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探讨吡虫啉在新疆地区环境和农业条件下合理、科学的应用方法,测定了70%(质量分数)吡虫啉水分散粒剂在棉花叶片和土壤中的残留和消解动态,并进行了其对田间棉蚜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根据所建立的分析方法的测定结果,在用药量(有效成分,下同)10.50~47.25 g·hm-2范围内,吡虫啉的靶向原始沉积量为0.53~1.99 mg·kg-1,施药后的第7天,吡虫啉的残留量为0.18~0.53 mg·kg-1,消解率在65.9%~75.7%。棉花叶片中吡虫啉的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消解半衰期为3.17~3.85 d。防效的调查结果显示,高剂量处理对棉蚜虫的校正防效显著高于低剂量;施药后3 d,药剂各处理的校正防效均达到最大;药后7 d,21.0~47.25 g·hm-2剂量处理的校正防效仍超过85%。叶片中吡虫啉的残留量(x)与防效(y)存在正相关关系,线性方程为y =8.07x + 54.11,R2=0.886 8。建议在本地区应用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防治棉蚜的安全有效用药量为21.0~31.5 g·hm-2。  相似文献   

2.
辛绪红 《园艺与种苗》2021,(7):15-16,42
[目的]研究吡虫啉在设施蔬菜中的残留特征.[方法]设计田间试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设施莴苣、番茄及白菜中吡虫啉残留进行检测.[结果]设施莴苣中吡虫啉安全间隔期≥10 d;设施番茄中吡虫啉安全间隔期≥10 d;设施白菜中吡虫啉安全间隔期≥15 d,当喷施2倍剂量喷施2次农药时,白菜中吡虫啉安全间隔期≥20 d.[结论]...  相似文献   

3.
甘蔗茎尖脱毒培养技术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针对热处理结合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甘蔗脱毒苗在茎尖培养阶段由于污染率和褐变率高培养成功率较低问题,在甘蔗的热处理、茎尖解剖、接种等阶段设计不同试验进行研究探讨,以期提高茎尖培养的成活率和成功率.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甘蔗品种在热处理时应需不同的水浴温度和时间:在茎尖解剖前,使用75%酒精处理可以减少茎尖培养的污染率;在接种前,将茎尖放到无茵水或者150mg/L的PVP(聚乙烯毗咯烷酮)溶液中浸泡15min可以减少酚污染,PVP还对其生长有促进作用;活性炭的作用有利有弊,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确定其用量.  相似文献   

4.
甘蔗茎尖脱毒培养研究初报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参试的四个甘蔗品种,茎尖脱毒培养效果从好到差的顺序依次为拔地拉>F134>粤糖57/423>桂糖11号。而同一品种不同的培养基、外源激素、培养方式和培养环境,茎尖培养效果差异也很大。在温室条件下,以20%S或改良MS0作预培养3-5天后,再转入改良MS+BA2.0mg/L NAA0.1mg/L培养基进行滤纸桥液体振动培养,并根据材料褐变及时转管,是茎尖培养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5.
甘蔗全茎无土育苗是在9-10月份,把正在大田生长的甘蔗剥叶,切去顶端生长点燃后分别在蔗茎基部第二间处和在离蔗茎部约占全茎3/4的位置,切开宽4-6厘米,深达蔗茎4/5的切口,把蔗茎往切口方向压弯,交叉平放在蔗畦上,使蔗芽位置处于水平状态,调控甘蔗顶端生长优热调整发使配,达到茎上的蔗芽都能在株上同时萌发成苗,其成苗率可达70%以上,解决了秋育冬移的种苗来源问题。由于甘蔗全茎无土育苗是不带根,不带土,  相似文献   

6.
用10%虫啉进行防治甘蔗绵蚜虫的药教试验,结果表明,用该药3000、5000倍,药后1天分别达到了96.5%和99.1%的防效,药后3天,全达到100%的防效,与对照抗蚜威比较达到同样效果,且药效期长。  相似文献   

7.
茶叶中吡虫啉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茶叶样品经甲醇提取,二氯甲烷反萃取,再经ENVI-18小柱净化,采用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检测,测定茶叶中吡虫啉农药的残留量。茶叶中吡虫啉的添加浓度为0.1、0.5、2.5mg/kg,其回收率范围81.5%~87.9%,相对标准偏差(RSD)≤10.2%,方法最低检出浓度为0.05mg/kg,符合农药残留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豇豆、土壤中吡虫啉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并研究吡虫啉在海南豇豆和其种植土壤中的消解动态以及在豇豆中的最终残留。结果表明:方法回收率为78%~89%,在0.05~5μg/mL线性关系良好,相对标准偏差(RSD)7%,最低定量限0.01μg/mL,方法满足检测工作要求。吡虫啉在豇豆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2.9、5.1 d。以1.5倍推荐剂量一次喷施农药2.5 d后吡虫啉残留量小于0.5μg/g。吡虫啉在土壤中半衰期较短,属于易降解农药;分别以1.5、2倍推荐剂量3次施药,每次施药间隔2d,自然降解4、6d后残留量均低于0.5μg/g。  相似文献   

9.
选择有突出优良性状的几个大茎野生种扣代作煤城蔗杂交亲本利用,结果表明:杂交后代表现早中熟或中晚熟、生长快、植株高、粗生耐时、抗风力强、高产稳定、宿根好、已从中选育出粤糖79-177、粤糖84-160、粤糖86-353和糖86-368等优良品种和吕系。在所研究的大茎野生种后代亲本中,证实崖城73-226F172是优良的父本,F160是优良的母本。  相似文献   

10.
聚集诱杀在甘蔗茎螟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通过水培的方式,探究不同形态氮素以及不同形态氮素和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IMI)处理对甘蔗生长、根系伤流强度和根系形态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与缺氮(CK)相比,添加铵态氮(A)、硝态氮(N)或铵态硝态氮(AN)能够显著提高甘蔗植株的株高和茎径(P<0.05),其中株高增高了大约3倍,茎径增粗2~3倍,与硝态氮相比,铵态氮能促进甘蔗茎径变粗、鲜重增加以及侧根和不定根的形成;硝态氮为氮源可促进甘蔗根系的纵向生长;铵态氮和硝态氮共存时甘蔗根系总长、根表面积、根系体积以及伤流液强度大于单一氮源处理。添加吡虫啉促进了缺氮条件下甘蔗的生长;与对应的氮素处理组相比,吡虫啉和氮素共处理组甘蔗的鲜重均增加,其中A+IMI处理比A处理增加17.69%,N+IMI处理比N处理增加46.19%,AN+IMI处理比AN处理增加29.43%,在硝态氮存在时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此外,吡虫啉和硝态氮共存显著提高了甘蔗根系总长、根表面积和伤流液强度(P<0.05)。结果表明铵态氮和吡虫啉共施对甘蔗整体的生长最为有利,吡虫啉和硝态氮共施可促进甘蔗鲜重增加以及根系的生长。本研究为甘蔗氮肥施用以及吡虫啉和氮肥在甘蔗中的共施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为“药肥一体化”技术在甘蔗上的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乐果在香草兰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间试验条件下,以推荐浓度N(625 mg/L.),2N(1 250 mg/L.),4N(2 500 mg/L)三个施药浓度分别喷施处理植株和土壤.用气相色谱法分析乐果在香草兰植株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结果表明:乐果在土壤中降解很快.半衰期为0.8~0.9d;植株喷施乐果时,香草兰果、茎、叶中的半衰期分别为6.1~6.4d,2.5~4d,3~4.2d;土表喷药后,乐果在植株各组织中的残留量远低于植株直接喷药的残留量,其最大残留量为0.094 1 mg/kg.不同施药方式,乐果在香草兰果、茎、叶中的残留动态曲线不同.植株喷药时,乐果在香草兰果、茎、叶中的残留量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而土表喷药时.则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在喷药后第1 d达到最大.比较香草兰各组织的最大残留量.植株喷药后表现为叶≥果>茎;土表喷药后则表现为果>叶>茎.但就消减动态而言,喷施同样浓度的乐果后,果荚中消减最慢,最后的残留量最大,说明果荚容易吸收积累乐果.  相似文献   

13.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研究了多菌灵、吡虫啉和啶虫脒在毛叶枣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毛叶枣样品经乙腈提取,低温冷冻液萃取后,采用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MRM)测定,结果表明:在 0.1~10 μg/L范围内,3 种农药的线性关系良好,检出限为 0.06 μg/kg,定量限为 0.20 μg/kg,回收率范围为 89.1%~97.0%,相对标准偏差为 5.3%~6.9%。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多菌灵、吡虫啉和啶虫脒在毛叶枣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 3.2、3.3、2.8 d,最终残留试验结果表明,在毛叶枣采收期时 3 种农药均有低含量检出,表明 3 种农药在毛叶枣上的残留时期较长,喷施时需控制好喷施浓度和间隔期。  相似文献   

14.
为阐明毒死蜱在防治大豆食心虫过程中的残留消解特性,评估其使用安全风险,本研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UPLC-MS/MS)分析了毒死蜱在大豆植株、全豆或大豆籽粒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与最终残留。结果表明:在2 250 g·hm-2×1次和1 500 g·hm-2×2次的试验剂量条件下,毒死蜱在大豆植株中的原始沉积量达17.24~19.69 mg·kg-1,残留消解曲线分别为Ct=17.403 0e-0.165t和Ct=12.039 0e-0.122 t,半衰期分别为3.5和2.7 d。毒死蜱在全豆中原始沉积量较低,为1.78~2.98 mg·kg-1,药后1~3 d消解平缓,5~10 d消解较快,10 d后又趋于平缓,2 250 g·hm-2×1次、1 500 g·hm-2×2次试验剂量条件下的残留消解曲线分别为Ct=2.136 3e...  相似文献   

15.
16.
甘蔗茎尖胚状体脱毒苗快繁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甘蔗新台糖22号为材料,比较茎尖胚状体、茎尖与腋芽3种分化成苗繁育方法在不同时期接种、不同激素水平下的组培苗增殖速度、苗素质及脱毒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组培苗繁殖速度以茎尖胚状体分化苗最快,增殖5代后扩繁2589倍,茎尖297倍,腋芽104倍,培养基以6-BA 1.5mg/L+NAA 0.01~0.1mg/L增殖效果最好;组培苗质量与繁殖速度相反;出现不正常生长的苗类型有白化苗、细弱小苗、玻璃化苗、疯长苗4种,茎尖胚状体苗发生率1.77%,茎尖苗1.56%,腋芽苗0.31%;不同处理间组培苗生根及移栽成活率差异不显著,生根率茎尖胚状体苗75.3%、茎尖苗76.9%、腋芽苗76.6%,移栽成活率茎尖胚状体苗94.8%、茎尖苗95.4%、腋芽苗95.1%,生根培养基以NAA7.5mg/L+ABA 2.5mg/L最好;去除RSD、花叶病方面,以茎尖胚状体苗最好,RSD去除率95%、花叶病去除率100%,茎尖苗RSD去除率70%、花叶病75%,腋芽苗未能去除RSD、花叶病。应用茎尖胚性细胞再生植株,脱毒效果好,繁殖速度快,可克服目前脱毒苗生产中试管苗扩繁量小、成本高的难题。  相似文献   

17.
进行了5个处理的杀虫剂防治甘蔗害虫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5%吡虫啉缓释粒剂对枯心苗、蚜虫、蓟马等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甘蔗蛀茎和蛀蔸螟虫防治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18.
宋艳宇  张浩  王岩  逯忠斌 《大豆科学》2007,26(4):634-636
为了制定氯嘧磺隆在大豆上的安全使用标准,将50%氯嘧磺隆可湿性粉剂于大豆生长期进行茎叶喷雾处理,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氯嘧磺隆在大豆植株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测定了氯嘧磺隆在大豆及土壤中的残留量.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氯嘧磺隆在大豆植株中比在土壤中消解得快,其半衰期分别8.77~8.86 h和10.47~11.07 d.大豆收获期籽粒中最终残留量低于0.005 mg/kg,土壤中最终残留量低于0.003 mg/kg.  相似文献   

19.
不同种茎处理对甘蔗萌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部位、不同芽数和不同质量的甘蔗种茎为材料,分析不同种茎来源对甘蔗萌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中部种茎萌芽出苗及幼苗生长表现最好,萌芽率和苗高分别为72.81%和46.33 cm;单芽茎的萌芽率较低,苗较矮,而三芽茎、四芽茎和多芽茎的萌芽率和苗高差异不明显。正常种茎的萌芽率与倒伏种茎的差异不显著,与绵蚜危害种茎、螟虫危害种茎和黑穗病危害种茎的差异显著;正常种茎苗高与螟虫危害种茎的差异不显著,与绵蚜危害种茎、倒伏种茎和黑穗病危害种茎的差异显著;而黑穗病危害种茎芽萌发长成的植株只有3.82%为正常植株,其他均为黑穗苗。结果说明生产上选健康的甘蔗中部或梢部茎留种,以双芽段、三芽段、四芽段或多芽段种茎种植有利于甘蔗萌芽和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