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索"中单909"适宜的最佳种植密度,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进行了12个不同种植密度对"中单909"的生育期、植株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对"中单909"的生育期、植株性状以及产量影响极为显著。在同一水肥条件下,适宜种植密度为102 000~123 000株/hm2,最佳种植密度为120 000株/hm2,产量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2.
糯玉米生长及产量受种植密度的影响较大,为探索糯玉米"天彩二号"的最佳种植密度,特进行了其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天彩二号"最佳种植密度每667m~2为4500株,在该种植密度下,产量高、品质好。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早春大棚豇豆不同种植密度与搭架方式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降低栽培成本,增加产量和效益,研究了4种不同种植密度与2种不同搭架方式对豇豆农艺性状、产量、经济性状与抗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字架搭架方式下豇豆农艺性状、产量、经济性状与抗病性均优于"人"字架搭架方式,随着种植密度株距增大,豇豆植株叶片、节间长增大,荚长与荚粗增加,产量反而下降;采用"一"字架、行距80 cm、株距20 cm的栽植模式,豇豆的产量与产值最高;采用"一"字架、行距80 cm、株距25 cm的栽植模式,可提高大棚早春豇豆种植通风透光能力,并且病害减少,种植成本较低,产量、产值次之,效益最高。可见,行距80 cm、株距25 cm、"一"字架的栽植模式最适宜早春大棚豇豆。  相似文献   

4.
为有效提高"浙薯13"甘薯产量,根据当地薯农的种植习惯,开展了种植密度对"浙薯13"甘薯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提高种植密度,能显著提高甘薯产量,栽植3500、3000株/667m2处理的产量都显著高于栽植2700株/667m2处理。建议"浙薯13"在临海东塍一带的栽植密度应在3500株/667m2左右。  相似文献   

5.
平湖市大麦品种比较试验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出适合平湖市种植的大麦品种,提高大麦种植的产量,2012年特进行了大麦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秀10-3"、"秀11-1"、"浙09-67"产量较对照"花30"高,综合性状好,适宜在平湖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6.
在2015年春播条件下,在江西省进贤县和东乡县开展了国审春大豆品种"天隆一号"播期与种植密度试验,试验设4个播期和4个种植密度,研究了不同播期和种植密度对春大豆品种"天隆一号"的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和种植密度处理均对春大豆"天隆一号"的农艺及产量性状产生影响;其中4月18日播种、种植密度5万株/亩的处理产量最高,高达159.5 kg/亩。在江西春播,春大豆"天隆一号"的最佳播种时期为4月中旬,以5万株/亩种植密度的处理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出适合连云港市密植与机械化栽培的优质玉米品种,并确定其最佳的种植密度,进行了"苏玉"系列3个品种与"金海5号"的品种比较试验和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本试验中,"苏玉"系列各品种综合性状好,产量潜力大,与对照"金海5号"相比,增产明显,其中"苏玉29"产量最高;"苏玉"系列各品种对种植密度敏感,其最佳种植密度为每667m~2种植5000~5500株,在此种植密度下其生长较好,植株性状较优,产量较好;种植密度对"苏玉"系列各品种的秃顶长、穗行数、行粒数和千粒重等性状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不同种植密度对红缨子高粱生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弄清不同种植密度度对"红缨子"高粱生育及产量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对其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对"红缨子"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茎粗、株高、穗长、单穗粒重、千粒重及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种植密度为112 500株/hm2时,平均产量达4 075.2 kg/hm2,在各处理中最高。金沙县种植"红缨子"高粱品种的适合密度为112 500~120 000株/hm2。  相似文献   

9.
为了促进早熟优质糯玉米品种"申科糯1号"的进一步推广种植,开展了不同种植密度对"申科糯1号"生育期、植株性状、鲜穗性状、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中等肥力条件下,"申科糯1号"的每667 m2适宜种植密度为3500~4 000株,在该种植密度下,"申科糯1号"的鲜穗产量较高、商品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玉米新品种"东单118"在辽宁省南部地区的适宜种植密度,在辽南地区对不同种植密度下"东单118"的植株性状以及产量进行试验研究,通过不同种植密度对"东单118"的植株性状以及产量影响的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东单118"种植密度的增大其株高、穗位、穗长、穗粗等植株性状也发生相应变化,其中株高、穗位等植株性状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高,穗长、穗粗、产量等随密度加大先增后减,籽粒类型、穗型和双穗率等性状没有变化,"东单118"在辽南地区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0万株/hm2左右。  相似文献   

11.
为评价花生新品种(系)"大四粒红"的熟性、丰产性和品质,探索其春季在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的最佳种植模式,以当家品种"四粒红"为对照,进行了不同覆盖物种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大四粒红"在慈溪市种植时,宜采用地膜覆盖种植,在此种植模式下,其产量、生育期和抗病性均优于其它种植模式,且该品种的产量也优于对照品种"四粒红",表明花生新品种(系)"大四粒红"在慈溪市可采用地膜覆盖种植模式在进行适当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2.
普洱市双季早稻种植以耐寒性较差的杂交籼稻为主,早稻种植期间常因"倒春寒"而影响产量。2014年普洱市种子管理站在孟连县采用杂交粳稻滇禾优34、滇杂46进行"早籼改早粳"试验示范种植10 hm2,滇禾优34增产10.5%,滇杂46增产45.8%。"早籼改早粳"有利于大幅度提高产量和品质,对双季稻推广种植具有极好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玉米种植密度对玉米+甘蓝套作复合群体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玉米种植密度试验,并对近3a "玉米+甘蓝"套作田作物产量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玉米种植密度在67500株·hm-2、甘蓝种植密度在60000株·hm-2时,复合群体产量最高,综合收益最大。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出适合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生态条件下种植的优良水稻品种,分别于2019年和2020年选择17个优质高产水稻品种在大丰区进行种植,并对各品种的生育期、产量结构、产量和稻瘟病抗性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迟熟中粳稻"南粳9108"和中熟中粳稻"南粳2728"具有较大的种植潜力,适宜在大丰区进行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5.
笔者通过对玉米、大豆"2∶2"式间作、玉米纯作、大豆纯作3种种植模式研究,系统分析比较了3种种植方式下的玉米、大豆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玉米、大豆"2∶2"式间作种植模式株行距配置合理,能充分发挥玉米的边行优势,在确保玉米产量不减反增的前提下,获取可观的大豆产量,是一种高功能髙效益的粮油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为更好地发挥"华粳8号"的产量优势,现进行直播、机插、人工移栽3种稻作方式对"华粳8号"生育特性及其产量构成的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华粳8号"作为一个综合性状较好的中熟中粳稻品种,采用人工移栽方式种植,产量虽较高,但生产过程较为繁琐,成本较高;而采用机插、直播等轻简稻作方式种植,也能取得高产、高效的效果,且种植便捷。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在川西平原种植密度对"蜀彩花1号"多彩花生茎秆性状、生殖生长、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以白底黑纹多彩花生"蜀彩花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4.5万,6.0万,7.5万,9.0万和10.5万穴/hm2共5个梯度密度的试验处理,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提高,花生主茎长度和侧枝长度显著增加,主茎直径、茎粗系数、单株果实数、单株鲜果重、下针数、经济系数、百果重、百仁重和单株产量显著下降。群体产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6.0万穴/hm2处群体产量达到最大值,与4.5万穴/hm2相比,6.0万穴/hm2群体产量显著提高14.64%。相关性分析显示,"蜀彩花1号"多彩花生的种植密度除与主茎长度呈正相关外,与其他茎秆性状、产量的主要指标均呈负相关,进一步证明结果可靠性。综上所述,种植密度是影响"蜀彩花1号"多彩花生茎秆性状、生殖生长和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适当的种植密度可显著增加彩色花生的群体产量、经济系数,最终提高其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河套灌区玉米随销售价格稳步上涨,种植面积每年递增超过2.0万hm2。玉米种植前期气温低、热量不足、间断性干旱缺水、种植密度偏低是提高河套灌区玉米产量的限制因素。玉米宽覆膜高密度栽培技术通过"改变地膜规格、选用耐密品种、增加种植密度、配套1膜4行播种机"等技术创新,玉米产量取得突破,平均产量超过1.5万kg/hm2,比常规种植hm2增产3 750kg以上,每公顷增加效益达到9 000元以上,最高产量超过1.89万kg/hm2,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正>一、种植品种目前种植面积较大、产量和品质表现较好的品种是"珍珠"番石榴。它在北方温室表现出很好的适应性:植株生长快速,种植当年可开花挂果,产量高,栽培管理容易,土壤适应性广,抗病性强,果实风味好。  相似文献   

20.
《新农业》2021,(15)
玉米作为我国的"三大主粮"之一,在我国农业领域具有非常高的地位,针对如何提高玉米种植的产量和品质,朝阳县农业部门通过对玉米的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种植密度的不同,对玉米的产量、叶面、籽粒含水量、籽粒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籽粒淀粉含量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