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安塞县退耕还林(草)试点工作为对象,以参与性农村评估(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PRA)为调查方法和统计年鉴为基础,对安塞县实行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农村社会经济的变化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退耕后促进了当地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和生活用能的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家庭收入呈现多元化,对退耕还林(草)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要素研究是当前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研究的热点和关键问题之一。黄土丘陵沟壑区因其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成为全国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措施的重点区域之一。运用典型相关分析,通过对典型区安塞县耕地数量、耕地质量变化驱动要素的定量分析,探讨了县域耕地变化的驱动要素,并运用典型相关系数和冗余度分析,对诊断结果进行了检验。为进一步研究整个黄土高原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提供借鉴,为该区土地利用的合理调整和水土保持的有效实施服务。  相似文献   

3.
陕北丘陵沟壑区生态修复与农村聚落耦合发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修复与聚落建设两者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必须在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基础上发展农村聚落.逐步减轻区域生态环境压力,这对于扭转农村聚落"生态恶化-贫困"的恶性循环,恢复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地调研、文献研究与理论分析,在研究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环境及其修复途径与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利于生态修复的农村聚落发展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农村聚落应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并采取有利于水土保持的生产耕作方式,调整散乱的聚落生活空间结构.以便转移人口,解决环境人口超载问题,并进一步做好农村聚落的迁村并点工作.  相似文献   

4.
在野外调查和试验小区观测的基础上,对吴旗县退耕还林所取得的水土保持效益进行了定量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退耕还林、封山禁牧,吴旗县植被覆盖率得到了明显提高,极大地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质,植被群落趋于稳定,水土流失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由此可见退耕还林、封山禁牧是治理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米脂县泉家沟实验区是陕西省黄土高原治理研究所1979年建立的综合治理实验区。经过十多年来的综合治理,区内生态,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产业结构趋于合理,1992年与1979年相比,人均纯收入由118元增加到707元,治理程度由32%提高到71%,土壤侵蚀模数由1979年以前的年均16279t/km^2,减少到“七五“期间的2330t/km^2,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群众生活稳步提高,取得  相似文献   

6.
以安塞县退耕还林(草)试点工作为对象,以参与性农村评估(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PRA)为调查方法和统计年鉴为基础,对安塞县实行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农村社会经济的变化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退耕后促进了当地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和生活用能的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家庭收入呈现多元化,对退耕还林(草)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采用TWINSPAN分类法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吴起县双树沟流域30个自然恢复草地植被进行分类,并对分类后各植被群落特征和地上生物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自然恢复条件下,随着退耕年限的不断增加,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依次经历了猪毛蒿群落-赖草+长芒草群落-赖草+铁杆蒿群落-铁杆蒿群落-铁杆蒿+茭蒿群落5个发展阶段,地带性植被类型铁杆蒿+茭蒿群落在研究区内开始出现,并且已经占有一定优势;随着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的不断进行,Margalef等丰富度指数以及Shannon-wiener等多样性指数、Pielou等物种均匀度指数和地上生物量都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发展趋势;在植被自然恢复的稳定阶段,虽然物种丰富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有一定的增加,但是相对恢复初期来讲还是有所下降,并且有达到与初期相当水平的趋势;物种丰富度指数均在第1恢复阶段最大,而均匀度指数Jsw以及Shannon-wiener指数在第5恢复阶段最高。随着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的不断进行,植被群落总盖度随着退耕年限的延长而不断增大。  相似文献   

8.
在对吴旗县乔木林、灌木林和草原群落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其植被恢复及植被恢复与水土流失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吴旗县这样的自然地理条件下,通过退耕还林、封山禁牧,植被完全可以得到恢复,完全可以控制水土流失的发生。在自然恢复初期,植物群落将以草原地带性植被为主,并可以恢复到稳定阶段。三种植被群落在植物多样性方面差异并不大,草原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均匀度要略小于乔木林和灌木林群落。  相似文献   

9.
针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以及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的特点,首先介绍了近10年来王家沟流域作物生产变化的情况,然后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支持下,利用基于土壤侵蚀的YIELD作物生产力模型并结合各作物的实际观测资料,从气象因素(降雨量、气温)以及耕作措施两方面分析了该小流域作物生产力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在气象因素(大气降水)和土壤侵蚀的共同影响下,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变化是影响该区作物生产力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11.
北川河流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土壤渗吸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壤渗吸性能是土壤重要的物理特征,是生态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影响土壤渗吸性能的机制,可以为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关科学依据。应用双环渗透仪法,对国家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科技试验县———青海省大通县北川河流域退耕地土壤渗吸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退耕地表土层渗吸过程基本上为INVERSE或S模型,突出表现为初期渗吸速度极大、中期降低、后期小,直至趋于某一常数亦即稳渗速度的过程。退耕地与天然林地的表土层,稳渗速度相同,平均达42mm/min,比农耕地高95倍。随着退耕地林分的正常生长,林分枝叶重量的增加,枯落物的不断积累,表土层厚度的增加及改良,退耕地稳渗速度会逐步得到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12.
研究内容作为“九五”黄土高原中部丘陵区中尺度生态农业建设综合研究的组成部分,以位于黄土丘陵区中部腹地的延安市宝塔区和安塞县为代表,在总结和分析两区县农村经济发展历史演变过程、现状特征、优势资源、成功经验及制约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对比分析目前关于黄土丘陵区整治和开发在战略方针上存在的两种不同方略,认为黄土丘陵区的治理开发宜采取“两者兼顾”的战略,并提出了相应的农村经济发展方向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上官周平,1964年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目前主持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专项基金等10多项。针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与植被建设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在植物生态适应机制、土壤-植被水分生态、植被生态效应等方面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1 植物对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退耕还林(草)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朱总理针对1998年我国水土流失加剧而致使洪灾造成2251亿元人民币巨大损失的现实,于1999年8月提出了“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措施,为根治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和良化我国的生态环境指明了方向。文章在上述背景下分析了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坡耕地引起水土流失、肥力低下、水源缺乏、灾害频繁的四大问题,根据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以下几条对策:1 提高思想认识;④解决好退耕后脱贫;(四)推进东西部合作政策;1/4保证人均一定的农田;1/2实现农林牧业最佳结合;3/4提出合理的措施;⑧健全保障机制;(七)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研究的基本思路可供同类地区的干部和群众为退耕还林(草),搞好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脱贫致富,建设秀美山川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对退耕还林还草区具有代表性的乔木(山杏和刺槐)、灌木、农田的土壤水分有效性和蓄水能力进行了测定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有效水含量变化范围为1.92%~15.73%,林地比农田增加约75.31%。0—40 cm土层土壤蓄水量为228.30~251.07 t/hm2,林地比农田增加约8%。刺槐林地的蓄水性能好于山杏。研究成果对于科学地评价退耕还林还草的土壤改良效应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紫色土丘陵区坡耕地退耕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及其效益评价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认识退耕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对耕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和评价退耕还林还草的水土保持效益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在中国科学院盐亭紫色土农业生态试验站通过2年(2003—2004年)的小区试验,观测了紫色土坡耕地种作物(小麦-玉米)、饲草(黑麦草)、果树(枇杷)和“果树+饲草”这4种模式的水土流失状况,并用层次分析法等对其水土保持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价。观测结果表明:坡耕地退耕种草和种“果树+饲草”这2种模式,较作物模式显著减少水土流失超过30%,其中“果树+饲草”模式的侵蚀量减少60%以上。同时发现,退耕地如果只种果树,水土流失量反而多于种作物地,揭示了控制水土流失的关键之一是提高地表盖度。效益分析结果表明,4种模式水土保持综合效益的大小次序是:“果树+饲草”>饲草>作物>果树。  相似文献   

17.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土保持的生态经济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水源区水土流失问题严重,以面蚀、沟蚀为主要形式,还有局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重力侵蚀。为保中线调水水质,应坚持生态经济相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按不同类型区施予不同水保措施,建立政府行为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建立封禁区群众生产生活补贴机制,加强水源区水土保持科研和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