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89008 纸筒育苗时灌注Pencycuron对控制甜菜根腐病的效应——内野浩克等,《甜菜研究会报》,第29期,1987年9月出版,P50——57(日)研究项目:Pencycuron(25%可湿性粉剂)对甜菜根腐病的控制效果;施用Pencycuron后土壤的残效及其对甜菜的毒性。对Rhizoctonia裸露的甜菜,可造成人为侵染。在甜菜根尾部施用Pencrcuron同施用PCNB效果相当。在幼苗移植前向纸筒灌注Pencycuron能理想地减轻根腐。 相似文献
2.
9301 春季施肥的淋溶和甜菜的氮需要量——Shepherd M.A.,Committee Paper SugarBeet Resarch and Education Committee,1991,2527,20pp.在英国的Gleadthorpe地区做一次甜菜的氮素试验,包括两部分:氮反应曲线和氮淋溶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后者是撤施追施主氮肥后,在选择的小区中,通过灌溉系统,应用过多的水来完成淋溶.计算了排水50mm和100mm对各处理的作用.淋溶处理完成后,取土壤样品和作物样品,尽管不可能判定是否由于淋溶,反硝化作用,还是这些的综合作用,而显示出氮的损失.氮肥反应曲线系最佳施氮量120kg/ha作出的典型形状。每公顷施用超过150kg氮时,产糖量下降.过多用水,产糖量下降,证实了第一年试验结果.当每公顷用120kg氮,其产量顺序为:没 相似文献
3.
9201 甜菜新品种“利早霍特”——吉译晃等,《北农》,第58卷第3号,1991年7月1日发行,P315(日)“利早霍特”为荷兰万德尔哈维种子公司育成的具有丛根病抗性的二倍体单粒一代杂种。该品种叶为略直立型,叶长比“单粒誉”短与“单粒绿”相同。根为圆椎型、岔根少。在无丛根病的地块,根重与含糖分别为对照“单粒绿”的105%,98%。根据丛根病发病地块鉴定试验结果,与“单粒绿”相比,在低度发病地块平均增产28%,中度发病地块平均增产68%。在低度发病地块含糖平均增加25%,中度发病地块增加60%。由此可 相似文献
4.
90001 甜菜叶中糖的分配——不同采样时期及不同组织部位精含量的差异——村上高,《日本作物学会纪事》,第58卷,第1号,1989年3月出版,P42—47(日)已查明甜菜叶柄既是光合产物的辅导组织,同时也暂时贮存葡萄糖。本研究的目的是查明糖类在叶柄的贮存部位及光合产物的转移机制。于睛天傍晚(E)及翌日晨(M)分两次采取叶柄,测定了纵向及横向糖的分配。糖的定量是按常规以80%酒精提取后,采用伯林格-曼哈姆-山之内研制的F分析箱,按酶法(己糖磷酸激酶、G6P脱氢酶法)进行。 相似文献
5.
最近,在札幌市等地的采种田中发生了花梗顶端出现黑褐色湿润病斑、病因不明的病害。该病的特征是病组织上形成丝状、有光泽的分生孢子梗以及其顶端形成黑色球状分生孢子块。本文探讨了该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9213 日本的甜菜丛根病分布、产量损失和诊断—T.Tamada等,《第五届国际植物病理学会论文摘要汇编》,1988,P452—1(英)自1965年首次记载丛根病以来,这种由甜菜坏死黄脉病毒(BNYVV)引起,并由土传真菌甜菜多粘菌(Polymyxabetae)传播的甜菜丛根病已在北海道广泛蔓延,并对甜菜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丛根病最明显的症状是叶子黄化,叶柄略微伸长。由于是根部病害,所以诊断是很困难的。酶联免疫测定法(ELISA)是检测甜菜细根中BNYVV最适合的常规方法。1982年检测结果表明:在北海道地 相似文献
7.
89011 甜菜要素缺乏的叶部症状——日本制糖株式会社《甜菜营养障碍图鉴》,1981,P24(日)一、叶黄化1.整株黄化1)黄化从外围叶、成龄叶开始,逐渐波及生长叶、心叶。——缺氮2)全叶黄化,严重时心叶叶肉变厚。——缺硫3)全叶绿色消失,严重时沿叶脉产生褐色斑点。——缺钼2.从叶端或叶缘开始黄化。1)先从生长叶、成龄叶的叶端、叶缘开始黄化,逐渐扩展至叶脉间。——缺钾 相似文献
8.
9210 利用叶绿素仪(SPAD-502)测定甜菜压根病黄化叶——内野浩克等,《日本植物病理学会报》,第57卷第1号,1991年1月25日发行,P117(日)采用光密度差式叶绿素测定仪SPAD-502,进行了甜菜丛根病黄化叶黄化程度的评价试验。由于丛根病引起的黄化与缺氮症状极为相似,故比较了健全株、丛根病林及缺氮株不同部位叶的SPAD值。在健全株,心叶及外叶的值低,成叶的高(38),丛根病株也是心叶、外叶低,成叶的高(25),但成叶明显低于健全株。缺氮 相似文献
9.
3207 在延长光周期中甜菜的碳同化及分配——Bin Li等,《植物生理学》,1991年,P318(英)作者在连续照光的28小时光周期中研究了甜菜的碳同化及分配的调节。在开始后的前8~10小时,甜菜叶新固定的碳有50%~55%形成蔗糖,40%形成淀粉,5%~10%形成已糖。在随后的6小时中,分配形式逐渐发生了变化,结果是很大一部分碳用于合成蔗糖,而很小部分用于合成淀粉。大约14小时以后,即当正常的暗期开始时,碳的分配形式迅速地发生 相似文献
10.
90018 将甜菜苗立枯病抗性菌引入包衣种子——筑尾嘉章等,《日本植物病理学会报》,第55卷第4号,1989年10月发行,P507(日)为改善甜菜种子形状不规则,不适合机械播种的状况,已开发出用粘土矿物将甜菜种子包裹成球形的包衣种子,目前正在逐步普及。笔者等进行了将抗菌性细菌引入包衣种子的试验。供试菌株为 相似文献
11.
90007 甜菜雄性不育型和正常型线粒体染色体组的基因结构比较——千田峰生等,《日本育种学会、日本作物学会北海道谈话会会报》,第30号(1990年),P34(日)研究表明,对玉米、矮牵牛等使用线粒体染色体组重组技术能够产生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在甜菜S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TK81—MS中也发现了在以细胞色素C氧 相似文献
12.
用从北海道各地的土壤分离的,在培养基上抗菌性强的3个放线菌株,即OA-ZA9、133、7,调查了其抑制甜菜苗立枯病发病的效果。把在Yeast-extract·Mal-textract液体培养基培养1星期的放线菌菌体(活重1g)接种于1kg的灭菌土,1星期后播种。以含丝核菌的大麦粒为接种源,按重量比O.05%加入土壤。设计2 相似文献
13.
用108夫品种于1951、1952年进行盆栽研究。根据所获水分进入棉花根细胞的速度及根细胞的渗水性的资料,得出以下结论:1、水分进入棉花要细胞的速度很小。它的数量不是固定不变,而是随着棉花的发育阶段有变更:结蕾期最大,开花期稍有降低,而在成熟期最小。2、不同土壤湿度处理的植株,其吸收水分的速度也不相同。土壤湿度为65%的处理,其吸水速度在一昼夜的变幅:在蕾期为6.79—1.07,在花期为4.71—0.52,在成熟期为1.31—0.06克×10~(-4)/厘米~2时。土壤湿度为40%的处理,上 相似文献
14.
一、在美国农部的一項报告中指出,一种培育棉花杂种的新技术的发展,对于大面积棉花生产有实际意义。在最近的田间实驗中,发現了一些叫做“选擇性的配子杀除剂”的化学制剂,它可以阻止某些棉花品种的花粉的发育,經处理后能使棉株不得自身受精。如果把不用化学药剂喷撒或处理的另一棉花品种种在近旁,即可使其花粉与处理过的无雄不实植株 相似文献
15.
一、棉花浸种棉花播种前浸种,广泛地在乌兹别克斯坦棉区进行。浸种时遵守一定的规程,才能获得良好的结果。许多集体衣庄,在设备简陋的土坑里,以静水甚至于在污水中浸种。根据1957年中央棉花种子检验站在植棉共和国的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调查资料(夫·李森科),在静水里浸种的有25%以上,在缓慢流动水中浸种的有9%。种子包在水中常常要达2—3昼夜,甚至于4昼夜,因而减低棉子的发芽率,结果发生缺苗,而在大面积上进行补种。1956年和1957年,中央和乌兹别克棉花种子站分析准备播种用种子的品质(爱·达夫善,勃·苏汉金 相似文献
16.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研究和比较2种秧龄的IR20水稻苗在田间的耐久性,分蘖能力和稻谷产量。于1983年至1984年冬季在印度泰米尔纳德水稻研究所具体实施。每小区施50公斤/公顷P、K肥作基肥。氮肥施用量分别为0, 50+25+25,100+25+25,150+25+25公斤N/公顷,40天秧龄的稻苗,其田间生长期分别为103,110,111,111天,每丛分蘖数分别为 相似文献
17.
种子做为农业再生产的基础,对其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影响水稻种子寿命因素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影响种子寿命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的有:1.种子成熟期的环境条件(如温度、降雨量、病虫害侵染等);2.种子质量(它受收获脱粒过程的机械损伤、种子干燥方法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3.贮存条件(如种子含水量、温 相似文献
18.
文摘97201不同灌溉水平下高粱产量、水分利用及冠层温度——(A.Olufayo等),Wa-terManagement,1996,Vol.30,No.1,77~90(英文)1990~1992年在法国蒙彼利埃的田间试验比较了灌溉处理(充分灌溉和不灌溉)... 相似文献
19.
89201 谷子种间杂交和多倍体育种的数量性状——(H.Darmency等)Genome,1987,Vol.29,No.3,453~456(英文,法文) 列表所示为栽培谷子(Setaria italica)和野生狗尾草(S.viridis)杂交的亲本、杂种一代、二代和三代的19种形态学特征和繁殖特性的平均值。也比较了二代杂种和由一代杂种经过秋水仙碱处理诱导的四倍体二代杂种。 相似文献
20.
大豆新品种“Braxton” 美国佛鲁里达凯姆泼斯大学农学系,SEA农艺家Knell Hinson博士培育出一个大豆品“Braxton”。他于1966年以F_(59)-1505与(Bragg(3)×D_(60)-7965)后代进行杂交所得。 1971年在SEA和佛罗里达农试站进行再选育。三年在九个协作点所得的数据是:“Braxton”比“Bragg”、“Ransom”和“Gasoy 17”分别增产9%、10%和3%。蛋白质含量41.8%,含油率20.3%,略低于Bragg。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