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玉忠 《河南农业》2014,(17):14-15
<正>一、2015-2020年河南油菜产业发展目标到2020年,河南省"双低"油菜生产稳定在36.67万hm2左右,力争利用有效冬闲田资源,恢复到40万hm2左右。"双低"化率在90%以上,基本消除常规品种及其他品种插花种植现象,油菜品质基本达到部颁优质标准,含油率40%以上,平均单产160kg以上。积极培育中介服务组织,基本形成产业化雏形,通过试验示范,引进储备有发展潜力的"双低"油菜品种3~5个,引进储备先进的栽培技术1~2项。(一)目标定位到规划期末,全省"双低"油菜生产面积稳定在36.67万hm2以上,总产95万t以上,整体提高"双低"油菜栽培技术水平,平均单产达到  相似文献   

2.
苏南地区油菜生产技术演变及影响产量的主要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江苏苏南2个典型市溧阳市和昆山市近30年的油菜生产情况。对30年油菜生产演变及其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1)油菜生产面积都从较小到迅速增加、又趋减少;栽培方式从直播为主到直播与移栽并存,再到稻茬免耕移栽居主体;主体应用品种从"双高"品质常规种为主到低芥酸常规种,再到"双低"常规种与杂交种的逐步更替;单产渐趋提高。(2)生产主体品种的更新应用对提高单产起主要作用,其次是栽培方式。(3)油菜单产水平高低受区域气候环境因素的制约,不同生育阶段间气候因素变化对产量的影响有明显差异,要因地适时采取相对应的技术措施,有利于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3.
江西红壤稻田三熟制油菜简化施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熟制油菜简化施肥的试验结果表明,简化施肥对油菜株高、茎粗、有效分枝数、第一节位高、主花序长和主花序角果数都有一定影响,而对油菜每荚粒数没有影响,对单株角果数、千粒重、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和理论产量的影响较大,产量从高至低依次为简化施肥Ⅲ、简化施肥Ⅱ、常规施肥(CK)、简化施肥Ⅰ。简化施肥对油菜生育进程影响很小,前期几乎没有影响,到了生育后期差异1~3 d;简化施肥比常规施肥减少生产投入294.0~450.0元/hm2,增收181.8~1100.7元/hm2,以简化施肥Ⅲ的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4.
苏北沿海滩涂盐肥对油菜产量及离子分布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江苏沿海海涂通过田间试验研究苏北沿海滩涂盐肥对油菜产量及离子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盐分含量在2.4~3.6 g/kg时对油菜籽粒产量影响不大,但土壤盐分含量达到4.1~5.2 g/kg时,油菜籽粒产量较盐分含量1.3~1.9 g/kg时有显著下降;随氮肥、磷肥施用量的增加,油菜产量明显增加,且土壤盐分含量越高,氮肥、磷肥增产效应越大;随土壤盐分含量增加,油菜根、茎、叶中Na~+、Cl~-的含量明显增加;随氮肥、磷肥的施用量增加,油菜根、茎、叶中Na~+、Cl~-含量下降,K~+、Ca~(2+)含量上升,这说明氮肥、磷肥的施入,增强了油菜对营养离子的选择性吸收与运输,抑制了油菜对盐害离子的选择性吸收与运输。苏北沿海海涂施用氮肥、磷肥,可改善油菜的营养状况,有利于油菜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正合理密植,是充分利用耕地与水、肥、气、热等自然资源夺得作物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油菜要获得高产,也须坚持合理密植。但在油菜种植密度到底多大才算"合理"这个问题上,目前却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观点与看法。有的人认为稀一点好,每667平方米2000~3000株甚至更稀一点也行;有人认为4000~5000株最合适;有的人则认为密植才能高产,667平方米株数最好要达到10000~  相似文献   

6.
为了掌握叶面肥"新美洲星"对直播油菜生产的影响,特开展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分别在直播油菜蕾薹期、花期各喷施一次"新美洲星"叶面肥,有利于直播油菜产量构成因素的形成,比清水对照株高增加2.4~2.8cm,主花序增加3.7~7.7cm,有效角果增加5~10.6个,角粒数增加1.1~1.7粒,生育期缩短2~3d,产量增加2.5%~15.4%,且成熟一致性高,减轻了菌核病的发生,有利于机械收割.其中以喷施1500mL/hm2处理的"新美洲星"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豫南稻茬区作为全国油菜的主产区之一,近几年由于受种植习惯、自然条件和耕作制度的影响,油菜种植面积难以扩大。笔者结合多年的研究与生产实践经验,针对限制当地油菜种植面积扩大的主要因素和群众种植习惯,提出了豫南"稻-油"轮作区双低杂交油菜轻简化栽培技术,谨供参考。一、豫南"稻-油"轮作区油菜生产情况(一)区位优势豫南"稻-油"轮作区主要包括信阳市、驻马店市的正阳县、确山县、泌阳县、新蔡县及南阳市的桐柏县、新野县、唐河县、邓州县,常常年种植面积为20万~25万hm^2。  相似文献   

8.
运用正交试验,制作油菜秸秆纤维混凝土试件,探究水灰比(0.45、0.50、0.55、0.60)、油菜秸秆纤维长度(15~20、>20~25、>25~30、>30~35 mm)和秸秆纤维体积掺量(0.50%、1.00%、1.50%、2.00%)对油菜秸秆纤维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影响。极差分析结果表明,3因素对油菜秸秆混凝土抗碳化性能影响的大小依次为水灰比、秸秆纤维长度、秸秆纤维体积掺量,最优组合为水灰比0.45、秸秆纤维长度为>30~35 mm、秸秆纤维体积掺量1.50%。取最优水平组试件作电镜扫描观察,发现油菜秸秆纤维的掺入,能够改善水泥浆体内部孔隙结构,使混凝土碳化深度最多可减小35.31%,从而提高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采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建立的油菜秸秆纤维混凝土碳化深度预测模型,验证离散系数接近0.05。  相似文献   

9.
以晋油12号为材料,初步探讨氮肥和密度互作对晋北丘陵旱坡地芥菜型春油菜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肥料与密度互作对春油菜千粒质量有极显著影响;密度对油菜茎粗、分枝数、产量、千粒质量有显著影响;施氮量对油菜株高和千粒质量有显著影响。氮肥和种植密度适度增加能提高油菜产量,且种植密度为55.5万株/hm2,施氮肥150~225 kg/hm~2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正油菜是湖北最具优势的大宗农作物之一,是促进粮油兼丰的最佳养地作物。种植成本偏高、综合比较效益偏低是制约当前油菜产业发展的突出短板~([1-2])。近年来,一些学者在油菜直播密植、药剂拌种、专用肥研发与应用、稻茬免耕、绿色防控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2-6]),并取得明显效果。在此基础上,通过集成组装"种、肥、药、机"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构建了油菜高质高效生产技术体系,探索出油菜绿色高质高效技术"345"模式~([7])。这一新模式,在湖北及长江流域示范推广面积逐年扩大,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正>黑龙江省西部高寒区春小麦复种饲料油菜技术是利用春小麦收获后到冬前2~3个月的农田空闲时间,种植以收获鲜草为目的的专用饲料油菜,为黑龙江省西部高寒区的种植业结构优化调整开辟一条新的思路。该技术充分利用了春小麦收后到寒冬来临之前60~70d的光、热、水和土壤资源,无茬口矛盾,不影响粮食生产,改一熟为两作,是增加农民收入和加快畜牧业健康快速高效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为贵州直播油菜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推动油菜轻简化种植应用。采用裂区设计,对黔北地区3个主栽油菜品种直播条件下不同播种量各品种的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播种量对油菜田间成株率影响显著,播种量为200~1 000g/667m2,成株率随播种量的增加而增加;播种量为1 000~1 200g/667m2,成株率随播种量的增加而减少;黔北地区油菜直播栽培的适宜播种量为400~600g/667m2。品种和播种量单因素及品种与播种量互作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3.
秦优10号油菜一穴双株简(少)栽试验结果表明,一穴双株52 500穴/hm2平均产量与一穴单株105 000穴/hm2差异极显著,油菜籽产量增加273.33~340.00 kg/hm2、产值增加1 366.65~1 700.00元/hm2,油菜一穴双株简(少)栽行距扩大到76~107 cm,秋冬至早春油菜行间夹种多种蔬菜,进一步稳定油菜生产、提高油菜生产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4.
星子县油菜“3414”肥效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星子县泽泉乡麻沙泥田进行了油菜"3414"肥效试验研究。通过试验找出了氮、磷、钾肥对油菜的主效应及相互效应,得出了星子县种植油菜的最佳施肥量等,结合当地油菜栽培实际,提出了麻沙泥田油菜推荐施肥量为N=11~13.5kg/667m2、P2O5=2~3 kg/667m2、K2O=6~7.5 kg/667m2。  相似文献   

15.
<正>自从菜薹和菜籽两收"双低"油菜品种问世及配套栽培技术推广应用以来,每亩油菜不仅可增收油菜籽20%,而且还可收菜薹300~350 kg。近几年来,油菜薹的市场销售价格一直高于白菜薹和红菜薹,其销售收入远高于油菜籽的销售收入,尤其是城市周边,菜薹和菜籽两收"双低"油菜的种植收入比其他油菜的种植收入一般增加200%左右。1品种选择选择生长势、抗病性、抗寒性较强,菜薹发生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双抗药性标记法(抗利福平和硫酸链霉素)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法研究了枯草芽孢杆菌RSS-1R菌株在油菜植株和根际土壤的定殖。结果表明,喷雾处理后2~6 d内,油菜植株上RSS-1R菌株的平均菌量从3.67×105 cfu·g-1鲜组织下降到1.00×103 cfu·g-1鲜组织;到处理后10 d,油菜植株上即检测不到RSS-1R菌株;喷雾处理30 d内,油菜根际土壤中菌株RSS-1R种群数量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灌根处理后,菌株RSS-1R可在油菜根际土壤中稳定定殖30 d以上,且其种群数量无显著变化。同时研究了RSS-1R菌株对油菜周围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雾处理2~10 d后,油菜植株上的细菌种群数量由6.30×106 cfu·g-1湿土下降到3.00×105 cfu·g-1湿土,处理后10 d,油菜植株上的细菌种群数量恢复到对照水平。喷雾处理10 d内油菜根际土壤中的细菌种群数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但是处理后20 d,油菜根际土壤中的细菌种群菌量显著增加。灌根处理后,油菜根际土壤中的细菌种群数量呈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处理后30 d,油菜根际土壤中的细菌种群数量恢复到对照水平。无论是喷雾还是灌根处理均不影响油菜植株或根际土壤中的真菌和放线菌的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17.
采用田间裂区试验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烤烟—油菜轮作体系中作物产量、氮素吸收量、氮肥利用率和后效的影响。结果表明,烤烟季产量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烤烟季施氮150 kg/hm~2产量最高,氮肥利用率最大;烤烟季施用的氮肥具有明显的后效,油菜产量显著增加314.73~488.83 kg/hm~2,氮素吸收量增加12.33~17.86 kg/hm~2,相当于油菜季施氮22.46~35.21 kg/hm~2的增产效果,氮肥的后效与施氮量成正比。在烤烟—油菜轮作体系中,推荐烤烟季施氮肥150 kg/hm~2,油菜季在充分考虑烤烟季氮肥后效的基础上少施氮22.54~35.17 kg/hm~2,烤烟、油菜增产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运用二因素五水平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实验方法,进行氮肥与密度对油菜产量构成因素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本试验范围内,施氮量和密度对油菜单株有效角果数均有显著的影响,但密度的变化对单株有效角果数的影响大于氮肥施用量对单株有效角果数的影响。当密度为93.72~105千株/hm2,氮肥施用量为225~227.02㎏/hm2时,油菜的单株有效角果数可望达到最高;氮肥和密度对于油菜每角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通过油菜测土配方施肥"3414"试验,得出宾川县中低海拔地带,在中上等肥力田块中油菜N、P、K亩最佳施肥量为N13~15 kg、P2O53~8 kg、K2O 2~4 kg。  相似文献   

20.
<正>油菜育苗移栽是高产技术措施之一。培育壮苗是"双低"油菜获得高产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最终能否获得高产取得效益。因此培育大壮苗是油菜播种与育苗期的核心目标与任务。围绕这一目标与任务,我镇近几年通过产业化调整,2013年油菜种植面积达5 000亩,通过田间调查,农户的育苗移栽技术不当,田间管理粗放。根据几年来我们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