地区北部、中南部随年代变化趋势一致,初日在各年代呈现一致的提前趋势,终日在各年代大致呈现推迟趋势,但20世纪80年代均比70年代略有提前。近40年黄冈地区≥0℃积温具有突变特征,1993年为突变年。黄冈地区≥0℃积温的变化在线性增、减的基础上叠加了不同周期的波动变化。近40年来≥0℃积温变化存在27年和22年2个尺度振荡周期信号,其中以27年的尺度趋势较强,周期相对比较显著,22年的尺度周期性较弱。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1971年以来林芝市农业气象界限温度变化及突变情况,采用五日滑动分析法和Mann—Kendall趋势分析法计算初始日、终止日、持续天数等≥0℃农业气象界限温度指标,结果表明:1)林芝市起始日变幅较大,介于1月至2月之间,终止日变幅较小,集中在12月份,且随着年份的增大,呈现出一定的延期趋势;2)持续天数呈现明显增长趋势,1975存在一个突变点,且部分年份达到了0.05水平上的显著性增温;3)林芝市青稞、油菜等春播作物可以进行适时早播或冬播。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61—2015年山东省17个气象站点和山东省周边12个气象站点的日平均气温资料和该区域的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采用混合插值方法和线性倾向估计方法,对山东省≥0℃初、终日、持续日数和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0℃初日的空间分布呈现南部早、北部晚、山区早和平原地区晚的特征;≥0℃终日的空间分布呈现南部、沿海地区晚和中部、北部地区早的特征;≥0℃持续时间的空间分布为南部、沿海地区长,中部山区、内陆及北部地区短;≥0℃积温空间分布特征为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近55年来山东省17个气象站≥0℃初日均呈现提前趋势,平均气候倾向率为2.74 d/10 a,且除烟台外,其他站点的提前趋势均达到显著水平;≥0℃终日的变化未呈现明显的规律,且所有站点的变化趋势均未达到显著水平;≥0℃持续时间和积温均呈现增加趋势,其气候倾向率分别为4.33 d/10 a和65.86(℃·d)/10 a,且除菏泽、兖州、日照、青岛、烟台和威海的≥0℃持续时间的变化未达到显著水平外,其余站点≥0℃持续时间和积温的变化趋势均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乐都区气象局近60年地面气象观测实测气温资料,采用五日滑动平均法对稳定通过0℃、10℃二农业界限温度初终日期进行统计计算,并根据统计结果对其初终日期、持续日数、活动积温从极值分布、年代际平均值变化情况、逐年变化趋势三方面进行了分析。经分析,随着历年年平均气温逐步升高,稳定通过二界限温度的初日提前,终日延后,持续日数延长,活动积温升高的变化特征显著,二界限温度的初终日期、持续日数和活动积温在资料前期变率相对较小,后期变率增大。≥0℃各要素随年际(年代际)变化相对平稳,≥10℃各要素振荡上升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明桑植烟区近30年界限温度及生育期温度变化特征,为烟叶生产提供参考,以1991—2020年桑植的逐日气象观测数据为基础资料,采用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了桑植烟区界限温度和生育期温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30年来,气温稳定通过10、13、28℃的初日呈提前趋势。(2)苗期均温、伸根期均温、旺长期均温和成熟期均温均呈升高趋势,其中苗期均温升高达显著水平,并于1999年发生突变。总体上,桑植烟区烤烟苗期和伸根期温度的升高,以及通过10、13℃初日的提前将有利于烤烟早生快发,而成熟期温度的升高和28℃初日的提前将会增加烤烟高温逼熟的风险;根据以上变化,有必要在本研究的基础上,优化烤烟生产的物候期。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农业界限温度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黑龙江省78个站点1965~2014年日平均气温数据,采用五日滑动平均法、线性倾向估计法、距平分析法和SPSS相关性分析法,分析黑龙江省稳定通过≥0℃、≥3℃、≥5℃、≥10℃农业界限温度起止日期及持续日数特征。结果表明,黑龙江省1965~2014年,≥0℃、≥3℃、≥5℃、≥10℃界限温度起始日期均呈提前趋势,每10年分别提前1.2、0.8、1.1和1.6 d;终止日期呈延后趋势,每10年分别延后1.5、1.1、0.9和0.8 d;对应的界限温度持续日数依次为209.9、191.5、179.0和141.1 d,界限温度持续日数呈增加趋势,每10年分别增加2.8、1.8、2.1和2.4 d。界限温度空间变化随纬度降低起始日期呈提前趋势,终止日期呈延后趋势,持续日数从北至南呈U型增加趋势,其中东南部大庆地区和西南部牡丹江地区起始日期出现较早,终止日期延后较多,持续天数普遍高于北部地区。除≥10℃界限温度,各界限温度起止日期及持续日数与年平均气温均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0.
为了避免霜冻对农业生产带来危害,利用1961—2020年山西南部46个气象站点逐日最低地面温度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和突变检验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山西南部初霜日和终霜日及无霜期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60年山西南部地区平均初霜日、终霜日分别为10月17日和4月17日,平均无霜期为184天,分别以2.18、2.07、4.4天/10年的速率,呈明显推迟和提前及延长的变化特征,并且存在明显突变年,初霜日和终霜日及无霜期的突变年份分别为2005、2002、2001年;霜冻日期存在明显周期变化。空间特征为初霜日呈现东北部早、西南部晚,终霜日与初霜日相反,西南部早、东北部晚,无霜期呈自西南向东北递减。特早初霜日发生概率为东南部和西北部高,东北部和西南部低,特晚终霜日呈现临运盆地和临汾与晋城交界的河谷地带偏低、其余地区偏高的特征。海拔高度是影响山西南部地区霜期变化的关键地理因子,而春、秋季地面最低温度是影响霜期变化的关键气候因子。霜期变化对农业影响巨大,本研究结果表明,农作物受冻面积未随霜冻频次、强度的变化而显著变化,或与现代设施农业防护措施水平快速提高有关。积温的明显增加将导致农作物发育提前,加大了霜冻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