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往事如烟,时间过得真快。仔细想想,我已经和伍宜孙博士八年没有联系了。2003年,时年93岁高龄的伍宜孙博士仍对盆景艺术恋恋不舍。这是因为,盆景给他带来了无限乐趣,也给他带来了健康长寿。早在36年前,倡导岭南盆景艺术风格的伍宜孙博士出版了《文农盆景》一书。1994年他获得  相似文献   

2.
《中国花卉盆景》2005,(8):40-41
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的美国国家树木园,有一座收藏盆景艺术珍品的园中国,这就是著名的美国国家盆景博物馆。盆景博物馆又包括日本园、中国国和美国园三个部分,风格各异,分别用以陈列这三个国家的盆景作品。日本园中陈列的作品,系1976年美国独立200周年时日本盆栽协会赠送的53件树木盆景。这些盆景以松柏类为主,其中最珍贵的是一件350年的五针松和另一件来自日本皇室的180年的赤松。1986年,香港永隆银行伍宜孙先生赠送了31件树木盆景给美国国家盆景博物馆,树龄从15年至200年不等,以杂木类为主。后来伍宜孙先生又出资在盆景博物馆内建造了中国园——文农学圃。近些年来,中一国园又陆续增加了一些收藏。笔者数年前在美国中大西洋盆景大会示范表演的作品三角枫水旱盆景,也陈放在中国园中。  相似文献   

3.
光阴荏苒,伍宜孙先生所著《文农盆景》一书自1969年问世,历经26个寒暑,其间一再出版,影响之远,遍及海内外,功绩之大,永载盆景史册。其功之一,系对祖国“盆景”名称毫不动摇地坚持始终;其功之二,系对盆景艺术师法自然的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4.
受中国古代诗词、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的影响,中国盆景艺术讲究对意境美的追求。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发扬的好传统。但在这种追求中,不少作品热衷于对古老苍劲、虬枝盘曲氛围的营造,喜欢刻意表达一种历史的沧桑感。这种趋势发展过了头,就会误入歧途。这恐怕也是目前清新自然之作不多见的原因之一。翻开《中国花卉盆景》1997年第8期封三,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心中涌起一种期待已久的喜悦。带来这喜悦的,便是伍宜孙大师的3幅作品:一  相似文献   

5.
这是曾经连获三届香港市政局举办的花卉盆栽比赛冠军的伍宜孙先生,在其所编著的盆景艺术著作《文农盆景》中的自况。诗词表达了在事业和艺术上均有成就的一位长者的情怀。伍宜孙先生为广东省顺德县人士,早年即已担任香港永隆银行董事长。他在繁忙的金融事业发展之余暇,特爱栽培花卉,研究盆景艺  相似文献   

6.
在盆景里边放上一对鸭子,点缀点缀树石,饱和一下盆面,这恐怕不会引起我的兴趣。可事实并非均是如此。伍宜孙先生题为《野趣堤边树,春晴鸭逐波》(见贵刊1988·4插三)的作品里,用了六只鸭子;还有景名为《春江水暖》(选刊浙江科技出版社《盆景艺术与欣赏》一书,以下简称《春》)的一件盆景作品,竟用了十二只,悍然突破传统界定的数量与范围,亮出一个崭新的视野,怎能不引起人们的一点兴  相似文献   

7.
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的《苏本—谈盆景艺术》,图文并茂,较好地回答了盆景创作中的方向、方法和若干疑难问题。书中还收入了海内外盆景名家风格各异的作品130余幅,为盆景爱好者提供了学习的范例。本书出版后不到两年,已再版扩大发行。这在同类书籍中是不多见的。  相似文献   

8.
人(动)物盆景是在树石盆景发展的过程中分化并自成一体的。但目前人们对它的看法,尚不尽一致。根本问题是对所谓“配件”在盆景中的地位和作用,各有各见,贬褒不一。其实,人(动)物工艺制品和树石在盆景中是相互依赖,互为作用的。人(动)物工艺制品可以为树石盆景中的树石“点缀”,增光添色;而树石也应该在人(动)物盆景中作为“陪衬物”,为人(动)物工艺制品生发活力和野趣。《中国花卉盆景》(以下引用时略)1988年第四期发表的《伍宜孙先生盆景艺术》专页中,有一种题为《野趣堤边树,春晴鸭逐波》的佳  相似文献   

9.
盆景艺术家赵庆泉近年来的作品,在国内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他从中国古代山水画和自然界中吸取营养,在继承中创新,作品题材广,布局巧,画面美,意境深。创作师法自然,顺乎自然之理,巧夺自然之功,在平凡中蕴藏奇美。一、民族风格和时代特征融为一体:纵观近年来赵庆泉在各种刊物上发表的作品照图,构成了妙造自然,生气远出的画面。过目即给人以绘画般的艺术美感,品味起来具有诗歌般深远的意境。诗情与画意集于一身。更为可贵的是使盆景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满足了时代  相似文献   

10.
《中国花卉盆景》2009,(10):47-47
作者简介 蔡加强,1963年11月生,福建永春华桥中学高级教师,系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花卉协会盆景分会会员。痴迷盆景近20年,刻苦钻研,努力实践,在盆景艺术上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后得名师苏本一先生、康日照先生的热心指导,盆景艺术得以升华。已有多件作品发表及参加全国展览,并多次获奖。作品不掬形式,构思生动巧妙,技法细腻,崇尚自然野趣,又不乏浓厚的时代气息。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名誉会长苏本一赞其盆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  相似文献   

11.
中国盆景,作为一种民族文化。虽然,已经具有数千年的历史。但是,至今仍然是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尤其是中国的山水画以及立体的山水盆景,大都从作品中表现出自然界独特的意境美。山水盆景更重要的是通过借景抒情,来引起观赏者心灵上无限的幽思与遐想。山水盆景作品必须具备绘画艺术  相似文献   

12.
1988年世界盆栽和盆景年会在魁北克蒙特娄植物园举行。展出的中国盆景清幽典雅、古色古香,真是“寸景万山,卷大千于一盆;骚人雅士,揽山林于一堂”,其盛况可谓空前。这次大会选择于蒙特娄举行的原因是该市闻名世界的植物园自1976年起即开始盆栽和盆景的蒐集。至1980年曾先后获得日本和中国大陆的大力赞助,更于1984年获香港伍宜孙先生所捐赠价值一百万元加币的盆景,使该园锦上添花,成为目前世界上亚洲以外地区拥有盆栽和盆景最多的园地。  相似文献   

13.
在我的印象中,国内出版的盆景专著,专门撰写树石盆景创作的并不很多,除香港《伍宜孙盆景集》将树石盆景纳入"附石盆栽"一章论述较详细之外,内地第一位提出"论树石盆景"者恐怕是武汉的贺淦荪教授了。而今天我又欣喜地看到林鸿鑫先生寄来的《树石盆景的创作与欣赏》书稿真是喜出望外。应该说,关于以树石盆景创作为中心内容的专著也许这是国内第一本。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林先生与我有多次交往。最初,只知他为人诚恳,教学有方,曾先后担任国内多所大、中院校兼职教授,并受聘于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兼职教授。再后来,又知道他不仅精于盆景艺术,还擅于设计施工各种园林景观,在香港花展期间,经他设计施工的展区由于风格独特,受到各国宾客的好评,被授予"特别贡献奖"。林先生的才艺不仅在浙江红欣园林艺术公司经营、投资苗木基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也在深圳市东湖公园盆景世界中获得了"精品示范园"和"绿色传播者"的光荣称号。  相似文献   

14.
江西省首届花博会于2002年9月28日至10月13日在南昌举办,展示出近20年来革命老区在自然生态环境的优化、花卉产业的发展、文化艺术的普及、城市园林绿化等方面所取得的可喜成就。展地共分室外园林人文景观和室内花卉、盆景、根艺、赏石、科技等两大展区。为了给首届花博会增添光彩和展示江西盆景艺术发展水平,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江西籍会员,积极参与了这一活动,参展人数与作品均居省级历届展会之首。作品亮丽多彩,风格各异,品位较高,表现出赣鄱大地的盆景艺术特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多数作品均以园培树材和中、小型为主,表达出协会会员在新时代的创作理念和对中国盆景艺术发展方向的正确认识、以实实在在的范典,表达出他们对“老、大、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在《中国花卉盆景》和《花木盆景》中,不时有一些有关“文人树”的文章和所谓“文人树盆景”作品出现。应该说是中国盆景艺术创新中出现的大喜事,或者说是中国盆景文化自然进化的必然。  相似文献   

16.
周永友,浙江省上虞市人,1943年出生,1964年入伍,大专文化程度,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政委,业余热爱盆景艺术,重视盆景艺术发展,20余年来培育、创作各类盆景近百盆。其作品在河北省盆景精品展览评比中多次获奖,在第二届全国盆景博览会获得佳  相似文献   

17.
中国盆景艺术拖着为艺术而艺术的沉重翅膀,缓慢地走过了它1300余个春秋的艰难历程。千余年来,盆景作品是高雅的不能交换的艺术品已成为一种固有观念。其影响根深蒂固。至今仍有人认为盆景成为商品后便会失去其艺术的光彩与伟大的形象。有些艺术家甚至认为自已的作品被称为商品后会降低自己清高的品格和身份。这种狭隘的旧观念无异于作茧自缚,使得一直禁锢在封闭小圈子里的盆景艺术解放40年来仍然被紧锁手脚,难以腾飞。  相似文献   

18.
观《中国花卉盆景》89年6期封面《绿色皇后》,认为其艺术构思喧宾夺主,整个画面构图失调,过分突出了虫,而贬低了花。其命题更为不妥,让人弄不明白这究竟是花卉摄影还是昆虫摄影。笔者认为,花卉摄影作品中唱主角的应是花卉,  相似文献   

19.
拜读了冯蜂鸣先生撰写的《宁静清新、幽雅温馨——赏盆景作品一幅》(见1995年2期)后,总觉得不是滋味。冯先生首先肯定“这是一件典型的组合盆景作品”,这足以证明冯先生对中华民族的特殊艺术——中国盆景,应有的主观审美力,还不完备。因为冯先生还不够了解中国特有的文人写意性的组合盆景具有多方面严格要求,并非可以随便凑合,它应该是“神州大地瑰丽风光移情化了的艺术再现”。然而作品首先显示出来的是用盆不当,盆边太宽,如  相似文献   

20.
张远信     
张远信,1944年生于成都,从60年代初入杜甫草堂博物馆从事盆景艺术事业,拜师李忠玉、甘如才。1963年起,系统地学习钻研植物学、植物保护学等专业知识后,为盆景制作技艺的提高奠定了基础。文革风起,百花凋零,他在逆境中仍奋发图强,独居斗室,潜心攻读园艺学等大专课程,并结合艺术实践,创造盆景作品千余件,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与此同时,千方百计保护古桩,使杜甫草堂成为川西盆景的重要生产基地,并冒着极大风险组织盆景展览,交流盆景技艺,为振兴川派盆景艺术作出了贡献。他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