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蕨菜情     
《新农村》1999,(3)
故乡的山上,最普通的要数蕨菜了。当第一丝春风轻抚大地,树木还没有从沉睡中苏醒的时候,蕨菜就迫不及待地从泥土里探出了娇嫩的身子,这里一丛,那里一棵,十分显眼。漫山遍野,到处是蕨菜的影子,到处是舒心的绿色。我家屋后有片茶园,孩提时,母亲经常在春天里带我去采蕨菜。那年头,农村大搞集体化,家中五六口人吃饭,我和弟妹又在学校读书,仅  相似文献   

2.
<正>我的童年处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候的农村没有收音机可听,更没有电视可看。童年做过什么游戏,如何和小朋友玩耍,在我的脑海里早就忘得一干二净,唯独今天能够记起来的,那就是母亲陪我读书。母亲陪我读书的最早记忆是在我五六岁时,那时农村没有幼儿园,也没有学前班,孩子们都是自由玩耍,每天傍晚吃过晚饭,母亲便拿出姐姐上小学时的语文课本给我读,如《小英雄雨来》《王二小的故事》《刘胡兰的故事》《鸡毛信》《神笔马良》等等。有了这么多的故事,小伙伴们每天围着我听我给他们讲故  相似文献   

3.
<正>"老师,王天拾到一部崭新的手机,去办公室找您,您不在,他把手机交给校长了。"我刚到学校,听到这样一个消息,感到有些说不出的感觉,  相似文献   

4.
<正>儿时家境不富裕,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一个人既要打理7亩责任田,还要照顾我和哥哥。她总是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给牲口喂料、清理圈舍,打扫院落,做一家人的早饭。等我和哥哥上学后,母亲才扛起锄头,牵着牛去下地。晚上,我和哥哥在桌前写作业,母亲在一旁也不闲着,一双手不是在编织就是在缝缝补补。看着母亲永不停歇地劳作,我偷偷许下一个愿望,一定好好读书,长大后挣很多钱,让妈妈跟着我享福。  相似文献   

5.
<正>从小我就喜欢读书。这个习惯,得益于父亲对我的培养。木匠出身的父亲每天除了和斧子、凿子这些家伙什打交道之外,闲暇时喜欢读书。那时,家里生活拮据,没钱买书,父亲会绞尽脑汁想办法借书来读,或捧着新华字典看得津津有味。年幼时我喜欢围着父亲转,岳母刺字、愚公移山……这些经典故事是父亲留给我最难忘的记忆。在我7岁那年,父亲调到学校后勤工作,作为员工,可以到学校图书室借阅书籍,这让父亲欣喜不已。至今我还记得第一次和父亲去借书的情形。  相似文献   

6.
怀念母亲     
<正>母亲已离开八年了,但我还是常常在梦中见到她,总感觉她仍然在自己的身边,醒来之后却泪如雨下,思亲之苦无法表达。母亲永远定格在56岁,没有白发苍苍和衰老的容颜,只有发福的身材和曾经秀美过的脸庞。母亲年轻时很漂亮,"佐证材料"就是在她读书的年代里所留下的照片便可以清晰地看到,还有上山下乡时人们对她的评价,善良、热情、贤惠和文气。那时,别人都以为她是教书先生,都叫她"老师"。这个称谓后来被我实现了,母亲别提有多高兴。  相似文献   

7.
《百姓》2003,(8)
“婆媳学校”在日本读书时有一个要好的女同学叫佐藤由美子,大学毕业后没多久就准备与相恋两年的男友结婚了。一天在路上碰见她,她喜滋滋地告诉我正在进行“花嫁修业”,即为准备出嫁而去上各种花道、茶道之类的家政培训班,包括上”婆媳学校”。我觉得新鲜,就满怀好奇地与她一道去  相似文献   

8.
<正>几十年来,我都忙于工作,很少顾家,现在退休了,就想多尽尽孝。去年11月,我带着母亲、二姨、二哥、三舅几个人租了一个车一起出来玩,转了10天,我回郑州,由表妹在海口陪母亲,到1月8日女儿又来陪母亲,到现在母亲已来两个多月了。到走的时候,母亲在海口整整待了三个月,我和女婿1月下旬来北海,天天和母亲在一块,早上拉着她的手散步,下午陪她去泡脚,时不时还带她去看看大海、公园、电影公社以及她  相似文献   

9.
憨有憨福     
后采听爹说我到了4岁才开口喊娘,之前,婶子大娘就给我起了个外号叫“憨子”;此后,它就取代了我的乳名,直到现在,表叔爷们儿见了面,还拿这开玩笑。 幼时的我虽言语木讷,却不知怎的染上了读书的嗜好,久之,就像别人抽烟、喝酒一样上了瘾。但毕竟家境贫寒,在那连多吃一个煎饼都要偷看母亲脸色的年月里,哪里有闲钱买书。同族的二狗叔倒有几箱书、怎奈他也是个书虫,轻易不借他人。偶尔去串门发现一本好书,便  相似文献   

10.
前段时间听了江苏灌南新知学校徐翔校长在栾城县做的关于打造高效课堂的报告会,感触很深,徐校长结合自身创业的艰辛历程和新知学校改革崛起的创新之路,从办学、教育、课堂、读书等四个方面对当前的教育教学现状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尤其是关于打造高效课堂的教育理论,笔者认为很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探讨和学习。  相似文献   

11.
《北京农业》2012,(23):49
<正>有一只小袋鼠在学校里经常闹恶作剧。它在教师的椅子上放图钉,在厕所里放鞭炮,在门把手上抹糨糊,还常常在教室里乱扔纸团。"你太不像话了!"学校的校长指责他说,"我要找你父母,把你干的好事统统跟他们讲!"校长来到小袋鼠家,见它的父母。在客厅里,它坐到一把椅子上。  相似文献   

12.
<正>生长在河边,孩童时就曾煞有介事地钓过鱼。弄上一根细细的竹竿,找上一节母亲做鞋用的细麻绳,把一颗颗大头针放在煤油灯上软化后弄成一个个"鱼钩",收拾妥当之后,便同一般年龄大小的伙伴们三五成群来到河边钓鱼。如此钓法,大多数时候都是一无所得,三五次后,本来就缺乏耐心的我便对钓鱼失去了兴趣,如此一弃便是近30年。前年夏天,经不住一位老同事的怂恿,也碍于多年深交的那份人情,我陪他们到弥河去钓了一次鱼。说是钓鱼,从我内心来说,无非是"陪太子读书",去河边  相似文献   

13.
父亲一生有三句话,令我永生难忘。父亲的第一句话是:“你看这件事怎么样?”父亲一向是说一不二的,包括母亲也别想改变。母亲爱父亲,又有点怕父亲。虽然父亲当年只有每月18元人民币的微薄工资,但在母亲心目中,父亲是她的支柱和偶像。这造就了父亲的独断专行,但也树立了父亲不可撼动的威信。我家六个兄弟姐妹,母亲病逝时,大姐、二姐已经出嫁,大哥、二哥在外工作,弟弟到外地读书,我在本镇读高中,家中,只有我和父亲两个男人相伴。我家有一块宅基地,有人想买。-天晚上,我们两个男人吃着晚饭,父亲突然问我:“我想把那块地卖了,你看这件事怎么样?”…  相似文献   

14.
<正>我从小喜欢读书。儿时,母亲过年的压岁钱,都让我攒起来买小人书看。为了得到一本《三国演义》的小连环画书,我曾毫不犹豫地把父亲给我做得那把精致的木质小手枪送给了同学。然后拿上小画书,迫不及待地坐在操场边,津津有味地看起来,竟忘了去上课,被老师狠狠地"尅"了一顿,我仍觉得很值。上世纪70年代,农场简陋的小书店里,图书很少。好不容易来几本小连环画书,也被提前得到消息的同学一抢而光。课堂上,老师偶尔拿来一本课  相似文献   

15.
"老师,王天拾到一部崭新的手机,去办公室找您,您不在,他把手机交给校长了。"我刚到学校,听到这样一个消息,感到有些说不出的感觉,记忆的大门瞬间打开,回到了两年前:  相似文献   

16.
<正>我是一直都在广州一边打工一边找项目,都快6年了,因家中还有两个小孩要读书,靠每个月1500元的工资生活实在是太艰苦了。所以在2009年8月份决定回老家看看当地适合做什么生意,回家不久,亲戚家又有婚事,去亲戚家参加酒席,在他家里看到《创富指南》杂志,然后就随便翻了一翻,真是一见钟情呀,麻辣烫技术培训,正好可以在当地学校  相似文献   

17.
母亲去打工     
李明 《农村百事通》2010,(12):42-42
母亲突然说她要去打工,这使我和父亲都感到震惊。她的腿受过伤,平时走路多了都疼得要命,何况去干那繁重的体力活。可无论我和父亲怎样劝说,母亲的态度依然坚定。  相似文献   

18.
母爱似海     
母亲的病逝,一直是我最揪心的回忆. 记得读高中的时候,每星期需要花去一元钱的生活费.当时,我的家境十分贫寒,父母白天要去生产队参加劳动,母亲就利用夜晚帮别人纺线来挣钱.每逢星期天放学回家,我都会看到母亲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不停地"吱--吱--"纺线.她每晚要纺成一个线柱,大约有二三两重,一周时间能纺成一斤线,母亲说这能挣到一块五毛钱的工钱,这样我下周的生活费就不用发愁了.  相似文献   

19.
母亲的桑树     
张佐香 《新农村》2007,(3):44-44
故乡是桑梓之地。我没见过梓树,桑树却见得多了。我家的屋后就有十几棵桑树,母亲靠这些桑树供养三个女儿读书。桑树给我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它们曾经伴随我度过了苦乐参半的童年。当春雨陆陆续续来过几次后,桑树枝头便到处是星星点点的水灵灵的嫩芽眼。娇嫩的桑芽儿细如纱,薄如蝉翼,日光照耀下,闪现出淡淡的绿光。等到绿意渐浓,那满树的绿仿佛滤过了世俗的尘烟,尽情地抒写生命的蓬勃与张力。母亲买来一张蚕卵。蚕卵是以“张”和“格”为计量单位的,“张”比“格”大,十“格”等于一“张”。蚕在一眠二眠的时候,只吃细嫩的桑叶,但吃得较少。…  相似文献   

20.
正母亲一生中只上过三天学,因为母亲说她一看到那些歪歪曲曲的汉字时,就像看见蚂蚁在书上爬一样,头都会发麻。那时,不愿上学的母亲没少挨外公的打骂,但这也无济于事,母亲说她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料,没办法,任凭外公怎么打骂,上了三天学的母亲就再也没有跨进过学校的大门了。母亲没多少文化,但这并不妨碍她成为一个好妻子好母亲。方圆数十里,一提到母亲的名字,人们都知道母亲是个勤劳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