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测定了来源苏州、江宁、兴化、宜兴和六合共五个地区的小麦黄花叶病病土对镇麦5号、6号、镇麦168、镇麦8号和镇麦9号等镇麦系列品种的致病性。结果表明:镇麦系列品种在不同的病土中发病程度不同;同一品种,对有的地区病土的小麦黄花叶病病毒表现为抗性,而对其他来源的黄花叶病病毒表现感病,不同来源的小麦黄花叶病毒和品种间存在互作效应。建议在小麦新品种审定时,在对黄花叶病的抗性进行鉴定的过程中,考虑品种在不同病土中的发病差异。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小麦作物多样性对小麦条锈病发生程度的影响,用川麦107与蚕豆间作(6∶2),川麦107与豌豆间作(7∶3),靖麦14号(高秆、抗条锈病)和川麦107(矮秆、感条锈病)组合成1∶9、3∶7、5∶5、7∶3、9∶1的5种混种群体,于2012-2013年在云南省曲靖市对小麦锈病抗性进行试验,并在自然发病条件下,调查了不同种植模式群体对小麦条绣病发生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川麦107净种和与蚕豆间作的小麦条锈病较重;在小麦条绣病发病强度相对较高的年份,品种混种后小麦锈病的严重度、普遍率显著低于单种感病品种;川麦107与豌豆间作效益较好,在云南省一些小麦产区有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小麦条锈病已成为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其综合防治技术如下. 一、选用抗病品种 据小麦品种抗性试验结果,推荐使用绵阳29、渝麦7号等抗病品种,有计划地扩大面积,以减轻条锈病的侵染.减少感病的品种如绵阳系列、西农335、川麦28等的种植面积,逐步淘汰;面包麦不宜在病发区推广.  相似文献   

4.
以江苏苏州、江宁、兴化、宜兴和六合等5个不同地区采集的小麦黄花叶病病土,测定镇麦5号、镇麦6号、镇麦168、镇麦8号和镇麦9号等镇麦系列小麦品种对黄花叶病的抗病性.试验结果表明,镇麦系列品种对土传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具有较强的抗性,并建议在品种审定过程中,应考虑各品种在不同病土中的发病差异.  相似文献   

5.
小麦品种对纹枯病的抗(耐)病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安徽省主栽品种以及当前推广和将要推广的小麦品种对小麦纹枯病的抗(耐)病性,结果表明:安徽省生产栽培的小麦品种对纹枯病的抗(耐)病性差异显著,但无高抗品种,且抗性差异主要表现为抗扩展的耐病性。根据品种抗性鉴定结果,将安徽省生产栽培的品种分为3类,即:感病类型,以皖麦38、皖麦19、扬麦5号、扬麦158等为代表,相对抗性系数为1.00;中感类型,以皖麦30等为代表,相对抗性系数为0.62;抗病类型,以豫麦18、豫麦21、宁麦9312等为代表,相对抗性系数为0.46。  相似文献   

6.
选择江苏省内30个小麦品种进行了赤霉病、白粉病、锈病耐病性试验.结果表明:金丰麦2号、华麦1062、扬15-133、扬辐麦5054、扬17-G83、T60279、扬16-214、宁麦1711等8个品种对小麦赤霉病、白粉病、锈病表现出较好的耐病性,均未发病;扬麦16-157、扬麦20、漯麦163、中研麦0709、华麦7号、扬麦29、盐麦085、扬辐麦5145、金丰麦1号、信麦179等10个品种对3种病害中的1种或2种耐病性较好;国红6号耐病性最差,3种病害均有发生.  相似文献   

7.
试验结果表明:小麦抽穗期、盛花期两次喷施实粒、颖利、康森源、赤威兵均能有效降低小麦赤霉病病穗率,降低病指,对小麦赤霉病有显著防治效果;麦康泰能显著降低小麦赤病病情指数,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不明显,妙回田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津市小麦病虫害多在4~5月发生,发生种类主要有小麦麦蚜、吸浆虫、麦蜘蛛、麦叶蜂、小麦白粉病、小麦叶锈病等病虫害。因此,做好4月份和5月份小麦病虫害防治是确保夏粮丰收的关键。小麦蚜虫防治  相似文献   

9.
利用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与四川小麦杂交、回交,育成高抗条锈小麦新品种川麦38(99-607)。为明确川麦38抗条锈性状的遗传规律,将川麦38与绵阳26、绵阳335、SY95-71、川育12等5个高感条锈小麦品种杂交,获得杂种F1、F2群体;利用条中32对抗×感杂种F1、F2群体接种鉴定抗性分析表明,川麦38对条锈病新小种的抗性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将川麦38与含Yr13的德国小麦8661及源于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的3个抗病新品种(川麦42、川3736、复小穗小麦)杂交,分析川麦38与4个抗病品种的抗性基因等位性,结果发现抗×抗F2群体中均分离出一定比例的感病单株,表明川麦38与德国小麦(Yr13)、川麦42、川3736、复小穗小麦等的抗锈基因不等位,为不同的抗性基因。  相似文献   

10.
科技要闻     
《北京农业》2013,(7):55
<正>南京农大巧解麦病麦种难题南京农业大学周明国团队的科研成果"重要作物病原菌抗药性机制及监测与治理关键技术",发明了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氰烯菌酯"原创性新型杀菌剂,抑制小麦赤霉病菌的活性高于传统农药多菌灵3倍以上,田间用药量可减少50%,减少小麦谷粒中的镰刀菌毒素污染90%,以及易降解、低残留,显著延缓小麦衰老和增产的作用。该成果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为解决困扰农业领域多年的麦病、麦种难题,拓出了新路。  相似文献   

11.
<正>小麦全蚀病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是小麦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该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在我国北方麦区、西北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均有发生。近年来小麦全蚀病在河南省郑州市均有发生,2013年全市发生面积8.4万亩,占麦播面积的2.9%,局部地区发生较重。小麦患病后,根系被破坏,分蘖减少,植株矮小,成穗率低,千粒重下降,严重的引起植株成簇或大片枯死,造成产量损失,一般减产10%~  相似文献   

12.
经传毒力测试,具有南方麦区代表性的长沙、南京和杭州的介体禾谷缢蚜,对小麦黄矮病(BYDV)的传播能力,同样不但赶上而且超过该病优势介体麦二岔蚜。这就预示随着我国南方麦区优势麦蚜种群禾谷缢蚜传毒力的显著提高,小麦黄矮病存在着由北方麦区往南方麦区扩展蔓延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35个优质小麦品种(系)对叶部主要病害的抗性鉴定及评价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采用自然病圃法将35个优质小麦品种(系)对白粉病、叶锈病、叶枯病3种叶部主要病害的抗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供试优质小麦品种(系)中对叶枯病抗性较差,对白粉病、叶锈病抗性较好。其中,表现兼抗3种病害的有矮早4110、豫麦47号、周麦16、中育6号、豫麦18号、豫麦70号、济麦1号、豫麦49号、太空6号、百农878等10个品种,占供试品种的28.57%;兼抗2种病害的有郑农16、郑麦11、豫优1号等20个品种(系),占所供试优质小麦品种的57.14%;没有一个品种对3种病害都表现感病。  相似文献   

14.
小麦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鉴定及评价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采用自然病圃法将河南省近年推广的25个小麦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进行了系统鉴定。结果表明,25个供试小麦品种中没有免疫品种,大多为感病品种。其中,高感品种有西安8号、豫麦21号、豫麦41号、豫麦54号、豫麦52号等14个,占供试品种品种的56.0%;表现中感的品种有豫麦70号、豫优6号、豫麦47号等8个,占供试品种的32.0%。豫麦18号表现为高抗,占供试品种的4.0%,豫麦34号和偃展1号为中抗品种,占供试品种的8.0%。  相似文献   

15.
陕西,甘肃小麦病毒病的研究历史和发生种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50年代初以来,对陕西、甘肃小麦发生的矮缩、黄化和坏死现象进行了研究,小麦黄矮病为间歇流行的主要病毒病、小麦棱条斑花叶病为关中渭河流域土传病毒病,小麦类菌原体兰矮病为间套作为覆盖高产小麦的主要病害,小麦丛矮病常有发生,小麦黄叶病偶有发生,拟小麦线条花叶病干旱麦共零星发生,小麦条纹花叶病和丛生病零星发生。  相似文献   

16.
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总结了小麦主要病虫害小麦锈病、小麦白秆病、小麦根腐病、小麦赤霉病、麦茎蜂、麦穗夜蛾等的发生特点,并提出了相应防治措施,以期为种植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黄淮地区主推小麦品种对根腐病抗性的初步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根腐病的防治和抗病育种工作提供依据,以小麦根腐病病原菌麦根腐离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LK030093分离物为接种菌株,对黄淮麦区主推的89个小麦品种进行了室内盆栽苗期抗性和田间病圃成株期抗性鉴定,并采用病情指数法进行了抗性评价。结果表明,供试小麦品种中没有免疫和高抗品种;在室内盆栽接种鉴定中,仅郑麦9962表现为抗病,平安8号和周麦24表现为中抗,淮川916、西农919等33个品种表现感病,平安3号、济麦23等53个品种表现高感,抗病、中抗、感病和高感品种所占比例分别为1.12%、2.25%、37.08%和59.55%;在田间病圃成株期鉴定中,洛麦22、泛麦5号表现为抗病,郑麦9962、阜麦936等19个品种表现为中抗,周麦27、济麦20等35个品种表现为感病,兰考906、石麦12等33个品种表现为高感,抗病、中抗、感病和高感品种所占比例分别为2.25%、21.35%、39.33%和37.08%。可见,黄淮麦区主推品种对小麦根腐病的整体抗性较差,需要尽快加强抗病资源筛选和抗病育种工作。  相似文献   

18.
不同小麦品种(系)黑胚病发生及其对子粒危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河南省目前推广及新近选育的小麦品种(系)黑胚病的田间发生及其对子粒危害的影响,并在室内对田间收获的各小麦品种(系)的黑胚率、千粒重、发芽率及幼芽鲜重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系)的黑胚率存在显著差异,陕229和豫优1号发病最轻,黑胚率为2.0%和2.1%;漯麦4号发病最重.小偃803等43个品种黑胚子粒的千粒重是增加的,病、健子粒千粒重差值为0.71~6.96 g;仅有豫麦49号等5个品种黑胚子粒千粒重是降低的,病、健子粒千粒重差值为-0.08~-5.2 g.豫麦68号等35个品种的健康子粒发芽率高于病子粒,病、健子粒发芽率差值为-3.33~-20.0;新麦18等4个品种的黑胚子粒发芽率高于健康子粒,病、健子粒发芽率差值为3.33~10.0;山东95519等9个品种黑胚子粒和健康子粒的发芽率是一致的.豫麦70号等13个品种黑胚子粒萌发后的幼芽重是增加的,病、健子粒幼芽鲜重差值为0.000 6~0.004 4 g;郑麦9023等35个品种的黑胚子粒萌发后幼芽鲜重比健康子粒萌发后的幼芽鲜重减轻,病、健子粒幼芽鲜重差值为-0.000 2~-0.016 4 g.不同小麦品种的黑胚率与病、健子粒千粒重、发芽率和幼芽鲜重的差值之间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一、返青至拔节期 小麦返青至拔节期是小麦全蚀病、纹枯病、根瘤病和丛矮病、黄矮病等病毒病的又一次侵染扩展高峰期,也是危害盛期.此期还是麦蜘蛛、地下害虫和杂草的危害盛期,是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的一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0.
2017、2018年连续2年采取病圃法对河南省主要推广的55个小麦品种进行小麦叶锈病(Puccinia triticina)抗性鉴定。结果表明,2年均对小麦叶锈病表现出高抗(HR)的小麦品种只有淮核12013;表现出抗(R或HR)的品种有泛麦8号、洛麦33、许科316、新麦0208、郑麦103、漯麦26和周麦22,占所鉴定品种的12.73%。2年均鉴定为高感的品种有40个,占所鉴定品种的72.7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