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颡鱼幼鱼的赖氨酸需要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估饲料中赖氨酸水平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营养成分和血液指标的影响,进而确定黄颡鱼幼鱼的赖氨酸需要量,试验设计6种等氮等脂的饲料(粗蛋白质45.00%,粗脂肪7.00%),饲料中晶体赖氨酸的添加水平分别为0、0.30%、0.60%、0.90%、1.20%和1.50%,实测各饲料中赖氨酸水平分别为1.58%、1.89%、2.15%、2.41%、2.67%和2.90%。试验选取初始体重为2.00 g左右的黄颡鱼幼鱼36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进行为期12周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1.58%组黄颡鱼幼鱼的成活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黄颡鱼幼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随着赖氨酸水平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在赖氨酸水平为2.41%时具有最大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均以1.58%组最低,显著低于除2.15%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饲料中赖氨酸水平对黄颡鱼幼鱼的肥满度、肝体比和内脏比无显著影响(P0.05)。饲料中赖氨酸水平对全鱼和肌肉干物质、粗脂肪含量以及肌肉粗蛋白质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影响全鱼和肌肉粗灰分含量以及全鱼粗蛋白质含量(P0.05),全鱼和肌肉粗灰分含量均以2.41%组最低,全鱼粗蛋白质含量以2.41%组最高。饲料中赖氨酸水平对黄颡鱼幼鱼全血中红细胞数、白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压积无显著影响(P0.05),对血清中总胆固醇、葡萄糖含量及谷草转氨酶活性亦无显著影响(P0.05),但对血清中谷丙转氨酶活性和甘油三酯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通过线性模型分析得出黄颡鱼幼鱼对饲料中赖氨酸的需要量为2.61%(相当于饲料蛋白质的5.80%)。  相似文献   

2.
以维生素C水平分别为1.9、18.9、36.8、78.4、156.5和316.0 mg/kg的6种等氮等脂饲料(含42%粗蛋白质和7%粗脂肪)投喂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幼鱼[初始体重(2.00±0.01)g]12周,研究饲料中维生素C水平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20尾鱼。结果表明:1)当饲料中维生素C水平从1.9 mg/kg上升到156.5 mg/kg,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提高(P0.05),然而随着饲料中维生素C水平由156.5 mg/kg上升到316.0 mg/kg,黄颡鱼幼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反而有所下降。饲料中维生素C水平对存活率、饲料系数、蛋白质效率、肝体比和脏体比的影响不显著(P0.05)。2)饲料中维生素C水平对黄颡鱼幼鱼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和血清中葡萄糖、甘油三酯含量的影响显著(P0.05),而血液中红细胞数量、白细胞数量、红细胞压积及血清中总蛋白和胆固醇含量不受饲料中维生素C水平的显著影响(P0.05)。3)当饲料中维生素C水平由1.9 mg/kg上升到156.5 mg/kg时,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显著提高(P0.05),丙二醛含量显著下降(P0.05);当饲料中维生素C水平由156.5 mg/kg上升到316.0 mg/kg时,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出现显著下降(P0.05)。4)饲料中维生素C水平由1.9 mg/kg上升到156.5 mg/kg时,血清溶菌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但随着维生素C水平的继续升高,溶菌酶活性变化不显著(P0.05)。随着饲料中维生素C水平的升高,头肾巨噬细胞吞噬百分率和呼吸爆发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维生素C水平为156.5 mg/kg时达到最大值。5)注射嗜水气单胞菌14 d后,饲料中维生素C水平为18.89和36.76 mg/kg时的累计存活率显著高于维生素C水平为1.9 mg/kg时(P0.05)。以特定生长率和血清中溶菌酶活性为评价指标,通过折线模型得出黄颡鱼幼鱼饲料中维生素C的需要量分别为114.5和142.3 mg/kg。  相似文献   

3.
4.
本试验旨在研究鸡肉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幼鱼生长性能、饲料利用、消化酶活性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配制6种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粗蛋白质含量为45%、粗脂肪含量为10%),6种试验饲料中鸡肉粉的添加量分别为0(对照组)、5.25%、10.51%、15.77%、21.03%和31.54%,替代鱼粉的比例分别为0、10%、20%、30%、40%和60%。选用初始体质量为(2.17±0.02)g的黄颡鱼幼鱼54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饲料中鸡肉粉替代鱼粉比例对黄颡鱼幼鱼成活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当鸡肉粉替代鱼粉比例由0增加到20%时,黄颡鱼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及蛋白质效率均显著升高(P0.05);而当鸡肉粉替代鱼粉比例由30%增加到60%时,黄颡鱼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及蛋白质效率则显著降低(P0.05)。鸡肉粉替代鱼粉比例对黄颡鱼幼鱼的肥满度、脏体比和肠脂比无显著影响(P0.05)。黄颡鱼幼鱼全鱼和肌肉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含量在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黄颡鱼幼鱼的胃蛋白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鸡肉粉替代鱼粉比例大于10%时,黄颡鱼幼鱼的胃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0%鱼粉替代组黄颡鱼幼鱼的前肠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0%鱼粉替代组黄颡鱼幼鱼的肝脏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鱼粉替代组黄颡鱼幼鱼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及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在鸡肉粉替代30%鱼粉组达到最高值,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黄颡鱼幼鱼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在20%鱼粉替代组达到最高值,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0%和60%鱼粉替代组肝脏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鸡肉粉替代鱼粉对肝脏过氧化氢酶活性没有显著影响(P0.05)。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经折线模型分析得出,黄颡鱼幼鱼配合饲料中鸡肉粉替代鱼粉的最适比例为20.84%。  相似文献   

5.
为了考察新肝宝对鲶爱德华氏菌感染黄颡鱼的保护作用,采用不同粉碎粒度的新肝宝拌饲投喂7 d,随后用鲶爱德华氏菌腹腔注射感染,观察死亡率、酶学指标及组织病理变化。结果显示,新肝宝组死亡率(48.57%和44.28%)低于阴性对照组(54.29%),溶菌酶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肝脏、肾脏、脾脏损伤情况均小于阴性对照组,其中600目作用效果优于200目。结果表明,新肝宝能够提高黄颡鱼非特异性免疫力,增强黄颡鱼对鲶爱德华氏菌的抵抗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鲶爱德华氏菌感染导致的肝、脾、肾损伤,其中600目作用效果优于200目。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得到黄颡鱼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SHR)基因的c DNA全长序列,同时掌握其组织表达差异,并揭示饲料中添加碘化钾对黄颡鱼甲状腺TSHR基因表达及生长性能的影响。采用c 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TSHR基因c DNA全长序列,再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TSHR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并制备了碘化钾添加量分别为0(对照)、10、50和100 mg/kg的4种试验饲料进行为期27 d的黄颡鱼养殖试验。结果显示:本试验成功克隆得到长度为2 786 bp的TSHR基因c DNA的全长序列,其中开放阅读框2 238 bp,编码745个氨基酸,Blast程序分析表明黄颡鱼TSHR氨基酸序列与其他已知鱼类的相似性为60%~87%。组织表达分析结果表明TSHR基因在甲状腺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较高,其次是肝脏、肌肉和肠道。养殖试验结果表明,100 mg/kg组甲状腺TSHR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50和100 mg/kg组的增重、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由此得出,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碘化钾不仅影响TSHR基因的表达,还能有效促进黄颡鱼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探讨添加不同水平的黄芪多糖(astraglus polysaccharides,APS)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抗氧化及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选取2龄健康黄颡鱼54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投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对照组)、300、600、900...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探讨谷氨酰胺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肠道形态及非特异性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选用体重为(2.49±0.04)g的黄颡鱼幼鱼24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配制含0(对照)、0.10%、0.20%和0.40%谷氨酰胺的4种试验饲料,每种试验饲料随机饲喂1组试验鱼,饲养周期为70 d。结果发现:饲料中添加谷氨酰胺对黄颡鱼幼鱼的生长性能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相比对照组,饲料中添加谷氨酰胺后促进了肠道绒毛的发育,绒毛高度与皱褶深度有所增加,但肌层厚度有所下降,其中0.20%和0.40%组肠道绒毛高度、皱褶深度显著增加(P0.05),肌层厚度显著降低(P0.05)。在0.10%~0.20%谷氨酰胺添加范围内,金属硫蛋白(MT)mRNA相对表达量在肌肉中变化最明显,各添加组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mRNA相对表达量在肠道中变化最明显,其中0.20%组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抗菌肽(Hepc)和组成型热休克蛋白70(Hsc70)mRNA相对表达量在肝脏中变化最明显,其中0.10%组的Hepc mRNA相对表达量达到对照组的73倍之多(P0.05),0.20%组的Hsc70 mRNA相对表达量达到对照组的3倍之多(P0.05)。由此得出,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谷氨酰胺能增强黄颡鱼幼鱼的非特异性免疫和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旨在研究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免疫细胞活性的影响.540尾鱼被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投喂添加0、300、600、900、1 200、1 500 mg/kg APS的饲料,饲养期为...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丙氨酰-谷氨酰胺二肽(AGD)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免疫应答能力及抗逆能力的影响。以平均体重为(1.98±0.01)g的黄颡鱼幼鱼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投喂添加0(对照)、0.25%、0.50%、0.75%和1.00%AGD的5种试验饲料,5种试验饲料中AGD含量的实测值依次为0.08%、0.23%、0.56%、0.69%和1.09%。摄食生长试验持续56 d。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AGD添加量的增加,试验鱼的增重、特定生长率以及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补体3和补体4含量与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溶菌酶、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均先增加后降低,0.50%和0.75%AGD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AGD均显著提高了试验鱼血清总抗氧化能力(P<0.05),显著降低了丙二醛含量(P<0.05)。氨氮胁迫96h后,对照组试验鱼大脑中氨和谷氨酰胺含量显著高于各AGD添加组(P<0.05),同时累积死亡率也显著高于各AGD添加组(P<0.05)。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适宜水平的AGD能够提高黄颡鱼幼鱼的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免疫应答能力及抗逆能力;基于特定生长率的二次回归模型拟合,获得黄颡鱼幼鱼饲料中AGD的最适添加量为0.56%;综合考虑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免疫应答能力及抗逆能力,推荐黄颡鱼幼鱼饲料中AGD的添加量为0.50%~0.75%。  相似文献   

11.
12.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谷胱甘肽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生长性能、体成分、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氨氮应激能力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1.32±0.01)g的黄颡鱼80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鱼。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试验组分别投喂基础饲料中添加100、300、500、700 mg/kg谷胱甘肽的试验饲料。饲养56 d后,利用氯化铵进行氨氮应激试验。结果表明:1)随着饲料中谷胱甘肽添加量的增加,黄颡鱼的增重、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均在添加量为300 mg/kg时达到最大值,且100~500 mg/kg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之间的饲料系数、肥满度和肝体比差异不显著(P0.05)。2)与对照组相比,300~700 mg/kg组全鱼粗蛋白质和100~700 mg/kg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升高(P0.05)。3)饲料中添加谷胱甘肽对黄颡鱼血清总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葡萄糖、尿素氮含量和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4)氨氮应激后,试验组黄颡鱼死亡时间较对照组延迟,96 h时,各试验组黄颡鱼累积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其中100和300 mg/kg组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谷胱甘肽可以提高黄颡鱼幼鱼的生长性能、全鱼体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及抗氨氮应激能力。利用二次回归方程拟合特定生长率和谷胱甘肽添加量,得出谷胱甘肽在黄颡鱼幼鱼饲料中的适宜添加量为357.69 mg/kg。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氨氮胁迫下饥饿与复投喂对黄颡鱼脂质代谢的影响,将360尾黄颡鱼幼鱼[初始体重为(14.95±0.03)g]随机分配到12个养殖桶中,每桶30尾。对照组人工饱食投喂42 d,试验组饥饿14 d后恢复投喂28 d。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被暴露到总氨氮浓度为0(低氨氮处理,正常养殖环境)和5.70 mg/L(高氨氮处理,氨氮胁迫)的水体中,每组分配3桶试验鱼。结果显示:饥饿14 d后,高氨氮处理黄颡鱼肝脏中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6PGD)、脂肪酸合酶(FAS)活性以及6PGD、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FAS、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低氨氮处理(P<0.05),而肝脏中肉碱棕榈酰转移酶(CPT)、脂蛋白脂酶(LPL)活性以及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CPT1)和LPL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则显著高于低氨氮处理(P<0.05);在氨氮胁迫或正常养殖环境下,饥饿14 d后,试验组黄颡鱼肝脏中6PGD、FAS活性以及6PGD、G6PD、FAS、SREBP-1和PPARγ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CPT、LPL活性以及PPARα、CPT1和LPL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恢复投喂28 d后,高氨氮处理黄颡鱼肝脏中6PGD、FAS活性以及6PGD、G6PD、FAS和PPARα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低氨氮处理(P<0.05),而肝脏中CPT、LPL活性以及CPT1和LPL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则显著高于低氨氮组(P<0.05);在氨氮胁迫或正常养殖环境下,恢复投喂28 d后,试验组黄颡鱼肝脏中6PGD活性以及6PGD和G6PD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肝脏中LPL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此外,在氨氮胁迫下,试验组黄颡鱼肝脏中FAS、SREBP-1和PPARγ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LPL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可知,氨氮胁迫和饥饿胁迫均会促进黄颡鱼的脂质分解代谢,并抑制脂质合成代谢;氨氮胁迫下饥饿后复投喂能够恢复黄颡鱼的脂质代谢稳态。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氧化鱼油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生长性能、体成分、血清生化指标和血清、肝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以及添加精氨酸对其的干预作用。选取初始体重为(4.41±0.05)g的健康黄颡鱼幼鱼60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分别投喂含2.5%新鲜鱼油(FF组)、1.5%新鲜鱼油+1.0%氧化鱼油(FO1组)、0.5%新鲜鱼油+2.0%氧化鱼油(FO2组)、2.5%新鲜鱼油+0.48%L-精氨酸盐酸盐(FFA组)、1.5%新鲜鱼油+1.0%氧化鱼油+0.48%L-精氨酸盐酸盐(FOA1组)、0.5%新鲜鱼油+2.0%氧化鱼油+0.48%L-精氨酸盐酸盐(FOA2组)的6种饲料,投喂期为56 d。结果显示:在FF、FO1、FO2组中,随着氧化鱼油添加量的增加,黄颡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沉积率均逐渐降低,饲料系数和摄食率均逐渐升高,均在FO2组达到极值,与其他2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氧化鱼油饲料添加精氨酸后,在FFA、FOA1、FOA2组上述指标没有产生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FOA1、FOA2组的增重率分别比FO1、FO2组升高3.0%和9.9%。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氧化鱼油对黄颡鱼增重率和摄食率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氧化鱼油与精氨酸对黄颡鱼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沉积率和饲料系数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P0.05)。FO1组肝体比显著低于FF组(P0.05),FO2组肠体比与FFA、FOA2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氧化鱼油与精氨酸对黄颡鱼肝体比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P0.05)。FOA1组全鱼粗脂肪含量与FO1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在FF、FO1、FO2组中,随着氧化鱼油添加量的增加,黄颡鱼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逐渐降低,FO2组显著低于FF组(P0.05);氧化鱼油饲料添加精氨酸后,黄颡鱼血清T-AOC分别升高77.0%(FOA1组vs.FO1组)和137.4%(FOA2组vs.FO2组),其中后者达显著水平(P0.05)。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氧化鱼油对血清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氧化鱼油和精氨酸对黄颡鱼血清T-AOC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P0.05)。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氧化鱼油会抑制黄颡鱼的生长并降低血清的抗氧化能力,但添加一定量的精氨酸可以缓解氧化鱼油对黄颡鱼生长的抑制作用,并增强其机体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5.
《饲料工业》2017,(12):25-31
选取初始体重为(13.17±0.68)g、初始体长为(11.86±0.53)cm健康黄颡鱼72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鱼,分别投喂含不同水平的岩藻黄质饲料(0、20、80、320、640、1 280 mg/kg),分别标记为D1~D6,投喂60 d,探究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岩藻黄质对黄颡鱼生长、消化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岩藻黄质水平的提高,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肥满度和存活率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其中D3组与对照组比WGR、SGR、存活率显著提高了65.58%、58.06%、8.06%(P<0.05)。蛋白质效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中D4组与对照组比显著高了66.00%(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各组前肠消化酶活性变化不大(P>0.05),中肠和后肠中消化酶活性随岩藻黄质水平的升高呈上升趋势,综合以D3组添加量好。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随岩藻黄质水平的升高呈上升趋势,D4组肝胰脏、脾脏、中肾和鳃中CAT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岩藻黄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黄颡鱼体内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其中D4组与对照组相比中肾、鳃GSH活力最高,显著提高了100.72%、64.00%(P<0.05);脾和中肾D4组与对照组比GSH-Px显著高了58.31%、56.92%(P<0.05);肝胰脏、脾、中肾中丙二醛(MDA)含量随岩藻黄质水平的升高呈下降趋势,D5组肝胰脏、中肾中MDA含量比对照相显著降低了28.57%、55.62%(P<0.05),综合生长、消化和抗氧化能力来分析,岩藻黄质的适宜添加水平为80~320 mg/kg。  相似文献   

16.
The morpholog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types of secretory cells (clear and dark) from pig carpal glands were examined. The main difference is the presence in the dark cells of secretory granules of moderate electron density, made up of acidic and neutral glycoproteins. The possible functional purposes of the carpal glands and of glycogen present in both cell types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红藻糖苷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及血液学指标的影响。将大小均一、初始体重为(2.49±0.04)g的黄颡鱼幼鱼24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20尾,分别投喂添加0(对照组)、0.1%、0.2%和0.4%红藻糖苷的试验饲料。试验期为10周。结果表明:0.1%组的终末体重、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除0.2%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红藻糖苷对黄颡鱼幼鱼存活率、饲料效率、肥满度、肝体指数和脏体指数的影响不显著(P0.05)。在红藻糖苷添加量为0.1%时,血清总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葡萄糖含量均较高,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均最低,且球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红藻糖苷对黄颡鱼幼鱼的全血血红蛋白含量及白细胞和红细胞数量无显著影响(P0.05)。由此得出,在饲料中添加0.1%的红藻糖苷可以促进黄颡鱼幼鱼的生长,并改善其部分血清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研究谷氨酰胺对黄颡鱼幼鱼抗氧化能力及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选取平均体重为(2.49±0.04)g的黄颡鱼幼鱼24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4组试验鱼分别饲喂谷氨酰胺添加量为0(对照)、0.1%、0.2%、0.4%的等氮等能试验饲料。试验期为10周。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0.2%的谷氨酰胺可以显著提高黄颡鱼幼鱼的血清总蛋白、球蛋白、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P0.05);各组黄颡鱼幼鱼的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饲料中添加0.1%的谷氨酰胺可以显著提高黄颡鱼幼鱼肝脏中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及肌肉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P0.05);随着饲料中谷氨酰胺添加量的增加,头肾巨噬细胞的吞噬指数呈升高趋势,且0.2%和0.4%组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但0.2%和0.4%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0.1%~0.2%的谷氨酰胺能够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力。  相似文献   

19.
黄颡鱼是一种以动物性饲料为主的杂食底栖性小型鱼类,多栖息于江河水流缓慢、多乱石的环境或水生植物丛中,白天栖于水底,夜间游到水面觅食。黄颡鱼产粘性卵,雄鱼具有筑巢及保护鱼卵鱼苗的习性,有较强适应能力,耐低温低氧。生存水温1—38℃,摄食水温5—36℃,生长水温18~34℃,最佳生长水温为22—28℃,pH值适应范围5.2~8.4,最佳pH值7~7.6,耐酸力较强,对碱性敏感,溶氧为3mg/L时活动正常。  相似文献   

20.
赵静  王利 《中国畜牧兽医》2014,41(12):254-257
为探讨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GM2402株对黄颡鱼的致病性,本试验采用人工回感试验测定其半数致死浓度(LC50),同时采用组织病理学方法探讨该菌对黄颡鱼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回感18 h后,发病黄颡鱼腹部肿大,胸鳍、腹鳍基部出血,肛门红肿,其LC50为3.0×106.2 CFU/mL.组织病理学观察肝细胞肿大、排列紊乱、广泛空泡变性;肾小球萎缩,肾小管上皮细胞肿大;脾脏组织结构疏松充满大量红细胞;鳃小片轻度水肿充血.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显示肝脏和肠道细胞内线粒体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嵴断裂囊泡化.本试验结果表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GM2402株对黄颡鱼有较强的致病性,可导致鱼体多个组织出现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