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对毛囊角蛋白关联蛋白11.1(keratin associated protein 11.1,KAP11.1)基因进行克隆及原核表达,并对KAP11.1基因在不同品种绵羊皮肤毛囊中表达量进行比较,探究KAP11.1基因在南疆地方绵羊品种间表达差异及其对羊毛品质的影响。【方法】 以平原型和田羊、山区型和田羊和卡拉库尔羊体侧皮肤毛囊为研究材料,以GenBank中绵羊KAP11.1基因序列(登录号:HQ595347.1)为参照设计引物,对KAP11.1基因进行PCR扩增,构建pMD19-T-KAP11.1克隆质粒,双酶切鉴定后构建pET-28a (+)-KAP11.1原核重组表达质粒,经PCR和双酶切鉴定后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表达,采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KAP11.1基因在不同绵羊皮肤毛囊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3种绵羊KAP11.1基因CDS区序列为480 bp,编码159个氨基酸,为不稳定的疏水蛋白。相似性比对结果发现,与参照基因相比,2种类型和田羊基因序列相似性均为99.79%,均在423 bp处发生突变,由C变为T,卡拉库尔羊基因序列相似性为99.38%,其69 bp处G变为T、93 bp处C变为T、423 bp处C变为T。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3种绵羊和山羊亲缘关系最近,和瘤牛亲缘关系最远。KAP11.1蛋白二级结构主要由无规则卷曲组成。试验成功构建了pET-28a (+)-KAP11.1原核重组表达质粒,并纯化得到19 ku的KAP11.1蛋白。KAP11.1基因在山区型和田羊和卡拉库尔羊皮肤毛囊中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平原型和田羊(P<0.05),在山区型和田羊和卡拉库尔羊中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克隆获得480 bp的绵羊KAP11.1基因CDS区序列,成功构建了pET-28a (+)-KAP11.1原核重组表达质粒,并获得19 ku的KAP11.1蛋白,且KAP11.1基因在3个品种绵羊皮肤毛囊中均有表达。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遗传及环境对羊毛生产性状的影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新疆地区和田羊、卡拉库尔羊、多浪羊、中国美利奴羊4个绵羊品种羊毛中的17种氨基酸含量,探索不同品种绵羊间和同一品种不同品系绵羊间羊毛氨基酸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和田羊羊毛的氨基酸总含量显著高于多浪羊羊毛,差异显著(P<0.05);其他品种间氨基酸总量差异不显著。多浪羊羊毛中的Asp、Ser、Glu、Arg、Thr、Ala、Pro、Val、Lys、Ile、Leu、Phe等氨基酸含量均低于其他品种;卡拉库尔羊羊毛只有Cys含量高于其他品种,Ser、Gly、Thr、Pro、Tyr等氨基酸含量均低于其他品种。各品种羊毛的螺旋比值(促螺旋氨基酸含量/阻螺旋氨基酸含量),中国美利奴为0.90,卡拉库尔羊为0.79,和田羊为0.77,多浪羊为0.75。结果表明,和田羊氨基酸总含量高于其他品种,中国美利奴螺旋比值高于其他品种,卡拉库尔羊Cys含量高于其他品种。  相似文献   

3.
李志刚  王丽  李树伟 《中国畜牧兽医》2017,44(12):3410-3417
本研究旨在制备新疆南疆平原型和田羊、山区型和田羊与卡拉库尔羊3个地方品种(系)绵羊毛囊角蛋白关联蛋白7(keratin associated protein 7,KAP7)基因多克隆抗体,为探索毛囊KAP7基因对半粗毛羊羊毛产量与质量的影响奠定基础。以3个品种绵羊的皮肤毛囊为试验材料,提取总RNA,反转录得到cDNA,PCR扩增获得绵羊毛囊KAP7基因,构建pMD19-T-KAP7克隆质粒,对重组质粒进行PCR、酶切鉴定和序列分析,再构建pET-28a(+)-KAP7原核表达重组质粒,并在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表达,SDS-PAGE电泳检测原核表达的绵羊毛囊KAP7蛋白,经提取、纯化、回收得到目的蛋白,用其免疫家兔得到绵羊毛囊KAP7多克隆抗体血清,并用间接ELISA法检测其抗体效价。结果表明,与美利奴羊比对,平原型与山区型和田羊KAP7基因序列的同源性达99%,但平原型和田羊KAP7基因第22位碱基由G变为C,造成其KAP7蛋白第8位氨基酸由Gly变为Arg;山区型和田羊第70位碱基由A变为C,造成其24位氨基酸由Thr变为Ala;卡拉库尔羊毛囊KAP7基因与美利奴羊同源性达100%,其KAP7蛋白氨基酸序列与美利奴羊没有差异。绵羊毛囊KAP7基因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ET-28a(+)-KAP7可以在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表达目的蛋白,其大小约为10 ku。利用绵羊毛囊KAP7蛋白免疫家兔得到的多克隆抗体阳性血清具有免疫活性和特异性,其抗体效价达到1:10 000。  相似文献   

4.
对麦盖提羊初生、断奶和周岁公母羊体重与体高、体长、胸围、胸宽、胸深、耳长、尾长等指标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麦盖提羊初生重与体高、胸围和耳长有正强相关关系,差异极显著(P<0.01);断奶公母羔体重与胸围、尾长、体长、尾厚、管围有正强相关关系,差异极显著(P<0.01);周岁羊的体重与胸围、管围有正强相关关系,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5.
麦盖提羊羔羊初生体重、体尺及其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麦盖提羊羔羊体尺指数和初生体重与体尺指标的参数进行研究分析 ,并对羔羊初生体重与体高、体长、胸围、胸宽、胸深、管围、耳长、尾长、尾宽和尾厚等指标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分析 ,认为麦盖提羊初生重与体高、胸围和耳长有相关关系而且差异显著 (P <0 .0 1) ,可作为麦盖提羊早期选种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对216只野生盘羊与巴什拜羊杂交二代羔羊(75日龄)进行群体体型结构分化分析,用R语言K-mean进行聚类分析,按脂尾体积大小分成中尾(Ⅰ组)、肥尾(Ⅱ组)、小尾(Ⅲ组)和大尾(Ⅳ组)共4组,以分析脂尾显著差异的四组间体尺变异规律。结果表明:Ⅳ组试验羊的胸宽和胸围极显著高于Ⅰ组和Ⅲ组(P0.01);Ⅱ组试验羊的胸围极显著高于Ⅰ组和Ⅲ组(P0.01);Ⅰ组羔羊胸围显著高于Ⅲ组(P0.05);在体重、体长、胸深、管围方面,4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构建体重和体尺指标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17.055+0.294X1(体高)+0.231X2(体长)+0.098X3(胸围)+0.39X4(胸深)。研究结果显示,野生盘羊杂交二代75日龄羔羊群体之间产生了体型分化,主要表现在胸围和胸宽。  相似文献   

7.
周岁麦盖提羊体重与体尺指标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麦盖提羊周岁羊体尺指数和周岁体重与体尺指标的参数进行研究分析,并对周岁羊体重与体高,体长,胸围,胸宽,胸深,管围,耳长,尾长,尾宽和尾厚等指标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分析,认为麦盖提羊周岁体重与体高,胸围和管围有正相关关系而且差异极显著(P<0.01),可作为早期选种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麦盖提羊体重与体尺指标及其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麦盖提羊初生、断奶和周岁公母羊体重与体高、体长、胸围、胸宽、胸深、阼长、尾长等指标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麦盖提羊初生重与体高、胸围和耳长有正强相关关系,显著(P<0.01);断奶公母羔体重与胸围、尾长、体长、尾厚、管围有正强相关关系,差异极显著(P<0.01);周岁羊的体重与胸围、管围有正强相关关系,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9.
藏系羊是海晏县绵羊中的主要品种。由于海拔高、草场类型丰富的不同,加之长期的近亲繁殖,海晏县藏系羊个体性能逐年降低,羊毛品质退化,为有效提高当地藏羊品质,特地对青海海晏县藏系羊进行了体尺体重等相关的测量,结果发现青海藏系羊体高与体长呈极显著差异(P0.01)与尾宽呈显著差异(P0.05)。体长与胸围、尾长、尾宽呈极显著差异(P0.01),与胸深、胸宽呈显著差异(P0.05)。其余均呈极显著差异性(P0.01),旨在为青海海晏藏系羊的更好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对20只青海藏系羊的休尺的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得出体重与其他体尺间的方程为Y=5.747+0.667X1-0.794X5+0.772X4(P0.01)。为今后选育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揭示绵羊尾型性状的早期生长发育规律,选用呼伦贝尔短尾羊×戈壁羊♀杂交一代羔羊作为研究对象,对绵羊尾型性状早期生长发育规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杂交一代羔羊尾长略大于尾宽,且相同日龄公母羊尾型差异不显著(P0.05);通过计算,60~160日龄杂交一代羔羊尾长平均日增长0.305 mm,尾宽平均日增长0.192 mm,平均日增重139.30 g;分析发现,随着体重的增加,杂交一代羔羊的尾长和尾宽均随之增长,且尾巴的生长发育主要发生在羔羊从出生至体重达25.00 kg之前。通过对戈壁羊及杂交一代羊尾型与体重的关联分析,羔羊从出生至体重15.00 kg时,杂交一代羔羊尾巴的生长发育速度快于戈壁羊;当体重大于16.00 kg时,杂交羊的尾巴生长发育速度明显减缓,并且尾型显著小于当地戈壁羊。说明用呼伦贝尔短尾羊公羊杂交改良当地大尾型的戈壁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为了和田多胎红羊(暂用名)类群未来的扩群发展,对和田多胎红羊公羊及母羊体重与体尺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旨在为今后和田多胎红羊的选育及生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随机选取100只成年公羊及100只成年母羊,测量其体重(y)、体高(x1)、体斜长(x2、胸围(x3)、管围(x4)、脂尾长(x5)、脂尾宽(x6)、脂尾厚(x7),...  相似文献   

12.
13.
本研究旨在探明和田多胎红羊泌乳规律,提高双羔成活率。选取6只产双羔和田多胎红羊母羊为试验动物,检测其产后1~28 d泌乳量、乳成分变化规律;测量产后第1天母羊乳房体尺指标,并与泌乳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和田多胎红羊产后1~28 d总泌乳量为29.87 kg,平均每日泌乳量为1.07 kg,泌乳量在第1~3天上升速度最快,在第21天达到峰值1.23 kg,泌乳曲线方程为:y=537t0.477e-0.033t;乳脂、非脂乳固体、密度、乳糖、固形物、蛋白质指标在和田多胎红羊母羊产后1~3 d快速下降,7~28 d趋于稳定,且6项指标第1天与第7、14、21、28天均差异极显著(P<0.01);和田多胎红羊母羊产后第1天与第14、21、28天的泌乳量之间相关性不显著(P>0.05),产后第2天与第28天的泌乳量相关性不显著(P>0.05),其他均显著相关(P<0.05);母羊产后第1、2、3、7天泌乳量与乳房宽呈显著相关(P<0.05),母羊产后第14、21、28天泌乳量与乳房体尺指标相关性不显著(P>0.05)。以上研究结果为和田多胎红羊新类群种质特性、选育、饲料配制、羔羊早期断奶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试验旨在研究野生盘羊×巴什拜羊回交二代的脂尾形态特征以及脂尾大小对体尺指数的影响。以216只饲养条件相同、体况良好的75日龄野生盘羊×巴什拜羊回交二代为研究对象,计算脂尾性状的变异系数,再根据脂尾性状采用R语言K-mean聚类分析方法对野生盘羊×巴什拜羊回交二代进行分析,研究脂尾的分离分化情况,并用SPSS 19.0对回交二代各类型脂尾羊的7个体重体尺指数(体重、体长指数、胸围指数、管围指数、体躯指数、肢长指数和胸指数)进行差异比较分析。结果发现,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将野生盘羊×巴什拜羊回交二代分为4个类型:小尾型、中尾型、大尾型和肥尾型;肥尾型体长指数极显著大于小尾型(P<0.01),大尾型体躯指数极显著大于小尾型(P<0.01),大尾型和肥尾型胸围指数、胸指数极显著大于小尾型(P<0.01),各尾型间的体重、管围指数、肢长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以上试验结果,回交二代的脂尾出现了性状分离,脂尾越大其体型越大,但体重无明显变化;结合野生盘羊与巴什拜羊的体型外貌特征及生产性能的特点,大尾型和肥尾型在体型上更趋近于巴什拜羊,小尾型则在尾型上更趋近于野生盘羊。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萨福克羊×杜泊羊×湖羊杂交羊(萨杜湖杂交羊)生长发育情况及其对当地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采用生产性能常规测定、显微测定和全自动血液生理生化分析仪分别测定了不同年龄阶段萨杜湖杂交羊的体重、体尺指标、羊毛品质(包括不同部位羊毛的净毛率、细度、有髓毛和无髓毛占比、自然长度和伸直长度等指标)和成年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萨杜湖杂交羊早期生长速度较快,初生阶段及周岁时公羊体斜长均显著高于母羊(P<0.05);3月龄时公羊体高、体斜长和胸围均显著高于母羊(P<0.05);6月龄时母羊体重极显著高于公羊(P<0.01),成年时期公羊体重和体高均显著高于母羊(P<0.05);其余各生长阶段内,公母羊间体重及体尺差异不显著(P>0.05)。其成年时平均净毛率较低,为45.21%;长度适中:平均自然长度为4.55cm,伸直长度为6.22cm;细度良好,为17.60μm。公母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及其同国内绵羊参考值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母羊血小板总数(PLT)和血小板压积(PCT)均极显著高于公羊(P<0.01),公羊甘油三酯(TG)和白蛋白(ALB)含量显著高于母羊(P<0.05),其余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萨杜湖杂交羊在生长发育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进和提高,本试验结果可为该品种杂交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索微量元素对妊娠母羊营养状况的影响,选取体重相近、年龄和胎次相同的卡拉库尔羊妊娠母羊和空怀母羊各6只,清晨采取颈静脉血样和臀部毛样,利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对铜、锌、铁、锰4种微量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国标法)。结果表明:血清中,铜的含量在妊娠母羊与空怀母羊之间差异显著(P<0.05);全血中,铁、铜、锰含量在妊娠母羊与空怀母羊之间差异显著(P<0.05);羊毛中,铜、锰含量在妊娠母羊与空怀母羊之间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7.
试验旨在探讨呼伦贝尔羊巴尔虎品系(半椭圆状尾)和短尾品系(小桃状尾)脂肪沉积差异的分子机制。随机选择处于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5月龄呼伦贝尔母羊21只(其中巴尔虎品系11只、短尾品系10只),测量其体尺、尾型和胴体重指标。组织切片观察8个部位脂肪细胞的形态,测定脂肪组织甘油三酯(TG)含量,并进一步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脂肪代谢相关基因在不同脂肪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结果显示,同月龄两品系羊胴体重、体尺及尾型指标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P<0.01)。虽然两品系羊同一部位的脂肪细胞形态基本一致,但巴尔虎品系尾部脂肪细胞面积和体积均大于短尾品系(P<0.01),并且皮下、网膜和尾部脂肪组织中的TG含量在两品系羊间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P<0.01)。ATGL、PPARγ、C/EBPα和SREBP 4个脂代谢相关基因在巴尔虎品系个体中的mRNA水平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短尾品系(P<0.05;P<0.01);巴尔虎品系中ATGLSREBP基因的表达与TG含量分别呈显著负相关和正相关(r=-0.965、0.972)。综上所述,两个呼伦贝尔羊品系在生长和脂肪代谢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深入解析绵羊脂尾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