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谭荫初 《植物医生》2002,15(1):22-22
1.花期摘除“三叶”。油菜花期常与越冬菌核的病菌子囊孢子释放的吻合时间长。在油菜终花前后分次将主茎1.2m以下的长柄叶、短柄叶和主茎低位无效叶等“三叶”摘除 ,中断病菌再侵染 ,使其无法侵入茎秆而起到预防作用。这种方法不仅简而易行 ,省药、防污染 ,而且增产效果显著。实践证明 ,摘叶的防病效果为76.7% ,喷药的为54.1% ,而种子药剂处理、轮作换茬的仅有37.6%。这是由于摘除“三叶”后 ,改善了油菜株间通风透光 ,增强光合作用 ,促进籽粒饱满 ,每667m2 增产油菜为22~33kg。必须指出 ,每次摘除的“三叶”…  相似文献   

2.
油菜菌核病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菜菌核病是油菜主要病害之一,历年来的调查结果表明,田间发病率一般为15—30%,千粒重下降20%左右,产量损失达25%;严重年份,产量损失高达50%以上。为了搞好此病的测报与防治,笔者对菌核萌发、子囊盘的形成与存活期等和气候条件的关系作了一些观察,现将结果整理于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菌核病是油菜生产上的主要病害 ,从油菜苗期到成熟期都可造成危害 ,其中以中后期发病最普遍 ,危害最严重。一般发病率达 10 %~ 2 0 % ,严重的达80 %以上。菌核萌发和产生子囊盘的温度为 5~ 2 0℃ ,土壤相对湿度为 70 %~ 80 %。每年 3~ 4月份春暖多雨 ,气温和湿度都适合菌核的繁殖侵染。越冬菌核在土壤中大量萌发 ,产生子囊盘 ,散发出子囊孢子随风传播 ,如果子囊孢子遇上油菜开花结荚期 ,油菜本身抵抗力弱 ,菌核病菌最容易侵入油菜植株危害。病菌侵入油菜植株后 ,在病部 (多为茎秆 )分解茎秆细胞的胶织物 ,使茎秆表面纤维破裂如麻 ,茎秆…  相似文献   

4.
陕西省油菜菌核病调查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调查了关中和陕南地区784个油菜田块的3 920个样点的冬季菌核数、早春子囊盘数和春季病株率,发现关中地区田块菌核平均出现率达到52.11%,玉米前茬田块平均每样点菌核数高达4.09个;陕南地区田块菌核平均出现率为43.40%,玉米前茬田块平均每样点菌核数为3.90个,而前茬为水稻的田块均未发现菌核。子囊盘数在前茬为玉米的田块为14.20枚/m2,而前茬为水稻的田内未见子囊盘。病株率调查结果显示,前茬作物种类、油菜品种、地域对发病影响很大,表现为玉米前茬田发病率明显高于水稻前茬;绵油、秦油和蓉油系列品种发病率没有显著性差异,均为感病品种。另外,不同地区之间发病率也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潜根线虫在我国水稻田中广泛分布。施用杀线虫剂能提高水稻产量。 在双季早稻生长期间,采用3%呋喃丹颗粒剂进行防治试验,每亩3公斤加干细土15公斤拌均,分别按: (1)于播种期撒施; (2)播种期和移栽前一个星期各施一次; (3)返青期撒施; (4)分蘖期撤施; 以不施药为对照。 结果除处理(1)外,施药小区的主茎高度  相似文献   

6.
30%大力水悬浮剂是浙江温州市鹿城农药厂生产的一种强力杀菌剂。为验证其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明确其适宜剂量,为大面积使用提供依据,特进行该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1 试验材料与方法  试验设在荆州市太湖农场,供试油菜面积0.5hm2。品种为中油821,试验处理为:30%大力水悬浮剂(浙江温州市鹿城农药厂)70ml/667m2;100ml/667m2;40%菌核净WP(浙江温州鹿城植保化学厂)100g/667m2;清水对照;其四个处理每小区面积333.5m2,三次重复,共十二个小区,随机区组…  相似文献   

7.
我国油菜菌核病综合治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各地对油菜菌核病的研究成果和防治经验.从防治策略、经济阈值与预测预报、防治措施等方面综述了油菜菌核病目前的防治技术.并结合我国油菜菌核病的防治现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油菜菌核病是陕南油菜生产上的主要病害,多年来持续偏重发生,减产严重。油菜盛花期阴雨偏多是造成油菜菌核病大发生的主要因素;长期连作、菌源充足、田间管理不到位、农户疏于防治也是造成油菜菌核病偏重发生的重要原因。春季是油菜菌核病的盛发期,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采取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油菜自身抗病能力、重点加强初花期至盛花期的药剂防治措施,以确保油菜高产。  相似文献   

9.
黄旭正 《广西植保》1999,12(4):16-17
油菜是一种油肥兼收、用地养地结合的作物,广西随着冬季农业的开展,各级领导很重视油菜生产,并把油菜列为一种油肥兼用主要作物之一来抓,加快了油菜生产的发展步伐,全区油菜播种面积由1990年的1.43万hm2,逐年扩大到1995年的6.2万hm2,1998年发展到6.6万hm2左右。油菜种植产区主要集中在河池、柳州、梧州、桂林等4个地区。如1995年这4个地区共种植油菜面积达5.6万hm2,占全区油菜面积的90.74%。其中河池地区为1.7万hm2,柳州地区1.6万hm2。油菜种植面积在3400hm2…  相似文献   

10.
油菜盛花和终花期用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防治2次,对菌核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但这一措施只适合有机动喷雾器的单位使用,而盛花后油菜枝叉交错,农家手动喷雾器不能进田难以推广。1990、1991年我们在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从两条途径解决油菜盛花后因封行不能进田喷药的问题:(1)用机动弥雾机站在田埂上,向田内喷50%多菌灵100  相似文献   

11.
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菜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油菜菌核病是油菜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常年株发病率高达10~30%,严重的达80%以上;病株—般减产10-70%。  相似文献   

12.
油菜菌核病药剂防治新方法油菜菌核病是油菜3大病害之首,根据各地发病情况和自然栽培条件,在全国划分为7个发病区,汉中地区属长江中游重病区,中度发病年份病株率为32.4%,产量损失在10%以上,严重发病年份,病株率达50%以上,损失超过20%。关于该病的...  相似文献   

13.
油菜菌核病是油菜的最重要病害之一,苗期到成熟期都会发生,但以终花期到成熟期发病较重。病菌为害油菜的叶和叶柄、茎杆、花和荚,以茎杆发病最重。控制菌核病发生和为害必须因地制宜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寒地春油菜菌核病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结果表明,在黑龙江西北部春油莱菌核病于6月中旬始见病菌子囊盘,子囊盘数量与3 d内大气平均相对湿度呈正相关(R=0.657),与3 d内平均气温呈负相关(R=-0.604)。6月中旬始见大气中病菌孢子,7月中下旬出现高峰期。油菜花朵于6月下旬开始发病,7月上旬出现发病高峰期。花朵带病率与3 d内的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显著相关(R1=0.95;R2=-0.857)。7月初叶片开始发病,7月中旬达到高峰期,以后逐渐下降。7月上旬茎秆开始发病,为土表菌核直接侵染造成,发病率低,增长慢;7月下旬因为病叶上病菌再侵染病害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5.
油菜菌核病预报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滑动相关普查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以气象、海温和环流资料为预报因子的油菜菌核病病情指数预报子模式。对子模式采用平均、加权、回归和人工神经网络(ANN)方法进行综合集成。结果表明,集成模式提高了历史样本的拟合精度和独立样本试报的准确性,特别是人工神经网络集成模式的效果更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6.
为了筛选植保飞防对口药剂,检验飞防专用助剂效果,验证植保飞防对油菜菌核病的预防效果和作业效率,2017年在钟祥市石牌镇油菜产区开展菌核病飞防试验。结果表明,25%咪鲜胺EC和75%肟菌·戊唑醇WG适合作为油菜菌核病植保飞防药剂,药液添加农健飞飞防专用助剂,可适当减少20%以内单位面积用药量,实现减量控害目标。植保飞防油菜菌核病防效66.00%~71.42%,较农户自防油菜菌核病防效提高17.40%~22.82%,产量提高6.5%~23.2%。  相似文献   

17.
油菜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rium(Lib)de Bary]在抚州地区一般于3月中旬发病,4月上旬盛发,中旬最烈。据调查发病率一般20%左右,严重者达70%以上,多雨年份为害更为惨重。  相似文献   

18.
油菜菌核病是油菜的主要病害。近几年来本县油菜菌核病一般病株率为20~50%,病情指数为10~35。油菜因此病减产6~26%,该病严重流行后感病品种要减产30~50%。笔者在1987~1989三年间开展了油菜菌核病对油菜产量影响的调查研究,为进一步搞清油菜菌核病发病程度与油莱产量损失之间的关系,以便为防治油莱菌核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明确在油菜不同花期用药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的影响,试验中选用了8种药剂,分别于油菜初花期、盛花期和终花期开展化学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油菜盛花期用药防效最佳,最高防效超80%(啶酰菌胺50%水分散剂86.83%、腐霉利50%可湿性粉剂防效80.75%)。  相似文献   

20.
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大面积使用的多菌灵、防霉宝、禾枯灵、克菌灵、油保2号等多菌灵系列杀菌剂对菌核病都有较好防效;用药适期在用药一次情况下于油菜开花株率近100%时至一次分枝开花株率80%左右时用药,防效最高;隔7~10d用第2次药,其防效比用药1次的提高21.63%;喷药方法可因地制宜,采用机动与手动相结合,喷雾与喷粉相结合的办法,较好地解决下田喷药操作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