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2006年以来,江苏省通过科学实施血吸虫病家畜传染源控制各项措施,较为有效地切断了家畜血吸虫病传播途径,显著改善了钉螺滋生环境,在江苏血吸虫病流行区农业血防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成效,在当地取得了梦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2.
胡勇  张晟  郑坚  付永川  叶翠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1147-1149
三峡库区水土流失是长江下游洪涝灾害的直接原因,同时也危及整个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针对造成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以经济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提出开展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发展生态农业将是治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转变的主要任务,使三峡库区区域经济走上一条人口、经济、社会和环境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好转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南京市通过"完善体系建设,确保组织到位"、"实行查防结合,推进综合措施"的办法,控制了动物血吸虫病传染源,切断了传播途径,改善了钉螺滋生环境,在动物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田艳  陈桂芳  张宏  杨远亮 《现代农业科技》2013,(17):232-233,235
为探明三峡建坝后生态环境变化对钉螺滋生的影响,在三峡库区重庆段(万州、开县)收集气象资料,实地调查库区不同环境的植被类型和抑螺防病林。结果表明三峡库区年均气温在18.218.7℃,在长江沿岸及主要支流的滩地、山地共调查2 800 m2,发现草本植物30余种。优势植被主要有飞蓬、狗尾草、苍耳、空心莲子草、金盏银盘等,发现钉螺喜欢食用的植物有白茅、莎草。调查发现抑螺防病林树种主要有杨柳、桑树、巨桉、柑橘等,三峡建坝后杨柳、巨桉的生长状况较好,三峡库区生态环境适宜钉螺滋生,应加强重点环境监测和抑螺防病林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三峡库区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利用现状的调研,总结了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利用方式,分析了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对库区生态环境的危害.提出了适合三峡库区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状况的规模化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模式,以解决畜禽养殖规模化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从而有效缓解三峡库区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全面了解规划实施以来全县农业血防目标实现情况、任务完成情况及实施效果,为制订下一阶段防治规划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了当涂县2004—2014年农业血防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开展了终期评估。结果:农业血防任务完成100%;家畜、人、钉螺感染率均成下降趋势,与2004年相比,感染率均差异显著(χ~2=123.036、34.998、6.636,P0.05)。结论:当涂县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实现了血吸虫病防治的总目标。农业血防实施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防治策略,人、畜、钉螺感染率均下降,防治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铜陵市地处长江沿岸,几乎所有的乡镇都有血吸虫病流行,是最严重的流行地区之一.现将多年来的查治情况总结如下: 一、耕牛血吸虫病的发生 耕牛血吸虫病主要是通过阳性病牛的粪便污染有钉螺的环境,粪便中的虫卵遇水在适当的温度下(22~26℃)几小时内就能孵化出毛蚴,毛蚴活跃地在水中游泳,一旦寻找到中间宿主钉螺,毛蚴就钻入钉螺体内,形成阳性钉螺.  相似文献   

8.
由钉螺引致的血吸虫病对人畜具有重大的传播感染特性,山丘区作为钉螺生存繁衍的主要区域之一,其传播机制尚未得到阻断,钉螺为主的血吸虫病的传播长期得不到整治将严重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和地方经济发展。文章从山丘区的钉螺生长现状分析出发,对山丘区的"兴林抑螺"达到的治理效果及对地方带来的生态经济效益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环境污染现状及潜在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引起各方面的关注。总结了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环境污染现状,分析了其潜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植被问题和渔业问题,并提出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的人兽共患病,防制此病曾采用过各种措施,均收到不同程度效果,但也各有利弊.为了说明问题,应明确以下三个观点:①血吸虫与血吸虫病.人类血吸虫病是完全可以消灭的,但是血吸虫难以消灭,因为它是多宿主寄生虫,尤其是鼠类,如褐家鼠其感染率可高达39.29%。为此,决不能把消灭血吸虫病与消灭血吸虫这两个不同含义的名词混同起来.②钉螺与血吸虫病.从理论上讲,钉螺是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消灭了钉螺即消灭了此病,但作为一个物种要消灭它谈何容易!况且还有许多先例。在  相似文献   

11.
以三峡工程主体所在的重庆市三峡库区22个区县为评价单元,从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制度、生态文化5个方面选取20项指标建立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和多因子加权法计算各区县生态文明指数,并运用ArcGIS 10.5软件的自然断点分级法对各区县生态文明发展程度进行空间分级及可视化,分析近10年来重庆市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化特征,初步揭示库区各区县在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短板.研究发现:①2006-2016年,重庆市三峡库区各区县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整体提高,但各区县增速差距较大.生态文明指数均值由2006年的0.135增长到2016年的0.413,增幅为205.93%,其中增长幅度最大的江北增幅为370.53%,最小的武隆增幅为150.49%.②2006-2016年,重庆市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发展水平高低集聚格局基本稳定,但以生态经济为主导优势的新型高值区正在形成.重庆市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发展水平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以巫溪、巫山为集聚中心的库区东北部,以石柱、武隆为集聚中心的库区东南部,以及正在形成的以渝中为中心的主城区;而低值区则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的大片区域.  相似文献   

12.
三峡水库蓄水后部分支流出现"水华",主要原因之一是农村面源污染。在简要分析库区生态家园示范村建设对水库水环境保护的意义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了库区生态家园示范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与预期效益。  相似文献   

13.
浅谈植物修复技术在三峡库区富营养化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针对三峡库区富营养化的现状,提出以植物修复技术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4.
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生物操纵理论,结合三峡库区的实际,从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和发展经济的角度出发,借鉴日本发展海洋渔业的经验,分析了三峡库区发展栽培渔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三峡库区发展生态渔业和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栎类天然次生林是三峡库区重庆市典型的落叶阔叶林,分布广泛,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文章首先综述了重庆栎类天然林经营现状,介绍了先进的培育珍贵大径材栎类林、促进栎类天然次生林可持续经营理念和技术方法,为三峡库区栎类等阔叶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借鉴与参考,对于促进库区森林可持续经营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郑磊  左太安  李月臣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626-12629
简要介绍了三峡库区消落区的面积、范围以及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初步构建了消落区生态安全预警框架,包含生态安全动态监测、生态安全评价、生态安全警情预报和生态安全决策管理4个子系统。并针对消落区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初步建立了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含生态环境污染、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地质灾害和流行病病情、疫情4个预警评价。同时选取29个评价指标,分为基础信息因子数据、联动影响因子数据和致灾诱发因子数据,其中致灾诱发因子数据需要实时搜集乃至实时监控。  相似文献   

17.
三峡库区水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三峡工程效益的发挥,于是该文综述了沉水植物金鱼藻和黑藻在治理三峡库区次级河流水体污染方面发挥的重要生态功能。通过分析三峡库区次级河流的生态环境问题,重点分析了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的几个重要方面,即营养盐和有机物污染、重金属污染和藻类的爆发等。针对这些现状,预测金鱼藻和黑藻在库区的应用前景,即防止水体富营养化、有机物污染、重金属污染、抑制藻类生长,以及维持生物多样性、生态完整性和稳定性。因此,沉水植物金鱼藻和黑藻不仅对三峡库区水环境贡献很大,而且在水体中可以发挥了强大的环境生态功能,在治理三峡库区次级河流水体污染具有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三峡成库后,库区生态环境更加脆弱,产业空心化日益突显;随着库区移民投资的逐渐减少,库区城镇化动力已显不足。本文分析了库区城镇化发展与生态建设间存在的主要问题,以ARCGIS9为工作平台,应用多级加权求和综合评价模型进行了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协同度评价并进行了协同性等级划分,针对各等级提出了城镇化和生态的发展调控方向。  相似文献   

19.
以三峡库区农林复合种植模式为试材,应用灰色系统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了不同农林复合种植模式下养分、持水量、径流量、土壤侵蚀量、经济效益5大指标.结果表明,当地传统的农作物关联度最小,可见这种模式的生态环境效益最差;连翘+银花+紫花苜蓿模式的关联度最大,说明该种植模式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好,是三峡库区种植业发展的最佳模式.该研究的结果可以为三峡库区农林复合种植模式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三峡库区发展生态产业是库区实现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是库区后续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基于三峡库区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不高的现状,分析了三峡库区三大产业比重的变化,对三峡库区、重庆和全国的农业产业结构进行比较;并以秭归县农业产业变化状况为例,构建了以蔬菜、柑橘、生猪、沼气等产业为主的生态产业链循环体系。提出了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沟通信用、风险共担等稳定机制,保证三峡库区生态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