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种复合益生菌对斜带石斑鱼生长及免疫特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一种由光合细菌、短小芽孢杆菌和嗜酸乳杆菌按照20%、2%和78%质量百分比组成的复合益生菌拌喂斜带石斑鱼30 d,以探讨其对斜带石斑鱼生长及免疫特性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三个不同复合益生菌用量组石斑鱼的体增重率、体增长率和肥满度均有显著提高,饲料系数均显著下降;各免疫特性指标中,血清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总抗氧化酶(T-AOC)和溶菌酶活力显著升高,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极显著升高;复合益生菌饲料对哈维氏弧菌攻毒后石斑鱼的保护率显著提升。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复合益生菌饲料可有效促进石斑鱼的生长和体增重,降低饵料系数,显著提升石斑鱼非特异性免疫相关指标,但10、30、50 g/kg等不同用量组间差异不显著,需要进一步确定复合益生菌的合适用量。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植物乳杆菌、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复合的益生菌制剂与消食健脾和抗病毒类中药饲料添加剂联合应用,研究其对AA肉仔鸡(爱拔益加肉鸡)生长性能和免疫器官的影响。本试验选取1日龄AA肉仔鸡18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Ⅰ组为对照组(CK),饲喂基础日粮,Ⅱ、Ⅲ、Ⅳ组分别饲喂基础日粮添加0.05%的中药制剂、0.05%的益生菌制剂、0.05%益生菌制剂和0.05%中药制剂。饲喂周期35d。结果显示:日粮中添加益生菌及中药配伍制剂组各阶段的AA肉仔鸡日增重都有所提高,也明显提高了饲料利用率。1~21 d的Ⅳ组日增重较CK组提高了9.08%(P0.05),料肉比较CK组降低了6.62%(P0.05)。21~35 d的Ⅳ组日增重较CK组提高了9.69%(P0.05),料肉比较CK组降低了8.96%(P0.05)。1~35 d的Ⅳ组日增重较CK组提高了12.97%(P0.05),料肉比较CK组降低了9.17%(P0.05)。另外,连续饲喂益生菌及中药配伍制剂35 d,还可以提高AA肉仔鸡胸腺、脾脏和法式囊指数。与CK组相比,Ⅱ、Ⅲ、Ⅳ组胸腺指数分别提高4.11%(P0.05)、3.89%(P0.05)、8.80%(P0.05);与CK相比,Ⅱ、Ⅲ、Ⅳ组脾脏指数分别提高13.81%、14.90%(P0.05)、30.21%(P0.05);与CK组相比,Ⅱ、Ⅲ、Ⅳ组法氏囊指数分别提高13.06%、13.83%、28.20%(P0.05)。结果表明,益生菌与中药制剂联合应用能显著提高1~35 d的AA肉仔鸡生长性能和免疫器官的发育,并且两者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在肉禽的养殖过程中,可起到替代部分抗生素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将1日龄肉杂鸡1 200只随机分为4组,A组为对照组,仅饲喂基础日粮;B组在饲喂基础日粮的基础上添加0.5%复方中药;C组添加0.25%益生菌制剂;D组添加0.25%中药-益生菌复合制剂。统计比较各组对生态肉鸡的体质量、料重比及脏器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中药-益生菌复合制剂可显著提高生态肉鸡的体质量、平均日增重,并可降低料重比(P0.05);对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和法氏囊指数的影响显著(P0.05)。由此可知,饲粮中添加适量的中药-益生菌复合制剂可提高生态肉鸡的生长性能,促进免疫器官的发育。  相似文献   

4.
益生菌和绞股蓝联合使用对肉仔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益生菌与绞股蓝联合使用在肉仔鸡生产中的协同作用效果,将乳杆菌微胶囊、枯草芽孢杆菌菌粉、地衣芽孢杆菌粉和中草药绞股蓝按一定比例混合复配成益生菌-绞股蓝复合微生态制剂;在1日龄AA肉仔鸡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1 g/kg的益生菌制剂、5 g/kg的中草药绞股蓝粉剂和6 g/kg的益生菌-绞股蓝复合微生态制剂,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免疫器官指数、新城疫抗体效价和肠道菌群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益生菌-绞股蓝复合微生态制剂组与益生菌组、绞股蓝组相比,可以显著提高肉仔鸡生产性能,在整个试验期增重分别提高了1.45%和6.73%;饲料增重比分别下降了5.45%和9.05%;显著促进机体免疫器官发育,在整个试验期法氏囊指数分别提高26.14%和32.19%;脾脏指数分别提高32.84%和45.6%;显著提高鸡新城疫抗体效价(P<0.05),明显改善肉仔鸡肠道菌群平衡(P<0.05)。说明益生菌和绞股蓝联合使用对于提高肉仔鸡生产性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改善肠道微生态平衡等方面均具有较好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10种中药发酵制剂对过氧化氢(H_2O_2)诱导石斑鱼肝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试验用过氧化氢和10味中药发酵制剂同时处理斜带石斑鱼肝细胞8 h后测定细胞存活率及培养上清液中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同时测定细胞中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结果表明:在H_2O_2的作用下,细胞存活率显著下降(P0.05),AST、ALT和LDH活性显著升高(P0.05),T-AOC和GSH-Px活性显著降低(P0.05);在10种中药发酵制剂中,银杏叶和甘草两种发酵制剂的AST和ALT活性都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T-AOC、GSH-Px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且MDA含量在各组中最低(P0.05)。说明与其他药发酵制剂相比,银杏叶与甘草发酵制剂对H_2O_2诱导的石斑鱼肝细胞氧化损伤有着较强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研究在饲粮中添加益生菌和有机酸复合制剂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肠道形态及免疫指标的影响。试验选用80头28日龄、初始体重为(7.5±0.5)kg的健康"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随机分为2个组,分别饲喂基础饲粮(对照组)和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000mg/kg益生菌和有机酸复合制剂的试验饲粮(试验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8头仔猪。正式试验期为42天。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益生菌和有机酸复合制剂1)可显著降低仔猪料重比(P0.05)及腹泻率(P0.05);2)极显著提高仔猪空肠绒毛高度(P0.01),显著提高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比值(P0.05);3)极显著提高仔猪胸腺指数(P0.01),显著提高脾脏指数(P0.05)、血清IgG含量(P0.05)及回肠黏膜SIgA含量(P0.05)。结果提示,饲粮中添加益生菌和有机酸复合制剂可以改善断奶仔猪肠道黏膜形态,提高肠道功能及部分免疫指标,缓解断奶应激引起的仔猪免疫功能下降,从而降低断奶仔猪腹泻率,提高饲料转化率。  相似文献   

7.
通过在肉鸡饲料中添加丹参复方中药制剂,研究丹参复方中药制剂对肉鸡成活率、料肉比、免疫器官指数、新城疫抗体效价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丹参复方中药制剂,可提高肉鸡成活率,比对照组高5%;饲料中添加1%的丹参复方中药制剂时,料重比显著低于其他试验组和对照组(P0.05),饲料转化率最好;提高了免疫器官指数及新城疫抗体效价,明显提高了肉鸡的抗病能力,促进了肉鸡增重,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8.
试验旨在研究复合益生菌(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对56日龄白羽王鸽生长性状、屠宰性能、免疫器官指数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同一天孵化并出雏的种鸽108对,随机分成对照组、复合益生菌组和抗生素组三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对种鸽及12只1日龄乳鸽。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复合益生菌组饲喂基础日粮+复合益生菌,抗生素组饲喂基础日粮+抗生素。结果表明:复合益生菌组28~56日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P0.05);复合益生菌组胸肌率显著高于抗生素组(P0.05),腿肌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腹脂率显著低于抗生素组(P0.05);复合益生菌组脾脏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胸腺指数显著高于抗生素组和对照组(P0.05);复合益生菌组白球比和尿素氮显著低于抗生素组(P0.05),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日粮中添加复合益生菌可以改善白羽王鸽的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免疫器官指数和血清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9.
在断奶仔猪饲粮中添加1.0‰的复合益生菌,研究其替代硫酸粘杆菌素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胃肠道p H和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选取72头(30±2)日龄、平均体重为(8.15±0.05)kg的莱芜黑断奶仔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公、母各半),每个重复为1栏。对照组饲喂不添加任何益生菌和抗生素的基础饲粮;复合益生菌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0‰复合益生菌;抗生素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00 mg/kg硫酸粘杆菌素。预试期3 d,试验期28 d。结果表明:复合益生菌显著提高仔猪15~28 d的平均日增重(P0.05),显著降低耗料增重比(P0.05),提高饲料利用率;可显著降低胃和十二指肠内容物p H;显著提高仔猪的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显著降低仔猪的腹泻率(P0.05)。由此可知,本试验条件下,添加1.0‰复合益生菌可改善断奶仔猪生长性能,降低胃肠道p H,促进免疫器官发育。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复合益生菌制剂对黄羽肉鸡生产性能、抗氧化指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选用360羽黄羽肉鸡混合雏,随机分为4组,A组饲喂基础日粮,B组饲喂基础日粮及低剂量复合益生菌制剂(50g/t)、C组饲喂基础日粮及中剂量复合益生菌制剂(100g/t)、D组饲喂基础日粮及高剂量复合益生菌制剂(300g/t),每组9个重复,每个重复10羽,试验期50d。结果显示,复合益生菌试验D组日增重效果最佳,比对照组显著提高了4.11%(P<0.05),但与试验C组差异不显著,试验B组料重比最低,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了4.58%(P<0.05),各益生菌试验组均能促进免疫器官发育,以试验D组免疫器官指数最佳,各试验组均能显著增加十二指肠绒毛长度(P<0.05),以试验D组的V/N值(肠绒毛/隐窝)最佳,试验D组显著提高血清中抗氧化指标和禽流感H5疫苗抗体滴度(P<0.05),同时增加抗体水平群体整齐度,但与试验C组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复合益生菌可以显著提高黄羽肉鸡生产性能,促进肠道发育,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及抗氧化水平,添加量以100g/t为最佳。  相似文献   

11.
试验旨在研究复合添加剂果寡糖(FOS)+短小芽孢杆菌(SE5)+三丁酸甘油酯(Tb)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免疫和肠道形态的影响。选取300尾初重为(18.13±0.02)g的斜带石斑鱼幼鱼,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对照组(T1组)斜带石斑鱼饲喂基础饵料,T2组、T3组、T4组分别在斜带石斑鱼基础饵料中添加0.05%FOS+SE5+0.10%Tb、0.10%FOS+SE5+0.10%Tb、0.20%FOS+SE5+0.10%Tb,其中SE5添加量均为1.0×10^(8) CFU/g。试验期56 d。结果显示,与T1组相比,T2组~T4组斜带石斑鱼在56 d时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显著提高(P<0.05),饲料系数(FCR)趋于下降。与T1组相比,T3组和T4组斜带石斑鱼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提高(P<0.05);T2组~T4组斜带石斑鱼溶菌酶(LZM)活性仅在28 d时显著升高(P<0.05),T3组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显著升高(P<0.05)。补充复合添加剂提高了石斑鱼肠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活性,并明显改善了肠绒毛高度、绒毛宽度、绒毛数量和肌层厚度。研究表明,复合添加剂能够提高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增强免疫力和维持肠道形态,T4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海带多糖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及胃肠道酶活性的影响。试验选用120尾平均体质量为(90±2.6)g的斜带石斑鱼,随机分为4组,每组2个重复,每重复15尾鱼,分别投喂海带多糖水平为0(CK组)、0.5%(F1组)、1.0%(F2组)和1.5%(F3组)的试验软颗粒料,经过48 d饲养期,测定生长性能、胃肠蛋白酶和二糖酶的活性。结果表明:F1和F2组的末均质量(FAW)、增重率(WGR)和鱼体丰满度(CF)均显著高于CK组(P0.05),饲料系数(FCR)均极显著或显著低于CK组(P0.01或P0.05);F1组的内脏比和肝体比(HSI)也显著高于CK组(P0.05)。F1组胃和肠蛋白酶及麦芽糖酶活性均极显著高于CK组(P0.01),F2组均显著高于CK组(P0.05);F1和F2组中肠段乳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CK组(P0.05),与CK组相比,各试验组各肠段蔗糖酶活性虽有提高,但大体无显著差异(P0.05)。可见,饲料中添加0.5%的海带多糖时,可明显改善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和提高消化酶活性。  相似文献   

13.
对单一益生菌制剂(乳酸菌、芽孢杆菌和酵母菌)、复合益生菌制剂(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益生菌组合)以及益生菌制剂与益生元(主要为功能性寡糖)在肉鸡上的国内外应用研究进行了整理分析,对其在肉鸡生产性能、肉品质、免疫功能、肠道菌群平衡、免疫器官和血液生化指标等多方面影响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选取平均初始体重为(17.23±0.04)g的黄鳝作为试验对象。以基础饲料为对照组,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1%、0.2%复合益生菌(主要成分为芽孢杆菌、乳酸菌、乳杆菌),配制三种等氮等能试验饲料。研究该复合益生菌对黄鳝生长、消化酶活性及部分血清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养殖试验持续10周。试验结果表明:各饲料组间黄鳝肝体比、脏体比及肥满度无显著差异,复合益生菌能一定程度提高黄鳝成活率,但各饲料组间差异不显著;复合益生菌有提高黄鳝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降低饲料系数的趋势,当添加量为0.2%时,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但与添加量为0.1%组无显著差异。肠道胰蛋白酶活力有随复合益生菌增加而上升的趋势,与对照组相比,当添加量为0.2%时,胰蛋白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饲料中添加复合益生菌对黄鳝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无显著影响,但谷草转氨酶活性随益生菌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当添加0.2%时,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可显著提高血清溶菌酶、总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P0.05)。饲料中添加该复合益生菌对黄鳝水分、粗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了黄鳝粗脂肪、粗灰分含量(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饲料中复合益生菌能一定程度提高黄鳝免疫力,促进鱼体生长,且0.2%添加量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蛋氨酸(Met)对小规格[初始体重为(9.75±0.05) g]和大规格[初始体重为(102.60±0.14) g]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肝脏酶活性的影响,探究2个规格斜带石斑鱼的Met需求量及其对营养物质的利用能力差异。通过添加晶体DL-Met,配制Met水平分别为0. 70%(0. 7M)、0. 85%(0. 85M)、1. 00%(1. 0M)、1.20%(1.2M)、1.40%(1.4M)、1.60%(1.6M)、1.90%(1.9M)和2.20%(2.2M)的8种等氮等脂的饲料。将同一规格斜带石斑鱼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小规格斜带石斑鱼每个重复放养30尾鱼,分别投喂0.7M、1.0M、1.2M、1.6M、1.9M和2.2M饲料8周;大规格斜带石斑鱼每个重复放养20尾鱼,分别投喂0.7M、0.85M、1.0M、1.2M、1.4M和1.6M饲料10周。结果表明:1)小规格斜带石斑鱼各组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均显著高于大规格斜带石斑鱼(P0.05)。2)小规格斜带石斑鱼0.7M组血清总蛋白、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显著低于大规格斜带石斑鱼(P0.05),血清葡萄糖含量显著高于大规格斜带石斑鱼(P0.05)。3)小规格斜带石斑鱼1.2M组肝脏谷草转氨酶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活性显著低于大规格斜带石斑鱼(P0.05),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大规格斜带石斑鱼(P0.05)。综合以上结果,以特定生长率为判据,经二次曲线模型拟合可得出,小规格和大规格斜带石斑鱼对Met的最适需要量分别为饲料的1.40%(占饲料蛋白质的3.16%)和1.07%(占饲料蛋白质的2.38%)。与大规格斜带石斑鱼相比,在饲料Met水平低时,小规格斜带石斑鱼对葡萄糖调节能力较弱,随着Met水平升高,小规格斜带石斑鱼对糖和蛋白质的利用均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表面活性素对斜带石斑鱼肝脏健康相关指标的影响,将360尾平均体重为(46.67±0.07)g的斜带石斑鱼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鱼,分别投喂添加0(对照组)、25、50、100、150和200 mg/kg的表面活性素的试验饲料,试验期8周。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表面活性素对斜带石斑鱼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除200 mg/kg添加组外,其他各表面活性素添加组斜带石斑鱼肝脏丙二醛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仅200 mg/kg添加组过氧化氢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50 mg/kg和100mg/kg添加组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和抑制羟自由基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00 mg/kg添加组最高;各表面活性素添加组(200 mg/kg添加组除外)斜带石斑鱼肝脏总抗氧化能力水平和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仅100 mg/kg添加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表面活性素对斜带石斑鱼肝脏过氧化氢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因此,本试验条件下,改善斜带石斑鱼肝脏健康状况的饲料表面活性素适宜添加水平为100 mg/kg。  相似文献   

17.
试验旨在探讨果寡糖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以斜带石斑鱼幼鱼(18.13±0.02g)为试验对象。试验分为4组:T1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T2组饲喂添加0.05%果寡糖的基础饲料;T3组饲喂添加0.1%果寡糖的基础饲料;T4组饲喂添加0.2%果寡糖的基础饲料。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饲喂25尾鱼,连续养殖56d。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果寡糖能提高斜带石斑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其中,T2组石斑鱼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上升(P0.05),说明果寡糖能提高斜带石斑鱼的生长性能。此外,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果寡糖均能提高石斑鱼肠道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其中T3和T4组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显著上升(P0.05)。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在不同硒源及硒水平下,研究其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幼鱼的生长性能、免疫酶活性和全鱼及脊椎骨硒含量的影响,确定斜带石斑鱼幼鱼对饲料中硒的最适需要量以及相对生物学利用率。选取810尾初重为(8.99±0.03)g的斜带石斑鱼幼鱼,随机分为9组,每组3个重复。试验分别以亚硒酸钠(Se-S)和蛋氨酸硒(Se-Met)为硒源,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0.3、0.6、0.9和1.2mg/kg的硒。基础饲料硒水平为0.48mg/kg,Se-S添加组饲料硒水平分别为0.82、1.15、1.32和1.79mg/kg;Se-Met添加组饲料硒水平分别为0.81、1.18、1.51和1.94mg/kg。养殖周期为10周。结果表明:1)饲料中不同硒水平对斜带石斑鱼幼鱼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均有显著影响(P<0.05),对斜带石斑鱼幼鱼的成活率(SR)和饲料系数(FCR)无显著影响(P>0.05)。以Se-S为硒源,当饲料硒水平为1.15mg/kg时,WGR和SGR最高;以Se-Met为硒源,当饲料硒水平为1.18mg/kg时,WGR和SGR最高。2)斜带石斑鱼幼鱼血清碱性磷酸酶(AKP)及肝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均受到饲料硒水平的显著影响(P<0.05)。3)鱼体和脊椎骨硒含量均随着饲料中硒水平的增加而呈线性升高,且脊椎骨硒含量低于鱼体。综上所述,分别以Se-S和Se-Met为硒源,SGR为评价指标,斜带石斑鱼幼鱼对饲料中硒的最适需要量分别为0.98和1.01mg/kg。在本试验条件下,斜带石斑鱼幼鱼Se-Met的生物利用率比Se-S高,相当于Se-S的112.5%。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牛磺酸水平对不同生长阶段斜带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和体成分的影响。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质源,配制牛磺酸水平分别为0(D1)、0.5%(D2)、1.0%(D3)和1.5%(D4)的试验饲料。将初始体重为(13.85±0.25)g斜带石斑鱼幼鱼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水族箱(体积为120 L),每箱放养25尾。试验鱼每天投喂饲料2次至表观饱食,养殖周期84d,分别在饲喂的第28、56和84天称重、取样。试验第1~28天为第1个生长阶段,第29~56天为第2个生长阶段,第57~84天为第3个生长阶段。结果表明:在每个生长阶段下,牛磺酸添加组(D2、D3和D4组)试验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和饲料效率均显著高于未添加牛磺酸组(D1组)(P0.05),且D3组试验鱼的增重率显著高于其他牛磺酸添加组(第3个生长阶段的D4组除外)(P0.05)。在同一饲料牛磺酸水平下,第1个生长阶段试验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和饲料效率均显著高于第2个和第3个生长阶段(P0.05)。在饲喂至第28、56和84天时,各牛磺酸添加组试验鱼的肝体比和脏体比均显著低于未添加牛磺酸组(P0.05),肥满度则与未添加牛磺酸组无显著差异(P0.05)。在同一饲料牛磺酸水平下,饲喂至第56和84天时的肝体比和脏体比均显著低于饲喂至第28天时(P0.05)。饲喂至第84天时,各牛磺酸添加组鱼体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而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未添加牛磺酸组(P0.05)。上述结果表明,饲料中维持一定水平的牛磺酸有利于斜带石斑鱼幼鱼的生长,饲料牛磺酸不足或过多均不利于其生长。饲料中添加牛磺酸降低斜带石斑鱼幼鱼体脂沉积而增加体蛋白质沉积。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回归分析得到3个生长阶段斜带石斑鱼幼鱼饲料的适宜牛磺酸水平分别为1.20%(第1个生长阶段)、1.08%(第2个生长阶段)、1.00%(第3个生长阶段)。斜带石斑鱼幼鱼对牛磺酸的需要量随鱼龄的增长而下降。  相似文献   

20.
<正>微生态制剂是以复合益生菌、益生原及小肽类微生物代谢产物为主要活性物质的新型微生态产品。微生态有益菌剂及益生元是绿色的饲料添加剂,具有调整并维持肠道内正常的微生态平衡、增强机体免疫。雏鸡应用微生态制剂后,可以刺激雏鸡免疫系统的成熟,提高了免疫系统的免疫功能。有效控制死淘率、提高经济效益。本试验旨在探讨应用微生态制剂对不同日龄肉鸡免疫器官指数方面的影响。1试验设计1.1试验方法选取1日龄的肉鸡健雏为试验动物,在同一栋鸡舍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