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确立张家港地区适期、晚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以中筋小麦扬麦16为材料,研究播期、密度和施氮量对小麦分蘖成穗率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期播种密度在270万/hm2、270 kg/hm2施氮量水平下产量最高,迟播则在密度405万/hm2、225 kg/hm2施氮量水平下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2.
淮麦20高产栽培群体指标及优化调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小麦新品种淮麦20提供高产配套栽培技术,对淮麦20在不同产量水平下群体质量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淮麦20高产栽培必须在稳定穗数的基础上,提高每穗结实粒数;努力提高孕穗期有效叶面积和乳熟期叶面积,最大限度地提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以适期早播、精量播种、合理的氮肥运筹进行群体质量的调控。  相似文献   

3.
为应对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增多,小麦生产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探讨弱筋小麦宁麦13号的高产配套栽培技术,通过研究不同播期与密度对生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江苏通南高沙土地区,最佳播期10月30日左右,密度对产量的影响不大,16万~24万/亩皆可,但在迟播情况下,应适当增加密度。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适合江苏省盐城市海丰地区宽幅条播小麦高产栽培的最佳播期和播种量,特以"扬麦13"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播期、播种量下宽幅条播小麦的生育进程、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扬麦13"采用宽幅条播,晚播小麦的田间出苗率、高峰苗数、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产量均低于早播小麦;在同一播期条件下,随着播种量的提高,高峰苗数、有效穗数均有所上升,每穗实粒数有所下降;播期、播种量对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影响较小。根据播期和播种量组合的产量分析,早播小麦每667 m2的最适播种量为8.5 kg,在播期推迟的情况下,应适当增加播种量,以确保最终成穗数。  相似文献   

5.
由于受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五河县稻茬小麦每年都有相当大的迟播面积,笔者根据多年生产实践,总结出以"补"字决为核心的迟播稻茬麦高产栽培技术。其中,科学管理技术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着重从科学管肥、科学管水、科学管草、科学管理病虫害等方面介绍了五河县迟播稻茬麦科学管理技术,以期为提高五河县迟播稻茬小麦产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前,苏南稻麦两熟区水稻收获期越来越迟,导致小麦的播种期推迟和产量降低。对迟播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进行比较,利用隶属函数法,筛选适合苏南地区迟播的品种。结果显示,在苏南迟播条件下,宁麦13、宁麦19、扬麦20、扬辐麦4号和镇麦8号共5个品种中,宁麦19适宜在该地区种植,可以通过提高播量来增加迟播条件下的有效穗数,进一步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7.
通过播期、播量试验,调查小麦扬麦12群体动态和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迟播通过增加播量增大群体基数,可达稳产的目的。针对浙江小麦不同播期提出"精量""半精量""增量"播种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济宁3种类型的小麦主推品种济宁16(大穗型)、济宁12(多穗型)、济麦22(多穗型)、潍麦8(大穗型)、泰农18(中穗型)与临麦4(中穗型)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方式,设置3个播期,研究了播期对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小麦品种其产量构成因素随着播期的推迟,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但与品种选育单位所处的位置、开花成熟期及苗期基本苗的大小有关;不同类型的小麦品种随着播期的推迟其产量表现为大穗型品种10月15日播种的产量最高,其他类型品种产量表现为逐渐降低,明确了各个品种在济宁地区的适宜播期。  相似文献   

9.
为快速培育并推广种植适宜湖北省麦区种植的优质、高产、抗病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新品种,开展了应用单倍体技术选育小麦新品种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襄阳市农业科学院采用单倍体技术育成了小麦新品种襄麦D31,该品种2017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于2015年秋开展了播期与密度二因素裂区试验,以探索襄麦D31适宜的栽培技术。结果表明,播期显著影响襄麦D31的子粒产量和品质,密度的影响则较小;鄂北地区襄麦D31适宜的播期与密度为10月底稀播180万苗/hm2,但密播并不影响产量;单倍体技术育种是值得推广的高效育种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为确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新品种信麦69在河南省信阳市的适宜播期,通过设置10个不同播期研究播期对小麦生育进程及其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小麦叶龄、分蘖数、单茎鲜重、单茎干重、株高、穗粒数、灌浆速率、穗长和产量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信麦69在信阳市最适宜播期为10月25—30日。  相似文献   

11.
通过设置不同的播期和播量组合,研究播期和播量对济研麦7号小麦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产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穗数和穗粒数减少,千粒重增加;随着播量的增加,穗数和产量增加,但穗粒数和千粒重下降。播期对产量的影响大于播量。对于济研麦7号小麦来说,播期10月15—20日、播量187.5~225.0 kg/hm~2条件下,成产三因素协调发展,可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2.
宽幅精播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小麦宽幅精播栽培增产的机理,以小麦品种济麦22为试材(播前用种衣剂包衣),采取大田对比试验设计方法,以传统精播为对照(CK),2012~2014年连续2个小麦生产年度进行生产示范效果对比试验,分析了宽幅精播栽培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宽幅精播较传统播种小麦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增加5.26%、5.07%和2.74%,产量提高859.5 kg/hm2,增产率达12.28%,效果优于传统播种方法。小麦宽幅精播栽培能够有效协调小麦产量三因素之间的关系,实现小麦高产稳产。本研究结果可为宽幅精播栽培技术在小麦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扬麦25"是由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选育的春性小麦新品种。近几年,"扬麦25"在江心沙农场示范推广种植中,表现出抗倒性和抗病性较好、耐迟播、分蘖性强、熟相好、稳产性好、品质优等特点。为确保"扬麦25"在大面积生产中获得高产,使良种良方得到配套,从适期播种、合理配置基本苗数、科学肥料运筹、防倒、防早衰、防治病虫草害、适时收获等方面,总结了"扬麦25"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4.
在迟播条件下通过对16个小麦品种引进试验,结果表明:在盐城市中南部麦区可选择扬辐麦4号和宁麦13等品种分蘖成穗率较强、综合抗性较好、产量潜力较高的品种为主推品种,搭配种植苏麦188、淮麦30等品种,同时进一步示范种植宁麦19、扬麦22、苏麦8号等新品种。  相似文献   

15.
为规范完善小麦新品种华麦1028高产优质配套栽培技术,设置了播期及密度2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播期及密度对该品种的生长发育、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与密度对华麦1028部分农艺性状以及产量、产量构成因素都有影响。随着播期的推迟,华麦1028的生育期各阶段不同程度延后,使全生育期缩短。株高随着播期的推迟和密度的增加呈逐渐降低的趋势,高产栽培中在适期播期范围内应适当推迟播种,有利于减少倒伏风险。随着播期的推迟和播种密度的增加,群体穗数增加,而成穗率、穗粒数及千粒重均呈下降趋势。在试验条件下,该地区华麦1028适宜播期为10月25—11月14日,适宜播种密度225万~37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6.
以扬麦11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播期处理,研究了晚播对冬前麦苗素质、全生育期、生育进程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小麦生育期缩短,生育进程推迟。晚播麦产量构成表现为有效穗数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减少,最终产量下降,其中穗粒数的降低是小麦产量下降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7.
小麦多品种播期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决扬中市小麦生产上由于生育期偏迟品种的大面积应用,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现状,进行了小麦多品种播期试验,旨在探索出扬中市小麦生产中的最适品种、最适播期,保障全市稻麦生产周年安全。结果表明:大面积生产中应使用扬麦16、宁麦14品种,播期选择11月8日、11月15日,早播使用扬麦16、宁麦14均可,迟于11月15日的,品种应选择扬麦16。  相似文献   

18.
播期及种植密度对国审周麦2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国审小麦新品种周麦28的配套栽培技术,采用裂区试验研究了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周麦2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和种植密度及其互作对周麦28产量的影响达显著水平;播期和种植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达显著水平;周麦28的适宜播期在10月10~15日内,周麦28的最佳播量在270万/hm2左右,但可根据地力条件和整地质量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19.
试验研究了烟农19、皖麦50迟播30d对小麦生育期、植株性状及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示:烟农19适当晚播分蘖成穗率仍较好;皖麦50晚播千粒重下降明显。  相似文献   

20.
播期与密度对襄麦D51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小麦新品种襄麦D51的适宜播期与密度组合,于2016—2017年在襄阳市农业科学院以襄麦D51为材料进行了播期与密度的裂区二因素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处理条件下,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差异不显著,每穗粒数和平均产量随播期推迟显著提高,千粒重随播期推迟显著下降;不同播种密度条件下,有效穗数、千粒重和平均产量差异均不显著,每穗粒数随密度增加显著下降。平均产量的播期与密度互作效应显著,最佳播期为11月4日、播种密度为每公顷315万基本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