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玉米直在暗棕壤灼土中分解期间(1-192h0胡敏酸(HA),富里酸(FA)数量与特性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玉米秸秆分解期间,HA的绝对数量增加,FA的绝对数量先增加后下降,可提取腐殖质中HA的比例(PQ)逐渐增加,说明最初FA的形成速度大于HA,随培养时间延长,FA转化为HA;新形成HA,FA的色调系数(△logK)和活化度较高,而相对色度(RF)较低,说明新形式HA,FA的氧化程度和芳香性较低,脂族性较高,分子结构较简单;随培养时间延长,HA,FA的△logK和活化度下降而RF增加,表明HA,FA的氧化程度和芳香性增强,脂族性降低,分子结构复杂化。  相似文献   

2.
玉米秸秆与木本泥炭施加到土壤中不仅能稳定土壤有机碳库,保持土壤养分,还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但玉米秸秆与木本泥炭性质不同,其对土壤改良的效果不同。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还田量在12 000 kg/hm2条件下,玉米秸秆与木本泥炭对黑土的改良效果,共设置3个处理,分别为不施加任何有机物料的对照组(ck),0~20 cm土层混施木本泥炭组(D)、0~20 cm土层混施秸秆组(CS)。结果表明:土壤施用木本泥炭与秸秆改善了土壤紧实度,提高了土壤有机质、速效养分含量,增加了腐殖质各组分的含碳量,使土壤腐殖化程度增加,胡敏酸(HA)分子趋于简单化;施加秸秆能显著提高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碳活性组分的含量,HA分子结构更简单;土壤施用木本泥炭能显著增加玉米产量,土壤腐殖化程度更高。以上结果表明,黑土施用木本泥炭和玉米秸秆对玉米产量、土壤腐殖化程度影响不同,结合田间实际情况,木本泥炭对增加玉米产量及提高土壤腐殖化程度效果显著,但玉米秸秆可以显著提高土壤水溶性有机碳活性组分含量,使HA分子结构更简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有机物料对黄壤主要理化性质及外源铜有效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动态培养法研究4种有机物料对黄壤主要理化性质及外源铜有效性的影响。[结果]猪粪和玉米秸秆处理使黄壤pH值升高,但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这种影响减弱。泥炭和风化煤处理对土壤pH值影响不大。各有机物料的加入均使土壤活性铁和络合铁含量显著增高,且玉米秸秆和猪粪处理对土壤活性铁含量的影响更为突出;各有机物料的加入对活性铝和络合铝的影响不显著,但风化煤处理与泥炭和猪粪处理间的活性铝含量变化存在显著差异。有机物料的加入降低了土壤中外源铜的有效性,并随时间的增长降低得更明显,且泥炭和风化煤的影响强于猪粪和玉米秸秆。[结论]该试验为有机物料对土壤铜含量影响机制的研究作出一定补充。  相似文献   

4.
土壤有机培肥对棕壤胡敏酸光学特性及活化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通过田间和模拟试验研究了棕壤施用有机肥料对土壤胡敏酸(HA)光学性质和活化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有机培肥(ISFOM)使棕壤HA的色调系数(Δlogk)和活化度升高,相对色度(RF)下降,说明HA的分子结构简单化和脂族化。ISFOM对大粒级(50~250μm)中HA的影响较大。本文还提出了HA活化度的概念及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5.
添加玉米秸秆对黑土团聚体胡敏酸数量和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法研究了培养条件下添加玉米秸秆对黑土及其大团聚体(2 000μm和2 000~250μm)、微团聚体(250~53μm)和粉粒+黏粒组分(53μm)中胡敏酸(HA)数量和结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玉米秸秆增加黑土及其各级团聚体HA数量,且2 000~250μm大团聚体中HA含量最多;大团聚体HA的氧化度和芳香-C提高;250~53μm微团聚体与53μm粉粒+黏粒HA的氧化度和芳香-C降低;黑土及其各级团聚体HA分子缩合度下降,脂族链烃-C增加,脂族链烃-C/羧基-C和脂族链烃-C/芳香-C值均较对照增加,脂族性得到提高。不同粒级团聚体之间相比,大团聚体中HA分子结构是以高的缩合度、氧化度、脂族链烃-C、芳香-C含量为特征;53μm粉粒+黏粒中HA分子结构是以最低的脂族链烃-C、芳香-C、羧基-C和最高的多聚糖-C为特征。添加玉米秸秆增加了土壤HA数量,降低了HA分子结构的缩合度和氧化度,脂族性提高,使土壤HA分子结构"年轻化",活性增强,对于土壤固碳、提高土壤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采用红外光谱法对不同来源腐殖质各组分的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猪粪-HA与沼渣-HA、玉米秸秆-HA相比,含有较多的脂肪族类物质、芳香族不饱和物质;玉米秸秆-FA与沼渣-FA相比,含有较多的羧基及碳水化合物;沼渣-HM与玉米秸秆-HM、猪粪-HM相比,含有较多的脂族烃类、芳香化合物、羧基、碳水化合物等。  相似文献   

7.
不同来源胡敏酸的结构表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研究了土壤、泥炭和猪粪胡敏酸(HA)的分子量、元素组成、宫能团含量、红外光谱、差热分析、电子能谱、~1H—NMR和~(13)C—NMR波谱等。结果表明,土壤HA的分子量、氧化程度、缩合度和芳香度均较高。泥炭HA的分子量小,氧化程度低,但其缩合度和芳香度比土壤HA还高。猪粪HA具有典型“年轻”胡敏酸的特点,共分子量、氧化程度,缩合度和芳香度均最低。研究结果还表明,3种HA的脂族结构均>50%,特别是猪粪HA达85.3%;而芳香度均<43%,猪粪HA只有12.7%。因此认为所研究HA的脂族性似乎比其芳香性更为重要并不过分。  相似文献   

8.
曲周试验区土壤腐殖质累积及其特性研究(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周试验区位于河北省南部,经过长期治理,盐渍上得到了改造,并建立起不同改良时间的三代试验区(一代22年,二代17年,三代13年)。对不同熟化程度的土壤的腐殖质积累与特性进行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利用砂滤管法,对试区土壤培肥中,几种主要的有机归还物进行分解测定,研究各种有机物料的腐殖化系数,结果表明:供试有机物料的腐殖化系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是:玉米根>麦根>厩肥>玉米秸>麦秸>紫花首着。分别达到050180·5009,0.3686’0314603004,01985。根据试区有机物料的归还权重比例,试区归还有机物料平均腐殖化系数为:0.4。…  相似文献   

9.
通过365 d田间原位模拟试验,以典型黑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壤腐殖质化学分组以及固态13C-核磁共振技术研究了全量(12 t/hm2)玉米秸秆还田至0~15 cm土层以模拟秸秆浅旋还田(SI15)、0~35 cm土层以模拟秸秆深混还田(SI35)、玉米秸秆覆盖(SM)、全量玉米秸秆制备的生物炭(BC4)以及与全量玉米秸秆相等碳量的生物炭施入量还田(BC12)至0~15 cm土层处理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腐殖物质形成以及土壤有机质的化学结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SI15与BC12处理分别显著提高土壤总有机碳(SOC)含量21.83%和20.34%,对SOC数量提升作用最大,其次为BC4处理。于活性有机碳而言,SI15、BC4和BC12均显著提高土壤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对于相对稳定的土壤腐殖物质而言,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均显著增加胡敏素(HM)和胡敏酸(HA)含量(SI35处理HA除外),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之间相比,SI15、BC4和BC12处理对提高HM的作用最大。玉米秸秆及其制备的生物炭还田对土壤有机质(SOM)的化学结构特征影响不同,SM、SI15和SI...  相似文献   

10.
玉米秸秆对土壤微生物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以黑钙土为供试土壤,初步研究了玉米秸秆对黑钙土微生物数量及种群丰富度、种群更替的影响。180d的培养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秸秆对土壤微生物的数量、活性具有促进作用。其中,玉米秸秆对土壤真菌数量的影响大于对细菌数量的影响,细菌与真菌的数量比(B/F)由1.42降低到1.25。微生物种群丰富度下降,具有使土壤微生物区系由细菌型向真菌型转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