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张丽媛 《福建茶叶》2016,(9):303-304
我国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无论是茶叶资源的深厚性,还是茶文化体系的完整性,都有着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优势,而茶染艺术也是我国整个茶文化体系中极其重要的内容之一。整个茶染艺术中不仅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和相关特点,同时其中也融入了与生态环境相关的各种优点。此外,应用茶染技术也符合人们对养生和健康的客观需求。本文拟从茶染技术的相关内涵及具体应用发展状况进行分析,通过对我国服装设计工作发展新方向进行研究,从而探索茶染技术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思路。  相似文献   

2.
华服作为中华民族的标识和象征,在中外茶事活动中能充分体现民族文化及意识形态内涵。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茶文化,并希望通过茶文化的形式和精神来提升华服艺术的内涵。本文以华服设计为例,分析茶文化元素在华服设计应用中的问题,并探究其创新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3.
在茶文化发展过程中,其文化内涵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古代文人以茶入画,绘制了大量与茶元素有关的画作,将茶元素与美术创作完美融合。随着历史发展,抹茶拉花艺术和茶画艺术走进大众视野,以茶元素为载体的美术创作赋予了茶文化新的审美意趣,也为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创新思路。本文拟从茶元素在传统美术创作中的应用入手,探索新时代茶元素与美术创作元素的融合的可能性与融合策略。  相似文献   

4.
周野 《福建茶叶》2009,32(1):49-50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茶作为中国的国饮,而书画则是中国传统国粹文化艺术。几千年来,茶一直与书画艺术交融在一起,茶书画所反映的内容以及传统艺术特征无不与茶文化密切相关,茶书画是茶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和重要载体,是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书画艺术丰富的艺术内涵。增添了茶的文化魅力,提升了茶事的文化品位,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可以说书画艺术对传统茶文化的发展及文脉建构、现代茶文化的更新和重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钢琴教学作为西洋高雅的古典乐器,与高雅的茶文化之间有共通的艺术特性和文化造诣。现如今流行音乐发展,钢琴应用十分广泛,本文通过实践法和对比分析法,论述了茶文化背景下钢琴教学与茶相结合的创新发展,得出了茶元素在钢琴演奏中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6.
在今天,国家文化战略机制日益成熟,加上广西地区文化资源应用优势更为突出的大背景,我们将茶画艺术与广西文化理念具体融合就至关重要。当然,茶画艺术作为一种以茶和茶文化为具体创作素材,其中所展现和诠释的精神理念,更是极具应用空间和氛围。本文拟从广西文化的具体内容及展现特点概述入手,结合广西文化语境下的茶画艺术状况分析,通过探究广西文化语境下的茶画精神内涵诠释,进而分析广西茶画艺术的时代传承机制。  相似文献   

7.
对于传统茶画艺术来说,其不仅是一种基于茶文化生活认同下的绘画艺术,更是作为茶文化的具体延伸,理解其文化与艺术内涵,就成为当前我们理解和应用该艺术机制的关键所在。本文拟从传统茶画艺术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征理解入手,结合当代艺术发展的问题理解,从而具体探究传统茶画艺术对当代艺术发展的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8.
茶染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茶染艺术在家居纺织品中的相关应用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茶染艺术的独特文化以及独有的艺术魅力,结合笔者多年从业设计经验,为从事家居纺织品设计人员,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苏紫薇 《福建茶叶》2024,(4):102-104
在美术教育中,对传统艺术资源进行挖掘与应用,对于提升美术教育文化内涵、提升美术教育内容吸引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茶画艺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不仅有利于夯实学生美术基础技能、培养学生的美术艺术修养,而且有利于拓展茶文化传承载体与阵地,推进茶文化传承发展。当前,茶画艺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过程仍旧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茶画教学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学生对茶画艺术欠缺兴趣等。教育工作者需要以问题为导向,以提升美术教育工作水平为目标,对茶画艺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策略进行探索,充分发挥茶画艺术在美术教育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茶文化的装饰性研究是基于在新时代下的新媒体视觉设计,茶文化的装饰特点及传统元素的推广和应用,更具数码化、时效性、互动性等特征。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和礼仪,是我国文化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茶文化的精神内涵是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茶文化虽以茶为载体,除沏茶、敬茶、品茶这一过程外,还通过其茶文化元素的装饰性来传播艺术。  相似文献   

11.
蒋敏  章传政 《茶叶通讯》2020,(1):145-151
泛文化现象在中国茶文化界的突出表现为在茶文化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领域存在的对有关茶文化概念的混淆模糊、区分不清、认识不足,从而导致茶文化相关概念的严重“泛化”。茶文化本身所具有的边缘性、开放性、综合性特征和各种商业行为对茶文化的过度消费和过度开发,以及茶文化理论研究的不足,严重滞后于茶文化实践的发展等是引起茶文化概念“泛化”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当前,学界需进一步对茶文化、茶艺、茶道等概念及其内涵加以区分、界定,以期达成共识,从而促进茶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张茈文 《茶叶》2020,(1):57-60
本文从生态视角探析畲族茶文化。首先,追溯畲族茶文化的渊源;其次,分析畲族茶文化的生存形态,详细论述畲民日常生活中的茶俗茶礼,分析茶歌茶舞中的生态表达,以凤凰茶艺为例展示独特的文化内涵;最后,为畲族茶文化的未来发展提供可参考性策略。  相似文献   

13.
关于茶艺审美特征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茶艺是茶文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以饮茶方式为对象的具有规范仪式的审美创造活动.本文论述了茶艺作为一种形象的认识,它具有仪式化、人格表现、情趣与意象、大众性四大审美特征:仪式化使茶艺成为一个可认知的审美对象,人格表现是茶艺的审美核心,情趣与意象是茶艺的审美内容,大众化是茶艺作为日常生活美学存在的特征.茶艺是一种审美化的仪式,是仪式化的生活艺术.  相似文献   

14.
茶学与茶文化的关系是茶学界与茶文化研究界共同关心的问题,但是至今尚无相应研究成果。有鉴于此,本文首先从分析基本概念出发,论证了现在茶学与茶文化两个概念的内涵外延完全一致,其原因是茶学概念的扩大和茶文化概念的提出。然后从文化结构理论出发,在探讨茶文化结构的基础上,论证了茶文化研究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属性;最后提出应该在根据学科性质分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需要展开多学科协同研究的设想。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专业教育的茶文化学体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朱红缨 《茶叶科学》2006,26(1):42-48
从专业教育的角度研究茶文化学体系的建构问题。讨论了茶文化学具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在明确文化的进步目标前提下,它以饮茶生活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茶文化学交叉的研究领域,它由茶叶学、茶艺学、茶文史学、茶经营学四块内容构成; 最后从价值体系上阐述茶文化学的进步意义,显示了学科价值与教育内在价值的一致性。本文试图为茶文化专业教育提供一种理念与模式。  相似文献   

16.
唐刚  孙培贤  卜俊 《茶叶通讯》2021,48(1):131-135
按照茶叶发酵程度选取四大茶区具有代表性的6种茶叶为染料,以直接染色、先媒后染、同媒同染和先染后媒4种染色方法对茶叶染料染色的规律及色相的多样性进行探讨,得出6种发酵程度不同的茶叶染料在不同媒染剂的作用下表现出不同的色相呈现,以及媒染剂在茶叶染料染色工艺中的先后顺序对染色色相呈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龚永新 《茶叶》2016,(4):202-205
福建闽南是一个茶文化氛围十分浓厚的区域,闽南人富有特色的饮茶习俗,不仅孕育了本地以功夫茶为主的茶艺,同时也赋予了茶艺的一些特殊品性、品质,这就是茶艺的特性。本文在分析总结闽南人的饮茶习俗的基础上,针对中华茶艺的主要特性及其表现展开研讨,并结合当今推广普及茶艺的形势需要,就如何开发利用中华茶艺特性,推动茶艺多种价值的实现,提出了以生活为基础、以服务为宗旨、以创新为驱动的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18.
从湘茶饮用形式、茶艺主题以及湘茶茶艺的文化精神三个角度研究了湘茶茶艺所形成的特色。研究认为,湘茶茶艺借助着湖南丰富的茶饮习俗、多样的产品、深厚的文化,有着形式多样、主题广泛等鲜明的特色,是"忠诚、担当、求是、图强"新时期湖南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相似文献   

19.
关剑平 《茶叶科学》2014,34(1):105-110
文化身份是指带有民族印迹的文化本质特征,永远处在塑造过程中。茶叶被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从茶文化史上看,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成熟发展时期。“唐代”既是主体的中华民族的界定,也是对客观推移中的时间的限定。本文以中国传统茶学的缔造者陆羽为时间区划标志,通过梳理相关史料,论证了唐代饮茶生活隐逸的文化身份,不仅对唐代茶文化做了定性分析,而且为研究陆羽与茶的内在关系打下了基础。通过文化身份理论的应用,把茶文化研究纳入文化研究的语境,以加强茶文化研究的学术性、专业性。  相似文献   

20.
茶树组织培养的影响因素及应用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茶树组织培养的影响因素,指出茶树组织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概述了茶树组织培养的应用现状及对茶树组织培养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