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4.
果树害虫诱捕集成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昆虫对光、色、味等趋性,综合运用诱虫灯、性诱剂和诱虫板等诱捕集成技术,对果树害虫进行了诱杀试验。试验和应用示范结果表明,诱虫灯可诱杀6目19科62种昆虫。其中害虫占总量的99.1%,天敌仅占0.9%,益害比为1∶107.8。性诱剂和诱虫板,可以诱杀诱虫灯诱不到的害虫。诱捕集成技术可优势互补,实现全方位立体式诱杀,能有效降低成虫基数,减轻害虫的为害。同时,可减少农药用量,降低残留,提高果品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5.
6.
7.
8.
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增强玉米抗旱力及增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采用田间长期定位试验法研究了耐密品种与稀植品种的水分生产率及节水增产,保水增产作用等,结果表明:耐密品种比稀植品种水分生产率高2.32%-12.55%,特旱年份,硅肥可提高水分生产率1.85%-29%,增产1.63%-5.92%,S95,MnSO4分别提高不分生产率1.48%,0.89%,增产1.48%,2.95%,石膏比对照节水-7.57%-21.63%,增产12.58%-44.31%,深松后,表层0-10cm,10-20cm,20-30cm土壤含水量分别增加58.52%,121.59%,89.38%,增产15.83%,有机肥节水14.01%-21.81%,增产12.32%-21.16%,各单项技术采用区或土壤含水量高或水分生产率高,进而达到了抗旱增产目的。 相似文献
9.
10.
11.
北部冬麦区旱地小麦新品种产量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运用高稳系数法、变异系数法和适定性参数法对2001~2002年度北部冬麦区旱地组区试参试的7个品种的丰产稳产性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高稳系数法较其它两种方法分析可靠、客观;参试品种中多数产量较对照种高,其中晋太170、长6878、陇原935丰产稳产性好。同时,长6878产量三要素变异系数较小,抗旱性也好;晋太170为强筋小麦,二者将成为北部冬麦区旱地主要推广品种。 相似文献
12.
山西省生态足迹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足迹法是一种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定量方法,运用生态足迹法对山西省1996~2005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并在此基础上运用spss软件得到的预测模型对山西省2006~2010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山西省人均生态足迹由1996年的1.2259hm2增加到2005年的1.3838hm2,人均生态赤字从1996年的0.4799hm2增加到2005年的0.6618hm2,增加了37.9%。在未来5年内,山西省人均生态赤字仍为增长趋势,山西省生态环境严重影响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14.
为了给山西省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合理利用气候资源、调整马铃薯种植品种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山西省109个气象站近30 a(1981-2010年)逐日气象观测数据,结合马铃薯传统种植区7个代表性县(区)多年的产量和发育期资料,通过相关性分析筛选出影响马铃薯产量形成的关键气候因子,确定以结薯期平均最低气温、结薯期降水量、淀粉积累期平均最低气温作为山西省马铃薯种植气候区划指标。基于GIS技术将所有气候要素插值为1 km×1 km的细网格,采用专家打分法按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3个等级制作了山西省马铃薯种植气候区划图,该区划结果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山西省马铃薯种植状况。 相似文献
15.
近45年山西省降水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利用山西省108个地面气象站1961-2005年降水量资料,研究了近45年来山西省降水变化.结果表明:东亚季风对处于季风边缘带山西省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的影响十分明显,进一步分析夏季降水,发现了更为精细的山西省季风边缘带;1964年和1965年仍然是山西省降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年份;年降水量的下降趋势十分显著,下降最显著的地区出现在阳泉以西的喇叭型中部区域内;20世纪70年代末发生了降水突变,北太平洋海温导致东亚季风的年代际变化是山西降水突变的可能原因;降水存在准3年、准6~7年的年际和准11年、准16年的年代际周期振荡. 相似文献
16.
干旱灾害是山西主要的气象灾害,通过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对清代晋北地区的干旱灾害等级及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清代晋北地区共发生轻度旱灾33次,中度旱灾35次,大旱灾20次,特大旱灾5次,旱灾等级整体略呈上升趋势;整个清代,晋北地区共发生旱灾93次,平均每2.88年发生一次旱灾,从发生频次总体趋势上看,变化不明显,整体稍呈下降趋势;大同盆地及晋西北保德、河曲等地旱灾发生较为频繁;清代晋北地区旱灾持续时间长、灾情重,旱灾引起的次生灾害较严重,常伴有饥、疫、蝗灾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降水缺乏、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及生态脆弱是晋北地区旱灾频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山西省1958—2000年16个气象监测站记录的沙尘天气资料,分析表明:山西沙尘天气主要发生在西北地区,沙尘暴、扬沙和浮尘发生频率的最大值分别为:5.3天/年、27.6天/年和23.8天/年。近43年山西省沙尘天气呈减少趋势,1966年是山西沙尘天气最多的一年,16个站累计有94天沙尘暴天气、448天扬沙天气、626天浮尘天气。春季为沙尘天气的频发期,沙尘暴占到77.6%,扬沙占到61.5%,浮尘占到59.5%;4月是沙尘天气发生最多的月份,沙尘暴占到44%,扬沙占到26.6%,浮尘占到25.4%。对沙尘暴的分析还发现,在1958-2000只有五寨记录到4次特强沙尘暴,强沙尘暴也呈减少的趋势,1966年最多,1989-2000年没有强沙尘暴出现的记录。沙尘暴大多发生在13点至20点之间,占沙尘暴发生总次数的69.1%。 相似文献
18.
晋北地区土地沙漠化经济损失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晋北地区地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沙漠化是土地退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土地沙漠化经济损失估值是土地沙漠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反映土地沙漠化及其危害程度的主要手段。采用灾害经济评价方法,分析和探讨了晋北地区土地沙漠化经济损失的估算步骤、估算内容、估算参数、估算过程等问题,并对晋北地区因土地沙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了初步估算。结果表明:2008年晋北地区土地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总计约为31.56亿元,占农业增加值的51.28%,间接经济损失预估在142.02亿元以上。 相似文献
19.
提要:利用56株解析木,分析了不同密度、坡向、坡位刺槐林生长分化特征。研究表明:不同密度、坡向、坡位的林分生长量、速生期长短不一,导致了林木分化。分化过程主要表现在分级木的相互转换中。刺槐林以树高、胸径表述的转换率分别为:35.7%,21.4%。将坡向按转换率从高到低的排序为:阳坡、半阳坡、阴坡。不同坡向以树高、胸径表... 相似文献
20.
山西省耕地动态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根据山西全省及各地市(1979~2005)耕地数据,分别总结出全省耕地面积变化和各市耕地利用动态度、相对变化率及耕地重心变化;结合近27年来全省社会各经济因素,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山西省耕地驱动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山西全省耕地总面积分阶段呈缓慢减少趋势(1997年突变点);1997~2004年各市耕地利用动态度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