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前言近几年,日本主要大麦种植地带发生了由大麦黄花叶病病毒(BaYMV)引起的黄花叶病,特别是酿造用二棱大麦受害严重。实践证明,采用药剂和耕作手段已不能完全防除本病害。引进并推广携带抗性基因Ym的二棱大麦品种(该基因由六棱大麦品种“木石港3”导入)“美里金黄”、“三鸭金黄”等,可使病害得到回避。由此可见,引进抗性品种是防除本病害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3.
大麦黄花叶病是发生在日本麦类作物上病毒病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病害。本病其实在大麦秋播阶段业已发生,但通常至翌年2~3月首先在叶片上呈现擦伤状的碎白点花纹并出现坏死病斑,然后全株黄花萎缩。病症严重时全株枯死,颗粒无收。此病都发生在二棱大麦、六棱皮大麦、六棱裸大麦上,对二棱大麦危害尤其严重,所以是二棱大表致命的病害。此病的病原病毒由寄生在根部的禾谷多粘菌为媒介在土壤中传染,农田一旦感染此病,就年年发病,且一年重于一年,因媒介菌存在于土壤中,所以药剂防除效果较差。而作为病原病毒媒介菌的休眠孢子,致病力在土… 相似文献
4.
5.
6.
大麦黄花叶病是依靠土壤中禾谷多黏菌传播的病毒病,严重影响冬大麦的产量和品质,培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本研究以抗病品种扬饲麦1号与感病品种Gairdner为亲本,以杂交F1代经花药离体培养技术构建的DH群体为材料,对其大麦黄花叶病抗性进行两年鉴定与分析,并利用91对在亲本间多态性好的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标记构建了群体的遗传连锁图谱,采用Windows QTL IciMapping 4.0软件中的完备区间-加性模型(ICIM-ADD)对大麦黄花叶病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9个与大麦黄花叶病病情指数相关的QTLs, 其中,qRYM-1Ha、 qRYM-1Hc、qRYM-2Ha 及qRYM-2Hb在两年间均被检测到,且 qRYM-2Ha在两年6个时期均被检测到,位于EBmag0793至GBM1047标记区间内,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5.61%~38.04%; qRYM-2Hb在 2015年第二、三期和2016年第一期被检测到,位于GBM1047至Bmag0749标记区间内,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11.40%~18.80%。qRYM-1Ha和 qRYM-4Ha可能是两个新的大麦黄花叶病抗性QTLs,黄花叶病抗性基因均来源于黄花叶病抗性品种扬饲麦1号。本研究为大麦黄花叶病抗性基因的发掘、精细定位、基因克隆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了有利信息。 相似文献
7.
大麦黄花叶病是由大麦黄花叶病病毒(BaYMV)引起的,选用抗性品种是目前最有效的防除措施。但是.不能认为所有的抗性品种都是绝对抗病的,已有报道,新近育成的抗性品种被病毒系统侵染而罹病。所以.在确定防除策略的前提下,首先必须查明各地发生的BaYMV系统的种类及分布状况,因此查明病毒系统, 相似文献
8.
9.
《大麦与谷类科学》2017,(5)
以抗病品种泰兴9425与感病品种NasoNijo杂种F_1花药培养构建的188个加倍单倍体(doubled haploid,DH)及其亲本为材料,在拔节期进行大麦黄花叶病抗性鉴定,在大麦成熟后考查株高、主穗长、穗下节间长、单株穗数、单株粒数、单株产量及千粒质量共7个农艺性状,并对群体的黄花叶病抗性及其对大麦农艺性状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参试材料间黄花叶病抗性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以病害流行梯度下面积(AUDPS)为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将参试材料分为抗病、中抗、中感和感病4个类群。研究发现AUDPS与大麦株高、单株穗数、千粒质量及单株产量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0、-0.38、-0.62和-0.65,表明黄花叶病对参试材料的株高、单株穗数、千粒质量和单株产量等农艺性状有较大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可为大麦黄花叶病抗性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据Arny等(1966)报道,用遗传抗性有效地控制大麦黄矮病毒(BYDV)已经成功地在大麦上得到了证实.然而在小麦对BYDV的抗性遗传方面的报道却极为有限.尽管Qualset等(1973)不少人对某些抗性资源作过报道,但没有发现免疫性,也没有见到主基因控制的抗性.Topcn(1975)研究了Anza(抗)×Bluebird(感)和Anza(抗)×CA63121(抗)这两个春小麦杂交组合后代群体的抗性遗传行为,发现该两组合的F_2资料呈现连续性 相似文献
11.
1979年,CIMMYT的报告中提出,大麦黄矮病毒(BYDV)病是小黑麦的一种主要病害,但在这以前,科学家们对此病很少注意.当时,加拿大的魁北克省是不种小黑麦的,小黑麦的收集鉴定仅仅开始于1981年.首次鉴定所获的结果就使当地对小黑麦育种和小黑麦的BYDV抗性遗传研究发生了兴趣.尽管作出肯定的结论还为时尚早,这里还是要讨论一下初步的成果和近期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2.
13.
为探究大麦黄花叶病抗性对大麦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以大麦黄花叶病抗性品种扬农啤5号与感病品种日引3号及其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材料,对病圃与无病田的主要农艺性状及病圃大麦黄花叶病抗性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大麦黄花叶病对抗病亲本扬农啤5号性状的影响不显著,对感病品种日引3号性状的影响显著或极显著。除单株穗数和千粒重外,病圃RIL群体主要农艺性状均值均较无病田相应性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降低,尤以株高降幅(22.95%)最大。3年9个调查时期,扬农啤5号病级均为1级,表现为高抗;日引3号病级在3级左右,表现为高感。群体内大麦黄花叶病病级存在广泛变异。不同年份间,大麦黄花叶病病程梯图下面积(AUDPS)与株高、穗下节间长、单株穗数及千粒重均呈负相关;与主穗长、单穗粒数均呈正相关。大麦黄花叶病抗性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方向在不同年份间表现一致,但相关程度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4.
黄花叶病是本地二校大麦的重要病害,近几年来发展迅速,危害严重。据统计,黄花叶病的发生面积占种植面积的60%左右,一般发病田块麦苗退绿发黄,春季迟迟不返青,生长缓慢,使每亩穗数、结实粒、千粒重均明显下降,减产l~2成,严重发病田块,70%以上的麦苗死亡,杂草丛生.亩产菌仅30~4(止g。轮作换茬对大麦黄花叶病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但需要连续换茬3年以上,难度大。为了探讨不同播期对黄花叶病的形响,1995年秋播,我们在市植保站的指导下,进行了分期播种试验,现将试验结果初报如下。1试验方法三.!试验设计试验在秦南乡商待… 相似文献
15.
16.
17.
血清学方法在研究黄化病毒组方面一直是特别有用的,因为这类病毒不能用机械方法传播到植物上,病毒在病株中的含量又很低,在用蚜虫作媒介进行病毒传播研究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目前,有用的技术已从一种侵染性中和法延伸到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尽管这些方法有许多优点,但是由于在制备动物抗血清中,要准备足够数量的纯化病毒有某些困难;同时,由于黄化病毒之间的血清学特异性,以及不同动物,甚至同一动物不同个体的抗血清之间,常常发生变异,因此需要多种多样的抗血清,而目前这种抗血清的供应仍很有限;所以这些方法在应用上还是受限制的. 相似文献
18.
对摩洛哥鉴定推广的甘蔗品种对甘蔗花叶病毒(SCMV)和甘蔗杆状病毒(SCBV)反应进行了测定。对温室试验中68个品种和在田间、温室两种试验中的12个栽培品种对甘蔗花叶病毒的反应进行了测定。所有推广品种对甘蔗花叶病毒都易感染。在田间和温室两种试验中品种的排列完全一致。对从美国运河点引进的四个推广品种对甘蔗杆状病毒的反应进行了检测,机械不传播其杆状病毒。建议介绍这四个抗病品种,并通过甘蔗茎节繁殖这些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19.
20.
不同抗性基因型玉米对烟嘧磺隆除草剂的反应差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不同浓度的烟嘧磺隆对纯合抗性基因型(CYPCYP)、纯合敏感性基因型(cypcyp)和杂合抗性基因型(CYPcyp)3种抗性基因型的8个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组合进行抗性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抗性基因型的抗性表现存在明显差异,其抗性强弱表现为CYPCYP>CYPcyp>cypcyp;0.1倍浓度可准确地鉴定出纯合敏感性基因型(cypcyp),≥0.5倍浓度可有效地区分纯合敏感性基因型(cypcyp)自交系和杂交种,2倍浓度可区分纯合抗性基因型(CYPCYP)和杂合抗性基因型(CYPcyp)杂交种,3倍浓度可区分出纯合抗性基因型(CYPCYP)的自交系和杂交种。在大田生产中,无论是CYPCYP还是CYPcyp基因型品种,在常规用量的1.5倍浓度范围内都是安全的。在玉米抗除草剂育种中,除了选育纯合的"抗×抗"强抗型品种以外,而且可通过"抗×不抗"的组配方式选育出抗除草剂玉米杂交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