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中国各省大田作物加工副产物资源量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作物加工副产物是秸秆资源的组成部分。本研究明确了加工副产物的概念、其系数取值和计算方法,评估了2007—2009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大田作物加工副产物的资源量。各省稻壳系数的取值范围为0.16~0.20,平均值为0.18;玉米芯系数取值范围是0.12~0.22,平均值为0.16;花生壳系数的取值范围为0.25~0.30,平均值为0.27;棉籽壳系数为0.47;甘蔗渣系数为0.16;甜菜渣系数为0.05。全国每年共产稻壳3 438.20万t,在30个省市区的分布量为0.05万t(北京)~451.94万t(湖南)。玉米芯年产量为2 571.67万t,分布范围为0.30万t(西藏)~293.77万t(黑龙江)。此外,花生壳年产量为378.19万t、棉籽壳为549.37万t、甘蔗渣1 881.01万t、甜菜渣43.59万t。稻壳的折标准煤转化系数是0.49,折标准煤量为1 684.72万t;玉米芯是0.60,折标煤1 543.00万t;花生壳0.59,折标煤233.13万t;棉籽壳0.60,折标煤329.62万t;甘蔗渣0.60,折标煤1 128.61万t;甜菜渣0.57,折标煤24.85万t。全国加工副产物每年总产量达到8 862.03万t,折标煤共4 933.93万t。  相似文献   

2.
[目的]正确评价西安市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及其分布特性,充分认识西安市秸秆资源的开发潜力。[方法]以草谷比法为基础方法,对西安市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估算,并分析各区县秸秆资源量分布。[结果]2015年西安市主要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211.93万t,可收集资源量为175.95万t,可能源化利用量为149.55万t,可转化能源量82.35万t标准煤;小麦秸秆量占总量的55.4%,玉米秸秆占总量的43.6%,棉花、油菜占总量的1.0%。临潼、长安、户县的秸秆资源量分布较大,分别占比为18.0%、19.0%、17.0%。西安市年平均秸秆的化石能源替代量88.83万t,全部转化为经济价值相当于节约5.49亿元的煤炭消耗。[结论]该研究可为西安市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天津市7种主要大田作物(小麦、玉米、水稻、棉花、豆类、薯类、花生)为研究对象,计算了作物田间秸秆产量、加工副产物量以及秸秆资源总量,结果表明:2013—2015年天津市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平均为202.46万t,其中玉米和小麦种植面积较大,田间秸秆产量较高,分别为88.08万t和67.95万t,占全市农作物田间秸秆总量的47.86%和36.93%;玉米加工副产物量为14.51万t,占全市农作物加工副产物总量的78.69%。玉米和小麦秸秆资源总量之和占全市秸秆资源总量的85%左右。针对农作物秸秆利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秸秆利用的几种途径。  相似文献   

4.
分析评价辽宁省主要作物秸秆及其养分资源特征,为秸秆资源化利用、化肥减量和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基于《辽宁省统计年鉴》《中国有机肥料养分志》及相关文献数据,采用草谷比法估算辽宁省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秸秆及其养分资源量及其区间分布特征,明确作物秸秆的当季养分释放量和替代化肥潜力。结果表明:辽宁省农作物中秸秆产出主体为粮食作物(占秸秆总量的88.73%),其余为蔬菜(占秸秆总量6.47%)、经济作物(占秸秆总量4.8%);农作物秸秆资源主要来自玉米(占秸秆总量的71.83%)、水稻(占秸秆总量12.84%)、蔬菜(占秸秆总量6.47%)、花生(占秸秆总量4.69%)。在秸秆资源的区域分布上,辽宁省14个市秸秆资源量差异较大,沈阳(占秸秆总量16.19%)、铁岭(占秸秆总量15.35%)和朝阳(占秸秆总量12.05%)为秸秆总量前三的地区;玉米、水稻、花生、蔬菜秸秆产量最高的分别为铁岭(占秸秆总量18.84%)、盘锦(占秸秆总量24.57%)、葫芦岛(占秸秆总量26.76%)、沈阳(占秸秆总量19.64%);朝阳秸秆资源种类最丰富,其中甜菜和葵花籽秸秆产量最高。玉米和水稻秸秆...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主要作物秸秆养分资源量及还田利用潜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安徽省为我国粮食主产省份之一,估算安徽省主要作物秸秆养分资源量及还田利用潜力,可为全省秸秆养分资源合理利用和秸秆还田下化肥减施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相关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对安徽省各市水稻、小麦、玉米和油菜4种作物秸秆产量、秸秆氮磷钾养分资源量及其在还田条件下的化肥替代潜力进行评估。【结果】2016—2018年安徽省水稻、小麦、玉米和油菜秸秆年均产量分别为1 758万t、2 251万t、712万t和275万t,秸秆资源主要分布在淮北和江淮区域,分别占全省4种作物秸秆总量的47.0%和33.6%。全省4种作物秸秆氮(N)、磷(P2O5)和钾(K2O)养分年均产量分别为40万t、13万t和85万t,水稻、小麦、玉米和油菜秸秆养分资源量分别占4种作物秸秆养分资源总量的44.6%、34.4%、13.9%和7.1%。在全省作物主要种植地区,单位播种面积水稻秸秆还田的化肥替代潜力为N 29.5—35.0 kg·hm-2、P2O5 13.6—16.2 kg·hm-2和K2O 132.9—157.5 kg·hm-2;小麦秸秆还田的化肥替代潜力为N 24.1—33.5 kg·hm-2、P2O5 8.4—11.7 kg·hm-2和K2O 83.5—115.8 kg·hm-2;玉米秸秆还田的化肥替代潜力为N 24.7—32.7 kg·hm-2、P2O5 12.5—16.5 kg·hm-2和K2O 59.7—79.0 kg·hm-2;油菜秸秆还田的化肥替代潜力为N 24.1—34.0 kg·hm-2、P2O5 11.2—15.8 kg·hm-2和K2O 101.3—142.7 kg·hm-2。【结论】安徽省主要作物秸秆还田可基本满足下季作物的钾素需求,同时可部分替代氮肥和磷肥的施用,各区域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秸秆养分资源,实现农田化肥减施。  相似文献   

6.
依据天津市统计年鉴,对天津市农作物秸秆类型、资源量及其区域分布特点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2012年全市可收集利用的秸秆资源量为1.7×106 t,玉米秸秆和小麦秸秆是天津市主要的作物秸秆种类,其资源量比重分别达到52.0%和34.0%,累积占全市秸秆总量的87.0%,属于优势秸秆资源。其次是棉花秸秆和稻谷秸秆,分别约占总量的7.7%和6.9%。秸秆资源总量区域分布特征显示,远郊5区县秸秆资源量较大,近郊4区和滨海新区秸秆资源量较小。单位播种面积资源分布呈现自北向南、自西向东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以2005—2019年桐乡统计年鉴为数据基础,对桐乡市农作物秸秆的资源量和区域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桐乡市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多年平均为23.07万t,2012年最多,为24.73万t。水稻、茭白、小麦和杭白菊是桐乡市主要的农作物秸秆种类,其资源量合计占全市秸秆资源总量的87.7%。农作物秸秆资源分布存在地域性特点,秸秆资源量乌镇镇最多,河山镇最少;秸秆资源密度乌镇镇、濮院镇、屠甸镇和崇福镇较大,乌镇镇、屠甸镇和濮院镇秸秆资源相对丰富。  相似文献   

8.
<正>一、秸秆还田的意义(一)秸秆是农作物种植中数量很大的副产品每生产1kg粮食,就产生1.2kg的秸秆。目前中国每年农作物秸秆生产量约6亿t。其中小麦、玉米、的秸秆总量就有4.5亿t以上,还有油菜、棉花、大豆、花生等其他作物秸秆。每年秸秆还田量约1亿t,占秸秆总量的1/5左右,占秸秆利用总量的60%。秸秆还田就是在农作物收获后,将作物秸秆通过各种方式归还到田间。以发挥作物秸秆在改良土壤、培肥土壤和抗旱减灾的作用,也是节本增效农业的一项重要措施。(二)秸秆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是农业生产重要  相似文献   

9.
根据资料查阅统计了华南区域(广东、广西和海南)主要作物秸秆(水稻、玉米、香蕉、甘蔗、花生、薯类、豆类、蔬菜和烟叶)和畜禽粪便(猪、家禽、肉牛、羊、兔、役牛、奶牛和母猪)的资源量及有机K_2O资源量。结果表明,2008—2014年间华南区域年均秸秆资源量为6 571.09万t,广西、广东和海南分别占秸秆资源总量的61.59%、32.53%和19.89%;秸秆K_2O资源量为85.95万t,广西、广东和海南分别占秸秆K_2O资源的48.56%、43.65%和7.78%。在畜禽粪便方面,2010—2014年间华南区域畜禽粪便排泄量年均为19 645.16万t,广西、广东和海南分别占55.42%、36.76%和7.82%;畜禽粪便年均有机K_2O资源总量为65.28万t,广西、广东和海南分别占52.60%、39.32%和8.07%。华南地区有机钾资源体量大,具有很好的挖掘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秸秆资源可收集利用量及其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目的正确评价中国现存秸秆可收集利用量以及各种利用途径的适宜性,充分认识中国秸秆资源的开发潜力。方法主要结合相关研究所测定的秸秆田间残留量等数据信息,以黄淮海地区主要农作物的收获留茬高度调查结果为主要依据,对中国各类秸秆资源的可收集利用系数进行估算,进而计算出2005年中国各类秸秆资源的可收集利用量。还采用各类秸秆适宜性分级的方法,对秸秆资源用于燃料、饲料、肥料、工业原料以及食用菌基料等用途的适宜性和其各自的可收集利用量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评价。结果2005年中国秸秆可收集利用总量为68595×104t,平均可收集系数为0.81;残留田间和收集过程中浪费的秸秆占19%。其中,粮食作物秸秆可收集利用量为49231×104t,占71.77%;经济作物秸秆的可收集利用量为16261×104t,占23.71%;其它作物秸秆的可收集利用量为3103×104t,占4.52%。2005年中国可以燃用的秸秆约为6.35×108t,占全国秸秆可收集利用量的92.63%。2005年在中国可收集利用秸秆总量中,适宜加工饲喂的秸秆为58764×104t,占85.67%;不适宜加工饲喂的秸秆为9831×104t,占14.33%;秸秆残留还田量与适宜直接还田的可收集利用秸秆量合计约61600×104t,占同年中国秸秆总产量的近3/4;适宜于食用菌栽培的秸秆与适宜于工业加工的秸秆总资源量均约为58700×104t,分别占同年中国可收集利用秸秆总量的85.00%以上。结论根据测算结果可以看出,中国秸秆可收集利用量非常丰富,适宜于多种用途。  相似文献   

11.
中国非禾谷类大田作物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对作物生产研究和秸秆资源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根据2006—2010年文献的田间实测数据,研究了非禾谷类大田作物在中国大陆主产省份的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结果表明:大豆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全国平均值分别为0.42和1.50,6个省份的收获指数为0.35~0.47,秸秆系数1.13~1.86。马铃薯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的全国平均值分别为0.59和0.71,甘薯分别为0.69和0.45,木薯分别为0.64和0.50。其中,11个省份的马铃薯、甘薯和木薯等薯类作物收获指数为0.55~0.77、秸秆系数0.30~1.17。棉花皮棉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全国平均值分别为0.15和2.91,5个省份棉花的皮棉收获指数为0.12~0.18,秸秆系数2.41~4.09。花生的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全国平均数分别为0.50和1.14,6个省份花生收获指数为0.41~0.54,秸秆系数0.85~1.43。油菜的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全国平均数分别为0.26和2.87,6个省份油菜收获指数为0.24~0.28,秸秆系数2.57~3.17。向日葵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全国平均数分别为0.32和2.63,4个省份向日葵收获指数为0....  相似文献   

12.
为了了解我国秸秆利用现状,实施了全国性问卷调查,并结合国家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我国9种主要作物(水稻、小麦、玉米、高粱、马铃薯、油菜、向日葵、棉花和甘蔗)的秸秆总产量为778 Mt,其中焚烧27%、还田38%、燃料17%、饲料14%、其他用途4%;山东、河北和河南的还田量之和占全国的一半;还田方式主要是机械粉碎还田,还田量占全国全部还田量的67%。农户支持还田的原因是改善土壤质量和提高作物产量,反对原因是机械成本增加、病虫害加重和影响下季作物种植。因此,应因地制宜发展不同的秸秆资源化利用模式和还田方式,加强技术研发、宣传培训和政策扶持等。  相似文献   

13.
大田作物秸秆量评估中秸秆系数取值研究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20  
本研究对《中国统计年鉴》各省的大田作物的不同种类,根据2006—2011年报导的秸秆系数的实测值,研究确定各省市自治区(除港、澳、台外)各类大田作物的秸秆系数取值,以数学模拟取值法对水稻、小麦和玉米3大作物进行取值,以相同或相似地区平均取值法、同类作物取值法确定其他作物取值。结果表明:水稻的秸秆系数取值变幅为0.74~1.33,全国平均值为1.04。小麦的变幅为1.05~1.41,全国平均值为1.28。玉米的变幅为0.93~1.30,全国平均值为1.07。豆类和薯类的变幅分别为1.13~1.86和0.42~0.75,全国平均值分别为1.35和0.53。黄红麻和棉花的秸秆系数的变幅分别为1.22~2.23和2.41~4.09,全国平均值分别为1.73和2.87。花生、油菜和芝麻的变幅分别为0.85~1.43、2.57~3.17和1.78~2.23,全国平均值分别为0.99、2.90和1.89。甘蔗的秸秆系数在各省统一取值为0.34。甜菜和烟草的变幅分别为0.18~0.67和0.49~0.92,全国平均值分别为0.37和0.66。"其他谷类"、"其他油料"和"其他麻类"的秸秆系数在各省取值均相同,分别为2.32、2.63和6.55。  相似文献   

14.
中国禾谷类大田作物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   总被引:39,自引:3,他引:36  
收获指数是作物科学研究和生产中的重要指标,秸秆系数是评估秸秆量的重要参数。本项研究通过查阅2006—2010年发表的大田试验研究的原创性论文,获得了禾谷类作物在中国大陆地区主产省市自治区的收获指数及换算后的秸秆系数。结果表明:水稻的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全国平均值分别为0.50和1.00,其中16个省市自治区的变幅为在0.43~0.54和0.85~1.33。玉米的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全国平均值分别为0.49和1.04,其中12个省市自治区的变幅为0.42~0.53和0.89~1.38。小麦的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全国平均值分别为0.46和1.17,其中11个省市自治区的变幅为0.42~0.50,秸秆系数为1.00~1.38。其他谷类作物的收获指数为0.17~0.49,秸秆系数为1.04~4.88。和前人的研究结果相比,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主要禾谷类作物的收获指数虽然有明显的提高,但是进一步上升的空间变小。未来要进一步增加作物的经济产量,通过提高收获指数已不再是其主要途径,而要通过增加生物产量以提高其单位面积的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华南农产品主产区秸秆露天燃烧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实测该地区水稻、小麦、豆类、油菜、玉米、棉花和花生秸秆CO、CO2、NOx、CxHy和PM2.5的排放因子,并基于统计年鉴计算出的研究区域农作物秸秆产量和露天燃烧量,对华南主产区4省2005—2014年间秸秆露天燃烧各类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进行估算,并分析其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农作物秸秆燃烧时CO、CO2、NOx、CxHy和PM2.5的平均排放因子分别为165.32、1 231.76、1.94、38.47 g·kg-1和7.54 g·kg-1。2005—2014年,华南农产品主产区农作物秸秆产量范围59.361(福建)~185.890 Mt(云南);秸秆燃烧量范围13.629(福建)~41.902 Mt(广东);CO、CO2、NOx、CxHy和PM2.5的排放总量分别为18 926.32、149 866.73、153.13、6 467.09 kt和870.33 kt。水稻是研究区域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对各类污染物贡献率为61.16%~84.83%。研究区域污染物时空分布结果显示,广东全省、广西中部和云南东部是大气污染物单位网格排放高值区,福建全省污染物排放较低且分散。研究区域各省不同污染物排放在时间上的变化存在差异。福建污染物排放呈下降趋势,广东、广西、云南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6.
稻-麦轮作体系中有机氮与无机氮的去向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在中国多熟制农作生态系统条件下,农田中氮素的低有效度是阻碍作物高产和导致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本项研究旨在跟踪稻麦轮作体系中化学氮肥与有机作物残茬(专指作物地上部秸秆)的氮素去向,为农田氮素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的田间多重复小区内设置15N同位素示踪微区的连续跟踪试验的方法。【结果】在施用化学氮肥的基础上无论作物残茬是取出还是还田,肥料对作物吸氮的贡献率为17.17%(16.55%—17.79%),而施用作物残茬的相应值为12.01%,即作物吸氮有82.83%或87.99%来源于土壤氮库。化学氮肥和作物残茬的作物氮素回收显示截然不同的模式:作物对化肥氮的回收呈现一次性特征,即施肥后第1季的氮回收量占到总回收氮量的92.04%,与之相应单施作物残茬区的第1季作物15N回收率为总回收率的38.03%。表明化肥氮绝大部分在第1季为作物回收,作物残茬氮则有较长的后效;第1季结束时,化学氮肥区和作物残茬区的土壤15N残留率分别为33.46%(两种残茬管理方式的平均值)和85.64%。残茬氮的土壤残留远远高于化肥氮的残留率;在第6季(化学氮肥区)或第5季(作物残茬区)结束时,化肥区与残茬区的作物+土壤的总15N回收率有显著差异(分别为64.38%和79.11%),而在施用化学氮肥的基础上加入或不加作物残茬对肥料氮的作物+土壤回收率则影响很小。【结论】化学肥料氮与作物残茬氮相比,前者对作物吸氮而言更为快速有效。而与之相反,作物残茬氮则对提高土壤供氮能力有更多贡献,因为作物残茬氮进入土壤有机质库的量高于化肥氮。为此,在农业生产中应实行化学氮肥与有机氮源的合理配合使用。  相似文献   

17.
云南外来入侵农田杂草发生与危害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省农科院环资所杂草研究室于1996年至2010年间开展了云南农田杂草的野外调查,共发现云南外来入侵农田杂草有186种,隶属41科,122属。外来杂草数量最多的是菊科和禾本科,分别有37种和35种,数量较多的科有豆科19种,苋科12种,茄科9种,大戟科8种。草本杂草有172种,占外来杂草植物种数的92.5%。1年生杂草植物有79种,占外来杂草植物种数的42.5%;2年和多年生杂草植物有85种,占外来杂草植物种数的45.7%。分布区域主要集中于滇南和滇中的各有122种和102种,分别占外来杂草种数的65.6%和54.8%;属于全省分布的有23种,占外来杂草植物种数的12.4%。绝大多数的外来杂草属于一般性杂草,危害的农作物主要是蔬菜、玉米和果园。调查结果表明,云南外来农田杂草的种类、数量、危害范围和严重性居全国之首。为此,各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防止其入侵和危害进一步加剧。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我国秸秆资源利用情况,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走访等形式,对我国部分省份的秸秆品种、产量及其利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调查的省份内,农民因为受到时间、经济等因素的影响,焚烧和废弃是处理秸秆的首选方法。农民愿意接受新能源,促进秸秆再利用。我国秸秆利用途径不多,方法陈旧。受调查人员中有96.6%对秸秆新能源利用持支持态度,80%受调查人员希望能综合利用秸秆,减少环境污染。最后综合调查结果提出合理利用秸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不同茬口对土壤肥力的结果表明,豌豆茬好,小麦茬差,油菜茬居中。豌豆茬、油菜茬和休闲地肥力水平接近,产量无明显差异。豌豆茬、油菜茬后作产量高,有益微生物数量多,特别是固氮菌和纤维素分解菌占优势。休闲茬有效养分虽高,但却消耗了土壤潜在的肥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