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水稻品种稻瘟病鉴定抗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2.
宁夏水稻主栽品种抗稻瘟病性鉴定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我区的稻瘟病菌株按苗期和成株期接种,鉴定宁夏地区的水稻主栽品种。结果表明:我区水稻主栽品种对来自我区不同地区的稻瘟病菌株具有不同的抗感反应,且苗期与成株期抗性反应不同。不同品种苗期抗菌率变异范围较广,且总体上抗性不强;成株期抗菌率均较低,表明我区水稻品种对穗颈瘟的抗性较弱。总体上来说,我区水稻品种对稻瘟病菌的抗性不强。  相似文献   

3.
广西引种水稻抗稻瘟病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别采用人工接种和病区诱发两种方法对59份引种水稻进行抗稻瘟病鉴定,结果表明,中抗以上的仅有1份,另有25份的抗性水平达中感-感,其余33份材料表现为中感-高感。  相似文献   

4.
5.
长江中下游稻区水稻区域试验品种抗稻瘟病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2011年,对长江中下游稻区1 165份水稻区域试验品种进行了田间病圃自然诱发抗稻瘟病鉴定.结果表明,水稻品种对稻瘟病表现抗病的占12.53%,感病的占87.47%,感病品种所占的比例大于抗病品种.在8年中,区域试验品种的抗瘟性呈先下降、继之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用我区的稻瘟病菌株按苗期和成株期接种,鉴定宁夏地区的水稻主栽品种.结果表明我区水稻主栽品种对来自我区不同地区的稻瘟病菌株具有不同的抗感反应,且苗期与成株期抗性反应不同.不同品种苗期抗菌率变异范围较广,且总体上抗性不强;成株期抗菌率均较低,表明我区水稻品种对穗颈瘟的抗性较弱.总体上来说,我区水稻品种对稻瘟病菌的抗性不强.  相似文献   

7.
水稻稻瘟病接种技术及2009年江苏省区试品种抗性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试验分别进行了水稻稻瘟病苗瘟接种和穗颈瘟接种技术研究,并对江苏省2009年水稻区试品种的稻瘟病抗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对苗瘟和穗颈瘟抗性不同,其中杂交籼稻、杂交粳稻抗性较好;常规粳稻和迟播稻的抗性较差;单个水稻品种对苗瘟的抗性和穗颈瘟的抗性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8.
9.
水稻苗期耐冷性鉴定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相似文献   

10.
为了避免人为、环境、气侯等因素的干扰,真实反映品种的抗病性,本试验改过去的人工自然诱发方法为自然诱发结合人工喷雾接种的方法鉴定品种的抗病性,筛选出致病力强的菌株120(557.5)和108(555.1);鉴定出抗病材料95XW-67、组培11等,可做为抗病亲本使用。  相似文献   

11.
粳稻幼苗前期耐盐碱性鉴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出幼苗前期耐盐碱的粳稻品种,以粳稻品种白粳1号为材料,采用6种NaCl和Na2CO3+NaHCO3浓度模拟盐/碱胁迫,以地上百株鲜重、株高、根长、根数和百株地下鲜重为鉴定指标,研究粳稻幼苗前期耐盐/碱鉴定的胁迫条件。结果表明:百株地上鲜重、株高、根长、根数和百株地下鲜重可以作为粳稻耐盐/碱鉴定指标。NaCl 140.57mmol·L-1、Na2CO3+NaHCO30.041 1mmol·L-1可作为粳稻耐盐/碱鉴定的胁迫条件。盐碱胁迫对粳稻幼苗前期地下部分的抑制程度大于地上部分。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离体稻叶和稻穗接种鉴定水稻品种抗瘟性的方法.离体稻叶接种,采用水稻田、五叶期顶端第一片完全展开叶,用100×10-6-200×10-6苯骈味唑溶液作保绿剂,以20×10-6-30×104个/mL的稻瘟病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离体稻穗接种,剪取稻穗,保留穗颈下一茎节和剑叶,插在培养液中,在室内用浓度为10×10-6-20×104个/mL的孢子悬浮液接种.结果表明,不管是叶瘟还是穗瘟,离体接种与非离体接种的鉴定效果基本一致.因此,离体接种方法可以广泛地运用于各种抗瘟性鉴定.  相似文献   

13.
以在江西地区大面积种植的45个早籼稻品种为材料,设置5℃、8℃、11℃、25℃(对照)4个温度处理,对幼苗的生物量、最长根长、茎基宽、根数、苗高、叶长、根系体积等指标进行观察,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模糊数学的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法探讨了直播早籼稻品种苗期耐冷性的鉴定方法,并筛选出了耐冷性品种。结果表明;水稻苗期在遭遇低温后各项生长指标较正常温度(CK)明显下降,其中5℃处理下各指标变异系数均明显高于其他低温处理的,因此5℃适合作为耐低温性鉴定的温度;苗高和生物量最能代表早稻幼苗对低温的响应状况,可作为苗期耐冷性鉴定的评价指标;初步将供试早稻品种分为3类:第Ⅰ类包括五丰优623、湘早籼6号、淦鑫203等15个品种,为耐冷性品种;第Ⅱ类包括陵两优661、陵两优7717、陵两优0516等17个品种,为中等耐冷性品种;第Ⅲ类包括两优287、中嘉早17及株两优819等13个品种,为冷敏感品种。  相似文献   

14.
以在江西地区大面积种植的45个早籼稻品种为材料,设置5℃、8℃、11℃、25℃(对照)4个温度处理,对幼苗的生物量、最长根长、茎基宽、根数、苗高、叶长、根系体积等指标进行观察,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模糊数学的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法探讨了直播早籼稻品种苗期耐冷性的鉴定方法,并筛选出了耐冷性品种.结果表明;水稻苗期在遭遇低温后...  相似文献   

15.
杂交水稻苗期耐冷性综合评价及其鉴定指标的筛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不同类型的21个水稻品种,采用人工低温胁迫和自然低温胁迫的方法,测定了叶龄、苗高、叶面积等8项与耐冷性相关的形态指标;选取了5个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测定了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脯氨酸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等7项与耐冷性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利用相关性显著的指标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水稻苗期叶龄和叶片丙二醛含量与水稻耐冷性有显著关系,可作为水稻苗期的耐冷性鉴定指标.利用所建立的最优回归方程对供试品种进行了预测,结果与他们的存活率表现基本一致,表明用这两个指标在苗期对水稻耐冷性进行鉴定是可行的,用该方法对水稻耐冷性进行综合评价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水稻芽期耐冷性是影响水稻稻芽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是水稻生产不可忽视的重要性状之一。针对原有的水稻芽期耐冷性鉴定及评估方法中的不足之处,设计了芽期耐冷性新的鉴定及评估方法,并利用23个不同类型的早稻品种比较了两种不同鉴定及评估方法的精确性,试验结果显示:新的鉴定及评估方法由于加大了试验样本数量并完善了评价标准,因此大大提高了试验的精确度;此外,由于采用了连续性数值来标定耐冷性,新方法可以对不同的试验样本间进行耐冷性相互比较,避免了将大量的基因型泛归于同一组。在鉴定大量水稻种质资源的芽期耐冷性时,新的鉴定及评估方法将提供更高的精确度及选择性。  相似文献   

17.
水稻芽期耐冷性是影响水稻稻芽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是水稻生产不可忽视的重要性状之一。针对原有的水稻芽期耐冷性鉴定及评估方法中的不足之处,设计了芽期耐冷性新的鉴定及评估方法,并利用23个不同类型的早稻品种比较了两种不同鉴定及评估方法的精确性,试验结果显示:新的鉴定及评估方法由于加大了试验样本数量并完善了评价标准,因此大大提高了试验的精确度;此外,由于采用了连续性数值来标定耐冷性,新方法可以对不同的试验样本间进行耐冷性相互比较,避免了将大量的基因型泛归于同一组。在鉴定大量水稻种质资源的芽期耐冷性时,新的鉴定及评估方法将提供更高的精确度及选择性。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11年夏初(5月30日至6月3日)的低温天气,对粳稻Nipponbare、籼稻Kasalath及其杂交后回交衍生的98个BC1F5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进行苗期自然低温处理.通过分析其对应的包含245个分子标记的连锁图谱与苗期抗冷能力的关系,共检测到控制苗期抗冷的2个主效QTL和1个微效QTL,主效QTL分别是位于第1染色体上的qCTS1和位于第3染色体上的qCTS3;微效QTL是位于第8染色体上的qCTS8.其中,两个主效QTL的抗冷等位基因来自于粳型亲本日本晴,而微效QTL的抗冷等位基因来自于籼型亲本Kasalath.三者的表型贡献率分别为30.8%、22.7%和10.3%.这些QTL将为水稻抗冷设计育种提供“元件”,同时为阐明水稻抗冷分子机制提供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19.
对江西省23个早稻主栽品种(组合)进行了苗期耐冷性鉴定。结果显示:金优L2、潭两优83、T优898、五丰优623、I优899、五优157、荣优1506、淦鑫206具有较强的苗期耐冷性;株两优505、中嘉早17、嘉育948、优I402则表现出极弱的苗期耐冷性;杂交稻组合通常具有比常规稻品种更强的苗期耐冷性;耐冷性基因具有加性及不完全显性效应。  相似文献   

20.
江西省早稻主栽品种苗期耐冷性鉴定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对江西省23个早稻主栽品种(组合)进行了苗期耐冷性鉴定。结果显示:金优L2、潭两优83、T优898、五丰优623、I优899、五优157、荣优1506、淦鑫206具有较强的苗期耐冷性;株两优505、中嘉早17、嘉育948、优I402则表现出极弱的苗期耐冷性;杂交稻组合通常具有比常规稻品种更强的苗期耐冷性;耐冷性基因具有加性及不完全显性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