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崔德才  胡锋 《节水灌溉》2012,(10):18-20
采用曝气复合式生态浮床强度修复污水厂尾水,在水力停留时间为1.5d和水温为17.8~21.5℃的条件下,研究了曝气复合式生态浮床对COD、氨氮、总氮和总磷的去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曝气复合式生态浮床对COD、氨氮、总氮和总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3.9%~53.1%(平均值44.0%)、37.97%~64.45%(平均值50.8%)、33.46%~57.25%(平均值44.9%)和去除率5.43%~72.62%(平均值50.97%),其出水COD浓度远低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对比无/有曝气复合式生态浮床发现,曝气强化作用对复合式生态浮床修复效果的改善具有较重要的效果。曝气复合式生态浮床强化系统是一种运行管理方便、成本低廉、无需占有耕地。  相似文献   

2.
针对投加悬浮填料强化西南某污水处理厂工艺进行了中试实验研究,分析填料投加对出水水质的影响,重点观察总氮、氨氮、总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中试进水流量为300.44~305.55m3/d、进水碳源严重不足、水力停留时间为6.43h、污泥龄3.34d的条件下,出水CODcr、BOD5、SS、总氮、氨氮的均值分别为16.40、2.19、5.56、12.27、1.89mg/L,均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出水总磷均值为0.84mg/L,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  相似文献   

3.
北运河贯穿京津冀,是十三五期间海河流域水系改善的重点,后续即将建设水质净化示范工程。通过监测北运河城区段水体中氨氮、总磷、COD浓度变化,分析北运河城区段水质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北运河河道水为试验原水,开展试验研究不同水生植物、不同覆盖面积比例下、不同水力停留时间对北运河原水中氨氮、总磷、COD的去除效率。筛选出优势的植物种类-水葱;测试得到水葱在覆盖面积比例为25%、50%、67%的工况下对氨氮、总磷、COD的去除率及变化规律;在水力停留时间为24 h时,水葱在25%覆盖面积比例下对北运河水体中氨氮、总磷、COD去除率可以达到39.5%、65.2%、45.9%,水力负荷参数分别为0.49、0.15、17 mg/(L·d),效果较好,且能够兼顾示范工程造价。  相似文献   

4.
试验利用沼液处理液养殖目标藻种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考查普通小球藻的生长状况和其对沼液中总氮、氨氮、总磷和COD等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情况。结果表明:沼液经梯度处理后普通小球藻总体生长情况逐渐增强,依次为:沉淀上清液沼液沉淀-混凝出水液沼液沉淀-混凝-吸附出水液。沼液处理液能有效促进藻体叶绿素的积累,总脂积累情况介于6.94%~23.82%之间。对沼液的净化效果,沼液处理液稀释组中沼液吸附出水稀释液(X-W)25%组的表现最好,总氮、氨氮、总磷和COD去除率分别为80.32%,83.88%,93.90%和20.00%,沼液处理液与BG11培养基的调配液组中表现最好的是沼液吸附出水调配液(X-B)10%组,去除率分别为88.37%,93.57%,97.40%和22.05%。试验的研究将为沼液的资源化处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废水中高浓度的盐会抑制微藻的生长,通过添加外源植物激素吲哚乙酸(IAA)来促进微藻在盐胁迫下的生长,同时考察不同微藻和盐离子种类对高盐废水培养微藻生长特性与氮磷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流加模式下培养28 d,小球藻、链带藻、四尾栅藻的最高生物量分别为0.55、0.66、0.75 g/L,总氮和氨氮去除率分别为70.7%、88.5%、79.7%和90.7%、92.6%、92.4%,总磷去除率均达到90%以上。四尾栅藻在模拟高盐废水培养24 d后,高质量浓度IAA(20 mg/L)对其生长效果最好,生物量最高可达0.403 g/L,低质量浓度IAA(≤2 mg/L)对其无明显促进作用甚至抑制生长;高质量浓度IAA(20 mg/L)的总氮和氨氮的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分别为20%和44.1%;总磷去除率为97.2%,其余5组总磷去除率均维持在15%左右。此外,不同种盐条件下四尾栅藻生物量分别为0.667 g/L(空白组)、0.750 g/L(Cl-组)、0.898 g/L(NH4+组)和1.037 g/L(NH4  相似文献   

6.
粉绿狐尾藻净水效果对氮磷浓度的响应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外完全随机试验,研究粉绿狐尾藻净水效果对水体氨氮、硝氮、总磷浓度的响应机制。试验发现,氨氮、硝氮浓度分别为25、15 mg/L时,粉绿狐尾藻在无污染物输入环境中能发挥最优净水效果。净水效果存在氨氮、硝氮浓度阈值,阈值之内净水效果与浓度呈正相关关系。高氨氮浓度(15~25 mg/L)环境中,粉绿狐尾藻对氨氮更具有亲和性,会抑制对硝氮的吸收,导致对硝氮的去除效果较差。总磷浓度在35 mg/L以内,随浓度增加,净水效果愈好。高磷环境能促进粉绿狐尾藻对氨氮、硝氮、总磷的吸收,并且氨氮、硝氮、总磷去除率最高。粉绿狐尾藻更适合净化高磷水体。夏季高温天气,粉绿狐尾藻对氨氮、硝氮、总磷的去除率30 d后分别可达78.1%~81.1%、59.1%~63.9%、85.7%~91.9%,对总磷、氨氮去除效果显著,硝氮去除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7.
通过模型试验研究了水解酸化-两级曝气生物滤池处理中药废水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当水力负荷为0.570m3/(m2·h)、气水比为4︰1时,本工艺对于中药综合废水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出水平均COD、SS和色度分别为80mg/L、44mg/L和35倍,达到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一级排放标准.整个工艺具有流程简单、维护方便、抗冲击负荷能力强、运行稳定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旋流分离器在控制暴雨径流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改善镇江市水质环境,减少面源污染,在排水管网中安置水力旋流器,在梅雨季节进行现场试验.从产流后分时间间隔对进口和出口水质进行采样,检测总氮、总磷、SS、浊度、pH、COD这5个水质指标.经分析发现,污染物浓度峰值稍后于降雨量峰值,在产流后20 min内,ω(SS)从56.8 mg/L上升至203.9 mg/L,ω(COD)从69.2 mg/L上升至135.2 mg/L,浊度从49上升至128,管路中水体的水质在短时间内迅速恶化,但随着时间的延长,水质比较稳定且污染物较少.出口处ω(SS)平均为52.9 mg/L,ω(COD)平均为63.2 mg/L,浊度平均为45,对这3个指标的去除率高达75%.总氮在径流初期先下降,后略有上升.总磷改变幅度较小.氮磷去除率不高,但是出水也均达到排放标准.此水力旋流器可以较好地控制暴雨径流污染.  相似文献   

9.
蓟运河(宁河县段)水质状况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蓟运河是流经京津冀地区的重要水系之一,近年来污染状况严重,并且缺乏系统的环境监测数据。采集蓟运河宁河县段河水水样,按照国家规定的河流评价标准,对其中的主要项目进行了分析。检测结果显示:粪大肠菌群数达到9.4×104L-1;化学需氧量COD为83.52 mg/L;总氮含量为14.05 mg/L;总磷含量为0.59 mg/L。经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T3838-2002比较,粪大肠菌群、COD、总氮和总磷这4项指标分别是劣V类限值的2.4、2.1、7.0和1.5倍,初步判断蓟运河宁河县段的河水水质为劣V类。  相似文献   

10.
针对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污水特点,在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两级回流连续供氧生物膜"工艺基础上设计"两级交替回流局部循环供氧生物膜"工艺,并对该工艺处理分散污水的脱氮除磷效能进行了实际应用研究。系统采用沉淀池和循环池交替回流技术,简化调节池为集水池,改造水解酸化池为水解酸化调节池,在平均处理量100 t/d,水力停留时间(HRT)为2 d的情况下,稳定运行2 a结果表明:工艺对有机污染物、NH_3-N、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71.6%、64.4%、45.5%和72.0%;出水有机污染物、NH3-N、总氮和总磷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5.3、9.2、17.2、0.8 mg/L,出水符合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GB 18918—2002)一级B标准。进水有机污染物与总氮比值、有机污染物与总磷比值与总磷、有机污染物和NH3-N去除率呈正相关关系,与总氮去除率呈负相关关系。实践证实,该工艺对波动较大的冬季低温期及复杂水质期高冲击、高负荷的特殊分散污水具有较好的脱氮除磷和有机物去除能力。  相似文献   

11.
藻类对沼液中氮,磷去除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分别采用悬浮藻和固定藻处理鸡粪厌氧发酵液,在不同的季节和温度条件下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藻类对沼液中的NH^+4-N、TP等污染成分有较高的净化效率。处理后,悬浮藻对污染物的平均去除率为:NH^+4-N62.4%,TP62.7%;固定藻对污染物的平均去除率为:NH^+4-N84.0%,TP73.8%。试验结果稳定。  相似文献   

12.
Floating trash in surface irrigation waters can block or reduce the flow of irrigation water and significantly increase irrigation costs. Dimensional analysis was applied to experimental data to develop equations for designing irrigation trash screens and for modifying a trash screen to compensate for variations in water flow. The equations were based on providing adequate horizontal flow across the screen to float aquatic algae off the screen and thereby prevent blockage.  相似文献   

13.
藻类生物絮凝剂对沼液的絮凝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正军  王新志  杨一盈 《农业机械学报》2017,48(5):290-295,303
选择4种代表性藻种(小球藻、莱茵衣藻、紫球藻、斜生栅藻)在培养基中培养15 d,每天提取其培养液作为絮凝剂絮凝沼液,研究了不同藻种产出的絮凝活性物质对沼液的絮凝效果,选出能够高效絮凝沼液的藻种。经筛选试验,发现紫球藻所产出的絮凝活性物质能够最高效地絮凝沼液,沼液絮凝率可达到39.01%;利用最适培养条件下提取的紫球藻培养液,以絮凝率为评价指标,采用中心组合试验设计,探究了pH值、絮凝温度、絮凝剂投放量、絮凝时间4个条件及其交互作用对沼液絮凝效果的影响,建立了响应面模型,获得了最佳工艺参数。试验结果表明:pH值、絮凝温度、絮凝剂投放量、絮凝时间都会对技术指标产生较大影响,而助凝剂添加量所产生的影响较小;最优工艺参数为:pH值7.69、絮凝温度26.78℃、絮凝剂投放量47.70 mL、絮凝时间20.39 min,验证后测得絮凝率为76.09%;总氮去除率达51.30%、总磷去除率达57.00%、氨氮去除率达54.67%、化学需氧量去除率达43.16%、总固体去除率达54.11%、挥发性固体去除率达57.80%、固体悬浮物去除率达53.71%。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以蓝藻水华为表征的水体富营养化已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湖泊和水库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去除和控制藻类水华,特别是产毒蓝藻水华已经成为湖泊和水库生态修复的关键环节.目前,国内外学者研究了各种控藻技术来治理蓝藻水华,主要包括:化学杀藻法、化学絮凝法、黏土凝聚法和超声辐射法等.其中,超声波控(除)藻属于环境友好型技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普遍关注,并逐渐应用于藻类水华应急处理.本文介绍了超声波除藻技术的进展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选用电气浮工艺对富营养化湖泊型原水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在进水流量为6 L/h,水温30℃,控制极板间距0.6 cm,电流强度1.2 A,电极板4组的条件下,连续运行24 h,对水体中Chl-a的平均去除率可达到89.01%。试验期间,装置运行稳定,可对富营养化湖泊型原水中藻类的去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赣江中下游浮游藻类群落结构与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赣江中下游10个监测断面的水质情况及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的水平较高,常规污染指标呈现两端大、中间小的特点,污染最重的在赣州;重金属从上游往下游逐渐减小。赣江中下游浮游藻类共计38属102种,种类最多的为绿藻门、蓝藻门和硅藻门,分别鉴定出43种、18种和29种。优势种主要有团藻、栅藻、针杆藻、舟形藻、颤藻、螺旋藻等,均为α-中污和β-中污指示种。Margalef多样性指数与Shannon-Weaver生物多样性指标计算结果表明赣江中下游水质总体处于轻度污染至较严重污染状态,污染最重的是赣州,最轻是的新干。  相似文献   

17.
鸡粪厌氧消化废液的生物处理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应用好氧接触氧化,颤藻附着生物床和水生植物联合处理新工艺,对厌氧处理后的难生化降解的,碳氮磷比严重失调的鸡粪发酵液进行小规模的生产处理,经处理后出水可达GB8978-8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颤藻为敝开处理系统中的优势藻种,固定在填料上的藻类去污能力强,脱氮,脱磷以及色素等效果好。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大量产生溶解氧能清洁水体。颤藻个大,易收集,定时采收后可作为畜用高蛋白饲料。  相似文献   

18.
明渠输水系统由于着生藻类生长等因素,渠道糙率增加、渠道输水能力降低.现有的物理、化学、生物除藻方法因其各自的局限性而无法在灌区管理中广泛应用.水力除藻从水动力学角度出发,通过增大剪切层内水流对边界的剪应力,达到剥离水藻的目的.而研究水力除藻,水藻不能视为固定、静态的边界,因此需要建立藻类的生态系统模型.综合了以流速、温...  相似文献   

19.
原生动物是水质净化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原生动物在水质净化方面的应用与发展已成为研究热点。首先阐述了原生动物的概念、营养类型、分类和研究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原生动物在水质净化过程中的生态演替、指示作用、预测出水水质及强化净化效果等方面的特性;最后从原生动物种群动态与水质变化的相互关系、原生动物污泥减量化效果和食藻类原生动物在治理蓝藻水华中的应用等方面分析了原生动物在水质净化领域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显微彩色图像处理在藻类识别统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体中藻类与水质状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可根据藻类综合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等对被监测水体的水质状况做出评价。为此,通过对水体中藻类的显微彩色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出了藻类显微彩色图像识别统计的方法。通过研究图像的预处理、分割和识别等过程,识别出水体中的藻类并统计出藻类细胞的个数。实验结果表明,与人工识别统计方式相比,显微彩色图像识别符合率大于9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