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洞庭湖滩地水文状况与杨树造林地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洞庭湖主要水文站点多年观测资料,将汛期水位与时间的相关关系转变为滩地淹水时间与高程的数学模型。洞庭湖滩地根据不同高程汛期年均淹水时间变化规律,分为湖泊型和河道型两类。湖泊型滩地淹水时间与高程遵循指数函数y=a·ebx变化规律,河道型滩地在涨水初期、退水后期,淹水时间与高程为线性函数y=a+bx关系,在中、高高程地段又为指数函数关系。黑杨派南方型无性系在滩地上造林,其胸径、树高、材积生长均随滩地高程的降低、淹水时间的增加而降低。但随着林龄的增加,不同高程—淹水时间林地的生长差异有所减小,表明其抗水淹能力有所增强。在流动水的情况下,洞庭湖滩地年均淹水时间30d以内的,可建速生丰产林基地;年均淹水30~65d的,可造一般工业用材林、抑螺林、防浪护堤林等;年均淹水65d以上的,如不采取挖沟抬垄等工程措施,不宜用作杨树造林。  相似文献   

2.
洞庭湖滩地重金属分布及其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和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洞庭湖退田还湖滩地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污染状况和潜在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与湖南省潮土背景值相比较,三个样地的中Pb、Cu、As的含量平均值都超过了背景值,Cd和Cr的含量平均值小于背景值,且Pb的平均含量均是湖南省潮土背景平均值的2倍多;广兴洲样地土壤中6种重金属的平均含量值均高于其他样地;集成垸土壤中的Pb、As和三个样地土壤中Cd重金属含量较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波动较大。对重金属间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相关性分析可知,Pb与pH有极显著的负相关性,6种金属元素与有机质存在正相关,Pb、Zn、As与全氮也存在一定的正相关,Pb与Zn以及Cu与Cd、Zn、As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性,Cd与Zn、As以及Cr与As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由样地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指数可知,广兴洲样地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指数和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均比其他样地高,但均属于轻微污染和存在轻微潜在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3.
洲滩湿地是洞庭湖湖泊湿地中的一个重要类型,既是植物种群的聚生之地,在丰水期又是动物的觅食、产卵场地和栖息地,因此,洲滩湿地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不合理的利用使滩地利用效益低下,不但对滩地原有的植被造成了破坏,而且也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生态灾害。科学地恢复和重建滩地植被,有效地开发利用滩地资源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滩地植被功能特征和保护对策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洞庭湖滩地杨树造林与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同一滩地杨树人工林草本植物层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进行了8年动态监测。随林龄增加,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降低、个体总数增加;部分喜光性物种为更加耐荫的植物种类所更替,其β多样性增加;原有物种和优势种的保持率分别为56.3%和66.7%,草本层组成保持相对稳定。与造林前期比较,主伐阶段林下草本层α多样性变化不大;相似立地务件的林地与非林地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和组成有所不同,但α多样性仍非常接近。随滩地高程增加、淹水时间减少,草本植物层的物种丰富度和个体数增加,优势种优势度下降,α多样性增加。受淹水时间因素的制约,草本植物层的主要优势种群在湖区滩地常沿等高线呈环带状分布。  相似文献   

5.
6.
结合惠州市生态公益林造林检查,从八个方面谈谈如何提高生态公益林的造林成活率。  相似文献   

7.
油松耐旱耐旱,是北方地区荒山造林的主要树种之一.分析了影响油松造林成活率的因素,提出了提高油松造林成活率的技术,如科学选择种植区域、合理整地、正确选择造林时间等.  相似文献   

8.
乌兰察布市干旱地区提高造林成活率的关键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阐述了提高造林成活率最关键的是选择优良抗旱树种,坚持适地适树,确定适宜的造林密度,细致整地,提高天然降水利用率,正确掌握造林季节,保护好苗根,精心栽植。  相似文献   

9.
10.
北方春季造林因冬季干燥、少雪,春季风大、少雨,苗圃地墒情小使苗自身失水严重,苗木在运输过程中根系裸露时间较长,毛细根因失水干枯,会影响其成活率。因此春季造林应采取几项关键措施.能大大提高其成活率。  相似文献   

11.
环洞庭湖不同类型防护林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佳  田育新  杨楠  姚敏 《湖南林业科技》2011,38(5):27-29,43
以环洞庭湖的杨树、马尾松、杉木等3种防护林为研究对象,对其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林分中不同树种营养器官生物量所占比例的大小顺序有所差异,各主要造林树种单株生物量均以地上部分占绝对的优势,占全株生物量的87%以上.3种林分中,杉木林分生物量最高,为232 172.5 kg/hm2;马尾松林的生物量最低,为87 4...  相似文献   

12.
洞庭湖区防浪林林分林冠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洞庭湖区河洲、滩地上的不同林龄的旱柳、杨树防浪林、芦苇林进行了标准地调查,选取标准株(地),对其茎杆、枝条、叶片的空间分布进行了测定,通过对其差异进行比较分析,旨在间接测定不同防浪林的防浪效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南洞庭湖滨湖区农田防护林体系结构的基础上,评价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探讨对于湿地保护的重要性.认为发展滨湖区林业应有利于维护湿地生态平衡,把重点放在优化和完善防护林体系的结构上,并提出了滨湖区农田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原则,以及林带结构优化和林带、林网改造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以洞庭湖湿地三角形树团造林模式营建的川三蕊柳防浪林为研究对象,以传统造林模式为对照,研究扦插苗偏离机制。结果表明:受力点距树苗基部距离、拉力大小、造林模式三者对扦插苗偏离角度均存在显著影响(P0.001)。随着受力点的升高,川三蕊柳扦插苗偏离角度明显增大;在近树苗基部受力(10 cm),拉力大小及造林模式对扦插苗偏离角度不存在影响,而在距树苗基部较高处受力(30 cm与60 cm),三角形树团造林模式可导致扦插苗偏离角度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15.
以环洞庭湖12种主要造林模式防护林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土壤取样和分析,研究环洞庭湖防护林土壤理化性状.结果表明:环洞庭湖区防护林土壤养分处于中高水平,但速效磷比较贫乏;不同造林模式防护林的土壤理化性状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速效氮、速效钾、容重和pH值,其差异性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其中杉木+木荷等针阔混交模式防护林的土壤理...  相似文献   

16.
东洞庭湖湿地持久土壤种子库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沿水位梯度设置三种类型样地,即高水位区、中水位区、低水位区,研究了东洞庭湖湿地持久土壤种子库的数量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持久土壤种子库主要由13种植物种子组成,其中高水位区最多,为7种,中水位区为6种,低水位区为4种。种子库密度在高水位区最大,为1 818.18粒/m2,中水位区次之,为1 168.83粒/m2,低水位区最小,为649.35粒/m2。土壤种子主要集中在0~15 cm的土层中,且随着土壤深度加深而明显减少。对持久土壤种子库进行丰富度分析表明,三种区域土壤种子库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差异明显。其中,Margalef丰富度指数在高、中、低水位区分别为0.56、0.54、0.46,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51、0.43、0.34。可见,水位是影响湿地土壤持久种子库数量及分布最为重要的生态因子。  相似文献   

17.
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技术手段,获取西洞庭湖区森林景观类型基本信息。建立景观类型属性数据库,对森林景观空间格局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景观空间格局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森林景观空间格局综合水平较高的为桃源县、澧县、鼎城区、临澧县、汉寿县,其中最高的为桃源县;综合水平居中的有和洑林场、常德林场、津市市、安乡县、柳叶湖旅游度假区;西洞庭农场、武陵区、涔澹林场、贺家山原种场、西湖农场综合水平较低,其中西湖农场综合水平最低。该方法为西洞庭湖区森林生态系统的景观格局优化、森林资源合理利用与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修枝强度、林农间种、异龄林等因素对洞庭湖洲滩钉螺孳生的影响,对拐棍洲有螺滩地杨树人工林的螺情分布进行了长期定点调查。结果表明:4年生杨树林,修枝次年林分内的活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均低于修枝当年,其中1/3修枝强度次年林分活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较修枝当年分别降低了68.00%和80.80%。林农间种的杨树林较翻耕不种和不耕不种的杨树林抑螺效应显著,翻耕而不间种的杨树林,活螺框出现率与不耕不种的1年生杨树林一样,但活螺密度却较不耕不种下降了47.20%。异龄林营造后,活螺密度大致呈下降趋势,营造后的第2、3、4年时活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分布较营造当年下降73.33%、50.00%、77.67%和75.96%、43.94%、83.85%。林分郁闭后,全面翻垦的林分活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均比不翻垦的林分低直至趋于零。除了高程(32.64m)较高的林分外,其他高程全耕不种林分内活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均低于全垦间种。  相似文献   

19.
退田还湖工程对西洞庭湖湿地资源的影响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GIS和RS技术,对西洞庭湖湿地退田还湖工程实施前(1996年)和工程实施后(2004年)2期TM遥感影像进行了解译、分析和处理,并探讨了工程实施前后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退田还湖工程效果明显,西洞庭湖的湿地面积增加了8 657.82hm2,占湿地总面积的17.81%。其中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的湿地面积分别增加了548.55 hm2,368.46 hm2,2 331.9hm2;同时核心区泥沙淤积严重,泥滩面积增加了1 540.35hm2,占核心区湿地总面积的16.38%。实验区一些林地主要转化为建筑用地、旱地和芦苇滩地,一些泥沙滩地和苔草滩地主要转化为人工湿地。但总体上,西洞庭湖湿地面积呈增加趋势,其直接驱动力为退田还湖工程。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苏柳172、795、799三个无性系在洞庭湖区的引种栽培试验,研究了不同长度截杆扦插造林与耐水性的关系及三个无性系不同规格苗木造林生长对比,结果表明苏柳795耐水性最强,没顶淹水13 d存活率仍达98%,各无性系前期生长及其不同规格苗木的前期年均生长量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