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笔者最近受国家科委的选派,到日本国立信州大学纤维学部应用生物学学科委遗传病学研究室进修了一年(1990.3~1991.3),在日本学习期间,耳闻目睹了日本蚕桑科技最新的发展动态,为了使读者对日本近期的蚕桑科技发展有所了解,现将近况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2.
蚕桑科技文献在指导蚕桑生产以及教学科研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目前蚕桑科技以及与之相关的文献很多,现将主要文献(期刊)作一简介,以供广大蚕桑科技工作者借鉴引用。1.《国外农学——蚕业》1980年创刊。季刊。由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主办。刊载国外栽桑、养蚕、病虫害、蚕种、制  相似文献   

3.
笔者最近受国家科委的选派,到日本国立信州大学纤维学部应用生物学学科蚕遗传病学研究室进修了一年(1990、3~1991、3),在日学习期间,耳闻目睹了日本蚕桑科技最新的发展动态,为了使读者对日本近期的蚕桑科技发展有所了解,现将近况简介如下:目前,日本的蚕桑科技仍然是比较先进的.其蚕桑科研机构遍布全国,有8所国立大学开设有蚕桑专业,还有相当数量的研究机构分布在全国各地,这些大学及研究机构担负着日本蚕桑科技的研究课题,其主攻方  相似文献   

4.
农业部蚕桑学重点开放实验室于1993年正式批准成立.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29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20人.室主任由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十五大代表.中国蚕丝学会理事  相似文献   

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蚕桑科学研究所是1943年建立,隶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厅,所内现有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10人、助理研究员12人,拥有一批较为先进的科研辅助仪器设备,科研力量较为雄厚,研究方法和实验手段较为先进,已建立北方蚕区规模较大的桑种质资源遗传基因库和数量较为丰富的家蚕种质基因材料库,已培育适应新疆干旱蚕区的优质高产家蚕新品种3对,自然三倍体桑树新品种1个,优质高产高效人工三倍体桑树新品种1个,研制开发出了蚕桑保健医疗功效作用的特殊营养系列生物制品。  相似文献   

6.
正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成立于1960年,主要开展蚕桑、经济昆虫、茧丝绸资源多功能应用技术研究与培训,桑、蚕、蜂等种苗以及茧丝绸产品质量检测检验、技术服务与推广。下设:家蚕育种、桑树栽培、桑蚕病理、资源综合利用、经济昆虫、成果转化应用研究室和行政办公室。是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合肥综合试验站与安徽省蚕桑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研发中心建设依托单位。  相似文献   

7.
(一) 朱沱镇14个村,121个社,6275户,其中养蚕户4300户,占全镇总户数的69%,农业人口21426人,总耕地19714亩,其中土4113亩,占20.9%,人平耕地0.92亩。现有桑树151万株,其中投产桑120万株,人平有桑71株,户平有桑241株,亩平有桑77株。今年发种6867张,占全区发种量的38%,占全县发  相似文献   

8.
2002年3月,阆中市被省政府列入“四川省第一批优质蚕桑基地县(市)”。全市现有桑园8万亩,桑树总量突破1亿株,去年养蚕7万张,总产茧210万公斤,发种增加13.9%,产茧量增加10%,全市蚕农收入茧款200万元以上。全市有蚕桑基地乡镇19个,其中8个被列为南充市基地乡镇。  相似文献   

9.
连州区万车乡万北村地处万车河岸,全村有耕地面积182.7亩,其中水旱田面积145.7亩,旱地面积37亩,全村有人口217人,32户,是个人多田少的地方。1984年农业生产值8576元,其它副业收入11560元,人平收入652元。全村桑地面积79亩,家家户户都种桑养蚕。去年饲养蚕种547张,收入蚕茧款64616.59元,平均亩产值817.93元,蚕桑收入占农业收入的74.64%,占人平收入的65.87%、蚕桑生产的经济效益是可观的。  相似文献   

10.
《广东蚕业》2005,39(2):F002-F003
华南农业大学已有90多年的办学历史,蚕桑学科是最早设立的学科之一,现归属动物科学学院。从 1949-2003年,蚕丝科学系先后培养本科生约1400人,硕士生100多人,博士生7人,专科生近650人,外国 本科留学生5人。在科学研究和科技推广中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我国的蚕丝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1.
正"浙江省桑蚕茧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浙江省蚕桑产业科技创新团队"、"浙江省蚕桑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牵头单位。"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蚕种生产岗位科学家"、"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桑树育种岗位科学家"、"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杭州综合试验站"。桑育种与资源利用学科现有研究人员10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博士3人,硕士1人。主要研究方向:①开展桑树新品种选育和推广以及养蚕技术应用;②拓展桑树资源在果用、功能保健和药用、生态等方面的应用;③通过开展桑树基因组学研究、提升生物技术在桑树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蚕学通讯》2022,(2):32-32
普通高等教育农业农村部“十三五”规划教材《蚕桑产品深加工技术》将由中国农业出版社于2021年9月初出版发行。该教材由江苏科技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桂仲争研究员和华南农业大学陈芳艳副教授共同主编。教材围绕蚕桑全产业链的开发利用,系统介绍了蚕桑产品的深加工技术与方法。共分十六章,内容包括蚕桑产品利用的发展历程、蚕幼虫深加工、蚕蛹蛋白质深加工、蚕蛹油脂深加工、蚕蛹甲壳素、蚕蛹虫草、蚕蛾深加工、蚕沙产品深加工、蚕沙提取物深加工、桑叶深加工、桑椹深加工、桑枝深加工、蚕丝蛋白深加工、蚕丝被深加工、蚕生物反应器和桑树的生态修复与保护等。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草业》2014,(1):63-63
1957年,著名植物生态学家李继侗院士将1953年创建于北京大学的植物生态学学科组带到内蒙古大学,在我国开创了草原生态学研究方向。1977年,李博院士等在内蒙古大学创办了我国第一个生态学专业。  相似文献   

14.
《蚕桑通报》2013,(2):5-5
"浙江省桑蚕茧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浙江省蚕桑产业科技创新团队"、"浙江省蚕桑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牵头单位。"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蚕种生产岗位科学家"、"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桑树育种岗位科学家"、"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杭州综合试验站"。桑育种与资源利用学科现有研究人员10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博士3人,硕士1人。主要研究方向:①开展桑树新品种选育和推广以及养蚕技术应用;②拓展桑树资源在果用、功能保健  相似文献   

15.
<正>1957年,著名植物生态学家李继侗院士将1953年创建于北京大学的植物生态学学科组带到内蒙古大学,在我国开创了草原生态学研究方向。1977年,李博院士等在内蒙古大学创办了我国第一个生态学专业。目前,该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内蒙古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权点与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依托该学  相似文献   

16.
<正> 城固县:全县养蚕3038张,产茧88929.5公斤,产值369918元,与去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1.86%、17.17%、41.85%。涌现出产茧2.5万公斤以上的区1个,1万公斤以上的乡4个,5000公斤树4个,养蚕收入上千元的346户,2000元以上者147户,7000元以上者1户。鲜家庙乡包家营村今年养蚕272张,产茧9040.5公斤,产值38702.2元,户均收入  相似文献   

17.
《蚕桑通报》2014,(2):63-63
作品出自《诗经·小雅》,年代约为西周以后,春秋以前。作者不详。作品原文:隰桑有阿,其叶有难,既见君子,其乐如何。隰桑有阿,其叶有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隰桑有阿,其叶有幽,既见君子,德音孔胶。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作品注释:(1)隰(xí):低湿的地方。阿(ē):通"婀",美。(2)难(nuó):通“娜”,盛。诗歌题解:这是一首情歌,女主人公一见她倾心的男子就喜形于色,但又不好意思表白爱慕,只好每天思念。  相似文献   

18.
浙江省蚕桑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月22日,浙江省蚕桑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在桐乡召开团队技术项目实施工作会议,研究落实蚕桑产业技术团队2016~2018年项目工作任务。团队专家及区域试验站、示范基地市县业务站负责人40余人参加会议。浙江省农技推广中心主任王岳钧、浙江省农业厅科教处副处长成雪芳出席会议并讲话,团队专家组组长、浙江省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吴海平主持会议。  相似文献   

19.
承德医学院蚕业研究所暨河北省特产蚕桑研究所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贵明 《北方蚕业》2008,29(3):69-70
1沿革及科研工作概述 承德医学院蚕业研究所(河北省特产蚕桑研究所)始建于1959年,所址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一河北省承德市,于1958年在原承德专署二道河子蚕种场基础上改建而成。期间名称和隶属关系几经变更,1995年10月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蚕桑研究所”更名为“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特产蚕桑研究所”,  相似文献   

20.
正1.Ito K1,2,3,Kidokoro K1,Katsuma S2,Sezutsu H4,5,Uchino K4,5,Kobayashi I4,5,Tamura T4,5,Yamamoto K1,6,Mita K1,7,Shimada T2,Kadono-Okuda K1,5.(1.Division of Insect Sciences,National Institute of Agrobiological Sciences,Tsukuba,Ibaraki,305-8634,Japan;2.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Biology,Graduate School of Agricultural and Life Sciences,The University of Tokyo,Bunkyo-ku,Tokyo,113-8657,Japan;3.Department of Science of Biological Production,Graduate School of Agriculture,Tokyo Univers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