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验选用6月龄贵州本地黄牛与杂交肉牛(安本杂牛、西本杂牛、利本杂牛、秦本杂牛)35头进行饲养观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贵州本地黄牛与贵州杂交肉牛在体增重上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各杂交品种间体增重差异不显著(P0.05)。安本杂交牛价肉比低于西本杂交牛、利本杂交牛、秦本杂交牛、贵州牛,具有极显著的差异性(P0.01)。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和牛、安格斯牛对蒙古牛的改良效果,试验选择14~16月龄、体重相近的健康蒙古牛、和蒙F1代牛、安蒙F1代牛公牛各5头,在相同饲养条件下育肥,并进行屠宰分割,测定生产性能。结果表明:与蒙古牛相比,和蒙F1代牛、安蒙F1代牛增重、日增重、胴体重、净肉重、屠宰率、净肉率、胴体高档肉重、胴体高档肉产率均极显著提高(P0.01);安蒙F1代牛增重、日增重、胴体重、净肉重、屠宰率、净肉率均高于和蒙F1代牛。说明利用安格斯牛、和牛杂交改良蒙古牛,安蒙F1代牛杂交改良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适合贵州肉牛产业发展的杂交模式,本研究以关岭牛为对照组,西本杂、利西本、安西本为试验组进行了育肥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利西本的增重最高,依次为安西本、西本杂、关岭牛。利西本和安西本2种三元杂交牛的增重差异不显著(P0.05),但都显著高于西本杂(P0.05),极显著高于关岭牛(P0.01);西本杂则显著高于关岭牛(P0.05)。利西本和安西本2组三元杂交牛的胴体重、净肉重、眼肌面积显著高于西本杂二元杂交牛(P0.05),极显著高于关岭牛(P0.01),但屠宰率、净肉率以及肉骨比数值略高于西本杂二元杂交牛和关岭牛,差异均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荷斯坦奶公犊作为肉用在后期的育肥效果、屠宰性能及经济效益,试验选择90头11月龄、24头14月龄、20头16~17月龄和48头19月龄的荷斯坦奶公犊分组育肥,测定日增重、饲料消耗量和经济效益。育肥结束后,选择均重366.67、422.50 kg和515.83 kg的牛,每组各6头进行屠宰,测定屠宰率和净肉率等指标。结果表明:16~17月龄试验牛日增重最高,为1.84 kg/d,与11、14月龄和19月龄牛相比,每头牛日增重分别提高了0.49(P<0.05)、0.24 kg/d(P>0.05)和1.00 kg/d(P<0.01),19月龄牛日增重开始下降。随着育肥时间的延长和体重的增加,屠宰率和净肉率呈增高趋势,515.83 kg与422.50 kg、366.67 kg牛相比,屠宰率分别提高了2.59和3.32个百分点(P<0.05),净肉率分别提高了2.03(P>0.05)和2.81(P<0.05)个百分点。16~17月龄牛育肥的经济效益最高,日盈利10.18元/头,与11、14月龄和19月龄的牛相比,日均利润提高了4.10、1.71元和16.43元。在19月龄时出现亏损状态,说明荷斯坦奶公犊饲喂到18~19月龄,体重达到510 kg左右适于出栏。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以贵州半细毛羊为母本、专用肉羊为父本生产肉用羊的可行性,课题组在威宁县雪山镇开展萨福克羊与贵州半细毛羊杂交后代羊育肥试验。结果表明:杂交羊6月龄、9月龄体重极显著高于贵州半细毛羊(P0.01),分别高8.56kg、14.57kg;6~9月龄杂交羊日增重极显著高于贵州半细毛羊。宰前重、胴体重分别高10.86kg、4.55kg,差异极显著(P0.01);净肉重高3.36kg,差异显著(P0.05);屠宰率和净肉率分别低0.90和0.65百分点,但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藏绵羊的生产性能,利用白萨福克羊与藏绵羊进行杂交,测定了白-藏F1代羊和藏绵羊的各年龄段的体重体尺指标、屠宰性能、产肉性能及肉质指标等。结果表明:白-藏F1代公、母羊的初生重、6月龄体重、12月龄体重和日增重均有极显著提高(P<0. 01),6~12月龄日增重相对0~6月龄日增重有所下降;初生重、6月龄体重和0~6月龄日增重极显著高于藏绵羊(P<0. 01); 6月龄时体高、体长、胸围、管围都有所增加(P>0. 05),胸围增大最明显(P<0. 01); 12月龄体高、体长、胸围和管围均比母本藏绵羊有显著增加(P<0. 01)。白-藏F1代羊与藏绵羊相比,胴体重提高12. 36%,净肉重提高13. 28%,净肉率提高6. 02%,屠宰率提高7. 50%,差异均显著(P<0. 05); GR值高于藏绵羊,差异极显著(P<0. 01)。  相似文献   

7.
安格斯牛杂交改良务川黑牛效果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探索安格斯牛改良务川黑牛的杂交效果.[方法]采用直肠输精法,用安格斯牛的细管冻精杂交改良务川黑牛.[结果]表明:安务杂一代F1初生重比务川黑牛高,公母分别比务川黑牛增加4.3 kg、4.7 kg,差异极显著(P<0.01).在农村饲养管理条件下,安务杂一代F1牛6月龄、12月龄、18月龄的体重都高于同龄务川黑牛.从初生到6月龄、6~12月龄、12~18月龄各年龄段F1公母牛日增重都高于同年龄的务川黑牛的日增重,经T检验,差异均极显著(P<0.01).从体尺变化看安务杂一代F1牛各阶段主要体尺相对增长较快,如体高,初生后随月龄的增大而增高.到12月龄后,其体高与同龄务川黑牛相差不大,但与产肉性能有关的体长、胸围、髂宽等项体尺均比务川黑牛增长幅度大.对18月龄安务杂一代F1牛和务川黑牛公牛进行90 d的肥育实验,随机抽5头行进屠宰测定,其屠宰率,净肉率分别为55.75%、45.19%,比务川黑牛的56.11%、46.51%分别提高了2.68和2.21个百分点.[结论]用安格斯牛杂交改良务川黑牛,其后代的体尺、体重和产肉性能、适应能力、役用等方面都得到了改善和提高,并使杂交牛体型逐步向肉役兼用型转化,改良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重庆秀山鸡放牧饲养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及其与肉用型青脚麻鸡的差异,试验选择1日龄秀山鸡和青脚麻鸡各200只(公母各半),60日龄采用林下放牧方式进行饲养。150日龄时每组随机选取40只鸡(公母各半)进行屠宰,取肉样,测定其生长、屠宰、肉质等指标,并通过各组总增重、饲料采食量和死亡率等分析其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青脚麻鸡的生长速度较快,且60,90,120日龄各阶段体重极显著高于秀山鸡(P0.01),150日龄体重显著高于秀山鸡(P0.05);青脚麻鸡在整个试验期的平均日增重和总增重显著高于秀山鸡(P0.05),但死亡数和死亡率青脚麻鸡高于秀山鸡;秀山鸡公鸡活重极显著低于青脚麻鸡公鸡(P0.01),母鸡活重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和胸肌率在群体间和性别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但青脚麻鸡略高于秀山鸡;秀山鸡胸肌肌苷酸含量极显著高于青脚麻鸡(P0.01);青脚麻鸡公鸡胸肌肌内脂肪含量极显著高于秀山鸡(P0.01),母鸡显著高于秀山鸡(P0.05)。说明通过2品种的综合经济效益分析,养殖秀山鸡的经济效益明显高于青脚麻鸡。  相似文献   

9.
通过采用犏牛、牦牛犊牛培育技术结合设施化养殖技术,研究不同的饲养方式对犏牛、牦牛生长发育、增重效果及屠宰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犊牛培育技术,6月龄犏牛公犊牛和牦牛公犊牛的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体重也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采用设施化养殖技术,犏牛设施组的总增重及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牦牛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牦牛设施组、犏牛对照组和犏牛设施组的总增重及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牦牛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犏牛设施组胴体重及净肉重分别为138.27±3.17kg和113.29±2.87kg,屠宰率和净肉率分别为58.47%和47.91%,犏牛设施组屠宰率和净肉率显著高于犏牛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牦牛设施组胴体重及净肉重分别为99.09±2.35kg和79.83±1.91kg,屠宰率和净肉率分别为57.46%和46.29%,与牦牛对照组和犏牛对照组相比,牦牛设施组和犏牛设施组的屠宰率和净肉率显著高于牦牛对照组和犏牛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采用犏牛、牦牛犊牛培育技术结合设施化养殖技术,犏牛、牦牛的生长发育速度显著提高,总增重、日增重、屠宰率和净肉率显著高于传统放牧条件下的犏牛和牦牛。  相似文献   

10.
试验选用12月龄贵州本地黄牛与杂交肉牛(西本杂牛、奶西杂牛)30头进行饲养观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贵州本地黄牛与杂交肉牛在体增重上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各杂交品种间体增重差异不显著(P0.05)。西本杂交牛价肉比低于贵州牛,具有极显著的差异性(P0.01)。  相似文献   

11.
选择240只7日龄肉仔鸡按照体重相近原则随机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分别饲喂添加0%、0.01%、0.055%、0.1%、0.145% β-羟基-β-甲基丁酸(HMB)的试验日粮.采用三层笼养,试验期35 d.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水平HMB对肉仔鸡生产性能的总体影响不显著.7~21日龄时,与对照组相比,0.145% HMB组内仔鸡料重比降低6.06%(P>0.05);0.1%和O.145%HMB肥组肉仔鸡死亡率低于对照组水平.22~42日龄时,0.145%HMB组肉仔鸡采食量与对照组相比降低9.94%,各处理组体增重和料重比差异不显著(P>0.05);7~42日龄时.0.145%HMB组肉仔鸡采食量与对照组相比降低9.03%(P<0.05),各处理问体增重和料重比无显著差异,但0.145%HMB组肉鸡料重比最小.0.1%和0.145%HMB组肉仔鸡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和其他处理组.(2)肉仔鸡的屠宰性能包括屠宰率、半净膛、全净膛率、胸肌率、腿肌率和腹脂率在各处理问无显著差异(P>0.05),0.145%HMB组肉仔鸡腿肌率较对照组提高3.74%(P=0.075).可见,在7~42日龄内仔鸡日粮中添加适量的HMB可显著降低肉仔鸡采食量.而体增重和饲料效率无显著变化,并有促进肉仔鸡腿部肌肉生长发育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确定育肥效果较好的湘西黄牛杂交组合。[方法]随机选择3个湘西黄牛杂交组合(黑安格斯牛X湘西黄牛、西门达尔牛X湘西黄牛、德国黄牛X湘西黄牛)的F1代6月龄犊牛,每个组合10头,组成试验组;随机选择6月龄湘西黄牛犊牛10头,组成对照组,对比分析试验组和对照组犊牛6、12、18、24月龄时的体重、平均日增重以及24月龄屠宰时的净肉率、肉质和经济效益。[结果]试验组犊牛各阶段的体重、平均日增重、净肉率和经济效益均优于对照组( P<0.01),试验组内以西门达尔牛X湘西黄牛组合为佳( P<0.01),试验牛以12~18月龄增重较快( P<0.01);对照组犊牛肉质优于试验组( P<0.01)。[结论]西门达尔牛X湘西黄牛是湘西黄牛育肥较好的杂交组合,杂交牛18月龄后出栏为宜。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云岭牛选育的同时,为进一步了解云岭牛在不同地区的适应性和生产性能,加大云岭牛的杂交应用范围,进行中试与推广。[方法]云岭牛种公牛(或冻精)与普洱本地黄牛杂交,产生杂交F1代,进行生产性能、屠宰性能等测定和比较。[结果]云岭牛及杂交F1代在普洱地区的产犊率、成活率、繁殖成活率较高,分别在86.42%、98.28%和84.93%以上,与普洱本地黄牛接近(P0.05),适应性强。云岭牛初生重较普洱本地黄牛的16.92±4.57kg提高78.31%,而YL·Y(云岭牛×普洱本地黄牛)F1比普洱本地黄牛提高41.67%(P0.01);6、12、18、24和36月龄体重也呈同样的优势,差异显著(P0.01)。云岭牛6月龄断奶重较普洱本地黄牛提高71.29%(P0.01),较YL·Y F1体重高23.84%(P0.05);云岭牛36月龄体重较普洱本地黄牛提高91.20%(P0.01),与YL·Y F1的体重也有明显差距(P0.05)。云岭牛杂交后代的杂交优势率以18月龄最高(17.14%),12月龄次之,初生重和6月龄重较低,分别为7.06%、1.90%和1.96%。云岭牛、YL·Y F1宰前活重、胴体重、净肉重显著高于普洱本地黄牛(P0.01)。三者的屠宰率、净肉率、胴体产肉率、肉骨比、肉色、脂肪色等差异不显著(P0.05)。第12~13肋间眼肌面积以云岭牛最大,YL·Y F1次之,普洱本地黄牛最小,三者间差异较大(P0.05)。云岭牛眼肉的剪切力最低,为3.33±0.69kg.f,三者的牛肉剪切力值小于4.78kg.f,属于优质牛肉。并且,杂交优势率较高,与楚雄州、德宏州的推广应用都取得了很理想的效果。[结论]云岭牛及其杂交后代在云南南方地区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各生长阶段的体重明显高于当地黄牛,说明云岭牛优越的种用价值,值得在云南省,乃至我国南方省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性别对关岭牛产肉性能的影响,选择生长发育正常、健康无病、8~10月龄、体重135±13.8 kg的关岭牛公牛、阉牛、母牛各8头,按性别分为试验Ⅰ组(公牛)、试验Ⅱ组(阉牛)、试验Ⅲ组(母牛),3组试验牛的初始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饲养试验结束后,每组选3头牛屠宰测定。试验结果:在同一饲养管理条件下,试验Ⅰ组的体尺指标、宰前活重、屠宰率、净肉率、眼肌面积、高档肉块重最高,试验Ⅱ组次之,试验Ⅲ组最低;试验Ⅱ组的肉质指标最优,试验Ⅲ组次之,试验Ⅰ组最差。结果表明:后备牛阉割后进行育肥,可显著提高牛肉品质,同时可获得较高的增重速度。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测定了放养与笼养条件下126日龄太行鸡活重、平均日增重、屠体重、屠宰率、全净膛率、剪切力、肌苷酸、肌内脂肪、pH值及肌肉颜色、肌纤维密度等指标,分析了不同饲养方式对太行鸡产肉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放养太行鸡公母鸡活重、平均日增重稍低于笼养鸡(P0.05);屠体重、胸肌重、腿肌重显著低于笼养鸡(P0.05);而屠宰率、全净膛率无论公母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肉品质方面,除笼养太行鸡母鸡胸肌肌内脂肪含量、颜色黄度值明显高于放养母鸡外(P0.05),其它同性别之间肉质指标均无呈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6.
黄芪多糖对肉仔鸡生产性能和部分免疫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黄芪多糖对不同性别肉仔鸡不同阶段生产性能及部分免疫指标的影响。试验选用1200只1日龄AA肉仔鸡,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每个处理设12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鸡,公母各半,分笼饲养。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其他各处理组分别在对照组日粮的基础上添加黄芪多糖500、1000、2000、3000mg/kg。试验期为7周,分为试验前期(0~21日龄)和试验后期(22~49日龄)。结果表明:(1)试验前期,各添加黄芪多糖处理组公鸡饲料转化率无显著变化,但平均日增重降低,其中2000mg/kg组变化显著(P0.05);各处理组试验前期母鸡的饲料利用率显著提高(P0.05),平均日增重提高,其中1000mg/kg和2000mg/kg组变化显著(P0.05)。试验后期,除母鸡3000mg/kg组平均日增重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外(P0.05),其他各处理组公母鸡平均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均无显著变化。(2)试验前期,各处理组公母鸡胸腺指数均无显著差异,1000mg/kg组显著提高公母鸡新城疫抗体效价(P0.05);试验后期,公鸡1000mg/kg组胸腺指数、2000mg/kg组法氏囊指数和脾脏指数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而母鸡各处理组免疫器官指数、公母鸡新城疫抗体效价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7.
引进无角陶塞特、波德代、萨福克与张掖市本地饲养的小尾寒羊进行杂交改良,杂一代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和肉用特征。在相同的饲养条件下,与小尾寒羊比较,陶寒杂交Fl羔羊公母平均初生重比小尾寒羊提高20.5%,1月龄、3月龄和6月龄体重分别提高21.4%、14.4%和14.5%,初生至6月龄的平均日增重提高14.5%;6月龄平均体高增加13.3%,体长增加16.7%,胸围增加19.1%,管围增加10.7%;6月龄胴体重提高38.21%,净肉重提高47.09%。波寒杂交Fl羔羊公母平均初生重比小尾寒羊提高17.7%,1月龄、3月龄和6月龄体重分别提高19.1%、20.8%和16.0%,初生至6月龄的平均日增重提高16.0%;6月龄平均体高增加14.5%,体长增加16.1%,胸围增加17.8%,管围增加10.7%;6月龄胴体重提高47.07%,净肉重提高58.52%。萨寒杂交Fl公母平均初生重比小尾寒羊提高14.0%,1月龄、3月龄和6月龄体重分别提高12.8%、13.3%和14.4%,初生至6月龄的平均日增重提高14.4%;6月龄平均体高增加31.5%,体长增加17.6%,胸围增加19.2%,管围增加11.4%;6月龄胴体重提高45.36%,净肉重提高57.64%。  相似文献   

18.
为比较海南省两个地方品种鸡(儋州鸡、文昌鸡)的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特点,本试验选取1日龄文昌鸡和儋州鸡雏鸡各50只(公母各半),在相同的营养水平和管理条件下饲养,165日龄时,随机抽取儋州鸡和文昌鸡各20只(公母各半),分别测定其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结果表明:儋州鸡活体重、屠体重、全净膛重、胸肌率均显著低于文昌鸡(P0.05),屠宰率、全净膛率及腹脂率差异不显著(P0.05)。胸肌与腿肌pH_(45min)、pH_(24h)、滴水损失、剪切力、干物质和粗脂肪差异均不显著(P0.05),说明儋州鸡与文昌鸡相似,具有较好的肉质特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育肥模式对"平凉红牛"产肉性能的影响,探寻适宜于当地的"平凉红牛"分段式目标育肥模式。[方法]将"平凉红牛"公牛按不同初始体重和不同育肥阶段分为3组,即A组(360~630kg)、B组(315~585kg)、C组(270~540kg),测定不同组别试验牛的平均日增重、屠宰率、净肉率、优质高档肉块产量及比例等。[结果]育肥期平均日增重,3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以B组最高;屠宰率、净肉率,3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以A组最高;优质肉块总重、高档肉块总重占宰前活重的比例均以A组最高。[结论]综合考虑育肥期日增重、产肉性能、优质高档肉块比例、经济效益等因素,适宜于平凉当地的育肥模式为315~585kg。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索承德白鹅的潜在利用价值,试验选取健康的、日龄相近的成年承德白鹅40只(公母各半)以及50枚种鹅蛋,测定承德白鹅的蛋品质、体尺指标及屠宰性能,并对各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承德白鹅蛋的平均蛋重为126.62 g,蛋形指数为1.46,蛋壳颜色为74.17,哈夫单位为65.87;承德白鹅公母鹅胸宽、胸深、胫长、胫围、体斜长、龙骨长、骨盆宽、半潜水长、颈长等体尺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承德白鹅公母鹅活重、屠体重、全净膛重、半净膛重等屠宰指标差异极显著(P0.01),胸肌重差异显著(P0.05),腿肌重、腹脂重差异不显著(P0.05);承德白鹅的屠宰性能各指标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说明承德白鹅公母鹅体尺指标无明显差别,而屠宰性能存在显著差异,公鹅的产肉更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