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1999年10月至2001年3月海湾扇贝(Argopectenirridians)大量死亡期间,对不同生长阶段的海湾扇贝进行了组织学及超微结构观察,在贝消化腺上皮细胞内发现嗜碱性的类衣原体包涵体,该包涵体为圆形及不规则形状,大小约9μm×7μm,HE染色呈兰色。包涵体发育至晚期破裂,宿主细胞崩解,类衣原体逸出。超微结构观察显示,包涵体内部含有大小不同的3种个体形态,即网状体、原体和中间体。网状体大而疏松,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为(890.5±164.6)nm×(623.6±129.3)nm(n=20);原体个体小而致密,呈较为整齐的短棒状或纺锤形,大小为(317.5±40.1)nm×(180.3±40.0)nm(n=18);中间体数量较少,大小介于上述2种个体之间,可能处于二者的过渡阶段。将类衣原体分离后对海湾扇贝的幼体、稚贝和成贝进行了人工感染,结果表明,类衣原体可以感染海湾扇贝不同发育阶段(幼贝、稚贝、成贝)的个体,受感染个体生长缓慢,内脏干瘪,易从附着基上脱落。但不同阶段的贝体感染率与死亡率差异较大,幼体组感染率和死亡率分别达80%和90%以上;稚贝组分别达50%和70%左右;成贝组的感染率达50%以上,但死亡率与空白组及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说明类衣原体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对幼体和稚体扇贝的危害,但对成贝影响不大,不能导致成贝宿主的大量死亡。  相似文献   

2.
水产养殖     
030467化学处理对珠母贝幼贝附着行为的影响=The effeet of ehemical eues on set-tlement behaviour of blackliP pearl oyster(pi,,cta由拼a,邵ritifera)larvae[刊,英〕月)〕roudi Ms,Southgate pC//Aquae.一2002,209(1/4)一117一124 用化学药物诱导珠母贝幼贝更快地附着可以显著提高产量。为达此目的,配制4种浓度(10一2,10一3,10一4和一0一5)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r一氨基丁酸(GABA)连同塑料丝一起,用来研究这些物质诱导珠母贝幼体附着的能力。在所有试验浓度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幼贝的附着和爬行行为均无明显的影响。在…  相似文献   

3.
不同降盐度方式对海湾扇贝幼贝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3种降盐度梯度研究海湾扇贝(Argopectenirradians)幼贝的耐盐极限及其组织学性状.幼贝壳长(3.7±0.2)cm,水温21~23℃.结果表明,盐度每天降1时,幼贝的耐盐性最强,其下限为8;盐度每天降3的耐盐性次之;变梯度降盐度(盐度19以上时每天降3,19以下每天降1),幼贝耐盐性最低.盐度胁迫下幼贝的鳃和肝脏受损伤最严重.对虾与扇贝混养池塘的适宜盐度应在10以上,降盐驯化的日变化不宜超过3,最好为1.  相似文献   

4.
光合细菌(PSB)饲喂海湾扇贝幼体的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光合细菌(PSB)是一种以光为能源,以二氧化碳或有机物质为碳源而营养繁殖的微生物,广泛分布于海洋、河流、土壤及污泥表层。光合细菌具有净化水质的能力,其菌体含有丰富的蛋白质、V_(B12)、叶酸、生长素等生物促生长因子,是鱼、虾、贝幼体的良好饲料。国内外水产界对它极其重视,在水产养殖方面,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但是将其用于海湾扇贝育苗,尚未见报导。此次,我们试以光合细菌为饲料,对海湾扇贝幼体的生长发育和稚贝附着率进行了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对虾育苗室培育海湾扇贝苗高产技术和亲贝暂养、幼体培育、虾池中间育成等有关技术环节,并提出海湾扇贝人工育苗高产稳产的主要技术是:种贝暂养饵料品种要多样化;要保证幼体生活环境的稳定性,老化和原生动物污染严重的单胞藻不能投喂幼体,幼体培育过程氯霉素和青霉素混合使用;虾池中间育成稚贝时,暂养网箱网目大小要适度。  相似文献   

6.
唐黎  王吉桥  许重  程骏驰 《水产科学》2007,26(5):275-277
测定了刺参耳状幼体、樽形幼体、五触手幼体、稚参、3种规格幼参和成参[体质量分别为(82.349±1.532)g、(147.639±2.031)g和(179.866±1.609)g]消化道中蛋白酶、淀粉酶、褐藻酸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试验结果表明,耳状幼体至樽形幼体蛋白酶活力下降,之后,快速上升。稚参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幼体。相反,从耳状幼体至稚参,淀粉酶的活力逐渐升高,至稚参达最大值。幼体期褐藻酸酶逐渐上升,至五触手幼体达峰值,然后下降,稚参降至最小值。幼体纤维素酶活性一直很低,变化不大,但稚参的纤维素酶活性增强。幼参和成参的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随着个体发育而逐渐上升,而褐藻酸酶的活性却随着个体的生长而缓慢下降,稚参达最小值。成体的纤维素酶活性低而稳。4种消化酶中,蛋白酶活力最高,纤维素酶最低。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以降低种贝培育过程的能源消耗、简化生产管理操作为目的,利用长海县水产育苗场鲍鱼车间稚鲍越冬设备,应用水净化机进行种贝和幼体培育的情况和作用。为了达到当年育苗当年底收获的目的,进行人工促熟(23℃)培育,本项目在对海湾扇贝、栉孔扇贝幼体培育的试验研究过程中,使加温海水用量降低了80%左右,同时,使育苗管理操作也得以简化,提高了育苗机械化生产水平,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采用一种路基围隔,模拟池塘参贝混养生态养殖模式,对海湾扇贝在参贝混养系统中的生态作用进行了研究。内容包括混养海湾扇贝对水质指标、浮游生物、底栖硅藻、养殖生物的影响,以及混养海湾扇贝在不同条件下的生物沉积作用。试验研究如下:  相似文献   

9.
杂交栉孔扇贝试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伟  唐玉卿 《水产科学》2003,22(2):37-37
杂交栉孔扇贝(又称蓬莱红)是青岛海洋大学与山东省蓬莱市长飞海珍品育苗有限公司用国外栉孔扇贝与山东当地栉孔扇贝杂交培育的新品种。该品种具有生长快、耐高温、成活率高等特点。大连晟鑫海产有限公司2001年7月末引进壳高约0 6cm的杂交栉孔扇贝幼贝60万枚,通过采取暂养  相似文献   

10.
波纹巴非蛤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镇熔 《福建水产》2011,33(1):59-62
本试验参照波纹巴非蛤在自然海区中的生长繁殖以及幼体发育习性,开展土池生态育苗.在室内水泥池进行催产和浮游期以及附着后稚贝的培育.在稚贝生长至壳长1.Omm的幼贝后,移人准备好的土池中培育,解决了稚贝在水泥池中培育遇到的饵料和环境条件制约瓶颈.通过3年的摸索,在2010年度,培育出平均壳长9.70毫米,平均体重0.117...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研究了密闭和开放条件下,温度等因子对于露虾夷扇贝幼贝成活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密闭条件下,低温可提高干露幼贝成活率,20℃组5小时内成活率高于90%,两低温组成活率15小时时高于或接近90%,5小时与15小时可作为不同温度条件运输幼贝的时间上限。开放干露时在气温相似情况下,室内组2小时成活率100%,4小时之前成活率高于90%,此后成活率迅速下降,至12小时全部死亡;室外组1小时成活率100%,2小时成活率低于80%,6小时全部死亡。在气温25-26℃条件下,室内干露时间不应超过4小时,海上分苗操作时干露时间控制在1小时以内。本研究结果对虾夷扇贝幼贝运输方式及分苗操作方法的确定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光合细菌在对虾、扇贝人工育苗中应用研究通过鉴定光合细菌在对虾、扇贝人工育苗中应用研究,是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1989年承担山东省科委下达的科研项目,课题组经过3年的努力,圆满完成了研究内容和技术指标。并通过山东省科委委托山东省水产局主持的技术鉴定。该课题通过研究和生产试验表明:光合细菌在扇贝育苗中作为单胞藻的添加饵料,在亲贝育肥和幼体  相似文献   

13.
1988年春我们在海湾扇贝亲贝暂养促熟、幼体培育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600m~3水体出商品苗3.208亿粒,每立方水体出商品苗53.46万粒。一、亲贝暂养1988年3月20日,我们从威海购进海湾扇贝亲贝4万只,从文登购进2万只,本场选留亲贝5万只入室内暂养促熟。为  相似文献   

14.
用分离于中国对虾(P orientalis)的鳗弧菌Ⅱ型(V anguillarumⅡ)和养殖海湾扇贝(Ar gopectenirradians)的黑美人弧菌(V nigripulchritudo),分别感染健康的海湾扇贝幼体,均获得与原发病相同症状。证实不同种弧菌可引发海湾扇贝D型幼体爆发面盘解体流行病。  相似文献   

15.
研究壳高2.7cm的海湾扇贝幼贝在不同时间分苗进入养成笼至收获时个体生长及死亡的差异,从而提出在青岛沿海幼贝进入养成笼的最佳时间是8上旬-9月上旬。研究结果还表明,海湾扇贝产卵后的大批死亡与水温高有关。  相似文献   

16.
长耳珠母贝人工育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解剖方法取得长耳珠母贝的成熟卵子和精子,在氨海水中诱导受精。在—定范围内,提高氨海水浓度可使受精率提高(达65%),但正常发育率和孵化率有所下降;氨海水浓度以取0.14%为宜。用金藻或合浦珠母贝的精液(或两者混合)作为长耳珠母贝幼体前10天的饵料(10天后投喂扁藻),能使育成率提高(达17.4%),酵母不宜作为长耳珠母贝幼体的饵料。  相似文献   

17.
在扇贝养殖中,其代谢产物及含氮有机物的分解产物氨是导致贝异常及死亡的原因之一,用LC_(50)表示半致死浓度。长内(1979)及中川(1984,1985)报道过氨对扇贝的24小时及48小时的半致死浓度。但据田所等(1985)研究,动物的半致死浓度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相似文献   

18.
锌、铜、铅、镉金属离子对海湾扇贝稚贝的急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本文通过锌、铜、铅、镉4种金属离子对海湾扇贝稚贝的急性毒性试验,分别得出了4种金属离子对海湾扇贝稚贝的18h半致死浓度及安全浓度。依次是:1.4413,0.0766,1.7999,1.3948mg/L和0.2313,0.0055,0.2274,0.0587mg/L。  相似文献   

19.
锌,铜,铜,镉金属离子对海湾扇贝稚贝的急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锌、铜、铅、镉4种金属离子对海湾扇贝稚贝的急性毒性试验,分别得出了4种金属离子对海湾扇贝稚贝的48h半致死浓度及安全浓度,依次是:1.4413,0.0766,1.7999,1.3948mg/L和0.2313,0.0055,0.2274,0.0587mg/L.  相似文献   

20.
闭壳肌重是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选择育种的目标性状,由于其不易直观测量,使得形态性状对闭壳肌重的影响程度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切入点。本文以三个海湾扇贝群体稚贝、幼贝、成贝为试验材料,采用通径分析方法研究了三个群体各可量性状对闭壳肌重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在三个海湾扇贝群体中各形态性状对闭壳肌重的决定效应存在显著差异。加拿大群体和山东群体各性状相关性水平均为极显著(P0.01),壳宽对闭壳肌重的直接效应均最大,其次分别是软体部重和壳高;大连群体各性状相关性未全部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软体部重对闭壳肌重的直接效应最大,其次是壳宽。经多元回归分析并逐步剔除对闭壳肌重直接效应不显著的性状,分别确立了海湾扇贝加拿大群体(Y=-2.616+0.580SL+0.084SW)、大连群体(Y=0.659+0.103TW)与山东群体(Y=0.286+0.068SW)的最优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