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海南蔗区甘蔗病害种类及发生情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1年来对海南甘蔗产区8个县(市)28个乡镇进行病害调查,初步明确了海南甘蔗病害种类。共发现病害31种,其中由病原真菌引起的病害有19种,由病原细菌引起的病害有3种,由病毒引起的病害2种和由线虫引起的病害3种及由于甘蔗生长期出现的缺氮、缺磷、缺钾、缺钙等生理性病害4种。在这些病害中,甘蔗黑穗病(Ustilago scitaminea Sydow.)、赤腐病(Colletotrichum fuleatum Went.)、黄斑病(Mycovellosiella koepkei(Kruger)Deighton.)、轮斑病(Leptosphaeria sacchari Breda de Haan)、梢腐病(Gibberella fujikuroi(Sawada)Wollenw)、宿根矮化病(Clavibacter xyli subsp.xyli Davis)和甘蔗黄叶病(Sugarcane yellow-leaf virus,SCYLV)、花叶病(Sugarcane mosaic virus,SCMV)最为普遍,而对甘蔗生产产生主要影响的是甘蔗黑穗病和甘蔗花叶病。总结甘蔗苗期、生长中期及后期发生的各类主要病害,对指导海南蔗区甘蔗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海南岛甘蔗病害种类初步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了海南省海口、儋州、澄迈、临高、屯昌、定安、白沙和昌江等8个市(县)甘蔗病害,并对病原进行了鉴定,发现海南岛甘蔗常见病害共14种。其中,真菌病害9种,病毒病害2种,寄生线虫病害3种。甘蔗鞭黑穗病、甘蔗赤腐病、弯孢霉叶斑病发生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3.
对海南省部分牧草病害进行了调查与病原鉴定,发现真菌性病害10多种,其中国内新记录寄主病害8种。为害较重的病害有银合欢黑霉病、山蚂蝗炭疽病、爪哇大豆瘤座孢叶斑病和野花生炭疽病等。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海南省14种热带牧草病害的田间调查,结果显示,常发生的病害有叶斑病、花/果/茎腐病、枝枯病等,病害类型有39种。分离鉴定的结果表明,真菌性病害32种,细菌性病害1种,根结线虫引起的病害1种,病毒类病害3种,植原体病害1种,寄生性藻类病害1种。初步查明海南省主要热带牧草病害的种类和为害状况,其中柱花草为害最为严重的病害为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王草则以瘟病[Pyricularia grisea(Cke.)Sacc]发生最为严重,其他牧草以叶斑病为害居多,为害水平中等至轻微。  相似文献   

5.
人参、西洋参病害共有30余种,从发病部位可分为地上部病害、表土中病害和地下部病害。地上部病害主要有黑斑病(斑点病、褐斑病、茎斑病)疫病、炭疽病、白粉病等。表土中病害主要有立枯病、猝倒病、茎腐病等。地下部病害主要有锈腐病、根腐病(细菌侵染)、菌核病、疫病、红皮病等。各种病害大多是真菌侵染,而且各种  相似文献   

6.
甜菜细菌性病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甜菜病害研究主要集中于真菌和病毒性病害,在2020年甜菜田间病害调查中观察到部分叶部和根部病害使用杀真菌药剂后未起到很好的防效,疑似存在细菌性病害.查阅文献表明国外近年已经关注甜菜细菌性病害,尤其在甜菜根腐和窖腐中,细菌性病原起到重要作用.笔者在实验室对病样检测时也分离到细菌性病原,表明细菌性病原对甜菜生产存在...  相似文献   

7.
对河西走廊制种玉米生育中后期叶部真菌病害进行田间调查,并将采集到的标本进行组织分离、病原鉴定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引起制种玉米生育中后期叶部真菌病害的植物病原有13种,其中由Curvulairia lunata(Wakke)Boed病原引起的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是玉米叶部的一种新病害,在田间发病率较高,病情指数较大,危害十分严重;由Exserohilum turcicum(Pass.)Leonard et Suggs和Bipolaris maydis(Nishik.et Miyabe)Shoemaker病原引起的大斑病和小斑病是玉米生育中后期叶部发生的主要真菌病害;Physoderma maydis Miyabe和Fusarium subglutinans(Wollenwe.et Reinking)P.E.Nelson et al病原引起的褐斑病和顶腐病有加重发生的趋势;Puccinia sorghi Schw引起的普通锈病在局部区域的一些品种和组合上发病较为严重;其他叶部病害零星发生,对制种玉米正常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小,一般不会造成流行为害。  相似文献   

8.
小麦茎基部土传真菌病害的分子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建立一种准确、快速鉴定小麦茎基部土传真菌病害的方法,根据Genbank中四种病菌的生物信息数据库,设计了4对病原茵特异引物,同时采用一种从小麦组织中快速提取病原茵DNA的方法,利用PCR技术实现了对小麦基部叶鞘中侵染的病原菌种类的快速有效检测.对来自不同地区的小麦试样的PCR检测结果表明,禾谷丝核菌和雪腐镰刀菌存在不同程度的共侵染现象,而引起中国小麦赤霉病的禾谷镰刀菌并不是引起小麦基腐的主要病原.  相似文献   

9.
甘肃大麦、青稞病害调查及病原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3年来,对我省武威、玉门、甘南等12个县市、16个单位、乡、农场的试验田、大田进行了调查及室内镜检、培养。共鉴定大麦病害24种,计有真菌性病害18种,细菌性病害1种,病毒病害5种。其中有9种为省内首次记录,2种为国内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10.
为摸清贵州山地芒果生产上发生的病虫害种类、分布及危害程度,于2015~2016年通过定点抽样调查法,对贵州芒果主产区的4个芒果园进行病虫害调查。共鉴定出病虫害42种,其中,病害10种(包括真菌性病害9种,细菌性病害1种),主要病害为芒果炭疽病和细菌性黑斑病;害虫32种(分属7个目21个科),主要虫害为芒果切叶象甲、横纹尾夜蛾及蝽类。  相似文献   

11.
对槟榔茎基腐病的病原菌进行种类鉴定和致病性测定,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测定。形态观察和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病原菌为狭长孢灵芝[Ganoderma boninense Pat.]。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28℃、pH5~7、连续黑暗、蔗糖、大豆蛋白胨或酵母浸膏是菌丝生长最适条件。  相似文献   

12.
Cuban citriculture has recently been affected by important pests and diseases including black citrus aphid Toxoptera citricida Kirkaldy, citrus leafminer Phyllocnistis citrella Stainton, Asiatic citrus psyllid Diaphorina citri Kuwayama, Citrus tristeza disease, and huanglongbing. This complex of ‘invasive species’ is thought to be contributing to the increasing decline of commercial citrus groves. During several surveys carried out in commercial citrus areas of several provinces in Cuba, symptoms of dieback, characterized by the presence of abundant dry branches and wood rot were detected on Criolla Valencia orange, Marsh grapefruit trees on sour orange, and Cleopatra mandarin rootstocks. Samples of branches and trunk wood were processed and a fungus was isolated from all samples. Morphological, physiological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demonstrated that the isolated agent is Fomitiporia maxonii Murrill. The incidence of affected trees was high in most surveyed groves, reaching 100% in old groves. Symptoms similar to the ones found in naturally infected trees were reproduced on trees inoculated with pure cultures of the fungus, and the fungus was recovered in culture from inoculated trees, thus fulfilling Koch's postulates.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an association of F. maxonii with citrus wood rot in Cuba.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槟榔与香露兜间作后香露兜叶片光合特性及香气成分变化,通过田间试验,比较槟榔间作香露兜处理和香露兜单作对照在叶片的光合特性和香气成分等差异。结果表明,处理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显著增加,叶片温度显著降低,叶片净光合速率和叶温间负相关关系达到显著水平;处理和对照叶片中共鉴定出9类31种香气成分,其中处理叶片的大量香气成分如角鲨烯、叶绿醇、新植二烯、2,3-二氢苯并呋喃、3-甲基-2-(5H)-呋喃酮、丙酮醇以及特征香气成分2-乙酰-1-吡咯啉等17种共有香气成分含量显著高于对照,丙酮酸甲酯和呋喃酮含量显著低于对照;叶片香气成分中角鲨烯和3-甲基-2-(5H)-呋喃酮含量与净光合速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2-乙酰-1-吡咯啉、角鲨烯、叶绿醇、新植二烯、2,3-二氢苯并呋喃、3-甲基-2-(5H)-呋喃酮以及丙酮醇等挥发性香气成分含量均与叶片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由此可见,槟榔间作香露兜能提高香露兜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并降低叶片温度,进而提高主要香气成分含量和提升香露兜叶片品质,可为槟榔林下间作香露兜高效栽培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玉米穗腐病抗性机制及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穗腐病是由病原菌侵染引起果穗或子粒病变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在世界玉米种植区域普遍发生。本文总结玉米穗腐病研究最新研究进展,从病原菌类型及生理小种、抗性种质资源筛选、抗性机制、抗性遗传、抗性基因与分子标记定位等方面对玉米穗腐病进行全面综述,结合当前玉米穗腐病研究现状进行展望,为玉米穗腐病的抗病分子机制及分子辅助育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设置了槟榔和咖啡单作及间作盆栽试验,对比分析了单作和间作种植形式下槟榔和咖啡生长量、生物 量、根系形态、土壤和植株养分含量差异。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间作抑制了咖啡株高的生长,显著减少了咖啡的 茎鲜重、干重,促进了槟榔株高、茎粗的生长,槟榔茎鲜重、干重显著增加;从槟榔咖啡根系空间分布可见,咖啡根 系在盆栽土层内比槟榔根系分布范围宽,其根系延伸到槟榔根系生态位,能使该生态位槟榔根长密度增加,槟榔根系 主要分布在本株根系空间范围内;间作显著提高了土壤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咖啡对氮、钾肥的吸收量大于槟榔, 槟榔对钙、锌的吸收量大于咖啡,两者间养分吸收的差异,减少了作物间养分的竞争;间作咖啡氮平衡指数和叶绿素 含量大于单作,间作槟榔叶片氮、磷,茎干氮、磷、钾,根氮、磷、钾累积量均大于单作。综上,槟榔间作咖啡根系 互作具有对土壤养分资源利用的互馈效应。  相似文献   

16.
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对槟榔单作、香露兜单作和槟榔间作香露兜3种栽培模式下根系生长发育和土壤酶活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槟榔间作香露兜促进了槟榔干物质累积,且分配到根系的干物质相对增多,地下部干物质质量显著增加,对香露兜的影响不显著;间作后显著增加槟榔叶片SPAD值,对香露兜无显著影响;间作模式下槟榔总根长、根系总表面积、根数目显著增多,分别比单作增加了78.64%、50.96%、81.22%,而且间作对槟榔根系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大于香露兜;槟榔间作香露兜后,土壤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槟榔单作,土壤脲酶与槟榔单作无显著差异,但显著低于香露兜单作;土壤过氧化物酶活性与根数目和根体积呈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槟榔与香露兜根系之间竞争较小,与槟榔单作相比,槟榔间作香露兜模式能够促进槟榔根系生长,提高土壤酶活性。  相似文献   

17.
槟榔在海南有近千年种植的历史,是海南第二大经济作物,在海南广泛种植。海南槟榔产量约占中国大陆产量的99%。海南作为槟榔生产大省,却成为湖南槟榔产业的原料供应基地,本文主要应用SWOT分析方法,对海南槟榔湖南加工的产业格局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海南槟榔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针对海南省保亭槟榔种植业发展现状的相关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并就保亭槟榔种植业发展所产生的问题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槟榔间作香露兜对土壤养分和养分吸收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对槟榔单作、槟榔间作香露兜和香露兜单作3种种植模式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吸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槟榔间作香露兜后,相对于单作槟榔,土壤EC值和碱解氮含量显著降低47.15%和25.74%,土壤速效磷含量显著增加32.32%,其中碱解氮与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极显著负相关,速效磷与总根长、根系总表面积、根体积、根数目、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显著正相关,速效磷与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极显著正相关;槟榔地上部N浓度以及香露兜地上部P和K浓度分别显著增加41.56%、26.56%和25.69%;而槟榔和香露兜根系以及地上部N、P和K养分含量均高于单作,其中根系槟榔P和K含量和香露兜K含量显著增加;同时,间作后槟榔和香露兜对N的吸收效率均高于单作,香露兜的P和K的吸收效率高于单作并略高于槟榔的吸收效率,其中P和K的吸收效率与总根长、总表面积、根体积、根数目均显著正相关,氮的吸收效率与根系形态无显著相关关系。综上所述,槟榔间作香露兜增加了土壤中速效磷含量,促进了槟榔和香露兜对氮、磷和钾养分的吸收,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增加、养分吸收效率的提高均与根系形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海南槟榔黄化病的病原鉴定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对海南槟榔黄化病病株组织进行超薄切片电子显微镜观察和四环素族抗菌素注射诊断,结果表明:海南槟榔黄化病病株的叶脉、叶鞘基部呈水渍状的幼嫩花苞组织内的筛管细胞和伴胞部位均发现植原体(Phytoplas mas)。植原体的大小为 180~550nm,单位膜厚度为9~13nm。但在健康的槟榔植株的相应组织中未发现上述病菌。经四环素族抗菌素2种药物注射槟榔黄化病病株均可不同程度地抑制病情发展。上述2种鉴定符合对植原体病原的鉴定程序,故可进一步证实植原体(Phytoplasmas)是引起海南槟榔黄化病的一种病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