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农业用水计量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开展农业用水管理的基本依据和重要内容,为区域农业用水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在总结当前国内普遍使用的量水技术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各种量水技术的原理和优缺点,并结合浙江省用水计量的现状,对四种计量方法开展用水试验,分析了它们的成本和测量精度,最后提出了适合浙江省杭嘉湖平原地区推广使用的量水方法。  相似文献   

2.
在实际运行过程中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出现了爆管、烧机、冻裂等意外事故 ,极大地影响了节水工程效益的发挥。针对此类情况 ,提出了多种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3.
平原河网区排涝计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洪排涝是平原河网区汛期的重要任务。利用MIKE11模型中的HD模块,以江苏省泗洪县城区水系为实例,建立了一维水动力学模型,并利用产汇流计算确定了模型的边界条件,对20年一遇暴雨条件下的城区河网水量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在现有的排涝设施条件下,泗洪县城区河网能够满足设计暴雨下的排涝要求。  相似文献   

4.
5.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适宜性模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节水灌溉工程决策直接关系到工程的投资规模和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传统的以定量因素为主的“技术—经济”评价准则,着重于技术目标与经济目标之间的平衡和协调,由于实际工程不仅涉及许多定量指标,也涉及大量定性指标,且各指标之间往往不可公度,使得传统方法不能完全满足工程决策的更高要求。以工程模糊集理论和熵—信息理论为指导,构建了节水灌溉工程系统模糊综合评价熵权数学模型,并结合河南省长葛市实际,对模型及求解方法进行了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6.
详细论述了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节水工程的管理形式,通过采取创建农民灌溉协会,组建专业化灌溉服务组织,推出土地承包抵顶水费的办法,实现了农户自主经营管理,最终实现了节水工程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7.
管理措施可以促进节水工程的高效运行,提高农民的节水积极性,使节水工程能够真正的节水。在节水工程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的节水工程探索相对的管理模式:地下低压管道水网建设节水工程对应的管理模式为"中心+联合会+用水户协会"管理模式;地上输水渠道水网建设节水工程主要管理模式为水管站式管理。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德州市两种管理措施在节水工程中的作用,总结了它们的主要特点及节水效果:"中心+联合会+用水户协会"可以提高工程节水效率,使水利用系数达到0.95以上。针对德州市不同的节水工程分析其管理措施,可为未来农业节水机制的探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工程"效益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江省为改变灌区渠道渗漏、淤积、坍塌严重及渠系建筑物老化破损问题突出、工程隐患甚多、灌溉水利用系数低等现状,于2004年开始实施"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工程",并取得显著的综合效益.从节约水资源、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对该工程所产生的效益进行分析,以反映灌区实施节水改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各级政府加大农业节水投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平原河网区改善水环境引水配水方案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水配水已成为当前改善平原河网区水环境状况的重要技术手段,而科学合理的引水配水方案无疑是提高水环境改善效果的重要依托。其设计原则、引水方式、配水方式以及相应流量的确定是整个引水配水方案设计的关键,而根据不同边界条件与不同流量状况确立的"间断引水"与"连续引水"、"同时配水"与"轮流配水"则较好地解决了引水配水方案设计与调度管理中的技术问题,其出发点在于最大限度地改善河网的水力条件,并以水力条件的改善促进河网水环境状况的日渐好转。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黑河中游实施节水工程前后生态环境变化的研究,采用综合评价法对生态环境进行影响评价.结果表明,节水工程在黑河中游生态环境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漳河灌区水稻节水灌溉对农业投入产出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析水稻节水灌溉对农业投入和产出的影响,在明确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的基础上,在湖北省漳河灌区选择了两块灌溉试验区,一个采用间歇灌溉的节水灌溉方式,另一个依然采用渠水淹灌的传统浇灌方式,得出了灌溉总人力、财力投入和产量试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节水灌溉对水稻磷素营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节水灌溉条件下、不同施肥制度水稻植株对磷的吸收状况。结果表明 :灌溉方式和施肥制度对水稻磷的吸收状况均会造成极显著的影响。节水灌溉能显著的降低水稻植株含磷量。因此 ,水稻进行节水灌溉应注意水稻的磷素营养  相似文献   

13.
基于饱和土壤埋深调控的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试验和Hydrus-1d模型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耗水强度下稻田落干脱水过程中土壤含水率与饱和土壤埋深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土壤含水率与饱和土壤埋深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在稻田落干脱水过程中,土壤含水率与饱和土壤埋深具有很好的同步变化规律,采用率定后的Hydrus-1d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稻田落干脱水过程中二者的变化。试验和模拟结果均显示,节水灌溉稻田土壤含水率与饱和土壤埋深之间呈明显的二次抛物线关系,即饱和土壤埋深随着稻田落干脱水过程中土壤含水率的降低而增大。基于二者之间的定量关系与传统土壤含水率指标临界值,计算得到了饱和土壤埋深指标临界值,确定了各生育期饱和土壤埋深临界值区间为(0.27m,0.50m),由此提出了以饱和土壤埋深为调控指标的水稻节水灌溉技术。该技术采用易于观测的饱和土壤埋深作为控制指标,克服了以土壤含水率、田间无水层天数等控制指标带来的监测成本高、测量精度低等问题,在准确反映田间水分状况的同时,满足了节水灌溉规模化应用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针对辽河下游营口稻区水稻生产干旱缺水的实际问题,根据多年节水种稻实践经验,从育苗、整地、插秧、施肥、灌溉各环节总结出一套盐碱地区抗旱节水水稻栽培技术,以适应缺水年份的水稻生产要求,确保水稻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15.
实验表明:冬小麦的灌水量直接影响下茬玉米的土壤水分;冬小麦耗水量与产量、冬小麦力。夏玉米的总耗水量与产量均呈抛物线关系。因而减少非关键生育期的灌水对产量影响不大。根据天然降水分布规律,选用全生育期90天左右的玉米杂交种,6月20日以前播种,8月上旬抽雄,使主要需水期与降水高峰相吻合,尽量减少夏玉米的灌水。通过作物干旱胁迫试验,找到作物不同生育期的减产系数,为制定节水型灌溉制度提供依据;通过对土壤水分的观测发现,在作物播前、收后土壤内均有部分速效水,充分利用土壤水是节水栽培技术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6.
该文阐述了滨海咸酸稻田暗管排水和明沟排水试验的概况。根据1989~1991年试验资料,分析论述了排水改良成酸稻田的效果及效益。文章还对咸酸稻田的用水管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根据贵州省属典型工程性缺水的特点,在贵州山区对水稻进行了"科灌"("浅、薄、湿、晒"模式)、"科蓄"(蓄雨型节水灌溉模式)与常规灌溉方式的多组试验对比,最终前2者与后者相比水稻增产率分别为20%、17%,节水率为54%、59%,减少灌水次数为3次、5次。试验结果表明,"科蓄"灌溉方式比较符合贵州现状,是适合贵州省主要推广的节水灌溉模式。  相似文献   

18.
基于参数投影寻踪模型的水稻节水栽培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运用参数投影寻踪评价模型 (PPE) ,利用加速遗传算法同时优化 9个评价指标参数 ,对旱育稀植节水栽培不同密度方式下的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 ,得出最优的插秧规格 ,评价效果较好 ,可在节水栽培经济效益分析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华南地区覆盖旱种水稻节水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常规水稻(T11)、覆膜旱作水稻(T12)、覆草旱作水稻(T13)和裸地旱作水稻(T14)4个处理,研究旱作水稻的节水效率及水分利用效率。水稻本田期T11用水总量545.40 mm,显著高于各旱作处理水稻,以此为参照,T12、T13和T14节水效率分别为35.1%、22.8%和21.2%。以裸地旱作处理T14为参照,T12节水率17.7%,而T13无明显节水效果。旱作水稻的节水效果主要发生在水稻移栽后前2个月,之后无明显节水效果。各处理以籽粒产量/耗水量为基础计算的水分利用效率(WUE),T12、T13、T14和T11处理分别为1.47、1.31、1.21和1.05 g/kg,以干物质量/耗水量为基础计算的WUE各处理之间的趋势与以籽粒产量/耗水量计算的WUE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0.
根据华北平原农业水资源日趋减少的现状 ,开展了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为目的的不同培肥措施的节水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秸秆还田具有明显的节水增产效应。在相同灌溉水量 ( 1 50mm)的情况下 ,玉米秸与小麦秸全部还田较不还田 (对照 )增产小麦 540 kg/ hm2 ,仅麦秸还田较对照增产小麦4 65kg。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 2 .3 4和 2 .3 6kg/ ( hm2 · mm) ;同时增施有机肥可增产小麦 73 5kg/ hm2 与660 kg/ hm2 ,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 2 .2 1和 2 .1 8kg/ ( hm2 · 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