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寒地稻米品质现状及改良目标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黑龙江省具备优质稻米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但长期以来育种目标主要以高产、抗逆为主,忽视了对稻米品质的改良。对寒地33个主要推广品种及优质品种进行品质分析的结果表明,寒地稻米具有中等偏低的直链淀粉含量、中软的较稠度,但仍存在着垩白粒率较高、垩白度大、整精米率不高等缺点。本文根据寒地稻米品质现状,提出了寒地稻米品质改良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2.
李伟  张玲  谢崇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7):213-5214,5289
从稻米外观品质、碾米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4个方面,综述了氮、钾对稻米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地膜覆盖与肥料种类对寒地水稻产量与稻米品质形成产生的效应,以‘吉农大738’和‘吉粳525’为试材,在每个品种下均设置2种栽培模式:地膜覆盖(M)和露地(NM);2种肥料处理:有机肥(F0)和化肥(F1),于2020年在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进行大田试验,测定水稻的产量、收获指数和品质等指标。结果表明:1)在有机肥条件下,2个品种覆膜处理较露地处理增产1.39%~7.40%;化肥条件下增产2.98%~3.30%。在露地条件下,化肥处理较有机肥处理增产23.19%~26.44%;在覆膜条件下,增产21.62%~25.13%。2)地膜覆盖和化肥的施用均提高了拔节期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地膜覆盖处理的收获指数较露地处理提高2.45%~8.17%;有机肥处理的收获指数较化肥处理提高3.06%~6.66%。3)地膜覆盖处理的糙米率、精米率和蛋白质含量较露地处理分别提高1.07%~2.84%、1.11%~1.74%和9.34%~20.81%,改善了稻米的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地膜覆盖处理的热浆黏度和消减值较露地处理分别降低0.20%~5.62%和2.27%~12.54%,改善了RVA谱特征值。有机肥处理的蛋白质含量、食味值、峰值黏度和崩解值较化肥处理分别提高9.34%~26.38%、1.27%~4.70%、1.73%~14.74%和1.96%~32.02%,改善了营养品质、食味品质和RVA谱特征值;有机肥处理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较化肥处理分别降低5.85%~58.94%和7.04%~71.65%,改善了外观品质。综上,地膜覆盖(M)配合施用化肥(F1)处理增产效果最佳,较其他处理增产2.98%~30.62%,且糙米率和精米率最高;地膜覆盖(M)配合施有机肥(F0)处理的食味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和RVA谱特征值较其他处理改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水分管理对再生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究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对再生稻稻米品质的影响,以湖北省推广品种两优6326为试验材料,在头季种植过程中设置常规水层灌溉和干湿交替灌溉2种水分管理方式,检测不同水分条件下再生稻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食味品质、营养品质和卫生安全品质.结果显示:与干湿交替灌溉相比,常规水层灌溉条件下头季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分别显...  相似文献   

5.
氮素施用量和施用期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旨在研究氮素施用量和施用期对“武香粳9号”稻米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施氮对稻米品质形成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综述了中外施氮对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品质及营养品质形成的影响研究进展。提出了优质稻施氮技术 :应在优质高产安全为目标的前提下 ,根据栽培品种的吸氮特性与土壤的供氮能力并结合气候条件 ,选择最佳的播种期 ,确定适宜的施氮量和基蘖肥、穗肥比 ,并配施适宜的磷、钾肥比例可改善稻米品质。同时提倡多施有机肥 ,增施硅、钙、硫、锌、镁、铜、锰、钼、硼等微量元素。并进一步指出施氮技术 (包括施氮量和施氮时期 )的精量确定将是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栽培学界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适合寒地水稻水条播的品种,以29个黑龙江省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比较水条播下稻米的碾磨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和食味品质等变化,以及进行水条播适应性分析,研究了水条播对寒地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条播对稻米粒宽、完整性值、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为偏正向,对精米率、整精米率、精米垩白粒率、精米垩白度、粒长、长宽比、米饭食味评分、蛋白质含量、稻香气值、光泽值、味道值和口感值的影响都是偏负向的。整精米率、粒宽、垩白率、垩白度、光泽、口感、米饭食味评分对水条播反应较敏感。  相似文献   

8.
氮素穗肥施用量对沿黄稻区稻米品质和食味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大田条件下,以沿黄稻区主栽品种豫粳6号为供试材料,通过在水稻生育后期施用不同量的氮素化肥,研究了氮素穗肥对稻米品质和食味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氮素穗肥的增加,糙米率降低,不完善粒率、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显著增加,稻米碾磨品质和外观品质下降,且主要以下部弱势粒的稻米品质变劣为主。稻米的淀粉RVA谱特征参数中,淀粉最高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崩解值随着穗肥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食味下降。  相似文献   

9.
稻米品质的化学调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水稻孕穗期叶面喷施多效唑、混合硝酸稀土.锰加钼和尿素,对稻谷产量和稻米碾米品质无明显影响,但能改良稻米的蒸煮、食用和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在吃饭问题上,不仅要求吃饱,还要求吃好,稻米需求量逐年提高。因此,发展优质稻米生产,提高稻米品质,搞活稻米流通,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实地氮肥管理对寒地水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间试验表明,实地氮肥管理(SSNM)与农民习惯施肥(FFP)相比,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和脂肪含量有所增加,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有所降低。SSNM不但可以降低氮肥用量,保证产量不降低甚至有所增加,而且能够改善稻米品质,在广大寒地稻区具有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2.
施氮和密度对寒地水稻分蘖状况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明寒地水稻肥密因子对水稻分蘖及产量的影响,采用多元二次旋转回归正交组合方法,研究粳稻'垦鉴稻10号'在不同时期的施氮量、调节肥施用时期及穴距对其分蘖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分蘖状况影响最大的因子是前期氮肥用量,其次是穴距和调节肥施用时期,再者是前期用氮量与其他因子的互作;与此同时,对分蘖状况各因子与产量的相关分析表明,有效蘖率>蘖穗率>最高蘖数>有效蘖率与群体成穗率互作>最高茎数与群体成穗率互作.因此,根据生产实际,尤其在低温地凉年份,适当加大前期氮肥用量并配合适当的密度以及其他农艺措施促使分蘖早生快发是提高寒地水稻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在25和30穴.m-2的密度条件下,比较农民习惯肥水管理(FFP)和肥水优化管理(OPT)的群体质量指标。结果表明,FFP-25产量为8.95 t.hm-2,FFP-30通过增加密度使抽穗期粒重/叶面积提高11.4%(P<0.01),但是分蘖成穗率降低,因此增产不显著;与FFP-25相比,OPT-25通过肥水优化管理使分蘖成穗率提高4.8%,抽穗期粒重/叶面积提高14.8%(P<0.01),产量提高8.5%(P<0.05);OPT-30在优化施肥的基础上增加密度,与FFP-25相比,抽穗期叶面积指数提高10.8%,粒重/叶面积提高15.7%(P<0.01),产量提高15.5%(P<0.01)。试验结果表明,增加密度产量增加不显著,增加密度的同时降低总氮量,增加穗肥中氮素的比例,并采用以水带氮的追肥方式,能够改善水稻群体质量,提高了抽穗期粒叶比,显著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寒地水田区最佳的育秧模式,以优质粳稻品种‘龙粳31’为试验材料,设置超级大棚、标准大棚和传统小棚等3种棚式,分析不同棚式育秧对寒地水田区秧苗素质、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大棚的增温、控温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小棚,适宜春季水稻幼苗生长;超级大棚所育秧苗的株高、根长、穗长和根重等秧苗素质数据均优于其他2种育秧棚式,传统小棚的弱苗率最高达24%,超级大棚的弱苗率最低为8%;2种大棚所育秧苗的生育期较传统小棚缩短1周时间;超级大棚、标准大棚秧苗有效穗数较传统小棚分别提高15.83%和4.80%;超级大棚、标准大棚秧苗全粒数分别较传统小棚高出3.52和1.47粒/穗;超级大棚、标准大棚秧苗每穗实粒数分别较传统小棚高出2.10和2.16粒/穗;标准大棚水稻结实率较传统小棚提高0.18%;超级大棚的产量较标准大棚和传统小棚分别提高3.21%和7.75%。  相似文献   

15.
氮素调控对寒地玉米氮素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及施氮时期对寒地玉米氮素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追肥时期对玉米产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施氮时期以10叶期追肥产量最高,10叶期追肥8叶期追肥12叶期追肥14叶期追肥,10叶期追肥、8叶期追肥与12叶期追肥、14叶期追肥差异显著。10叶期追肥比12叶期追肥增产7.3%,比14叶期追肥期增产9.1%。玉米随生育期的进行,抽雄期后,植株体内氮素由营养器官向生殖器官转移,并且处理150kg·hm-210叶期追肥增产效果明显。与产量规律相一致,施氮量对玉米全株氮素积累影响不显著,10叶期追肥能显著提高玉米抽雄期后全株氮素的积累。结果表明,寒地玉米抽雄期叶片氮素积累量达1.55g·株-1时可获最大产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寒地水稻用水模型及算法的梳理,研究灌溉用水在寒地水稻不同生育期进行控制灌溉的一般性规律问题,找到寒地水稻节水灌溉运行管理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用文献综述法围绕水稻用水模型及算法展开梳理,对国内外已有的技术理论和研究体系重点进行探讨,为提高水稻用水效率及水稻节水灌溉运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国内外对用水模型的研究有的以彭曼公式为基础进行修正,有的针对水稻田间环境单一因素进行建模,有的由单因素逐渐扩展到多个因素,但这些模型多适用于国外和南方的水稻种植区域,对适应北方一季水稻种植的用水模型研究较少。【结论】我国水稻用水模型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部分技术难题还未攻克。加强水稻用水模型的研究,需要与农学农艺相结合,更要信息化技术、物联网技术的支持。增进用水模型的实用化进程,可以提高我国农业用水效率,保证区域农业可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秸秆还田同时增施氮肥对寒地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测定秸秆离田(S1)、还田(S2)和常规施氮(N1)、蘖肥增氮(N2)处理的水稻产量、氮素积累量、氮素生产效率及氮素利用效率等指标。结果表明,在S2条件下,水稻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分别下降3.18%和3.90%,氮素积累量和穗部氮增加量分别减少9.34%和6.48%,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氮素稻谷生产效率可分别提高6.87%和6.34%。相较(秸秆还田+常规施氮),(秸秆还田+蘖肥增氮)处理的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分别增加4.60%和4.38%,氮素积累量和氮素穗部增加量分别提高13.69%和11.69%,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下降7.98%。S2的氮素农学利用率、吸收利用率及偏生产力较S1分别降低8.54%、15.77%和3.93%,生理利用率较秸秆离田提高9.52%。秸秆还田和蘖肥增氮二因素互作对水稻的氮素农学利用率、吸收利用率及偏生产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确定河西绿洲灌区膜下滴灌条件下基于产量及环境安全的水稻氮肥投入阈值,于2020、2021年在张掖节水农业试验站开展水稻膜下滴灌栽培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氮水平(纯氮0、135、225、315、405 kg·hm-2)对水稻产量、土壤矿质氮累积及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产量与施氮量呈显著的二次抛物线关系,最佳经济效益氮肥用量为222 kg·hm-2,对应水稻产量为5 684 kg·hm-2(最高产量的99.7%)。土壤矿质氮累积量与施氮量呈显著的指数相关关系,施氮量为225 kg·hm-2时,矿质氮累积量为119 kg·hm-2,与135 kg·hm-2施氮量处理差异不显著,施氮量达到315 kg·hm-2时,矿质氮累积量显著增加,并且出现由浅层向深层迁移的趋势;氮表观平衡值与施氮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土壤氮素达到表观平衡时,对应的施氮量为171 kg·hm-2。综合考虑产量、矿质氮累积量、土壤氮盈余与施氮量的关系,得出河西绿洲灌区膜下滴灌水稻合理氮肥投入阈值为171~222 kg·hm-2。该施氮量比最高产量氮肥用量降低10.8%~31.3%,既保证了水稻高产稳产,又有效降低了氮素在土壤中的盈余与淋失风险,为该区域水稻减氮高产高效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施氮量对水稻不同品种类型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2000-2001年以24个水稻品种为供试材料,水稻全生育期分别施纯氮0、100、200、300kg·hm-2,研究施氮量对水稻不同品种类型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米主要品质指标在氮肥处理与品种间的差异极显著,且多数品质指标在氮肥与品种间存在极显著的互作效应。施氮量对稻米品质指标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且因品种类型而异,适当增施氮肥可改善稻米加工品质、提高胶稠度、改善营养品质,但外观品质会变劣。  相似文献   

20.
为探明不同寒地水稻品种成熟期叶片衰老过程的差异 ,试验分析了 11个寒地水稻品种成熟期叶面积和叶氮含量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 ,水稻成熟期叶面积变化过程可分为 和 两个阶段 ,阶段 叶面积稳定不变 ,阶段 叶面积直线下降 ;成熟期叶氮含量直线下降。不同品种抽穗期叶面积、叶面积阶段 的持续时间、叶面积阶段 的叶面积降低速率、抽穗期叶氮含量、抽穗后叶氮含量降低速率等性关不同。寒地水稻品种抽穗期叶氮含量高、抽穗后下降快 ,功能露片持续时间就长。寒地超高产水稻品种应具有抽穗期叶氮含量高、叶厚、叶茎夹角小、叶面积适中 ,抽穗后功能叶片持续时间长、叶片姿态变化小等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