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藿香,别名川藿香、苏藿香、野藿香。我国各地均有分布,多为栽培。  相似文献   

2.
一、形态与分布藿香别名把蒿、川藿香、苏藿香、合香、仁丹草等,为唇形科藿香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亚洲,广泛分布在中国的东北三省、内蒙古、华北、华中、华南及台湾省等地的林缘、山坡、河岸草地、山沟溪流旁或灌木丛间,现全国各地均有栽培。国外朝鲜、日本、前苏联等也有  相似文献   

3.
藿香以干燥全草入药。别名:土藿香、川藿香、苏藿香、合香、野藿香、小薄荷等。主产于江苏、浙扛、四川等省区。全国各地均有栽培。恩施州主产于宣恩、鹤峰、利川、巴东等县市。本品属卫生部确定的食用药品之一,做药茶或药食有良好的清热解暑止渴之功效。藿香油是制造多种中成药的原料,为调制化妆品用的调和剂和定香剂。近几年来,市场走势较好,因此,种植藿香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4.
藿香,别名川藿香、苏藿香、野藿香。我国各地均有分布,多为栽培。在吉林省东部山区藿香栽培面积发展很快,已初具规模,但生产实践存在着技术含量低,产品质量差,收入不高等诸多问题,因此,全面介绍藿香高产栽培技术,指导生产尤为重要。一、植物特征株高30~150cm,有香气,茎直立,呈四方柱形,疏被柔毛及腺体,四角有棱脊,茎内断面中央有白髓。叶对生,叶片心状卵形至长圆状披针形,边缘有钝齿,上面散生透明腺点,下面疏被柔毛及腺体轮伞花序聚成顶生穗状花序;小坚果卵状,矩圆形,黄色,腹面具棱,顶端具硬短毛。二、生物学特性1、生长发育3月下旬至4月上…  相似文献   

5.
藿香[Agastache rugosa(Fisch.et Mey)Kuntze.]别名排香草、土藿香、把蒿、野苏子等,在我国许多省区都有分布,主要生于山坡、林缘、山沟溪流旁或灌木丛间,野生或半野生,为一种药食兼用的植物,多用作配菜和炖菜调味,闻名于北方的炖"庆岭活鱼"其主要调味品即为藿香.现在江苏、浙江、湖南、四川、吉林等省都有栽培.  相似文献   

6.
藿香栽培与采摘食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藿香〔(Agastacherugosa (Fisch .etC .A .Meyer.)O .Kuntze)〕又名野苏子、猫巴蒿、山猫巴、拉拉香 ,为唇形科藿香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入药 ,为常用中草药 ,有祛暑化湿、和胃止呕等功能。还是芳香油原料。主要分布于辽宁、吉林、广东、四川等地。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 ,藿香作为一种新生保健型蔬菜逐渐被人们接受 ,但由于该植物资源分散 ,不易采收 ,故应提倡人工栽培以满足市场需要。1 生长习性藿香喜生长在气候温暖湿润 ,土壤疏松肥沃 ,排水良好的山坡、山脚湿地、田边…  相似文献   

7.
藿香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野苏子、猫巴蒿、拉拉香等,辽宁境内的清原、抚顺、桓仁、凤城、庄河、岫岩等市、县均有分布。东北地区种植有助于中药生产厂家减少人工费及运输成本,也有助于发展本地区的农业经济,使农民增收。结合我们的种植经验,飨于东北地区中药材种植者,为其种植时提供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8.
藿香又名土藿香、野藿香、山薄荷,为唇形科藿香属植物,以全草供药用,具有解热、清暑、行气、化湿等功能,主治风寒感冒、呕吐泄泻、胸闷头痛等症。  相似文献   

9.
从山野菜藿香大棚、日光温室中的试种表现着手探索藿香在设施中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为藿香设施栽培、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藿香为唇形科藿香属植物。全草供药用,具有解热、清暑、行气、化湿、健胃、止呕等功能,是清暑的常用中药。藿香油是制造多种中成药的原料。目前。国内市场藿香的需求旺盛。价格一路走高。种植藿香是广大农民致富的一条好途径。  相似文献   

11.
正藿香为唇形花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属辛温芳香之品,藿香是高钙、高胡萝卜素含量的野蔬品,也含较高的植物蛋白,纤维素及各种矿物元素,其嫩叶芽和花序可食用。藿香又是一种药用植物,为常用芳香化湿药,归肺、脾、胃经,具有祛暑化湿,和胃止呕、解表散邪等功效。同时,藿香含丰富的芳香油,广泛用于医药和工业。藿香也可作园区绿化。野生藿香喜生于山沟,山坡、灌木丛间,林缘,山脚湿地。藿香适应性强,耐热耐寒,耐肥耐瘠,但不耐涝,在我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湖南省重要自然保护区浏阳大围山的杂草类型、种类和分布情况,促进制定杂草开发与防控措施,采用样方及踏查等方法对大围山缓冲区及周边农村杂草进行了系统调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围山地区杂草种类有43科102种,样方中菊科种类最多,共计17种,相对盖度为23.21%;其次是禾本科,共计7种,相对盖度为25.17%;豆科、蓼科、蔷薇科、荨麻科各有5种,相对盖度分别为6.92%、5.31%、2.47%、4.97%;大围山相对盖度超过2%的杂草有马唐(13.19%)、鬼针草(7.50%)、狗尾草(6.77%)、藿香蓟(6.55%)、车前(5.85%)、牛筋草(3.76%)、箭头蓼(3.38%)、两型豆(2.37%)、吉祥草(2.21%)。所调查的大围山杂草中,外来入侵植物有5种,分别是鬼针草、藿香蓟、小蓬草、钻叶紫菀和牵牛;马唐和外来入侵植物鬼针草不仅相对盖度较大而且分布较广,为大围山杂草中的优势物种。针对大围山杂草种类和分布,提出了大围山杂草治理与防控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广藿香(4种栽培类型)和藿香为材料,建立广藿香和藿香的X射线衍射图谱。结果表明,4种栽培类型广藿香的2θ余弦夹角值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均大于0.6;而藿香的2θ余弦夹角值为0.325,两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建议以2θ余弦夹角值0.600作为参考标准,区分广藿香和藿香药材。广藿香和藿香特征峰强度不同,5个样品分为3类,广州石牌广藿香为Ⅰ类,在约7.5 nm处出现一个较为尖锐、强度较大的衍射峰;湛江广藿香、海南广藿香和肇庆广藿香为Ⅱ类,均在约4.0 nm处出现一个衍射特征峰;藿香归为Ⅲ类。粉末X射线衍射图谱法可用于广藿香和藿香的鉴定与分析,相似度的计算结果可用于该药材的质量评价,为广藿香和藿香药材的有效区分提供了科学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藿香蓟挥发油提取工艺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运用正交设计优化藿香蓟(Ageratum conyzoides L.)挥发油提取工艺,考察了粉碎程度、水料质量比、浸泡时间和提取时间等因素对藿香蓟挥发油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藿香蓟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将藿香蓟生药材制成过10目筛的粉末,水料质量比为9,浸泡时间为1h,提取时间为5h.所筛选出来的最佳提取工艺稳定可行,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15.
东北藿香叶蛋白质的提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维广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200-16201
[目的]确定藿香叶蛋白质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方法]以风干的藿香叶为原料,分析了料液比、pH值、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对叶蛋白质提取率的影响。并在单因素提取试验的基础上,设计了正交优化试验。[结果]提取时间对藿香叶蛋白质提取率的影响不是特别大,其他3个因子的影响顺序为:料液比〉pH值〉温度。在料液比1∶30,pH值9.5,温度45℃的条件下,提取75min,水溶性蛋白质的提取率最大,达88.54%。[结论]确定了藿香叶蛋白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综合利用东北藿香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正广藿香别名藿香,是唇形科刺蕊草属植物,是我国著名南药之一,因主产区以广东为主,故称之为"广藿香"。其性微温,味辛,入脾、胃、肺三经,具有芳香化浊、开胃止呕、发表解暑的功能,是临床上常用的芳香化湿药,也是许多中成药如"藿香正气丸(水)"和"抗病毒口服液"的重要成分。目前,栽培品种主要有广州石牌藿香、高要藿香、湛江藿香及海南万宁藿香四大类,前两种藿  相似文献   

17.
药用植物藿香叶表皮毛的显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药用植物藿香(Agastache rugosa)叶片表皮毛被类型和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藿香的叶表皮有3种形态显著不同的毛,包括非腺毛、盾状腺毛和头状腺毛。腺毛和非腺毛在叶片的上下表皮都有分布。腺毛的发育在叶片发育早期就已经完成,其密度随着叶片的发育而减小。盾状腺毛和头状腺毛都具1个基细胞、1~2个柄细胞和头部。成熟的盾状腺毛的头部由12个分泌细胞组成;头状腺毛头部由1或2个分泌细胞组成。  相似文献   

18.
藿香别名土藿香、川藿香、苏藿香、合香、野藿香、小薄荷等,属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60-150cm,有芳香气味。直立,四棱形,上部被极短的细毛;单叶对生,具长柄,叶卵或三角状卵形,边缘有钝锯齿;轮伞花序呈穗状,顶生或腋生花小,花冠唇形,淡紫红色;小坚果卵状矩圆形,具三棱,褐色;  相似文献   

19.
<正>藿香正气水是夏季常用解暑药物,主要由藿香、苍术、陈皮、厚朴、白芷、茯苓、大腹皮、半夏、甘草、紫苏等中药组成,具有散寒化湿、和中祛暑的作用,常用来治疗脘腹胀痛、呕吐腹泻以及胃肠型感冒。其实,藿香正气水的作用并不局限于解暑,它还有许多新用途:1.治小儿痱子:取藿香正气水1支,按比例加凉开水或生理盐水稀释,稀释浓度为:不满3个月者,药液与水的  相似文献   

20.
<正>藿香喜温暖而湿润的气候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的环境。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人工栽培以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为好。1藿香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