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谢辉  邓华凤 《杂交水稻》2006,21(6):26-26
第3届中国杂交粳稻科技创新论坛于2006年9月12—15日在辽宁省沈阳市召开,这是继2004年海南、2005年天津2届杂交粳稻科技创新论坛后举行的又一次杂交粳稻盛会。本届论坛在国家科技部的指导下,由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分中心、辽宁省农  相似文献   

2.
第三届中国杂交粳稻科技创新论坛于2006年9月12-15日在辽宁省沈阳市隆重召开。本届论坛是在国家科技部的指导下,由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分中心、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联合主办,由辽宁省稻作研究所(北方杂交粳稻工程技术中心)承办,大连希林索科工贸有限公司协办。共有来自5个国家200余名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先生在开幕式上作了精彩的主题发言,详细介绍了我国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研究进展、技术路线和已经取得的重大成就。会议期间,中国工程…  相似文献   

3.
东丽  邓华凤 《杂交水稻》2007,22(6):73-73
第4届中国杂交粳稻科技创新论坛于2007年10月11—13日在江苏省常熟市隆重召开。本届论坛由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农科院、江苏省农林厅、江苏省科技厅、常熟市人民政府和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分中心联合主办,由常熟市农林局、常熟市科技局、国家水稻改良中心南京分中心、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共同承办,江苏省盱眙县人民政府协办,袁隆平院士为论坛组委会主席。本届论坛共有来自中国、菲律宾(国际水稻所)、美国、日本、加拿大、智利、埃及等7个国家、90余个水稻科研机构和种子企业的360余名国内外水稻专家、…  相似文献   

4.
中国杂交粳稻科技创新研讨会在三亚召开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我国杂交籼稻的发展已取得巨大成就,然而杂交粳稻的发展却十分缓慢。目前我国粳稻面积有6 0 0多万hm2 ,而其中杂交粳稻所占比例却不足3%。为了探讨杂交粳稻的发展方向和技术路线,集中杂交粳稻研究的技术力量,整合种质资源,实现杂交粳稻的跨越式发展,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作出新的贡献,在袁隆平院士的建议下,中国杂交粳稻科技创新研讨会于2 0 0 4年4月7—8日在海南省三亚市召开。会议由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持,并得到天津天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大北农集团金色农华种业有限公司的大力赞助,来自全国粳稻主产区16个省、市、自…  相似文献   

5.
辽宁省杂交水稻的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健 《中国稻米》2006,12(4):12-13
本文通过对辽宁省杂交粳稻的生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提出了辽宁今后发展杂交粳稻生产过程中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6.
辽优9573是北方杂交粳稻工程技术中心用粳稻BT型不育系辽95A与粳稻恢复系C73配制的中晚熟杂交粳稻新组合,2009年12月通过辽宁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简要介绍了辽优9573特征特性及高产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7.
北方大穗型超级杂交粳稻形态育种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针对辽宁省及北方粳稻产量现状,提出培育在较低群体下的高成穗率、高结实率、高灌浆速率的大穗型超级杂交粳稻的育种思路,并提出了杂种F1与其亲本的具体形态性状指标。  相似文献   

8.
北方超级杂交粳稻育种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北方杂交粳稻工程技术中心在国家“863”计划、国家超级稻育种科技攻关计划及辽宁省科技攻关计划等项目的支持下 ,在长期的杂交粳稻育种实践和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中 ,逐步形成“籼粳架桥”间接部分利用、籼粳有利基因集团的构建、偏高秆抗倒新株型改良以及高产与优质多抗适应性广为主要内涵的一整套超级杂交粳稻育种的理论与方法。在育种实践中 ,利用“籼粳架桥”技术首先育成我国第一个高配合力粳型恢复系C57和杂交粳稻组合黎优57和秀优57,使我国成为世界首先大面积种植杂交粳稻的国家。“九五”又育成了具有高配合力的偏粳型强恢…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稻作研究所于1998年便开始利用分子育种技术进行北方杂交粳稻恢复系的分子育种研究,2000年参加了农业部“948“全球分子育种计划课题项目.利用回交导入技术构建了以优良恢复系C418为轮回亲本的近等基因导入系的选育材料平台.2004选育出第一个粳稻分子育种强优恢复系C124并配组成功.分子育种杂交新组合辽优5224于2005、2006两年参加了辽宁省水稻区域试验,综合优势突出,2007年1月获得辽宁省水稻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0.
优质高产杂交粳稻新组合辽优2006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优2006是辽宁省农科院稻作所用辽20A与C2106配组育成的杂交粳稻新组合,具有米质优(达国标2级)、产量高、抗稻瘟病、株型理想、穗大粒多、生态适应性广等特点,2005年1月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1.
中国杂交水稻推广历程及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杂交水稻》2016,(2):1-8
在中国杂交水稻从1976—2015年推广40 a之际,对中国杂交水稻、两系杂交水稻、杂交粳稻的推广历程与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76—2013年,中国杂交水稻累计推广5.316 2亿hm2,并于1995年达到2 089.78万hm2的历史最大面积,占当年水稻面积的67.97%,但杂交水稻面积及其占水稻面积的比例在1999年以后呈现缓慢下降趋势,至2013年维持在1 617.87万hm2,占水稻面积的53.37%;1996—2013年年推广面积在0.67万hm2以上的杂交水稻主要品种数量由133个增加到532个,而单个主要品种的平均年推广面积则由11.01万hm2下降到2.36万hm2,品种竞争越来越激烈,突破性品种匮乏;1996—2013年两系杂交水稻占杂交水稻面积的比例由0.92%上升到33.59%,两系杂交水稻已经成为杂交水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杂交粳稻的年推广面积维持在20万~26万hm2,占杂交水稻面积的比例维持在1.1%~1.5%的极低水平,杂交粳稻在杂交水稻中的地位还极其微弱。  相似文献   

12.
《北方水稻》2010,40(3):I0001-I0001
针对我国杂交水稻发展中存在的关键技术瓶颈问题,在袁隆平院士、朱英国院士等联盟专家的共同倡议下。联盟秘书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分中心联合联盟部分成员单位共同编写了国家“863”计划“杂交粳稻育种及两系杂交稻现代繁种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日前,该项目已通过科技部专家论证,正式批准立项.  相似文献   

13.
太湖地区杂交粳稻产业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多年的杂交粳稻推广实践,分析了太湖地区杂交粳稻科技与产业发展现状,并对该地区杂交粳稻科技与产业发展趋势作了分析,提出了太湖地区杂交粳稻产业发展“稳面攻产保安全,提质增效促发展,创新机制作保障“的总体目标,并从亲本创新利用、种性提纯保纯、配套稻作技术研究、资源整合共享、发展稻米产业经济等方面阐述了杂交粳稻科技及产业体系建设与发展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4.
直立穗型粳稻恢复系C52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52是北方杂交粳稻工程技术中心选育的直立穗型粳稻新恢复系,具有大穗、高配合力、高恢复力、高制种产量、优质、抗性较强等优点。所配组合辽优1052高产、抗病,2004年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探讨了北方粳稻恢复系的选育路线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加快淮北地区杂交粳稻发展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了淮北地区十多年来杂交粳稻示范推广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影响杂交粳稻发展的主要原因,并论述了加快该地区杂交粳稻发展的几个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淮北地区杂交中粳的增产潜力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淮北地区杂交粳稻生产实际情况,对杂交粳稻的增产潜力以及杂交粳稻的发展趋势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辽73优62是辽宁省水稻研究所用辽73A与C62配组育成的优质杂交粳稻组合.针对该组合亲本的特征特性,并结合其在北方杂交制种的实践,总结了其高产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18.
我国杂交粳稻的发展及其技术策略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阐述了北方杂交粳稻的生态优势和杂种优势及人们喜粳嫌籼食味的变化,介绍了杂交粳稻"北上"、"南下"取得的进展和存在问题,提出当前杂交粳稻进一步发展应采取"籼粳架桥"培育籼型杂交粳稻的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19.
辽99优15是辽宁省水稻研究所以不育系辽99A与恢复系C415配组而成的高产杂交粳稻新组合。该组合株型理想,具有高产、抗病和抗倒伏能力强等特点,2019年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20.
杂交粳稻不育系异交结实差导致杂交粳稻繁殖制种产量低是杂交粳稻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综述了杂交粳稻不育系异交结实研究进展和高异交结实率粳稻不育系育种成果。重点介绍了杂交粳稻不育系柱头外露和早花时2个有利异交结实性状的研究进展,同时还介绍了环境条件和父本特性对提高杂交粳稻繁殖制种产量的重要性。为选育高柱头外露率、早花时等有利异交结实的粳稻不育系提供参考,促进中国杂交粳稻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