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加温萎凋和复式萎凋开展不同萎凋工艺对福鼎白茶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加温萎凋36h、复式萎凋60h时加工而成的福鼎白茶具有较好的感官品质,且复式萎凋所制成的福鼎白茶品质优于加温萎凋。  相似文献   

2.
萎凋温度对宁红茶品质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萎凋是影响红茶风味的关键工艺,其中温度是主要因素.比较了3种不同的萎凋温度(23℃、28℃、33℃)对宁红茶品质的影响,旨在为宁红茶萎凋工艺温度的选择提供理论指导.感官审评结果表明,萎凋温度对干茶外形、汤色及叶底无显著影响,但对香气和滋味影响较大.香气和滋味随着萎凋温度的升高而提升;低温萎凋(23℃)不利于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的积累,对咖啡碱积累有利.随着萎凋温度的升高,茶黄素和茶红素含量降低,茶褐素差异不显著.结合感官和理化分析结果,宁红茶萎凋温度应不低于28℃,以28 ~ 33℃为佳.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不同光质萎凋对红茶品质的影响,采用LED红光、LED蓝光、自然光进行萎凋处理,采用工夫红茶加工工艺制成红茶,测试加工红茶的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等化学成分含量,并对红茶进行审评。结果发现,红光萎凋处理茶多酚含量显著性提高,滋味醇厚鲜爽,得分最高;蓝光萎凋处理水浸出物和咖啡碱的含量显著性下降,但外形、汤色、香气、叶底审评得分最高;LED红光和LED蓝光萎凋处理综合审评得分均高于自然光萎凋组。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索陕茶1号白茶的萎凋技术,选取陕茶1号秋季茶树鲜叶为原料,以福鼎大白茶、龙井43为对照,分别采用复式萎凋和室内自然萎凋方式制成白茶,并对加工后的茶样进行品质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室内自然萎凋方式制成的陕茶1号白茶,感官审评总评得分、水浸出物含量和茶多酚含量高于复式萎凋,游离氨基酸含量相较于复式萎凋增加了0.96%,咖啡碱含量降低了0.11%。因此,室内自然萎凋可作为陕茶1号白茶的萎凋工艺在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不同茶树品种的白茶适制性,比较了贵州省安顺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园引种的5个茶树品种(瑞香、梅占、紫玫瑰、浙农113、香山早,以福鼎大白作对照)一芽二叶原料在不同生产工艺条件下试制的白茶品质特征,并对成品白茶进行感官审评和生化成分的检测分析.结果 表明:5个茶树品种鲜叶制成白茶,游离氨基酸含量均高于福鼎大白;香山早、...  相似文献   

6.
花果香型坦洋工夫红茶的香气与滋味的形成与加工萎凋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晒青、摇青方法密切相关,试验结果表明:萎凋过程采用轻晒重摇或重晒轻摇处理,有利于毛茶中游离氨基酸总量的提高,而采用轻晒重摇效果好于重晒轻摇。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一种针对茶鲜叶色泽的计算机量化测定方法,并对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线监测茶鲜叶萎凋程度变化的可行性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发现R、G色泽参数能够较好地反映茶鲜叶萎凋程度的变化,其中色泽参数G与萎凋叶含水量变化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9717,R色泽参数为0.9516,但色泽参数R在鲜叶萎凋过程中的变化程度明显高于色泽参数G,综合考虑宜选用色泽参数R作为监测茶鲜叶萎凋程度变化的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8.
以九龙袍低温萎凋白茶为试验样本,系统探讨定时(1h)控温(0℃、80℃、90℃、100℃、110℃、120℃、130℃)与定温(100℃)控时(0h、1h、2h、3h、4h、5h)烘焙白茶的品质特征,试验结果表明:九龙袍低温萎凋白茶色、香、味、叶底与烘焙时的温度与时间等因子关联性很大。  相似文献   

9.
金观音加工花香型坦洋工夫红茶是在传统坦洋工夫红茶工艺的基础上,在萎凋工序中融入乌龙茶做青技术,研制而成的新型坦洋工夫红茶。归纳和总结了金观音加工花香型坦洋工夫红茶的萎凋(晒青→回青→做青→摊青)技术。  相似文献   

10.
11.
从白茶的外形、色泽、汤色、滋味和香气的形成以及加工过程多酚类、生物碱和芳香物等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进行综述,以期为白茶品质的提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越冬防护区福鼎大白茶相关因子检测,结果显示:相对于对照区,春茶鲜叶百芽重、产量、折干率及茶叶主要品质成分水浸出物、多酚类、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类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降低了酚/氨比,有利于绿茶品质的形成;而夏茶变化不明显。这表明同一茶树品种在不同越冬防护条件下,它的物质代谢方向和速度是不同的,在停止防护措施后,此效应对春茶影响较明显,夏茶不明显。这为茶树安全越冬,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在萎凋过程中添加外源纤维素酶、木聚糖酶及木瓜蛋白酶,探讨了不同外源酶对夏季金观音红茶内含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这三种外源酶能显著提高红茶水浸出物、茶黄素和茶红素的含量。其中以添加纤维素酶的效果最好,其中水浸出物含量达到34.53%,茶黄素的含量达到0.57%,茶红素的含量达到10.93%。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环境温度变化对不同性别和年龄肉羊采食量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银川市某肉羊养殖场健康同龄公羊、同期产羔母羊、同期断奶育肥羔羊和同期出生哺乳羔羊各10只,分为公羊组、母羊组、育肥羊组和羔羊组。除哺乳羔羊外,各组试验羊采食饲料营养成分均完全一致。试验期28 d,平均分为4个阶段,试验第1、8、15、22天记录环境温度。试验采用常规测量、ELISA等方法对试验羊采食量、生理及血液生化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与第1、8天相比,第22天母羊采食量极显著升高(P<0.01);试验羊生理指标温度由试验开始时的31.6℃降至试验结束的29.11℃,与第1、15天相比,第22天母羊呼吸频率极显著降低(P<0.01);与第1、8天相比,第15、22天母羊血清总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第15、22天母羊体温极显著降低(P<0.01);第8、15、22天羔羊呼吸频率极显著降低(P<0.01),第8、15、22天羔羊体温极显著升高(P<0.01),与第1天相比,第15、22天母羊反刍频率显著降低(P<0.05),第1天相比,第15天母羊血清尿素...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大田和温室两个温度条件对多花黑麦草早、晚熟品系细胞壁结构物质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刈割时期,温室条件早、晚熟品系的细胞壁结构物质含量分别高于大田条件早、晚熟品系;温室条件早、晚熟品系的干物质体外消化率分别低于大田条件;大田条件早、晚熟品系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分别显著(P<0.05)高于温室条件早、晚熟品系;随着刈割时期的推移,两个温度条件的两个品系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呈低-高-低趋势.生育后期(生殖生长期)温室高温加速了木质化,温室条件早、晚熟品系饲用品质分别低于大田条件早、晚熟品系.相对早熟品系,晚熟品系保持了较高的饲用品质.  相似文献   

16.
以5年生的桂热芒71号为试材,采用设施避雨与露地栽培模式,比较分析了两种栽培技术对田间环境、果实生长发育、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设施避雨栽培可降低田间湿度,平均降幅1.9%RH~2.4%RH。花期、幼果期和果实膨大至成熟期设施避雨与露天栽培田间湿度相差最大分别达到5.5%RH、5.4%RH、8.1%RH。桂热芒71号在设施避雨和露天栽培两种不同栽培模式下,果实迅速膨大期为第二次生理落果完成后的21~27天,之后为果实膨大缓慢期,因此,在果实膨大期可供应充足肥水、加强果园管理,促进果实增长。设施避雨栽培的总糖、Vc、TSS含量、株挂果数、产量分别比露地栽培提高了11.9%、34.4% 、5.2%、60.2%、85.09%,总酸含量比露地栽培降低了16%。在广西桂南等春季低温阴雨天气多的地区,可适当推广设施避雨栽培。  相似文献   

17.
以桑品种强桑1号为试验对象,设置0%、50%和75%遮光率处理,检测遮阴处理10 d、20 d、30 d后桑叶中多酚、黄酮、多糖、蛋白质、1-脱氧野尻霉素(DNJ)的含量变化,分析不同遮阴处理对桑叶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遮阴处理降低了桑叶中多酚、黄酮、多糖的含量,但显著提高了蛋白质和DNJ的含量;相关性分析显示,多酚和黄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多糖和DNJ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可为桑叶新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试验探讨含蛋白质饲粮氨基酸平衡性对内源氨基酸排泄量的影响。采用6头(65.4±3.1)kg装有简单回肠瘘管的生长阉公猪,完全交叉试验设计,饲喂氨基酸平衡或不平衡的玉米醇溶蛋白饲粮。试验分2期,每期6 d。其中前5d为日粮适应期,第6天收集食糜24h。结果表明:蛋白质饲粮氨基酸平衡性对内源氨基酸排泄量没有显著影响(P=0.81)。改善氨基酸平衡可提高部分氨基酸表观回肠消化率。  相似文献   

19.
主要研究在冷藏和常温两个不同贮藏温度下,奶豆腐的蛋白质分解率、氨基酸、pH值、乳酸、水分、感官品质随贮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蛋白质分解率、氨基酸含量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随贮藏温度的增加而上升;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pH值先下降后升高;乳酸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先上升后趋于平稳;水分随贮藏时间的延长缓慢下降.  相似文献   

20.
青贮饲料经过多年来的推广应用,已被广大养殖户所接受,但青贮所用容器五花八门,各种容器青贮的饲料品质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