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海晏县牦牛衣原体病的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衣原体间接血凝试验(IHA),对海晏县的321份牦牛血清进行了衣原体的血清学检测,结果检出牦牛血清阳性19份,牦牛血清的阳性率为5.9%。  相似文献   

2.
为掌握青海省大通种牛场和海晏县牦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传染性鼻气管炎的感染和流行情况,2010年3月至5月在大通种牛场和海晏地区采集252份牦牛血清样品,应用定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牦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和传染性鼻气管炎的进行了血清抗体检测。结果显示,大通种牛场牦牛群中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阳性率为23.42%,传染性鼻气管炎阳性率为65.45%;海晏县牦牛群中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阳性率为19.86%,传染性鼻气管炎阳性率为4.96%。  相似文献   

3.
血清学检测结果表明布鲁氏杆菌病和衣原体病是造成海晏县放牧牛羊流产的主要原因。流产率和阳性率在2011-2014年达到了最高水平。对布病阳性牛羊进行淘汰扑杀处理,藏羊血清阳性率降为零,但牦牛仍然徘徊在5%左右。目前海晏县藏羊流产主要由衣原体引起,牦牛为2种病原单独或混合感染引起。建议对牦牛进行布病、衣原体2种疫苗注射,藏羊进行衣原体疫苗注射;要求对布病血清阳性牦牛淘汰扑杀适当给予补偿,供种场牛羊进行衣原体病检测,阳性种畜淘汰处理,不得供种销售。  相似文献   

4.
青海海晏牦牛流产原因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近几年青海省海晏县畜牧业的迅速发展,牦牛的一些传染病在县境内时有发生,特别是出现以怀孕母牛流产、死胎、公牛睾丸肿大等侵害生殖系统为特征的一类病最为严重,给广大牧民群众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摸清青海省海晏县牦牛群中流产原因是否与布鲁杆菌病、衣原体病、弓形虫病、新孢子虫病、隐孢子虫病有关以及这5种病在海晏县境内的感染状况,我们于2009年6~9月对海晏县内牦牛群进行了血清学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牦牛是青藏高原的特有畜种和生物资源,是环青海湖地区畜牧业生产的重要支柱畜种之一,在草原畜牧业中由于牦牛依赖天然草场终年放牧,寄生虫的感染极为普遍,寄生虫病是制约牦牛饲养业发展的主要疫病之一,为了更好地防治牦牛寄生虫病,我们于2009年4月份对海晏县牦牛寄生虫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为加快种子工程建设,提高当地牦牛的生产性能,海晏县自2001年开始,从大通、玉树等引进1/2野血牦公牛,投放到当地牦牛群中,本交复壮家牦牛,到2006年底,共引进1/2野血牦公牛360头,分别投放到甘子河、托勒、哈勒景、青海湖4个乡的部分牦母牛群中进行改良工作,取得较好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1基本情况1.1海晏县自然生态条件海晏县位于青海湖的东北部,平均海拔3000 m以上,属高原亚干旱气候。该县的气候特点是春季干旱多风,夏秋凉爽、秋季短暂、冬季漫长,平均气温0.9℃,日照时数2980h,无绝对无霜期。全县总面积4853.08 km2,可利用草场面积24.17…  相似文献   

7.
采用试管凝集反应对海晏县的牦牛进行了布氏杆菌病的血清学检测,共检测177份血清样品,结果检出阳性血清9份,阳性率为5.08%。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探明青海省主要牦牛饲养区海晏县牦牛的营养状况,为制定添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于2015-09—2016-08跟踪测定了青海省海晏县牧户草场天然牧草产量以及牦牛干物质采食量、体重和血清生化指标,同时分析平均日增重与血清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天然牧草可食草产量7月份高于其他月份;春季牦牛干物质采食量显著高于秋、冬季(P0.05),秋季显著低于其他季节(P0.05);1月份、2月份、3月份、10月份、11月份、12月份牦牛平均日增重呈现负增长,4月份后逐渐上升,6月份、7月份显著高于其他月份(P0.05);血清葡萄糖(GLU)的含量7月份显著高于除6月份、10月份外的其他月份(P0.05);2月份、3月份血清尿素氮(UN)含量及碱性磷酸酶(ALP)活性低于其他月份;由相关性分析可知,平均日增重与血清UN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综合得出,青海省海晏县10月份至次年3月份为饲草供给不足,牦牛平均日增重呈现负增长,4月份后平均日增重逐渐上升,因此,建议轮牧的放牧形式下,10月份至次年3月份,采用天然草场配合补饲饲料的饲养方式。  相似文献   

9.
为系统揭示青海部分地区自然发酵牦牛乳中的微生物乳酸菌种群结构,丰富牦牛乳微生物菌种资源库数据,本试验通过纯培养方法对采集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及同仁市3个不同地区当地居民自然发酵的牦牛酸奶分离得到10株乳酸菌,并利用生化鉴定试剂盒对该10株乳酸菌进行了菌种的鉴定,结果表明4株杆菌分离株和6株球菌分离株。其中6株归为嗜热链球菌,2株归为嗜酸乳杆菌,1株归为罗伊氏乳杆菌,1株归为干酪乳杆菌干酪亚种。其中,海晏县样品菌种为干酪乳杆菌干酪亚种和嗜热链球菌,同仁县样品中的菌种为嗜酸乳杆菌、嗜热链球菌和罗伊氏乳杆菌,泽库县样品中的菌种为嗜热链球菌。研究结果为青海地区牦牛乳酸菌资源数据库的丰富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牦牛是青藏高原的特有畜种,生活在3000m以上的高寒牧区,具有很强的生活能力,但该品种低产、晚熟,产肉及产奶性能低,加之长期以来掠夺式经营管理、低水平的饲养营养条件、严重的近亲繁殖、过牧饲养及草场退化,使原本较低的牦牛生产性能呈现出更加严重的品种退化现象,群体效益差、商品率低,使发展和提高牦牛品质受到了严重限制。针对目前牦牛生产现状,海晏县充分利用野血牦牛体格大、产肉量多、抗逆性强的特点,与家牦牛杂交以提高生产性能,达到提纯复壮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在海晏和贵南县筛选衣原体感染阴性牦牛600头,并应用牦牛衣原体灭活疫苗进行免疫。免疫后随机采集第30天牦牛血清230份(海晏120份,贵南110份),采用间接血凝试验检测其免疫抗体。结果显示:牦牛免疫后,未出现不良反应;海晏县和贵南县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6.7%和95.5%。这表明注射该疫苗对牦牛具有安全性,抗体合格率高,免疫效果确实。  相似文献   

12.
青海省海晏县具有得天独厚的天然草场,是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较为集中地区,畜牧业收入是本地区牧民的主要收入,为本地区的畜牧业更好的发展,做好牛、羊疾病的防治工作势在必行.2013年6月海晏县甘子河乡送来一头病牛,经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的调查及实验室诊断,确诊为牦牛犊的瞎眼病. 1 病因的诊断 1.1 流行病学调查1月龄的牦牛犊发病,此牛群中去年也有此病的发生,此病呈地方流行性,但无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无传染性.  相似文献   

13.
牦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血清抗体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青海省大通种牛场和海晏县牦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感染和流行情况,我们于2010年3月至5月对大通种牛场和海晏地区的252份牦牛血清样品,其中海晏县141份,大通种牛场111份,应用定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感染的血清抗体检测。结果:大通种牛场牦牛群中阳性26份,阳性率为23.42%(26/111),可疑9份,可疑率8.11%(9/111);海晏县阳性28份,阳性率为19.86%(28/141),可疑15份,可疑率为10.64%(15/141),其中金滩村、托勒村和德州村牦牛群中阳性分别为12份、11份和5份,阳性率分别为22.36%(12/41)、22.00%(11/50)和10.00%(5/50),可疑分别为9份、5份和1份,可疑率分别为21.95%(9/41)、10.00%(5/50)和2.00%(2/50)。  相似文献   

14.
用重组的牛巴贝斯虫棒状体蛋白1(Bc-RAP-1)作为ELISA诊断抗原,对采自青海省海晏县的135份牦牛血清样品,进行抗Bc-RAP-1特异性抗体的检测。结果检出2份阳性,阳性率为1.48%,说明该地区牦牛群存在Babesiabovis的感染。  相似文献   

15.
毛虫幼虫引起家畜溃疡性口炎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炎是家畜的一种常见疾病,青海海晏县某地的马、牦牛、绵羊同时发生溃疡性口炎。经临床检查和发病调查,确诊该次发病为青海草原毛虫幼虫虫体引起的家畜中毒性、溃疡性口炎。  相似文献   

16.
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和比色法对青海省泽库、海晏县牦牛心肌和骨骼肌线粒体标志酶琥珀酸脱氢酶(SDH)、细胞色素氧化酶(CCO)和三磷酸腺苷(ATP)活性进行测定,并与甘肃黄牛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泽库牦牛心肌、骨骼肌线粒体SDH、ATP活性显著高于海晏牦牛和甘肃黄牛(P<0.05),而海晏牦牛和甘肃黄牛差异不显著(P>0.05);泽库、海晏牦牛和甘肃黄牛心肌、骨骼肌线粒体CCO活性差异均不显著(P>0.05)。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牦牛心肌、骨骼肌线粒体标志酶SDH、ATP表达量增加,肌组织有氧代谢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17.
<正>青海省海晏县哈勒景乡永丰村养殖场养殖63头牦牛,2013年4月上旬发病死亡2头,临床症状相似。将其中1头送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实验室检查,从死亡牦牛肝脏中分离得到病原菌,通过胰酶活化试验及血清中和试验证实,分离得到的病原菌为诺维梭菌,静脉注射小白鼠致死量为5 000 MLD/m L,从而诊断为牛诺维梭菌病。1临床症状发病牦牛呼吸急促,全身震颤,后期呼吸困难,惊  相似文献   

18.
随着有机牧场的发展和国家减药行动的开展,相应地区兽用抗生素使用量显著减少,但这是否对该地区放牧动物机体中的抗生素耐药基因(ARGs)产生了影响尚不清楚。为了解青海地区放牧动物体内的ARGs状况,本研究以205份牦牛、藏羊和马的粪便为材料,采用宏基因组测序分析了样本中的ARGs,再从宏基因组分析结果中选择10种ARGs进行了PCR检测。结果显示,祁连县和河南县的牦牛粪便及祁连县的藏羊粪便中检出ARGs 5种;河南、泽库两县的藏羊粪便与海晏县牦牛粪便中检出4种;贵南县牦牛粪便与海晏县藏羊粪便中检出3种;贵南县藏羊中检出2种,在5县区中ARGs检出率最少。结果可能提示被检ARGs在这5县区间存在地区和动物间差异,但需要更多的研究来验证。5种被检出阳性的ARGs中,多重耐药基因OprA在全部粪便样本中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其它ARGs(P<0.01),可能提示类似OprA的多重ARGs是5县区内的牦牛和藏羊间需要重点关注的耐药基因污染问题,有必要进一步坚持减药行动并采取强化措施。  相似文献   

19.
<正>"十五"以来,海晏县在畜牧业发展中坚持以"立草为业、调整结构、提高总量、增加商品"的方针,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科技含量,大力推进种子工程、藏系羊本地品种选育、牦牛提纯复壮,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20.
2008年1月份,青海省海晏县哈勒乡牧区大面积发生牦牛(特别是犊牛)死亡的疫情;我站兽医人员立即赶往疫区对发病牛只进行临床检查,对死亡牛只逐一剖检采料检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