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江苏省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监测目前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抗性现状,对从江苏省各地采集的油菜菌核病病原菌菌株以及海安、苏州和高淳三地的油菜菌核病病原菌田间群体菌株进行了多菌灵的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江苏省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已经产生,不同地区菌株对多菌灵的抗性比率不同。在苏州的田间菌株群体中抗性菌株的比率达到28.12%,而在高淳等地的菌株中没有检测到抗性菌株的存在。抗性菌株都表现为高抗,其EC50 >100µg/ml。对抗性菌株的β-微管蛋白基因进行PCR扩增和酶切的结果表明,所有抗性菌株的β-微管蛋白基因的198位都发生突变,从而导致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抗性的产生。从江苏省范围来看,继续使用多菌灵防治油菜菌核病菌可能会导致抗性频率上升、抗性范围扩大。  相似文献   

3.
采集、分离获得江苏省通州市4乡镇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tum)的223个菌株,对多菌灵(MBC)和乙霉威(NPC)的敏感性测定得到2种表型,其中143个菌株为MBC^S NPCH^HR,其余80个菌株为MBC^HR NPC^S,后者对温度7—28℃不敏感。苯并咪唑类杀菌剂通过与抗药性相关的β-微管蛋白结合,抑制细胞的有丝分裂。克隆S.sclerotiorum 6个菌株的β-微管蛋白基因,获得大小为874个碱基、编码273个氨基酸的基因片段,与典型模式菌粗糙脉孢霉(Neurospora crassa)进行序列比较发现具高度同源性。研究证明S.sclerotiorum的β-微管蛋白198位氨基酸由谷氨酸(Glu)突变为丙氨酸(Ala),是导致油菜菌核病病原菌产生对多菌灵抗药性的主要原因;突变位点和突变类型与其他抗多菌灵真菌一致,与乙霉威之间存在明显负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戊唑醇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及作用机制,采用生物测定方法,研究戊唑醇的室内毒力、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的菌丝干重、菌丝蛋白质含量、菌核萌发、菌核致病力和菌丝体细胞膜电导率。结果表明:戊唑醇对油菜菌核病菌具有极强的抑菌作用,EC50和EC90值分别为1.3μg/mL和11.2μg/mL;用戊唑醇处理后,菌丝体干重差异显著,蛋白质含量、菌核萌发率和致病力均随处理浓度的提高而降低;戊唑醇对菌丝体电导率无影响,但对菌丝体的生长有抑制作用。表明戊唑醇通过抑制菌丝干重、菌核萌发率、蛋白质含量和致病力而控制病害发生。  相似文献   

5.
李永刚  陈丽娜 《大豆科学》2011,30(2):281-284
采用单菌核分离法得到大豆菌核病菌,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7株大豆菌核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对多菌灵和腐霉利的抗药性.结果表明:供试菌株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是15~20℃,而菌核的产生则在15℃左右最多;大豆菌核病菌丝生长最适的环境为中性和偏酸性;不同菌核及病残体埋入土壤不同深度后越冬处理,病残体上菌丝不能越冬,而菌核能够越...  相似文献   

6.
从江苏省镇江市和扬州市采集菌核病植株的茎,从中分离获得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单菌核菌株。32个野生型菌株药剂敏感性(EC50)频率分布数据显示,病菌对腐霉利的敏感基线EC50值为0.1981 ± 0.0220 µg/mL,MIC(最小抑菌浓度)值为 1.1 ± 0.1595µg/mL。实验未发现田间抗腐霉利菌株。通过室内紫外线和药剂诱导,获得多株高抗腐霉利突变体(EC50>1000µg/mL)。这些抗性突变株经转管培养5~20代后抗药性稳定。它们对同类药剂异菌脲和有机磷类甲基立枯磷也表现高抗,但对苯并咪唑类多菌灵敏感。与野生型敏感菌株相比,抗腐霉利突变株菌丝生长较慢,对油菜茎杆和叶片的致病力均较弱。  相似文献   

7.
8.
为了明确油菜菌核病菌对新型杀菌剂嘧菌环胺的敏感性和该药剂与其它杀菌剂的交互抗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江苏省不同地区的53个油菜菌核病菌菌株对嘧菌环胺的敏感性,并测定对嘧菌环胺不同敏感性的10个菌株对菌核净、异菌脲、腐霉利、多菌灵、咪鲜胺和戊唑醇等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菌株间对嘧菌环胺的敏感性差异显著, EC50(抑制中浓度)值在0.0342~1.087 6μg/mL之间;通过EC50值相关性分析,油菜菌核病菌对嘧菌环胺与上述杀菌剂之间不存在交互抗性。 关  相似文献   

9.
通过室内紫外线和药剂诱导,获得多株高抗腐霉利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突变体。与野生亲本菌株相比,抗性突变株(EC50800μg/mL)在高糖(40g/L蔗糖)和高盐(5g/LNaCl)培养基上生长缓慢,表明对高渗透压比较敏感;菌丝相对电导率较高,显示细胞膜透性增大,胞内电解质渗出较多。试验还发现,在含药培养液中,亲本菌株菌丝内甘油大量合成和积累,增加462.45%,而抗药突变株甘油含量仅稍有增加或有所下降,说明抗腐霉利突变株对外界渗透压的调节能力较低。根据已报道组氨酸激酶(HK)基因序列设计特异引物,经PCR扩增和测序,获得油菜菌核病菌HK基因保守区域序列1605bp。抗、感腐霉利菌株HK基因保守区域在第45位、第81位和第625位碱基不同,但编码的氨基酸一致。因此,油菜菌核病菌对腐霉利的抗性及抗药菌株的高渗敏感性与HK基因保守区域碱基突变无关。  相似文献   

10.
油菜内生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Y-2产生2种类型的抗真菌物质,一种是挥发性的de物质,可以有效地抑制油菜菌核病菌的生长;另一种是分泌到培养液中的物质。重点研究第二类抗菌物质的提取和纯化分析方法。试验证明BY-2 产生和积累高效抑制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de Bary)生长的细胞外分泌型物质,其发酵上清液与油菜菌核病菌对峙培养形成了2.8 cm的抑菌圈;采用离心收集发酵液上清液、调节酸性条件、甲醇溶解和Sephadex G25葡聚糖凝胶柱层析等方法,可以沉淀、萃取收集和纯化该物质,而且收集率高、活性强、纯度高。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离体培养条件下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草酸毒素的产生及其晶体结构。结果表明,培养过程中草酸含量呈S型增长,其增长速率与病菌的生长速度呈正相关,并伴随着pH值相应的规律变化。病菌分泌的草酸与钙离子形成四面体或棱柱形晶体结构。生物测定证实了草酸在油菜菌核病致病性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大豆种质资源对菌核病的抗性鉴定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矫洪双  陆修德 《大豆科学》1994,13(4):349-356
1991-1993年,在黑龙江省大豆菌核病发生较重的嫩江地区,选择国营农场九三管理局山河农场作为试验基点。在疫区自然感病条件下,评价了800多份大豆种质资源对菌核病的相对抗性。在年发病率分别为12.1%、28.1%和21.3%的条件下,编号为91号、139号、30号等9份大豆种质材料,对菌核病表现了相对稳定的抗性。这表明,开展抗病育种研究,利用抗病品种防治大豆菌核病是可能的。试验中发现,田间发病率  相似文献   

13.
向日葵菌核病(根腐型)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在吉林省发生较重,在吉林省农安县连续5年调查,植株枯死率平均为5.13%,最重地块达17.5%,病害从6月末开始一直到9月末收获时均能发生。病情的消长呈多峰曲线。病菌浸染根颈、主根或侧根后蔓延至茎,病害由带病种子和土壤里的菌核侵染所致。重茬地发病严重,生育期(5—9月)降雨量和发病率呈正相关(r=0.98826)。  相似文献   

14.
芸薹属油菜种质资源抗(耐)菌核病、病毒病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芸薹属油菜种质资源抗(耐)菌核病、病毒病的鉴定结果表明:1.抗菌核病的基因主要存在于B和C染色体组,抗芜菁花叶病毒(TuMV)的基因主要存在于C染色体组。2,农艺性状与抗菌核病性存在相关;B.campestris有效分枝点高度、B.carinata的株高、有效分枝点高度与抗性指标RRA分别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B.juncea二次有效分枝数与RRA呈显著负相关,B.napus的上述性状与RRA相关不显著。3.油菜单株产籽量和产油量随病情加重而下降,达显著或极显著程度。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切片分析了油菜菌核病抗(耐)病性的组织病理学。结果表明:在不同感病程度的甘蓝型油莱品种(系)上菌核病菌的侵染和扩展特性包括附着胞类型、病菌在组织内的扩展以及寄主的能动反应诸方面均存在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感染菌核病油菜组织的叶绿素含量及叶绿体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感病寄主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量均有显著降低,叶绿体受到严重破坏。受害的叶绿体发生聚集和液泡化,在膜和基粒上附着大量黑色沉淀物,这是病菌分泌的草酸降低了细胞pH值所引起的蛋白沉淀。  相似文献   

17.
抗感菌核病油菜品种对草酸的吸收和转运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菌核病抗性不同的油菜品种对草酸的吸收和转运差异。经预处理后的3~4叶期油菜苗的根放进14C—草酸钾浓液(pH5)中,在20±0.2℃,6000Lux下处理4h。草酸钾浓度和放射性比度分别为5mmol/L和5μCi/ml。放射自显影和放射性强度测定结果表明:油菜对草酸有明显的吸收作用,高抗品种,如中R-888其放射性物质主要分布在叶脉中,表现为限制放射性物质的转运;感病品种,如84039放射性物质在叶片中分布较均匀。高感品种吸收的放射性物质是高抗品种的4倍以上,低抗和低感品种介于高抗和高感品种之间。  相似文献   

18.
哈茨木霉抗多菌灵突变株对大豆菌核病的诱导抗性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接种菌核病菌后不同时间大豆植株抗逆酶活性的变化,研究了土壤中施用拮抗真菌哈茨木霉菌及其抗多菌灵突变株对植株抗逆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哈茨木霉突变菌株的处理对SOD酶的诱导出现较早,在接种4 h后酶活开始增强,而接种后36 h相比对照可提高67%以上;接种72 h后POD酶活比对照提高27.3%;而MDA含量与对照相比,却始终处于相对较低水平。表明哈茨木霉菌抗多菌灵突变株的应用具有诱导植株抗逆酶活性提高及增强植株抗病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